在2025年全市生态环境领域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工作调度会议上的讲话

浩渺 分享 时间:

加强生态环境风险隐患排查,落实整改措施,确保生态安全,推动绿色发展,提升公众参与意识,共同维护美好家园。下面由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在2025年全市生态环境领域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工作调度会议上的讲话”相关资料,供您参考学习。


在2025年全市生态环境领域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工作调度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刚才,我们共同观看了一部暗查暗访的专题片。片中曝光的问题,触目惊心、发人深省。这些问题不仅是业务层面的瑕疵,更是思想认识上的差距和工作作风上的顽疾。今天我们召开这次调度会议,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直面问题、剖析根源,对全市生态环境领域的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落实。生态环境保护,事关发展全局,事关民生福祉,是一场退无可退、必须打赢的硬仗。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正视严峻形势,以更高站位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近年来,全市上下深入贯彻国家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成绩值得肯定。但是,越是在取得成绩的时候,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越是在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越要警惕麻痹思想和松劲心态。刚才的专题片如同一面镜子,清晰地照出了我们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和漏洞;也像一记警钟,有力地敲响了当前生态环保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的警报。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正处在一个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从宏观层面看,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拐点尚未完全到来,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运输结构偏公的基本格局短期内难以根本扭转,污染物排放总量仍处于高位,环境容量的“天花板”日益趋近。从微观层面看,专题片中暴露出的问题绝非个例。一些地方、一些部门乃至一些企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极端重要性认识不足,“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依然存在;重末端治理、轻源头预防的思维定式根深蒂固;“上热下冷、层层递减”的责任落实梗阻现象时有发生;部分企业主体责任悬空,心存侥幸,偷排漏排、超标排放、数据造假等违法行为屡禁不止。生态环境保护是“国之大者”,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全市各级各部门必须从政治高度、全局高度和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这不仅是一项业务工作,更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不仅是发展问题,更是生存问题;不仅关系当代,更功在千秋。必须彻底摒弃“环保影响发展”的错误观念,坚决克服“歇歇脚、松口气”的懈怠思想,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片刻不能等待”的紧迫感,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最坚决的态度、最严格的制度、最有力的措施,坚决守住生态安全底线,筑牢高质量发展的绿色根基。

二、聚焦突出问题,以更实举措攻克重点领域难关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工作的导向。排查整治风险隐患,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提升。从当前情况看,以下几个领域的突出问题必须立即行动、重拳出击。

(一)强化源头管控,坚决整治水体污染顽疾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我市水环境质量总体稳定,但局部区域、部分流域的污染问题依然突出。特别是部分城镇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监管,已经成为一块亟待补齐的短板。有的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长期偏低,“空转”现象严重,导致财政资金浪费和处理效能低下;有的在运行高峰或雨季,采取稀释排放、溢流直排等方式,应付在线监测;有的污泥处置不规范,存在二次污染风险。根据今年第三季度的在线监测数据分析,全市有3座城镇污水处理厂累计超过15天出现主要污染物浓度超标,这背后反映的是日常监管的缺位和运维责任的缺失。针对这一问题,必须实施全流程、全链条的精准监管。首先,生态环境部门要会同住建、水务等部门,立即组织对全市所有城镇和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开展一轮专项执法检查,不仅要查出水水质,更要倒查进水浓度、运行负荷、药剂投加、污泥去向,对发现的任何形式的数据造假、偷排漏排行为,一律顶格处罚,公开曝光,并依法追究运营单位和相关负责人的法律责任。其次,要加快推进智慧监管平台建设,将水量、水质、用电负荷、关键设备运行参数等数据全部接入,通过大数据分析,智能预警异常情况,实现从“人防”到“技防”的转变。再者,要向前延伸,下大力气整治管网问题,加快实施雨污分流改造,排查修复破损、渗漏管网,从根本上解决“厂网不匹配”的问题,确保污水应收尽收、处理达标。

(二)深化联防联控,严格治理移动源排放污染

当前,我市大气污染已从过去的煤烟型污染为主,转变为复合型污染,移动源污染,特别是重型柴油货车的排放,已经成为影响空气质量改善的“心头之患”。片中也反映出,部分过境或本地的重型货车,或未安装或不正常使用污染控制装置,或使用不合格油品,“黑尾巴”现象在夜间和城乡接合部尤为突出。一些车辆年检弄虚作假,形成了“黄牛”代办、数据造假的灰色产业链,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抵消了减排成效。治理移动源污染,必须“疏堵结合、标本兼治”。“堵”的方面,要加大联合执法力度。生态环境、公安交管、交通运输等部门要建立常态化联动机制,依托重点路段、物流园区和高速公路出入口,加大路检路查和入户抽查频次,重点检查车辆OBD系统、排放控制装置和油品质量。要充分运用遥感监测、黑烟抓拍等科技手段,实现对高排放车辆的非现场精准锁定。对查处的违法行为,不仅要处罚驾驶员,更要溯源追究其所属运输企业的管理责任,并将其违法信息纳入信用体系,实施联合惩戒。“疏”的方面,要积极引导和推动运输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多式联运,鼓励和支持新能源重卡的应用,从源头上减少柴油货车的使用强度。同时,要对机动车检验机构进行一次全面清理整顿,严厉打击出具虚假检验报告的行为,斩断利益链条,确保年检制度的严肃性和有效性。

(三)坚持分类施策,全面规范工业窑炉治理

砖瓦、陶瓷等行业的工业窑炉,是传统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是能耗高、污染重的大户。当前,我市部分砖瓦窑企业生产工艺落后,环保设施简陋甚至缺失,无组织排放问题严重,脱硫脱硝除尘设施“时开时停”,成为区域性、时段性污染的重要源头。一些企业利用夜间或周末时间进行生产,规避监管,与监管部门“打游击”。对此,必须进行一次彻底的“家底”清查和分类整治。工信、发改、生态环境等部门要牵头,对全市所有砖瓦窑炉企业进行一次拉网式排查,逐一建档立册,摸清其生产工艺、产能规模、环保设施配备及运行情况。在此基础上,按照“淘汰一批、整合一批、提升一批”的原则,实施分类施策。对于那些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污染严重、整改无望的“散乱污”企业,要坚决依法取缔,做到“两断三清”。对于有一定规模但环保设施不达标的企业,要明确整改时限和标准,逾期未完成或整改后仍不达标的,一律停产整治。对于符合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企业,要引导其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使用清洁能源和先进的污染治理技术,树立行业标杆。在这个问题上,态度必须坚决,绝不能因为所谓的“经济贡献”或“就业稳定”而开口子、留后路,养痈遗患。

三、健全长效机制,以更宽视野推进系统性治理

生态环境问题,表现在水里、大气里、土壤里,但根子在岸上、在产业结构、在发展方式上。“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应对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必须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转变,从末端治理向源头控制延伸,构建系统性、根本性的长效治理机制。

一是要建立健全全域覆盖的风险排查体系。要将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常态化、制度化,不能满足于一年搞几次专项行动。要围绕国家和区域重大发展战略在我市的实施区域、重点流域和水源涵养区、重点工业园区和产业聚集区以及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定期开展“体检式”排查。排查不仅要看显性问题,更要分析潜在风险;不仅要查企业,更要查规划、查政策、查项目准入。要建立动态更新的问题台账和风险清单,明确责任单位和整改时限,实行销号管理,形成发现、交办、整改、核查、问责的闭环管理机制。

二是要强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刚性约束。要将“三线一单”作为区域开发、项目建设的硬性门槛。发改、自然资源、工信、商务等部门在制定产业规划、招商引资、审批项目时,必须严格对照“三线一单”要求,对不符合生态环境功能定位的,坚决不能上马;对可能造成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的,坚决予以否决。要通过源头严防、过程严管,为高质量发展预留出宝贵的环境容量和生态空间,从根本上杜绝“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三是要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的现代化水平。要加快推进“智慧环保”建设,整合各部门、各领域的环境监测数据,打通信息壁垒,构建一个覆盖大气、水、土壤、噪声、辐射等全要素的“一张网”监测体系。要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对污染源的实时监控、溯源分析和风险预警能力,让环境违法行为无处遁形,让监管执法更加精准高效。

四、压实各方责任,以更严纪律保障末端落实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能不能取得实效,关键在于责任是否落实到位。必须拧紧责任链条,层层传导压力,确保各项决策部署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见到成效。

一要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担负起本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主要负责同志是第一责任人,要亲自研究、亲自部署、亲自督办重大问题。其他班子成员要根据分工,抓好分管领域的生态环保工作。要将生态环保工作实绩作为评价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对工作不力、问题突出的,要严肃约谈、通报批评。

二要全面压实部门监管责任。生态环境保护不是生态环境部门一家的事,而是各相关部门的共同责任。要严格落实“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生产必须管环保、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的要求。生态环境部门要履行好统一监督、指导协调和执法监管的职责,敢于较真碰硬,当好“生态卫士”。发改、工信、住建、交通、农业、水务等部门,要切实担负起本行业、本领域的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责任,制定具体措施,加强日常监管,形成齐抓共管、各负其责的工作格局。

三要坚决夯实企业主体责任。企业是污染防治的责任主体,必须依法履行污染治理、损害修复和生态保护的责任。要督促企业建立健全内部环保管理制度,加大环保投入,确保环保设施正常运行,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对于那些屡教不改、恶意排污的企业,要综合运用按日计罚、查封扣押、限产停产、移送司法等多种手段,让其付出沉重代价,直至逐出市场,形成强大震慑。

四要强化跟踪问效和执纪问责。工作部署下去,不能一开了之。纪检监察机关和组织部门要主动介入,市委、市政府督查室要加强跟踪督办,采取“四不两直”的方式,深入一线,明察暗访,检查各项任务的落实情况。对工作中出现的推诿扯皮、敷衍塞责、失职渎职等行为,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要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对造成严重后果的,无论责任人是否调离、提拔或者退休,都必须严肃追究责任,真正让制度成为带电的“高压线”。

同志们,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是一场持久战,更是一场攻坚战。任务艰巨,责任重大。让我们以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未来负责的态度,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抓铁有痕的决心,以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一件接着一件办,扎扎实实地解决好每一个环境问题,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为建设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美丽*而努力奋斗!

47 51822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