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全市建筑垃圾治理工作推进会议上的讲话

云海 分享 时间:

加强建筑垃圾治理,提升城市环境质量,推动资源循环利用,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促进可持续发展。以下是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在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全市建筑垃圾治理工作推进会议上的讲话”相关范文,供您参考!


在〔...〕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全市建筑垃圾治理工作推进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这次全市建筑垃圾治理工作推进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里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全面总结前期工作,深刻分析当前我市建筑垃圾治理面临的严峻形势,安排部署下一阶段的重点任务。这项工作,事关城市发展的品质,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更是我们建设绿色转型示范城市和"无废城市"的核心环节与必然要求。前不久,省住建厅在我市召开了全省城市建筑垃圾治理现场会,对我市前期的探索给予了肯定,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既是鼓励,也是鞭策。我们必须以此为新的起点,以更高的标准、更实的举措、更硬的作风,坚决打赢建筑垃圾治理这场攻坚战。

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与正视差距,清醒认识治理工作的艰巨性与紧迫性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建筑垃圾治理工作,将其作为推动城市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在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市的建筑垃圾治理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积极进展。

首先是顶层设计不断完善。我们坚持规划先行、制度引领,成功推动《〔...〕市城市建筑垃圾管理办法》于20xx年5月1日正式施行为全市的治理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同时,围绕"无废城市"建设总体目标,系统谋划、链条管控,初步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市实际的"〔...〕治理路径"治理体系的"四梁八柱"正在加速构建。

其次是重点项目有序推进。为从根本上解决末端处置能力不足的问题,我们规划启动了年处置能力达到55万吨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特许经营项目。该项目建成后,预计可使我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提升至80%以上,这将是我市治理能力的一次历史性跨越。

再次是监管力度持续加强。通过开展一系列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随意倾倒、非法运输等违法行为,城市环境面貌得到了一定改善,治理工作的社会知晓度和影响力逐步提升。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用数据说话,清醒地看到存在的巨大差距和严峻挑战。根据统计,20xx年,我市建筑垃圾产生量高达159万吨,而资源化利用率仅为24%。这意味着超过四分之三的建筑垃圾,最终的归宿仍然是简单的填埋。另有数据显示,我市中心城区年均产生建筑垃圾约428万吨处置压力之大,可见一斑。这些冰冷的数字背后,是我们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第一,治理体系存在"结构性失衡"。源头减量理念尚未深入人心,绿色施工、装配式建筑等推广力度不足;收运环节标准不一、监管不严,"跑冒滴漏"现象时有发生;末端处置能力严重滞后于产生速度,资源化利用的产业链条尚未形成闭环。

第二,城乡统筹存在"明显短板"。当前治理工作的重心主要在主城区,而广大的农村地区、城乡结合部成为监管的"真空地带"和治理的"薄弱环节"。农村建筑垃圾的清运"最后一公里"问题突出,非法渣土场屡禁不止,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也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

第三,能力建设存在"现实瓶颈"。我市规划的资源化利用项目尚在建设中,现有处置能力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同时,再生产品的市场推广应用渠道不畅,技术标准体系不健全,"产品愁销路"的问题制约了资源化利用产业的健康发展。

第四,监管执法存在"机制漏洞"。部门协同作战的能力有待加强,联合执法机制未能完全发挥效力。一些非法倾倒行为呈现出"游击化""隐蔽化"特征,导致发现难、取证难、处罚难,治理效果容易出现反弹。

这些问题,既有历史遗留的沉疴,也有发展转型中的新疾。我们必须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直面问题,迎难而上,采取果断措施加以解决。

二、提升站位与锚定目标,准确把握治理工作的战略性与方向性

建筑垃圾治理,看似是具体的城建管理事务,实则是关乎发展全局的重大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我们必须站在更高的维度来审视和推进这项工作。

首先,要深刻认识其政治属性,这是践行生态文明思想的"试金石"。做好建筑垃圾治理,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行动是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内在要求。治理成效如何,直接体现了我们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检验着我们是否真正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到了实处。

其次,要深刻认识其战略意义,这是建设"无废城市"的"主战场"。"无废城市"建设,建筑垃圾是体量最大、治理难度最高的固体废物之一。只有啃下这块"硬骨头",我市的"无废城市"建设才能名副其实,绿色转型示范城市的目标才能拥有坚实的环境基础。这不仅关系到城市的"面子",更关系到发展的"里子"和未来的可持续性。

再次,要深刻认识其发展价值,这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增长点"。建筑垃圾不是"废物",而是"放错地方的资源"。通过资源化利用,可以变废为宝,催生出一个涵盖绿色建材、环保装备、技术研发的循环经济产业链。这对于优化我市产业结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必须锚定清晰的、可量化的工作目标。根据我市"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到2025年底,全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必须达到60%。这是一个硬指标,没有退路,必须完成。远期展望,到2027年,要基本建成"源头减量化、过程规范化、处置资源化、监管智慧化"的全链条治理体系,实现建筑垃圾治理能力的根本性提升。

三、聚焦关键与精准发力,全面提升治理工作的系统性与实效性

目标已经明确,关键在于落实。下一步,全市上下要围绕"全链条管控、全过程发力、全方位保障"的思路,突出重点,攻克难关,推动治理工作取得实质性突破。

第一,坚决扼住"源头关",在减量化和分类化上求突破。治理的最高境界是"不产生、少产生"。必须将功夫下在前端。一是大力推行绿色建造。严格执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在政府投资项目中强制推广装配式建筑、全装修交付,从设计和施工环节最大限度减少废弃物的产生。二是严格落实申报核准制度。将建筑垃圾处置方案作为建设工程开工许可的前置条件,对未进行申报或方案不合理的,一律不予批准。建立排放台账,做到底数清、去向明。三是全面推行源头分类。督促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在工地现场设置分类设施,将工程渣土、混凝土块、废旧金属、装修垃圾等进行初步分离,为后续的精细化处置和高附加值利用创造条件。

第二,牢牢管住"运输线",在规范化和智慧化上求突破。运输环节是连接产生和处置的"动脉",也是最容易出现"跑冒滴漏"的环节。一是实行特许经营准入。严格核准建筑垃圾运输企业和车辆资质,不符合密闭、定位、清洁等标准的车辆一律清出市场。二是构建智慧监管闭环。加快建设全市统一的建筑垃圾智慧监管平台,运用GPS、电子联单、视频监控等技术手段,对垃圾产生、车辆轨迹、消纳处置等进行24小时在线监控,实现从"工地门"到"厂区门"的全程留痕、可溯可查。三是强化城乡一体化清运。针对农村地区点多面广、运输力量薄弱的现状,由各县(市、区)牵头,以乡镇为单位设立规范的临时堆放点和转运站,整合清运力量,统一收集、统一转运,彻底打通清运"最后一公里"。

第三,全力疏通"末端口",在资源化和产业化上求突破。末端处置能力是决定治理成败的"命门"。一是加速推进项目建设。全市的目光都聚焦在年处置55万吨的资源化利用项目上。相关部门要成立工作专班,开辟"绿色通道",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确保项目早建成、早投产、早见效。同时,要统筹规划各县(市、区)的移动式、小型化处置设施布局,形成"一主多辅、远近结合"的处置网络。二是大力推广再生产品应用。政府要带头"吃螃蟹"。出台强制性政策,明确在市政道路、园林绿化、河道治理等政府投资项目中,再生骨料、再生砖、再生混合料的使用比例。通过政府采购、税收优惠等手段,扶持再生产品生产企业,培育和拓展应用市场。

第四,合力筑牢"保障网",在责任化和长效化上求突破。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治理体系,必须依靠制度和责任。一是压实各方责任链条。要建立一份清晰的责任清单,明确住建部门牵头抓总,城市管理部门主抓执法,交通、公安、自然资源等部门各司其职、协同联动。尤其要强化属地责任,将日常巡查、源头发现、及时上报的责任落实到乡镇、街道乃至村社一级,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化管理体系。二是保持高压执法态势。以《〔...〕市城市建筑垃圾管理办法》为利剑,定期组织开展联合执法和专项整治行动,对非法倾倒、违规运输等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曝光一起,形成强大震慑。三是引导社会广泛参与。通过新闻媒体、社区宣传等多种渠道,普及建筑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知识,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设立有奖举报电话,鼓励群众监督身边的违法行为,营造"人民城市人民管"的良好氛围。

同志们,建筑垃圾治理是一场硬仗,也是一项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任务艰巨,使命光荣。希望大家以本次会议为契机,迅速行动起来,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锐意进取、真抓实干,奋力开创我市建筑垃圾治理工作新局面,为加快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宜居美丽〔...〕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

47 51722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