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十五五时期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交流发言材料

浩渺 分享 时间: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优化配置,激发创新活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下面由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十五五时期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交流发言材料”相关资料,供您参考学习。


关于十五五时期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交流发言材料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今天区委组织部召开这次工作务虚会,共同谋划十五五时期的工作思路,非常及时且意义重大。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就分管的人才工作,结合前期的学习调研和对当前形势的判断,就十五五时期如何构建融合型人才培养生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问题,谈几点不成熟的思考和构想,供大家参考,也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

一、回望“十四五”:在服务大局中夯实人才工作基础

“十四五”时期是*区转型升级、追赶超越的关键五年。全区人才工作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果,为十五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回顾过去几年的工作,主要有几个特点:一是人才集聚效应初步显现。聚焦主导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持续加大引才力度。例如,在现代服务业领域,近两年年均新引进大专以上学历毕业生超过1800人,新增就业人数超过2500人。通过举办百余场专场招聘会,累计提供岗位超2.3万个,达成就业意向近6000人。这些数据表明,*区对人才的吸引力正在稳步增强。二是人才培养体系日趋完善。坚持引育并举,不断强化本土人才的培养和技能提升。去年,全区就有超过5500人获得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证书,其中不乏高级工和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同时,一些长远布局也在推进,比如区里制定的科技创新行动方案中提出,到2025年,要力争柔性引进人才70人以上,获批省“科技副总”35人以上。三是人才服务保障持续优化。建立了领导干部直接联系重点人才、配备人才服务专员等制度,着力解决人才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人才公寓、人才社区等硬件设施的建设,也为营造“拴心留人”的良好环境提供了有力支撑。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问题与挑战。从外部看,区域间的人才竞争日趋“白热化”,引才成本不断攀升;从内部看,高端领军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储备不足、人才结构与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的匹配度不高等问题依然存在。此外,在干部队伍建设方面,也存在总量偏少、结构不优等问题,这从侧面反映出人才工作的系统性、前瞻性仍有待加强。这些问题,正是十五五时期人才工作需要着力破解的重点和难点。

二、谋划“十五五”: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融合型人才培养生态

站在“十五五”新的历史起点上,人才工作的思路和打法必须与时俱进。如果说“十四五”时期是在“引、育、留、用”各个环节上“串珠成链”,那么“十五五”时期的核心任务,就是要推动人才工作从单一的“链式服务”向多维立体的“生态构建”转型升级。这个“融合型人才培养生态”,其核心要义在于打破壁垒、双向赋能、共生发展。它不再是政府单向度的政策供给,而是要构建一个由“政府引导、产业驱动、教育支撑、市场主导、人才主体”多方参与、互为支撑的有机系统。这与*省层面正在研究的“十五五”时期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思路是高度契合的。具体而言,这个生态系统包含三个层面的深度融合:第一,产才融合。实现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精准对接。人才培养的方向要紧随产业发展的脉搏,产业布局的规划要前瞻性地考虑人才支撑的要素。第二,产教融合。推动教育体系,特别是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与产业需求深度绑定,实现“校园”与“园区”的无缝衔接,让学生所学与企业所需高度一致,从源头上解决人才供给的结构性矛盾。第三,产城融合。将人才发展融入城市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通过完善的城市功能、优质的公共服务、活跃的创新文化,让城市因人才而兴,人才因城市而聚,最终实现人才与城市相互成就、共同成长。构建这样一个生态系统,是应对新一轮区域竞争、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选择,也是*区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基石。

三、展望新路径:实施三大升级行动,激活人才发展“一池春水”

围绕构建“融合型人才培养生态”这一核心目标,初步构想在十五五时期,重点实施三大升级行动。

(一)实施“产教城”融合协同行动,重塑人才供给新模式。改变过去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两张皮”的状况,必须从供给侧发力,打造一个需求导向、精准高效的人才培养体系。一是推动教育布局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建议由区委人才办牵头,联合发改、工信、教育等部门,定期编制发布《*区重点产业人才需求白皮书》,为区内职业院校、合作高校调整专业设置、优化课程体系提供精准指引。特别是要聚焦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现代服务业等新兴领域,支持校企共建一批特色产业学院、订单班,力争在“十五五”期间,建成3-5个在全市有影响力的产教融合示范基地。二是搭建“学研产”一体化转化平台。支持龙头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联合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鼓励企业以“揭榜挂帅”等形式发布技术难题,引导人才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实现价值、获得成长。对于获批省“科技副总”等柔性引进的人才要建立常态化对接服务机制,推动其智力成果在*区加速转化落地。三是探索“人人皆学”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整合人社、教育、工会等部门的培训资源,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职业技能提升平台。聚焦产业发展急需的数字技能人才,大规模开展普及性培训和高阶技能研修,设定“十五五”期间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年均提升1-2个百分点的量化目标。

(二)实施“引育留”机制升级行动,构筑人才集聚强磁场。在人才竞争中,不能仅仅依靠政策“给多少”,更要关注人才“要什么”。必须从“政策洼地”向“服务高地”转变,打造全生命周期的人才服务链。一是迭代人才政策工具箱。在全面落实市级“人才协同19条”等普惠性政策的基础上,结合*区实际,研究制定更具比较优势的“*优才”计划3.0版。新政策应从“事前补贴”向“事后奖励”和“发展支持”倾斜,探索设立人才编制“周转池”,对引进的顶尖人才和团队,给予更加灵活的编制、薪酬和评价支持。二是打造高品质人才社区。“留人”的关键在于“留心”。要将人才公寓的建设从提供“一张床”升级为营造“一个家”。在规划建设新的人才社区时,同步配套建设社交空间、健身中心、青年食堂、子女教育服务站等功能设施,定期组织开展学术沙龙、文体活动、联谊交友,营造有温度、有活力的社群生态,增强人才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三是建立市场化引才网络。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与国内外知名猎头机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设立“引才伯乐奖”,对成功为*区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机构、企业或个人给予重奖,构建“以才引才、以企引才”的社会化引才格局。

(三)实施“用评管”效能提升行动,健全人才发展硬支撑。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最终要落脚到“用得好”。必须深化人才使用、评价和管理机制改革,最大限度激发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一是创新人才使用机制。探索建立“项目+人才”的柔性用人模式,对一些重点攻关项目,打破身份、编制、地域限制,公开招募项目负责人和团队成员,实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支持专业技术人才跨领域、跨行业流动,推动人才资源的高效配置和优化组合。二是构建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顽疾,加快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针对不同类型的人才,分类制定评价标准。对基础研究人才,实行长周期评价;对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人才,突出市场和产业评价;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重点考核其经营业绩和对地方经济的贡献。三是建立数据驱动的人才工作绩效评估系统。人才工作不能只算“投入账”,更要算“产出账”。建议在十五五时期,建立一套科学、量化的人才工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该体系不应只停留在引进了多少人、发放了多少补贴等“投入指标”上,更要包含“产出效益”和“可持续影响”指标。例如,可以探索设置“人才贡献率”(如高层次人才申请专利数、带领团队创造产值等)、“人才投资回报率”(人才投入与新增税收之比)、“高层次人才五年留存率”等核心量化指标,并将其纳入全区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用数据“说话”,精准衡量人才工作的成效,倒逼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四、强化保障,为十五五时期人才工作保驾护航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再好的蓝图,也需要强有力的保障机制来推动实现。首先,是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必须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进一步发挥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区委人才办要切实履行好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的职能推动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其次,是加大财政投入保障力度。建议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并建立与财政收入同步增长的稳定投入机制。资金使用要更加注重绩效导向,重点支持产教融合基地建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高层次人才引进、人才生态环境优化等方面。最后,是营造尊才爱才的浓厚社会氛围。加大对优秀人才和典型事迹的宣传力度,定期举办“*区杰出人才”评选表彰活动,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尚,让各类人才在*区政治上有地位、事业上有作为、生活上受尊敬。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人才是第一资源。谋划好十五五时期的人才工作,事关*区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主动权。我的发言主要是提出一些框架性的思路,很多具体问题还需要在后续工作中深入研究、细化落实。不当之处,恳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47 51781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