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防汛抗旱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云海 分享 时间:

强调防汛抗旱的重要性,要求各部门加强协调,确保资源配置到位,提升应急响应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以下是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在市防汛抗旱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相关范文,供您参考!


在〔...〕市防汛抗旱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市委、市政府决定召开这次全市防汛抗旱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关于防汛抗旱工作的最新决策部署,分析研判当前我市面临的新形势与新挑战,对下一阶段的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压实。防汛抗旱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是一项不容有失的重大政治任务。全市各级各部门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将各项工作抓实、抓细、抓到位。

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新时代防汛抗旱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与复杂艰巨性

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市的防汛抗旱工作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这些变化既有机遇,更有挑战,要求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重新审视和把握这项工作的内在规律与时代特征。

首先,要从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战略高度来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指出,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水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旱涝灾害是水安全最直接、最突出的威胁。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日益加剧,极端天气事件的频发性、突发性和破坏性显著增强。这种不确定性极大地增加了预测预报和应急处置的难度,对我市的防灾减灾体系构成了严峻考验。保障防汛抗旱安全,就是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经济安全乃至社会稳定,是维护国家安全大局在〔...〕市的具体实践。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防汛抗旱工作绝非简单的业务工作,而是一项必须抓好的政治任务,是检验"两个维护"是否落到实处的"试金石"。

其次,要从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来把握。"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要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建立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上。我市正处于转型升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一大批重大项目、重要产业园区和基础设施布局于沿江、沿河、沿湖区域。这些区域既是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也是洪涝风险的集中区。一旦发生重大汛情,不仅会直接冲击经济运行,更可能迟滞发展进程,甚至引发连锁反应。同时,抗旱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稳定、工业企业的正常运转和城乡居民的生活用水保障。因此,做好防汛抗旱工作,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必要保障。必须将灾害风险管理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各领域,以高水平的安全保障服务高质量的发展。

再次,要从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根本立场来考量。"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防汛抗旱工作,守护的是千家万户的安宁幸福。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民群众对生命财产安全、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过去那种"人海战术"式的被动防御模式,已远不能满足新时代的要求。群众期盼的不仅是灾后能得到及时救助,更希望灾前能有精准的预警,灾中能有科学的调度,灾后能有快速的恢复。这要求我们的工作理念必须从"控制洪水"向"管理洪水风险"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将工作的重心更多地放在"防"字上,真正把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到第一位落到实处。

二、坚持系统观念,全面构建科学高效的防汛抗旱现代化工作体系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运用系统思维和科学方法,推动我市防汛抗旱工作实现体系化重塑和能力性跃升。

第一,强化规划引领,构建韧性安全的防御工程体系。防御工程是防汛抗旱的"硬件"基础。必须坚持"全流域、全周期"的系统治理理念,打破行政区划壁垒,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推进防洪抗旱工程的体系化建设。要依据最新的国土空间规划和水安全保障规划,科学评估我市江河湖库的防洪标准,对存在的短板和薄弱环节,要有序推进除险加固和升级改造。在城市建设中,要深度融入"韧性城市"理念,加强城市排涝管网、蓄滞洪空间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应对极端降雨的"海绵"功能。同时,要坚持蓄泄兼筹,科学规划建设一批水源调蓄工程,增强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实现旱涝同防、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这项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确保工程建设的科学性和长远效益(Web"。

第二,强化科技赋能,构建精准智能的监测预警体系。科技是提升防灾减灾能力的核心驱动力。要大力推进"智慧水利"建设,深度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卫星遥感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的水旱灾害监测网络。要着力提升预报的精准度和预警的提前量,实现从"临灾预警"向"风险预警"的转变。特别是要加强对局地性、突发性、极端性强降雨的监测和滚动预报能力。预警信息的发布,要打通"最后一公里",确保预警信号能够第一时间、无遗漏地传递到基层社区、企业厂矿乃至每一位市民手中,为群众安全转移和应急处置赢得宝贵时间。同时,要加强科学调度决策支持系统建设,通过模型推演和数据分析,为水库群联合调度、蓄滞洪区运用等关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第三,强化依法治理,构建权责明晰的应急管理体系。法治是现代治理的基石。要健全完善我市防汛抗旱相关的法规制度和应急预案体系,确保各项工作于法有据、有章可循。应急预案的修订要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明确不同等级应急响应下的组织架构、职责分工、处置流程和保障措施,并加强常态化的演练,确保关键时刻能拉得出、用得上、打得赢。要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区域的协同联动机制,水利、应急、气象、自然资源、住建、交通等部门要破除信息壁壁垒,实现数据共享、会商研判、协同应对。要强化应急救援力量建设,整合专业救援队伍与社会应急力量,优化救援装备和物资储备布局,确保关键时刻物资调得出、队伍上得去。

三、压实政治责任,全力确保防汛抗旱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工作部署千万条,抓好落实第一条。防汛抗旱工作责任重于泰山,任何环节的疏忽和懈怠,都可能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全市上下必须以最坚决的态度、最严格的要求、最扎实的作风,将责任链条拧得更紧、将工作举措落得更实。

一是要层层压实领导责任。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的要求。各区县、各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是本地区、本行业防汛抗旱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必须亲自研究、亲自部署、亲自督查。要建立健全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防汛抗旱责任人体系,将责任具体到每一个流域、每一个水库、每一个堤段、每一个风险点,并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市委组织部将把干部在防汛抗旱等急难险重任务中的表现,作为考察识别、评价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对因思想麻痹、工作不力、失职渎职导致严重后果的,要依法依规严肃追责问责。

二是要夯实筑牢基层基础。基层是防灾减灾的第一道防线,也是最重要的一道防线。必须把工作的重心下移、力量下沉、资源下倾。要加强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和应急管理机构建设,配齐配强专业人员,保障必要的工作经费。要大力支持基层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对排查出的山洪灾害风险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城市内涝点等,要逐一登记造册,制定"一点一策"的整治方案和应急预案。要加强对基层干部和网格员的培训,使其熟练掌握预警发布、人员转移、应急避险等基本技能。同时,要广泛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提升全社会的风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构筑起防灾减灾的人民防线。

三是要持续强化督查问效。空谈误事,实干兴邦。防汛抗旱工作容不得半点虚假。市防汛抗旱指挥部要发挥好牵头抓总作用,建立常态化的督导检查机制,采取"四不两直"等方式,深入一线,直插现场,对各地区、各部门的责任落实、预案准备、物资储备、队伍建设、隐患排查等情况进行全方位督查。对督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建立台账,限期整改,跟踪问效,形成闭环管理。要坚决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确保各项工作部署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不留死角、不留盲区。

同志们,做好新时代的防汛抗旱工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当前我市即将全面进入主汛期与迎峰度夏的关键阶段,防汛抗旱形势依然严峻。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振奋精神、迎难而上、扎实工作,坚决打赢防汛抗旱这场硬仗,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47 51695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