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县防汛减灾救灾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
强调防汛减灾的重要性,要求各部门加强协调,落实责任,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做好应急准备与响应工作。以下是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在县防汛减灾救灾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相关范文,供您参考!
在〔...〕县防汛减灾救灾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这次全县防汛减灾救灾工作视频调度会,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分析研判当前我县面临的严峻汛情形势,对全县防汛减灾救灾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压实。当前,我县已进入"七下八上"防汛最关键时期,极端天气、强对流天气多发频发,防汛形势异常严峻复杂。全县上下必须立即行动起来,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抓实抓细各项防御措施,坚决打赢这场防汛减灾救灾的硬仗,全力以赴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认清严峻形势,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坚决扛起防汛减灾的重大政治责任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是我们开展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防汛减灾救灾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是一项绝对不能有任何闪失的重大政治任务。全县各级各部门必须清醒认识到当前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坚决克服麻痹思想、侥幸心理和松劲心态。
第一,必须深刻认识气候变化的极端性。近年来,全球气候系统性风险加剧,极端天气事件呈现出强度更大、频率更高、影响更广的趋势。我们必须牢固树立"防大汛、抗大险、救大灾"的思想,坚持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风险思考得更深入一些,把措施准备得更周全一些。不能再用老经验、老办法去应对新情况、新问题,必须以万全之策应对万一可能,以工作的确定性应对灾害的不确定性。
第二,必须深刻认识我县灾害风险的复杂性。我县地处〔...〕流域上游,山高谷深,地质构造复杂,是山洪、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高发易发区。根据2025年汛前的最新一轮地质灾害隐患排查统计,我县登记在册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多达数百处,威胁着数千户、上万名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潜在经济损失巨大。同时,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部分区域"人水争地"现象依然存在,低洼易涝区、沿河临坡居住区、在建工程工地等,都构成了防汛工作的薄弱环节和重点部位。这些风险点位交织叠加,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疏漏,都可能引发"蝴蝶效应",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第三,必须深刻认识肩负使命的神圣性。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是本地区、本部门防汛减灾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我们的决策、部署和行动,直接关系到一方百姓的安危。我们必须坚决扛起这份沉甸甸的政治责任,时刻保持临战状态,把防汛应急作为当前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要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以实际行动和扎实成效,向上级、向历史、向全县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决不能因为我们的工作不到位,导致群众生命财产受到损失,这是我们必须坚守的底线。
二、聚焦关键环节,以"科技赋能创新"的硬举措全面构建立体化智慧防御体系
传统的"人海战术"式防汛模式,已难以完全适应当前复杂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坚持向科技要效率、要战斗力,大力推进"人防"与"技防"深度融合,构建一个全域覆盖、全时响应、全程闭环的现代化、立体化、智慧化防御体系。
(一)深化隐患排查与风险管控,做到"底数清、情况明、靶向准"
隐患排查是防汛减灾的第一道防线,也是所有后续工作的基础。排查工作绝不能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必须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
一要实现排查的全域覆盖。要严格落实"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核查"和"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核查"的常态化机制。排查范围不仅要覆盖所有已登记在册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更要将沿河两岸、山边坡脚、切坡建房户、低洼易涝区、城乡接合部、在建工程营地、旅游景区、工矿企业等所有可能存在风险的区域全部纳入视野。要实行"拉网式"排查,建立详细台账,绘制风险地图,确保每一个风险点都有人盯、有人管。
二要推动风险的精准识别。要积极借鉴先进地区的"隐患点+风险区"双控工作模式。这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已经显现出变形迹象的"隐患点",更要通过科学评估,划定出地质条件相似、未来可能发生灾害的"风险区",将防御关口进一步前移。要组织专业技术力量,对排查出的401处重点隐患点进行风险评估和等级划分,明确每一处隐患点的威胁对象、潜在规模和触发因素,为后续的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提供科学依据。
三要确保问题的动态清零。对排查发现的隐患,要建立问题清单、责任清单、整改清单,实行销号管理。对于能够立即整改的,要立行立改;对于短期内难以彻底根治的,要立即设置醒目的警示标识,落实"人盯人"的严密监测措施,并同步制定工程治理或搬迁避让计划。要充分运用专业机构的力量,对排查出的中高风险斜坡单元进行"微治理",通过小投入、快见效的方式,有效降低灾害风险。
(二)强化监测预警与信息传导,做到"耳聪目明、反应迅捷、一键响应"
监测预警是防汛工作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其核心在于"快"和"准"。我们必须全力构建一个集感知、分析、预警、响应于一体的智慧预警体系,彻底打通信息传导的"最后一公里",甚至是"最后一米"。
一要构建全天候、立体化的智能感知网络。要加快我县"智慧水利"平台的建设进程,整合气象、水文、自然资源、住建等部门的数据资源,打破信息孤岛,实现"一屏观全域、一键快响应"。要加大投入,在重点河段、山洪沟道、水库大坝、城市易涝点等关键位置,加密布设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自动化监测站点,如雷视融合物联网水位站、智能雨量计、土壤含水率传感器、地表位移监测仪等,实现对水情、雨情、工情、灾情的实时、连续、自动监测(Web-。对于重要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推广应用北斗高精度定位、合成孔径雷达等先进技术,实现对山体微小形变的毫米级监测和提前预警,像给山体装上"听诊器"一样,捕捉灾害发生前的"心跳"。
二要打造基于人工智能的精准预测预报能力。传统预警主要依赖气象部门发布的宏观预警信息,往往不够精细。我们必须积极引入人工智能技术,提升预警的精准度和提前量。要探索建立基于本地历史数据和实时感知数据的AI预测模型,对未来数小时甚至数天的降雨落区、洪水演进过程、内涝风险点位、地质灾害发生概率进行动态模拟和精准预测。通过AI视频分析技术,可以对现有监控摄像头进行智能化升级,使其能够自动识别河道水位、道路积水深度,一旦超警戒线,系统便能自动报警。这能极大提升我们对突发性、局地性强降雨的应对能力,从"被动应付"转向"主动预防"。
三要建立直达基层的"叫应"机制闭环。预警信息发布出去,不等于群众就接收到了、行动起来了。必须建立并严格执行预警与响应联动的"叫应"机制。预警信息一经发出,必须确保在第一时间通过应急广播、手机短信、微信群、铜锣大喇叭等多种渠道,同步推送至乡镇、村组、网格员、灾害信息员以及受威胁的每一户、每一个人。同时,要建立响应反馈机制,乡镇、村社干部接到预警后,必须立即组织力量,逐户上门核实,确认群众是否已经知晓风险并采取了避险措施。对特殊群体,如独居老人、残疾人、留守儿童等,要安排专人"一对一"负责,确保在紧急情况下,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三)升级技术装备与实战应用,做到"空地协同、高效处置、保障有力"
无人机技术的发展,为我们的防汛减灾工作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有力的工具。我们必须把无人机作为应急指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资源统筹、规范操作流程、深化实战应用,让这支"空中奇兵"发挥出最大效能。
一要建立全县统一的无人机资源统筹调度平台。目前,我县各部门、各乡镇都陆续配备了一定数量的无人机,但存在资源分散、标准不一、调度不畅的问题。县应急管理局要牵头,立即对全县党政机关所属的无人机型号、性能参数、飞手信息进行全面摸底、登记造册,并整合接入全省统一的无人机管理服务平台。要建立一个县级的无人机任务工单智能分拨中心,实现对全县无人机资源的"一网统管、统一调度"。同时,要积极探索与社会专业机构合作,将有资质的社会无人机力量也纳入应急资源库,形成"省市县+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应急保障格局。
二要制定标准化的无人机应急作业流程(SOP)。无人机不是简单地飞起来拍照就行,必须有一套标准化的作业流程,才能确保获取的数据有效、可用。要针对山洪灾害侦察、地质灾害巡检、水库堤坝巡查、城市内涝评估等不同场景,预设标准化的航线巡飞计划。要明确规定任务接收、空域申请、飞行前检查、数据采集、实时图传、数据后处理、成果提交等各个环节的操作规范。特别是数据处理环节,要利用高效的遥感影像数据处理系统,快速生成高清正射影像、三维地理信息模型和点云数据,通过卫星通信链路实时传输回后方指挥中心,为指挥决策提供直观、精准的空间信息支持。
三要深化无人机在防汛救灾全流程中的实战应用。我们要推动无人机从单一的灾情侦察,向"侦、通、救、管"一体化方向发展。
在灾前预防阶段,利用无人机搭载激光雷达或高清倾斜摄影相机,对重点风险区域进行高精度三维建模。通过模型,我们可以进行淹没分析,直观预判洪水可能的演进方向、淹没范围和深度,精准识别易受灾区域,为群众撤离路线的规划和应急预案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撑。
在灾中响应阶段,无人机是我们的"尖兵"和"眼睛"。在道路、通信中断的孤岛区域,无人机可以第一时间飞抵,通过高清变焦镜头抵近侦察,将实时画面传回指挥部。搭载了喊话器和探照灯的无人机,可以在夜间或复杂环境下,向被困群众传达指令、安抚情绪、指引救援方向。系留式无人机可以长时间悬停在空中,充当临时的高空通信基站,恢复小范围的公网信号。重载无人机还可以执行应急物资的精准投送任务,为被困人员送去药品、食物和救生设备。
在灾后恢复阶段,无人机可以对灾区进行快速、全面的影像采集,通过与灾前基准图的对比分析,精准评估房屋损毁、农田受淹、道路冲断等灾害损失情况,为灾后重建规划和救灾款物的高效分配提供科学依据。此外,搭载药剂喷洒装置的无人机,还可以对灾区进行大面积、高效率的防疫消杀作业。
三、压实各方责任,以"闻汛而动、向险而行"的过硬作风筑牢抢险救灾的坚固防线
打赢防汛减灾这场硬仗,关键在人,核心在责任落实。先进的技术装备必须与严密的责任体系、过硬的工作作风相结合,才能转化为现实的战斗力。
(一)全面压实责任链条,确保指挥体系高效运转。
要严格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防汛责任制。县、乡、村各级防汛指挥长必须亲自部署、靠前指挥,深入一线检查指导,及时研究解决关键问题。要进一步压实属地管理责任和行业监管责任,水利部门要加强对江河湖库的巡查防守,自然资源部门要紧盯地质灾害点的监测防治,住建部门要抓好城市内涝和危旧房的安全监管,交通、电力、通信等部门要全力保障"生命线"工程的安全畅通。要打破部门壁垒,强化协同作战,形成全县"一盘棋"的工作合力。要坚决执行县委徐芝文书记在调度会上提出的"六个到位"要求,整合指挥调度系统,实现对乡村两级和风险点位的"面对面"可视化调度,确保指挥指令畅通无阻、直达末端。
(二)全面做足应急准备,确保关键时刻拉得出、用得上。
物资储备要"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要对全县的防汛物资储备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清点核查,重点检查冲锋舟、救生衣、发电机、水泵、卫星电话等关键装备的数量、质量和完好率,及时查漏补缺。物资布局要更加科学,改变过去集中存放的模式,在重点乡镇、重点流域实行多点多位前置布防,缩短调运时间。要建立应急物资社会化储备机制,对乡镇、企业甚至群众个人持有的发电机、无人机、大型机械等应急资源进行登记造册,建立台账,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征用、统一调度。
应急队伍要时刻保持临战状态。县级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专业抢险队和乡镇民兵应急排、村级应急小分队,要立即进入战备状态。要加强针对性、实战化的应急演练,特别是要组织开展模拟"三断"等极端情况下的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和群众转移避险演练,检验预案、磨合机制、锻炼队伍,提升应急反应和协同作战能力。
(三)全面严明工作纪律,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当前已进入防汛实战阶段,必须用铁的纪律保障工作的落实。要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所有值班人员必须坚守岗位,熟练掌握应急处置流程,确保信息上传下达渠道绝对畅通。对预警信息处置不及时、转移群众组织不力、防汛指令执行不到位等行为,要严肃追责问责。要加强对防汛工作的督导检查,县级领导要分片包干,深入一线督促指导,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加强宣传引导,及时发布汛情信息和防灾避险知识,提高群众的自我防范意识和能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防汛的良好氛围。
同志们,防汛减灾救灾是一场大考,考验着我们的责任担当、指挥能力和工作作风。汛情就是命令,责任重于泰山。让我们立即行动起来,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众志成城,严防死守,扎实工作,全力夺取今年防汛减灾救灾工作的全面胜利,以实际行动守护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