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查摆问题清单六个方面共18条
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查摆问题清单包括: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责任落实、制度建设等六个方面,共计18条具体问题。以下是网友为大家整理分享的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查摆问题清单六个方面共18条相关资料,供您学习参考!
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查摆问题清单(六个方面共18条)
一、思想认识方面
1.对八项规定的精神实质理解存在浅表化倾向。部分党员干部对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学习停留在"读文件、记要点"层面,缺乏系统性研究和实践性思考。例如,在研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时,更多关注文字表述的规范性,未能结合党史中的"延安整风""群众路线教育"等历史经验,深刻领悟作风建设对党长期执政的根基性作用。这种认知局限导致在处置公务接待超标、调研浮于表面等问题时,仅从"纪律红线"角度简单判断,未能站在"密切党群关系""巩固执政基础"的政治高度剖析问题本质。个别干部甚至错误认为"只要不触碰经济问题,作风小节无伤大雅",反映出理论学习"入眼不入心"的突出问题。
2.贯彻执行的韧劲持续性不足。少数干部存在"运动式整改"思维,将作风建设视为阶段性任务。例如,在落实精简会议文件要求初期,能够严格执行"无实质内容会议一律取消"的规定,但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出现"以视频会替代现场会""拆分长会为多短会"等变通现象。某科室为应付检查,将原本3小时的季度总结会拆分为6次"专题研讨会",实际内容重复率达60%以上。这种"前紧后松"的工作状态,暴露出对作风建设长期性、复杂性、反复性的思想准备不足,缺乏"永远在路上"的政治清醒。
3.思想自觉向行动自觉转化不彻底。部分干部尚未建立"八项规定即行为准则"的深层认同,存在"被动遵守"心态。典型表现为:在非工作时间接待校友、同乡等私人关系时,仍习惯性选择高档场所以示"重视";在参加非公务宴请后,对"谁买单、谁参与"等细节刻意回避,反映出对"亲清政商关系"边界把握的模糊认知。更有个别年轻干部错误认为"严管作风束缚干事热情",在匿名问卷调查中,12%的受访者表示"过度强调纪律会降低工作创新性",折射出思想转化的深层次障碍。
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实方面
1.会议活动质效亟待提升。去年督查发现,某部门全年召开各类会议148次,其中46%的会议未形成具体行动计划,22%的会议议题与上月内容重复。在"基层减负"专项调研中,某乡镇干部反映"每周需参加3-4个市级视频会议,严重挤压实地工作时间"。更值得警惕的是"以创新之名行形式之实"的新苗头,如某单位将工作推进会改为"沉浸式体验会",耗资8万元搭建临时展厅,但后续跟踪显示,会上提出的12项措施仅3项真正落地。此类现象暴露出"会议创新"异化为"形式主义新变种"的风险。
2.公务接待存在隐性违规。去年全市公务接待专项审计显示,接待费用同比下降15%,但"拆分票据""转嫁费用"等问题凸显。某单位将超标接待费用分解至"培训费""设备维护费"等科目,涉及金额达23万元;个别部门通过关联企业预订接待场所,规避费用监管系统。在接待细节把控上,仍存在"土特产伴手礼"等人情惯性,某重点项目考察中,接待方准备的手工茶叶礼盒虽单价未超标,但附加的定制紫砂壶单个价值超2000元,触碰"化整为零"的纪律红线。
3.办公资源配置需进一步规范。某单位在办公室改造中,以"提升信息化水平"为由,为班子成员配备价值万元/套的智能办公系统,远超普通干部3000元/人的标准配置。公务用车管理存在"台账规范但使用失序"现象,GPS轨迹分析显示,某辆公务车在节假日频繁出现在商业综合体、景区停车场等非公务区域。在车辆维护方面,某单位去年车辆装饰费用同比增长45%,包括加装真皮座椅、车载冰箱等非必要配置,与"保障基本公务需求"原则严重背离。
三、服务群众方面
1.调研工作存在"三重三轻"现象。即重"规定动作"轻问题解决、重"亮点展示"轻痛点摸排、重"数据收集"轻成果转化。在某次低保政策落实情况调研中,调研组用2天时间走访3个"示范社区",却未暗访1个困难群众集中的老旧小区;形成的38页调研报告仅用2段文字描述发现的12个问题,对策建议多为"加强领导""完善机制"等原则性表述。基层干部反映,此类调研"来前通知层层准备、来时队伍浩浩荡荡、走后问题石沉大海",实质加重基层负担。
2.复杂问题处置能力存在短板。面对群众反映的跨部门、跨领域诉求时,存在"权限迷宫"困局。例如在处理某小区加装电梯纠纷时,民政、住建、市监等部门均表示"非本部门主责",导致88岁独居老人往返各部门11次仍未获明确答复。在创新服务手段方面,某窗口单位虽然开通"线上预约"系统,但实际办理仍需现场提交纸质材料,群众戏称"线上一小步、流程原地杵"。第三方测评显示,群众对"首问负责制"执行满意度仅为67%,主要不满集中在"推诿时的专业术语轰炸""转办时的信息断档"等问题。
3.服务温度与群众期待存在落差。暗访发现,某服务大厅虽设置"党员示范岗",但工作人员在接待听力障碍群众时,因缺乏手语翻译导致沟通受阻;在高峰时段,个别窗口出现"未到下班时间停止取号"的变相拒办现象。在服务反馈机制方面,某单位去年接收的126条群众评价中,48条"不满意"评价未得到任何回复,群众质疑"意见箱成了摆设"。更值得关注的是"微笑背后的冷漠",有群众反映"工作人员态度礼貌但效率低下,一句'按程序办'就让事情拖了两个月"。
四、廉洁自律方面
1."生活圈"净化仍需加强。某干部在操办子女婚宴时,虽按规定报备15桌,但通过分批次、分场地宴请,实际宴请规模达38桌,并收受26名管理服务对象礼金。在兴趣爱好方面,个别干部沉迷高端摄影器材消费,通过"器材置换""作品收购"等方式变相收受企业利益,形成新型"雅腐"风险。审计发现,某科室3名干部频繁出入某高端健身会所,年卡费用均由关联企业支付,暴露出"运动式围猎"的隐蔽性腐败隐患。
2.家属管理存在"灯下黑"现象。某领导干部配偶长期在某房地产企业担任"顾问",虽未直接参与具体业务,但该企业三年内中标该部门主管的5个市政项目。在子女就业方面,个别干部通过"打招呼"方式安排子女进入业务关联企业,形成"合法外壳下的利益输送"。更需警惕的是"身边人"的越界行为,某司机利用工作便利,私下向服务对象透露领导行程安排,并收取"信息咨询费",反映出监管链条的末端漏洞。
3.廉洁风险防控存在认知盲区。部分干部对"新型变现手段"警惕性不足,如接受管理服务对象提供的"专家评审费""讲课费",单次金额控制在劳务报酬标准内,但年度累计超正常收入30%以上。在电子支付场景中,存在通过微信红包、虚拟货币等方式进行小额利益输送的情况,某干部全年累计收受此类"电子礼品"价值达万元。在投资理财领域,个别干部参与私募基金投资,其资金投向与分管行业高度关联,形成"合法投资"与"权力变现"的模糊地带。
五、制度执行与监督方面
1.制度刚性约束力弱化。某单位《差旅费管理办法》明确规定"省内出差当日往返不予补助",但去年仍有47人次违规报销住宿费,涉及金额万元,处理时仅作"退回费用"而未追责。在考勤管理中,领导干部代签、补签现象普遍,某部门月考勤异常率从公开的2%升至突击检查时的19%。制度执行的"温差"现象突出,对普通职工严格执行"迟到三次扣绩效",但对班子成员外出调研未打卡行为长期不予记录。
2.监督体系存在"三多三少"短板。即程序性检查多、实效性督查少;事后追责多、过程防控少;共性要求多、个性方案少。在公务用车监督中,过度依赖"GPS在线率""里程统计"等数据指标,却忽视"合理绕行""异常停留"等实质分析。某监督平台全年产生12万条预警信息,但经核查属实的仅230条,大量无效信息消耗监督资源。在结果运用方面,去年作风问题通报中,70%的案例使用"某单位""某干部"等模糊表述,削弱了警示教育的震慑力。
3.自我革命精神尚未完全树立。某干部在民主生活会中,将"偶尔接受企业矿泉水招待"轻描淡写为"人情往来难以拒绝";在组织约谈时,把"调研陪同人员超标"解释为"基层热情不好推辞"。在八小时外自我约束方面,网络行为失范问题显现,某干部在社交平台发表"招商引资特殊论",称"商务接待超标情有可原",造成不良舆论影响。更需警惕的是"破窗效应",某科室发生办公用品采购违规问题后,负责人未及时整改反而暗示"其他部门也这么操作",导致类似问题三个月内重复出现。
六、改进作风的长效机制方面
1.长效机制建设存在"三化"倾向。即"碎片化",某单位将23项作风制度分散在党建、纪检、行政等不同文件中,出现执行标准冲突;"空心化",某《作风建设考核办法》中12项指标均为定性描述,缺乏量化考核依据;"静态化",某风险防控手册近三年未更新,未纳入直播打赏、虚拟货币等新兴领域监管内容。巡察发现,34%的单位存在"制度上墙不入心"现象,干部对最新规定的知晓率不足60%。
2.制度协同效应未能充分发挥。某市在制定《公务接待实施细则》时,未与财政部门同步修订差旅费标准,导致执行中出现"住宿费超标但餐饮费结余"的矛盾现象。在智慧监督领域,民政救助系统与车辆管理系统数据壁垒未打通,某低保户名下有高档轿车的情况时隔9个月才被发现。更突出的是"制度打架"问题,某单位同时执行"每周基层服务日"和"会议精简日"要求,导致干部周二既要去社区走访又要参加视频会议,陷入两难境地。
3.制度执行力评估机制缺位。某作风评议方案中,群众评分仅占考核权重的15%,且未设置"不满意事项回溯"机制,导致评议结果与真实感受存在偏差。在问责体系中,侧重对个人违规行为的处理,但对制度性缺陷的溯源整改不足,某单位连续三年出现同类作风问题,却无人对制度漏洞担责。在激励机制方面,存在"多干多错、少干少错"的逆向淘汰风险,某干部因严格审核驳回32单超标接待报销,反被同事指责"死板较真",年终民主测评排名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