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基孔肯雅热诊疗与防控综合方案 5篇精编

浩渺 分享 时间:

基孔肯雅热的诊疗与防控综合方案应结合疫苗研发、早期诊断、社区宣传和环境治理,提升公众意识,减少传播风险,保障居民健康。下面由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2025年基孔肯雅热诊疗与防控综合方案 ”相关资料,供您参考学习。


2025年基孔肯雅热诊疗与防控综合方案

1病原学与流行病学特征

病原学基础

基孔肯雅病毒(CHIKV)属于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60-70nm,具有包膜结构。该病毒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基因组全长约11.8kb,编码4种非结构蛋白(nsPl-nsP4)5种结构蛋白(C、E3、E2、6K、E1)。毒对热敏感(56℃30分钟可灭活),对乙醇、次氯酸钠、碘伏等消毒剂及紫外线敏感。

根据遗传进化分析,CHIKV分为三个基因型:西非型、东中南非型(含印度洋分支IL)和亚洲型,其中IL分支更易通过白纹伊蚊传播。

流行特征与传播机制

全球分布:截至2025年6月,全球已有119个国家和地区报告本地传播,主要分布在美洲、亚洲和非洲热带地区。

国内风险分级:

I类地区(高风险):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云南(媒介伊蚊活跃期长,本地病例多)

Ⅱ类地区(中风险):上海、江苏等11省

m类地区(低风险):北京、天津等8省

IV类地区(极低风险):内蒙古、黑龙江等7省传播途径:

主要经伊蚊叮咬传播(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

罕见传播方式:母婴垂直传播(孕晚期感染风险高)、血液

暴露传播

·传染期特征:患者在发病当天至发病后7天的病毒血症期具有传染性。

表:基孔肯雅热流行风险地区分类及防控重点

地区分类

省份数量

代表省份

主要特征

核心防控策略

I类地区

6个

广东、云南

媒介活跃期长,既往登革热本地病例多

强化多病原监测,应急响应准备

n类地区

11个

江苏、湖北

有一定聚集性疫情风险

加强输入病例筛查,媒介密度控制

ni类地区

8个

北京、河北

存在输入引起本地传播风险

入境人员监测,医务人员培训

IV类地区

7个

黑龙江、新疆

无媒介分布报告

关注输入病例管理

2临床表现与分期

2.1急性期症状(病程L7天)

·发热:突发高热(>39℃),约50%患者呈现双峰热型(热退1-4天后再次发热),持续3-7天,伴寒战、头痛、恶心。

·关节疼痛:累及手腕、踝趾等小关节(70%),膝肩等大关节亦可受累。特征性表现为腕关节受压剧痛,活动受限,晨僵明显。疼痛程度被描述为”碎骨机样,,。

·皮疹:发病后2-5天出现,见于50%以上患者,为红色斑丘疹或紫瘢,分布于躯干、四肢伸侧、手掌及足底,伴瘙痒,数天后消退可伴脱屑。

慢性期症状(>3周)

约40%患者发展为慢性关节炎,表现为持续性关节疼痛、肿胀和僵硬,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危险因素包括:年龄>45岁、基础关节疾病、急性期多关节受季

重症预警指征

少数患者可出现严重并发症,需密切监测:

神经系统:脑炎、脑膜脑炎、吉兰-巴雷综合征

循环系统:心肌炎、心力衰竭

出血表现:鼻蚂、牙龈出血(需警惕登革热混合感染)

高危人群:老年人(>65岁)、新生儿、慢性病患者(高血压、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者

3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

病例定义(WS/T590-2018标准)

·疑似病例:发病前12天内有流行区旅居史或居住地有病例报告,且出现急性发热(>38℃)伴皮疹和/或关节剧痛。

·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确诊病例:疑似/临床诊断病例+以下任一项:

CHIKV核酸检测阳性

②病毒分离培养阳性

IgG抗体阳转或恢复期滴度较急性期升高%倍。实验室检测

病原学检测:

RT-PCR:发病7天内检测病毒RNA(敏感度>90%)

病毒分离:血液或组织样本培养(需BSL-3实验室)

血清学检测:

IgM抗体:发病4天后可检出,持续数周至数月

IgG抗体:恢复期持续阳性,提示既往感染

鉴别诊断:

登革热:白细胞减少更显著,出血倾向明显

寨卡病毒感染:关节症状轻微,突出表现为结膜炎

类风湿关节炎:无发热急性期,类风湿因子阳性

钩端螺旋体病:腓肠肌压痛显著,肝肾损害常见

表:基孔肯雅热实验室检测方法比较

检测方法

适用期

检出时间窗

敏感度

特异性

临床意义RT-PCR

急性期

发病1-7天>90%

接近100%

早期确诊,病毒分型IgM抗体

恢复早期

发病4天-3月70-80%

85-90%

临床诊断依据

检测方法

适用期

检出时间窗敏感度

特异性

临床意义

IgG抗体

恢复后期

发病7天后>95%

>95%

确诊及流行病学调查

病毒分离

急性期

发病1-5天

100%

科研及特殊监测

4西医治疗方案

4.1对症支持治疗

急性期治疗:

退热镇痛:首选对乙酰氨基酚(成人每次500mg,每日34次,每日最大剂量3g),禁用非留体抗炎药(NSAIDs)直至排除登革热。

。补液支持:鼓励口服补液(每日N1.5L),电解质紊乱者静脉补液。

关节制动:急性期冷敷肿胀关节(每次5分钟,每日35次),减轻炎症反应。

慢性关节炎期:

。一线药物:确认无登革热风险后使用NSAIDs(如布洛芬400mgtid)或短期糖皮质激素(泼尼松Slmg/天)。

二线药物:甲氨蝶吟(每周7.5-15mg)或羟氯唾(200mgbid),需监测血常规及肝肾功能。

生物制剂:托珠单抗(IL-6抑制剂)用于难治性病例,证据有限。

4.2抗病毒治疗探索

·法维拉韦(Favipiravir):

作用机制:选择性抑制病毒RNA依赖的RNA聚合酶(nsP4),阻断病毒复制。

适用人群:发病S72小时的成人非妊娠患者。

给药方案:

第1天:1600mg/次,每日2次

第2-5天:600mg/次,每日2次

不良反应:血尿酸升高(4.79%)、腹泻(4.79%)、中性粒细胞减少(1.8%),痛风患者慎用。

·其他抗病毒药物:

利巴韦林:可能抑制病毒复制,但证据有限,可致贫血。

干扰素:需注射给药,副作用包括发热、头痛。

伊维菌素:Ⅲ期临床试验中(NCT6259383),疗效待确认。

4.3特殊人群管理

孕妇:

禁用NSAIDs(可能导致胎儿动脉导管早闭)

退热仅用对乙酰氨基酚

孕晚期感染需监测胎儿状况(母婴传播率28-50%)

儿童:

退热:对乙酰氨基酚(10-15mg/kg/次,每4-6小时一次)

补液:按体重调整(100ml/kg/天)

慢性病患者:

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避免影响肾功能的NSAIDs

高尿酸血症:慎用法维拉韦

5中医辨证施治方案

分期辨证论治

发热期(邪在卫气):

主症:高热恶寒,头痛身痛,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清热透表,化湿解毒

方剂:银翘散合新加香熏饮加减(金银花15g、连翘12g、雷10g厚朴10g)

。中成药:连花清瘟胶囊(4粒tid)抗病毒口服液(1mltid)

极期(湿热阻络):

主症:高热不退,关节红肿剧痛,皮疹色红,苔黄腻

治法:清热化湿,解毒通络

。方剂:甘露消毒丹合宣痹汤加减(滑石15g、茵陈12g、苓10g连翘12g)

中成药:时疫清瘟丸(6gbid);高热神昏加安宫牛黄丸

恢复期(气阴两伤):

主症:低热盗汗,关节僵硬,口干乏力,舌红少苔

治法:益气养阴,清解余热

方剂:竹叶石膏汤合生脉散(竹叶10g、石膏20g、麦冬15g、五味子6g)

中成药:生脉饮口服液(1mltid)

中医外治法

熏洗疗法:

桑枝30g秦芜15g煎汤熏洗,每日2次(缓解关节痛)外敷疗法:

桅子粉加黄酒调糊外涂肿痛关节(每日2次)针灸疗法:

高热:针刺大椎、曲池、合谷(泻法)

关节痛:电针阳陵泉、足三里(疏密波,20分钟)

芳香避秽:

驱蚊香囊:艾叶、丁香、薄荷、蕾香等份研末

空气消毒:生苍术50g阴燃熏烟(哮喘患者禁用)中西医结合疗效

佛山顺德区临床数据显示(2025年7月):

中药治疗组发热持续时间缩短0.5-1.5天

关节痛缓解时间提前1-2天皮疹消退时间加快0.7-1.5天中医药使用率达85%以上

6防控与康复管理

病例管理与防蚊隔离

·住院隔离:

对象:病毒血症期(发病S7天)患者

要求:病区安装纱门纱窗,患者使用蚊帐

。解除标准:体温正常>24小时且发病N7

·居家隔离:

适用对象:轻症患者

管理要求:

防蚊隔离(居室安装防蚊设施)每日体温及症状监测

社区医生每日随访

6.2媒介控制与疫情响应

·媒介监测:

布雷图指数(BI)监测:1/II类地区蚊媒活跃季每2周1次

应急响应阈值:BI>20启动紧急灭蚊

·疫点处置:

“°范围划定:以病例住所为中心,半径200米区域处置措施:

超低容量喷雾(室内)

清除孳生地(翻盆倒罐、填平洼地)

杀灭幼虫(苏云金杆菌制剂)

·多部门协作:

卫生健康部门:病例管理、技术指导

疾控机构:媒介监测、实验室检测

街道/社区:环境整治、群众动员

6.3康复与长期管理

物理治疗:

急性期后:低强度运动(游泳、瑜伽)

慢性期:关节功能训练(每日30分钟)

营养支持:

食疗方:苦瓜绿豆瘦肉汤(苦瓜1根、绿豆50g、瘦肉100g)

药茶:五指毛桃茵陈茶(五指毛桃15g、茵陈5g)

心理干预:

正念冥想(每日20分钟)

音乐疗法(30分钟/次)

随访计划:

急性期:每周复诊至症状缓解

慢性关节炎:每1-3个月评估关节功能

7总结与展望

本方案整合《基孔肯雅热防控技术指南(2025年版)》及最新循证医学证据,突出以下核心理念:

早诊早治:强调发病72小时内为抗病毒治疗窗口期,法维拉韦早期应用可显著抑制病毒复制。

精准防控:基于四类风险地区实施差异化策略,I类地区重点加强“登革热样病例”多病原监测。

中西医协同:中医分期辨证(卫气营血)联合西医对症支持,佛山经验显示中医药可缩短病程1-2天。

社区参与:建立“病例管理-媒介控制-健康宣教”三位一体防控网,落实“防、护、养”策略。

截至2025年7月,佛山市累计报告轻症病例2659例,未出现死亡病例,提示规范化诊疗效果显著。未来需持续关注抗病毒药物临床研究(如伊维菌素Ⅲ期试验)及疫苗研发进展,同时深化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优化研究。

表:基孔肯雅热诊疗核心要点快速参考

临床环节

关键措施

注意事项

早期识别

突发高热+关节剧痛+疫区暴露史

询问发病前12天旅居史

紧急处置

对乙酰氨基酚退热,物理降温

禁用NSAIDs直至排除登革热

抗病毒治疗

法维拉韦(发病72h内)

孕妇禁用,监测血尿酸

中医干预

发热期:银翘散;极期:甘露消毒丹

外治联合针灸增强疗效

隔离防护

防蚊隔离N7

体温正常24小时可解除

康复管理

慢性期用甲氨蝶吟,联合八段锦锻炼

避免关节负重活动

本方案依据《基孔肯雅热防控技术指南(2025年版)》及

2025年7月疫情数据制定,后续将根据疫情动态及循证证据更新。基层医疗机构应建立疑似病例快速转诊通道,I/II类地区需储备

足量防蚊隔离物资(纱窗、蚊帐、驱蚊剂)。

基孔肯雅热防控要点及疾病特征总

一、基孔肯雅热疾病核心特征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蚊媒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人与人之间日常接

触(如咳嗽、交谈)不会感染。其典型临床表现为,,三联征,,:

突发高热:起病急,体温迅速升高

关节疼痛:多累及手腕、脚踝等小关节,疼痛可持续数周至数月

皮疹:常伴随发热出现全身性皮疹

病毒潜伏期为L12天,多数患者表现为轻症,病程约1周,但部分病例可能发展为重症。1952年首次在非洲发现,目前已扩散至全球100多个国家,我国主要以输入性病例为主,南方部分省份曾发生本地传播。

二、防控工作核心策略

(一)防控目标体系

1.监测预警:提高病例早期识别能力,实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2.媒介控制:降低伊蚊密度,切断传播链,防止疫情扩散

3.医疗救治:规范诊疗流程,降低重症率和死亡率

4.健康促进:提升公众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

(二)组织管理架构工作组别

牵头部门

核心职责

防控领导小组

单位主要负责人

统筹制定策略、组织培训演练、督导检查

疫情监测组

公共卫生科

病例监测报告、流行病学调查、协助疾控处置

医疗救治组

临床科室

疑似/确诊病例隔离治疗、规范诊疗

媒介防制组

后勤/防保科

伊蚊密度监测、孳生地清理、爱国卫生运动

三、关键防控措施实施

(一)个人防护要点

物理防护:安装蚊帐、纱门纱窗,外出穿长袖衣裤

化学防护:使用蚊香、驱蚊剂(含避蚊胺等成分),外露皮肤涂抹驱避药

环境规避:避免在树荫、草丛等蚊虫密集区长时间逗留(二)环境治理重点

清除积水:定期清理花盆托盘、废旧轮胎、水桶等积水容器,

水生植物每3-5天换水洗瓶

孳生地改造:填塞竹节树洞,疏通沟渠,覆盖露天积水容器化学消杀:必要时对蚊虫栖息地使用卫生杀虫气雾剂

(三)疫情处置规范

1.病例管理:疑似病例立即隔离,确诊病例转定点医院,配合疾控部门开展溯源调查

2.院内防控:落实标准预防,对患者分泌物、排泄物严格消毒处理

3.社区响应:出现病例后启动应急消杀,开展社区健康宣教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旅行人员:前往东南亚、非洲等疫区需提前了解疫情,返回后出现症状及时就医并主动报告旅行史[(3)]

医疗机构:接诊发热伴关节痛患者时,需询问流行病学史,做好病例筛查

重点场所:学校、养老院等集体单位应强化环境清理和晨午检制度

当前北京市等北方地区本地感染风险极低,但仍需警惕输入性病例引发的传播风险。通过落实“清积水、灭成蚊、防叮咬”三位一体防控措施,可有效阻断病毒传播。

基孔肯雅热防控工作总结

一、工作开展背景与目标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经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其传播途径和流行特征与登革热、寨卡病毒病相似。当前全球流行范围持续扩大,我国因媒介伊蚊分布广泛且境外输入病例增加,本地传播风险日益升高。本次防控工作以“科学防控、精准施策”为原则,旨在通过强化监测预警、控制媒介传播、提升公众意识等措施,有效降低疫情发生风险,保障公众健康。

二、主要防控措施及成效

(一)疾病监测与病例管理

1.多渠道监测体系构建

落实进境人员监测,对入境时有相关症状或流行区旅居史者及时筛查并发放《就诊方便卡》,通报疾控部门。

I、Ⅱ类风险地区(如广东、浙江等)的基层医疗机构,针对登革热样病例(发热伴皮疹或关节痛,无呼吸道症状)开展基孔肯雅病毒等多病原核酸检测,实现早期发现。

2025年监测数据显示,疑似病例报告及时率达95%,确诊病例均在24小时内完成流行病学调查。

2.病例规范处置

严格按照《基孔肯雅热诊断》(WS/T590-2018)标准,分类管理疑似、临床诊断及确诊病例,确保“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工

对确诊患者实施隔离治疗,其传染期(发病当天至发病后7天)内未发生二代病例传播。

(二)媒介伊蚊防制

1.孳生地清理

重点针对伊蚊依赖积水繁殖的特点,组织开展“全城清积水”行动,清理花盆托盘、废旧轮胎等小型积水容器,对景观池等无

法清空水体投放灭蚊幼虫药剂。

以佛山为例,通过清理孳生地和灭杀成蚊,98%的疫点村居风险等级降至中风险以下,66%达到安全水平。

2.成蚊密度控制

在蚊媒活跃季节(7一H月),对居民区、医院等重点区域开展化学消杀,白纹伊蚊布雷图指数(BI)控制在5以下,低于传播风险阈值(BIN10)。

(三)公众宣传与社会动员

1.健康知识普及

通过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社区讲座等渠道,宣传基孔肯

雅热“发热、皮疹、关节剧痛”等典型症状及“防蚊叮咬”核心措施,覆盖人群超500万次。

推广“每人每日清积水”行动,提高居民主动参与意识,家庭积水清理覆盖率提升至80%o

2.区域联防联控

联动海关、交通、教育等部门,在学校、口岸等场所开展专项防控,形成跨部门协作机制。

三、经验与不足

(一)工作亮点

精准分类施策:依据流行风险将全国划分为IIV类地区,重点区域(如广东、云南)强化监测与消杀,低风险地区(如新疆、青海)落实输入病例排查,资源配置效率显著提升。

技术指南支撑:参考《基孔肯雅热防控技术指南(2025年版)》,规范病例诊断、媒介监测等流程,确保防控科学性。

(二)存在问题

基层检测能力不足:部分n类地区基层医疗机构缺乏核酸检测设备,确诊病例依赖上级实验室复核,延误风险较高。

公众认知度差异:农村地区居民对“清积水防蚊”重要性认识不足,孳生地清理存在死角。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1.提升基层能力:为n类地区基层医疗机构配备快速核酸检测试剂,开展病原检测技术培训,缩短确诊时间。

2.强化长效管理:将媒介伊蚊监测纳入爱国卫生运动常态化工作,定期评估孳生地清理效果。

3.扩大宣传覆盖:针对农村及老年人群体,采用方言广播、

入户宣传等方式,提高防控知识普及率。

通过本次防控工作,基孔肯雅热本地传播风险得到有效控制,为后续疫情应对积累了宝贵经验。下一步需持续巩固措施,补齐短板,保障公众健康安全。

关于学校预防基孔肯雅热的倡议书

亲爱的老师和同学们:

广东近期天气炎热、降雨频繁,蚊虫已进入快速繁殖期,我省已发生基孔肯雅热疫情,登革热疫情也进入快速上升期。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都是经伊蚊(俗称“花斑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预防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关键都是清积水、灭成蚊、防叮咬。没有积水就没有蚊虫滋生,没有蚊虫就没有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的传播。

为了您和您家人的健康,请大家积极行动起来,人人齐动手,积极翻盆倒罐、清理积水、整洁环境、防蚊灭蚊,共同营造干净整洁、健康舒适的生活工作环境。在此,我们向全体师生发出倡议:

一、翻盆倒罐清积水,不给蚊虫留温床

1.室内清积水

(1)水生植物要定期换水洗瓶(每星期至少1次),勿让花盆托盘留有积水。

(2)及时清理厨房和卫生间闲置容器、饮水机托盘等积水。

2.室外清积水

(1)重点排查房屋前后、花园、阳台、天台、水池、树洞、绿

化带等地,及时清理废弃容器、水养植物的容器、轮胎、杂物、塑料垃圾、竹筒等积水。

(2)各种闲置盆罐、饮料罐、食品盒、玻璃瓶等废弃容器,及时清除丢弃或翻倒过来。

二、积极动手灭蚊虫,家里家外无死角

居家发现有成蚊时,可使用市售有合格证号的杀虫气雾剂、蚊香、灭蚊片等卫生杀虫剂等灭蚊,施药前先关闭门、窗,施药后人员离开,0.5~1小时后再打开门、窗通风20分钟后,人方可进入室内。也可电蚊拍等击杀。

三、严防死守防叮咬,个人防护记心间

1.室内防叮咬

家居安装纱门、纱窗(纱网筛目小于20目,即筛孔平均边长0.9mm),在纱窗上喷洒杀虫剂效果更佳;睡觉时使用蚊帐。

2.室外防叮咬

(1)出门穿着浅色长袖衣服及长裤。

(2)避免在蚊虫出没频繁的时段(7:00—9:00和16:00—18:00)在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阴暗处逗留。

(3)在外露的皮肤及衣服上可使用含有避蚊胺、驱蚊酯、派卡瑞丁、柠檬叶、梭叶油等成分的驱蚊产品。

四、旅途防护不松懈,平安出行才舒心

1.出行前:提前查询目的地的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流行状况,准备宽松、浅色的长袖衣裤,含避蚊胺、避蚊酯等成分的驱蚊剂等防蚊物品。

2.出行时:尽量住在有空调或装有防蚊纱窗的地方,清理居住地室内外(如花盆托盘、水桶、花瓶等容器)的积水;要关好

房间的纱门、纱窗,使用蚊帐、蚊香等防蚊用品;于外露的皮肤及衣服上搽上含有避蚊胺成分的驱蚊剂,并依照说明重复使用驱蚊剂。

3.归来后:14天内留意自身健康状况,若出现发热、关节痛或肌肉痛、皮疹等症状,及时就医并主动说明旅行史和暴露史。

五、出现症状别拖延,及时就医早治疗

如果出现发热、关节疼痛或肌肉疼痛、皮疹等症状,请及时前往医疗机构就诊。特别是近期如有基孔肯雅热或登革热流行地区旅居史,或者有明确的蚊虫叮咬史,可主动向接诊医生说明。在校师生有疑似症状可自行前往学校卫生服务中心就诊。

蚊虫防控没有旁观者,人人都是主力军!让我们从今天起,把“清积水”变成生活习惯,让“灭蚊虫”成为家庭任务,让“防叮咬”成为出行标配!

一人行动,全家受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让我们共同守护洁净家园,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保驾护航!

2025年社区基孔肯雅热防控应急预案

一、总则

(一)目的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基孔肯雅热在本社区的传播与流行,保障社区居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上级部门防控工作要求,结合本社区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居民防控意识,采取有效

措施,消除蚊媒孳生环境,从源头上预防基孔肯雅热的发生。

2.快速反应:建立健全快速反应机制,一旦出现疫情,能够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及时采取防控措施,有效控制疫情扩散。

3.科学防控:依据基孔肯雅热的流行病学特点和防控技术指南,科学制定防控策略和措施,确保防控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4.联防联控:社区各部门、各单位及居民共同参与,形成联防联控的工作格局,共同做好基孔肯雅热防控工作。

(三)编制依据

上级政府及卫生健康部门关于基孔肯雅热防控的相关文件和要求。

(四)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本社区内基孔肯雅热的预防、控制和应急处置工作。

(五)风险评估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蚊媒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本社区伊蚊分布广泛,且随着夏季气温升高、雨水增多,蚊虫孳生繁殖速度加快,居民户外活动增加,感染风险相应提高。止匕外,社区内人员流动频繁,存在境外输入病例引发本地传播的风险。

二、组织体系与职责分工

(一)防控工作领导小组

成立以社区书记为组长,社区主任为副组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物业公司、学校、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及社区工作人员为成员的基孔肯雅热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社区基孔肯雅

热防控工作,制定防控策略和措施,组织实施应急处置工作,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研究解决防控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二)职责分工

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负责社区内基孔肯雅热病例的监测、报告和诊断工作,及时对疑似病例进行采样送检。

对确诊病例进行隔离治疗和健康管理,指导患者做好防蚊措施,防止病毒传播。

开展社区医务人员基孔肯雅热防控知识培训,提高诊疗水平和防控能力。

协助社区开展蚊媒监测和消杀工作,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

负责收集、整理和分析社区内基孔肯雅热疫情信息,及时向社区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和上级卫生健康部门报告。

2.物业公司

负责居民小区内公共区域的环境卫生清理,定期清扫楼道、楼梯间、绿化带等,清除垃圾和杂物。

对小区内的积水容器进行清理和处置,如花盆托盘、水桶、

废旧轮胎等,每周至少进行一次检查和清理,避免积水孳生蚊虫。

配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蚊媒消杀工作,对小区内的绿化带、下水道、地下室等易孳生蚊虫的区域进行定期喷洒药物。

在小区内设置宣传栏,张贴基孔肯雅热防控宣传海报,向居民发放宣传资料,提高居民的防控意识。

3.学校

负责学校内基孔肯雅热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通过主题

班会、健康教育课、校园广播等形式,向师生普及防控知识。

加强学校环境卫生管理,定期对教室、宿舍、食堂、图书馆等场所进行清洁和消毒,保持室内外环境整洁。

组织师生开展校园内的蚊虫孳生地清理活动,如清理花盆积水、疏通下水道等,减少蚊虫滋生。

落实晨午检制度,每天对师生进行体温检测,及时发现和报告疑似病例。

对因病缺勤的师生进行追踪随访,了解病因,如发现疑似基孔肯雅热病例,及时向社区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和上级教育部门报告。

4.企事业单位

负责本单位内基孔肯雅热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员工的防控意识。

加强单位环境卫生管理,定期对办公区域、食堂、卫生间等场所进行清洁和消毒,保持环境整洁。

组织员工开展单位内的蚊虫孳生地清理活动,如清理积水容器、疏通下水道等,减少蚊虫滋生。

对单位内的员工进行健康监测,如发现疑似基孔肯雅热病例,及时向社区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和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5.社区工作人员

负责社区内基孔肯雅热防控工作的宣传和动员,通过社区公告、微信群、QQ群等渠道,向居民宣传防控知识和措施。

组织志愿者开展社区内的蚊虫孳生地清理活动,对居民房前屋后的积水容器进行清理和处置,每周至少进行一次巡查和清理。

协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蚊媒监测和消杀工作,对社区内的重点区域进行监督和检查。

对社区内的居民进行健康排查,及时发现和报告疑似病例,配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好病例的隔离治疗和健康管理工作。

协调解决社区内基孔肯雅热防控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保障防控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预防措施

(一)加强宣传教育

1.通过社区宣传栏、电子显示屏、微信群、QQ群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基孔肯雅热的防控知识,包括疾病的传播途径、症状、

预防方法等,提高居民的防控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2.组织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深入社区,发放基孔肯雅热防控宣传资料,面对面地向居民讲解防控知识和措施,引导居民积极参与防控工作。

3.联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开展基孔肯雅热防控知识讲座和培训活动,提高社区居民、师生和员工的防控知识水平。

(二)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1.组织社区居民开展环境卫生大扫除活动,清理社区内的垃圾、杂物和卫生死角,保持社区环境整洁。

2.加强社区内的绿化管理,定期修剪花草树木,清除杂草,减少蚊虫栖息场所。

3.对社区内的下水道、沟渠等进行疏通和清理,确保排水畅通,避免积水孳生蚊虫。

4.督促居民做好家庭卫生,定期清理室内外积水容器,如花

盆托盘、水桶、花瓶等,每周至少进行一次检查和清理,避免积水孳生蚊虫。

(三)加强蚊媒监测与消杀

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组织开展社区内的蚊媒监测工作,

每周对社区内的蚊虫孳生地进行一次监测,及时掌握蚊虫密度和分布情况。

2.根据蚊媒监测结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制定蚊媒消杀方案,组织专业人员对社区内的蚊虫孳生地和易孳生蚊虫的区域进行定期消杀,如绿化带、下水道、地下室、建筑工地等。

3.督促物业公司、企事业单位等做好本单位内的蚊媒消杀工作,定期对公共区域进行喷洒药物,降低蚊虫密度。

4.在社区内设置蚊虫诱捕器,利用蚊虫的趋光性和嗅觉特性,诱捕蚊虫,减少蚊虫数量。

(四)加强人员健康管理

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强对社区内居民的健康监测,对出现发热、关节疼痛、皮疹等症状的居民,及时进行排查和诊断,如发现疑似基孔肯雅热病例,及时报告并进行隔离治疗。

2.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加强对师生和员工的健康管理,落实晨午检制度和因病缺勤追踪随访制度,及时发现和报告疑似病例。

3.对从基孔肯雅热流行地区返回的人员,社区工作人员进行登记和健康监测,告知其做好自我健康管理,如出现发热、关节疼痛等症状,及时就医并报告。

四、应急处置

(一)疫情报告

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发现疑似基孔肯雅热病例后,应立即向社区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报告,同时向上级卫生健康部门和教育部门报告。

2.社区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接到报告后,应立即组织人员对疑似病例进行核实和排查,如确认为基孔肯雅热病例,应在2小时内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二)病例隔离治疗与管理

1.对确诊的基孔肯雅热病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立即将其转送至定点医疗机构进行隔离治疗,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2.在患者住院期间,医疗机构应落实防蚊隔离措施,防止蚊虫叮咬传播病毒。患者出院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指导患者做好居家健康管理,继续进行防蚊隔离,定期进行随访,了解患者康复情况。

(三)疫点处理

1.确定疫点:以病例居住地为中心,将半径50米范围内的区域划定为疫点。

2.疫点消毒:对疫点内的环境、物品等进行消毒处理,杀灭可能存在的病毒。

3.蚊媒控制:对疫点内的蚊虫孳生地进行清理和消杀,降低蚊虫密度,防止疫情扩散。

4.健康监测:对疫点内的居民进行健康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疑似病例。

(四)疫情防控措施调整

根据疫情发展态势和防控工作需要,社区防控工作领导小组

及时调整防控措施,如扩大疫点范围、加强蚊媒消杀力度、增加健康监测频次等。

五、保障措施

(一)物资保障

社区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基孔肯雅热防控物资的储备和调配,确保防控工作所需的消杀药品、防护用品、检测试剂等物资充足供应。

(二)人员保障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物业公司、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应安排足够的人员参与基孔肯雅热防控工作,确保各项防控措施得到有效落实。同时,加强对防控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其防控能力和水平。

(三)经费保障

社区应设立基孔肯雅热防控专项经费,保障防控工作所需的物资采购、人员培训、疫情监测、消杀等费用支出。

六、预案的制定、修订与解释

本预案由XXX社区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修订和解释。

七、预案实施时间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38 50332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