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深化电子秤市场秩序监管工作会上的讲话
加强电子秤市场监管,确保公平交易,维护消费者权益,提升市场秩序,促进经济健康发展。以下是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在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深化电子秤市场秩序监管工作会上的讲话”相关范文,供您参考!
在〔...〕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深化电子秤市场秩序监管工作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县深化电子秤市场秩序监管工作会,主要任务是深入分析当前我县电子计价秤市场秩序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总结前期工作成效,部署下一阶段的重点任务。刚才,会上宣读了《关于深化电子计价秤市场秩序综合整治的通知》,通报了前一阶段的工作情况,并进行了业务培训,内容详实,重点突出。希望同志们认真领会,抓好落实。
电子计价秤,一头连着市场交易,一头连着百姓民生。它不仅是简单的称重工具,更是衡量市场公平、反映社会诚信的一面镜子。近年来,尽管我们持续开展专项整治,但"缺斤短两"、"鬼秤"作弊等现象仍时有发生,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侵害了消费者合法权益,损害了政府部门的公信力。这个问题看似小事,实则是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关键小事",是检验市场监管部门履职能力和为民情怀的试金石。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小计量"背后关联着"大民生"的重要意义,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打好这场电子秤市场秩序的攻坚战、持久战。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正视成绩与问题,清醒认识计量监管的艰巨性与复杂性
自全县电子计价秤市场秩序综合治理工作启动以来,各单位按照局党组的统一部署,迅速行动,履职尽责,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效。截至2025年9月底,全县累计检查电子计价秤6100余台,查处不合格电子计价秤19台,立案查处案件16件。通过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对相关计量违法行为形成了有力震慑,市场经营秩序得到一定程度的规范,这一点值得肯定。
但是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清醒地看到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和深层次问题。当前,电子秤市场的乱象呈现出一些新特点,给我们的一线监管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是违法行为的隐蔽性和技术性不断增强。传统的作弊秤手法简单,易于识别。而现在的"鬼秤"可以通过预设密码、遥控操作等方式随时调整称重数据,作弊手法更加隐蔽,非专业人士难以察觉。一些不法分子甚至利用互联网平台销售、传授作弊技术,形成了黑色产业链,给我们的追根溯源带来了极大困难。这要求我们的执法人员不仅要有火眼金睛,更要有与时俱进的专业技术能力。
二是市场主体的守法意识和诚信水平参差不齐。在利益驱使下,部分经营者法律意识淡薄,将"缺斤短两"视为牟取不当利益的潜规则。他们抱着侥幸心理,与监管部门"打游击"、"躲猫猫"。同时,一些集贸市场的开办者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对场内经营者的计量行为疏于管理,甚至默许纵容,为违法行为提供了生存土壤。
三是监管执法的长效机制尚需健全。目前的监管多依赖于集中整治和专项行动,虽然能在短期内取得显著效果,但容易出现"风头一过,问题反弹"的现象。如何实现从"运动式"整治向"常态化"监管的转变,如何构建一个权责清晰、运转高效、威慑有力的长效监管机制,是我们必须深入思考和破解的课题。部分同志对计量法律法规的理解和运用还不够深入,执法力度偏软,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往往失之于宽,未能真正达到"处罚一案、警示一片"的效果。
四是社会共治的格局尚未完全形成。一方面,广大消费者虽然对"缺斤短两"深恶痛绝,但很多人缺乏识别"鬼秤"的知识和技巧,维权意识和能力有待提高。另一方面,行业协会、新闻媒体等社会力量的监督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监督的诚信计量氛围还不够浓厚。
这些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啃下的"硬骨头"。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问题导向,拿出更加精准、更加有力的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聚焦重点领域与关键环节,以雷霆之势严打计量违法行为
针对当前电子秤市场存在的问题,下一步,全县市场监管系统必须亮明利剑,重拳出击,始终保持对计量违法行为的高压严打态势。
一要深化重点场所的日常监管。各乡镇(街区)市场监管所要将集贸市场、商场超市、水果店、海鲜水产店等电子计价秤集中使用场所作为监管的重中之重。要彻底摒弃"一阵风"式的检查思维,将日常巡查与突击检查、白天检查与夜间检查相结合,切实提高监管的覆盖面和检查频次。要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让监管真正成为悬在不法经营者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二要提升精准发现问题的能力。局里已经为各所统一配备了标准砝码和高精度电子秤,这既是技术装备,更是执法利器。同志们一定要使用好、保管好、维护好这批设备,并按要求做好周期检定,确保其量值的准确可靠。在执法过程中,要熟练掌握刚才培训中讲解的"鬼秤"识别技巧,综合运用观察、测试、比对等多种方法,提高发现问题的精准度。对于检查中发现的疑似作弊秤,要第一时间固定证据,依法进行查封扣押。
三要加大依法查处的震慑力度。执法办案是市场监管最强有力的手段。对于检查发现的计量违法行为,必须坚持"零容忍"的态度,严格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集贸市场计量监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从严从快进行查处。要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程序合法、处罚到位。坚决杜绝以罚代管、降格处理的现象。对于涉嫌构成犯罪的,要坚决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同时,要深挖"鬼秤"的生产、销售源头,对违法生产、改装、销售作弊秤的厂商,要一查到底,坚决捣毁其生产窝点和销售网络,实现全链条打击。
三、强化宣传引导与社会共治,着力构建群防群治的严密防线
计量监管工作,不能仅仅依靠市场监管部门单打独斗,必须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形成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公众参与的共治格局。
一要持续深入开展计量科普宣传。各单位要创新宣传方式,丰富宣传载体,积极开展计量知识"进市场、进商场、进社区、进校园"活动。可以通过发放宣传单、张贴海报、利用电子显示屏滚动播放等传统方式,也可以充分运用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直观的形式,向广大群众普及计量法律法规知识,传授识别"鬼秤"、防止"缺斤短两"的实用技巧。要抓住"5·20世界计量日"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开展主题鲜明的宣传活动,在全社会营造"关注计量、守护诚信"的良好氛围。
二要全面畅通投诉举报渠道。要确保12315投诉举报热线和平台24小时畅通,对于群众反映的关于电子秤计量的投诉和举报,要建立快速响应机制,第一时间受理、第一时间核查、第一时间反馈。要依法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并对查证属实的举报给予适当奖励,激发群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要在辖区内各大集贸市场、商超的显著位置设立"公平秤",并公布监督电话,为消费者提供一个便捷的复称和维权渠道,让不法商贩无处遁形。
三要积极引导市场开办方落实主体责任。要督促和指导集贸市场、商场超市等开办者建立健全内部计量管理制度明确其在计量器具管理、商户日常监督、消费纠纷处理等方面的责任。要引导市场开办方与场内经营者签订诚信计量承诺书,将计量诚信状况作为商户入场、续约和评优的重要依据,形成有效的内部约束机制。对于那些管理混乱、问题频发的市场,要依法约谈其负责人,责令限期整改;对整改不到位的,要依法予以处罚并向社会公开曝光。
四、创新监管模式与制度建设,全力筑牢长效常治的诚信根基
严厉打击和集中整治是必要的手段,但要从根本上解决电子秤市场乱象,关键在于制度建设,在于构建一个不能违、不敢违、不想违的长效机制。核心就是要大力推进诚信计量体系建设。
一要加快推进诚信计量自我承诺。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石。要积极引导广大经营者牢固树立"诚信计量、守法经营"的理念,主动向社会作出公开的诚信计量承诺。市场监管所要主动上门服务,指导帮助经营者完善内部计量管理制度,确保在用计量器具依法登记、定期检定、准确可靠。要通过典型引路,积极培育和发展一批"诚信计量示范单位"、"放心消费承诺店"并对其进行大力宣传,使其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信誉和效益,从而激发更多经营者参与诚信建设的内生动力。
二要全面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监管机制。这是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监管效能的必然要求。要加快建立覆盖全县经营者的计量信用信息档案,将日常检查结果、行政处罚信息、投诉举报情况、诚信承诺状况等全面、及时、准确地归集到经营者名下。要依据信用状况对经营者实施分级分类监管对信用等级高、计量状况好的经营者,减少检查频次,做到"无事不扰";对信用等级低、存在违法记录的经营者,则要列为重点监管对象,实施高频次、高强度的监管。要建立计量信用"红黑榜"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布,对守信者予以激励和褒扬,对失信者实施联合惩戒,让守信者一路绿灯、处处受益,让失信者一处违法、寸步难行。
三要坚定不移地完成体系建设目标。根据国家和省市的统一部署,到2025年底要基本建立起"经营者自我承诺为主、政府部门推动为辅、社会各界监督为补充"的诚信计量管理模式。这个目标是硬任务、硬指标,时间紧、任务重。各单位必须将其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和责任人,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推进。局里将把诚信计量体系建设的成效,纳入对各单位的年度工作考核,严格督导,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同志们,规范电子秤市场秩序,守护人民群众的"钱袋子",是我们市场监管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任务已经明确,号角已经吹响。希望大家以此次会议为新起点,进一步统一思想,振奋精神,以最坚决的态度、最迅速的行动、最有力的措施,扎实做好电子秤市场秩序监管工作,努力构建诚信计量的社会共治格局,为营造我县公平、公正、放心的消费环境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上一篇:在县挂职锻炼干部座谈会上的讲话
下一篇:返回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