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委常委会上关于提升城市发展能级的讲话
强调提升城市发展能级,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创新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以下是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在市委常委会上提升城市发展能级的讲话”相关范文,供您参考!
在市委常委会上关于提升城市发展能级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专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研究部署我市的贯彻落实工作。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科学回答了城市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我们做好新时代新征程的城市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我们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并结合我市实际,坚定不移地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奋力开创我市城市工作新局面。
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站位,深刻领会城市工作的战略指引与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思想深邃,是我们谋划和推动城市发展的"指南针"和"定盘星"。学习领会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关键在于把握其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
首先,要深刻把握"城市为人民"的根本立场。总书记强调,城市发展要"为了谁、依靠谁"。这明确了城市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城市工作的核心目标,把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方向。我们的规划、建设、管理,都要围绕"人"这个核心,让城市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市民,不断增强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其次,要深刻把握我国城市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当前,我国城市发展已经进入了以提升质量和内涵为核心的新阶段。对于我市而言,我们正处在深度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城市综合能级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过去那种粗放式、外延式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必须转向集约高效、创新驱动、绿色低碳的内涵式发展道路。这要求我们必须创新理念、方法和手段,下大力气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结构性、质量性问题,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更大作为。
再者,要深刻把握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重点任务。讲话系统阐述了尊重城市发展规律、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等一系列重要方法论。这为我们指明了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怎样建设城市的具体路径。我们要将这些重点任务分解落实到我市城市工作的方方面面,确保各项工作始终沿着科学正确的方向前进。
最后,要深刻把握加强党对城市工作全面领导的根本要求。城市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凝聚各方力量,形成强大合力。我们要切实加强党对城市工作的全面领导,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城市工作格局,提高干部队伍驾驭和领导城市工作的能力水平,为开创我市城市工作新局面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二、系统谋划,构建"一大引领、六城驱动、多点支撑、片区融合"的市域空间新格局
科学的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第一粒扣子"。我们要牢牢把握在〔...〕城市群中的重要中心城市战略定位,必须将我市的规划深度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周边核心都市圈等区域协调的"大战略"之中,加快形成科学合理的市域空间布局。
第一,要强化"一大引领"的核心引擎作用。这里的"一大",就是指我们的中心城区。它是我市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引领区,必须承担起在〔...〕区域中重要的科创中心、枢纽中心、文化中心和先进制造中心的核心职能。我们要集中最优资源、最强力量,全面提升中心城区的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要高标准推进新城建设与老城更新,优化功能布局,提升环境品质,集聚高端要素,使其真正成为引领全市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目标是培育成为〔...〕城市群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中心城市。
第二,要夯实"六城驱动"的战略支点。"六城",指的是我市下辖的〔...〕、〔...〕、〔...〕、〔...〕、〔...〕等六个县域中心城区及重要港区。这六个中等城市是市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和县域发展的核心。我们要支持它们进一步增强产业功能和公共服务能力,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各自打造具有区域竞争力和独特魅力的县市域中心城市。它们不是中心城区的简单复制,而是功能互补、协同发展的战略伙伴,共同构成支撑全市发展的坚实骨架。
第三,要激活"多点支撑"的特色动能。我们拥有三十四个基础较好、特色鲜明的特色型城镇,这是我市发展的宝贵财富和巨大潜力所在。我们必须遵循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导向,根据它们的资源禀赋和发展条件,将其精准划分为工贸型、旅游型、商贸型、农贸型等不同类型,并加以分类指导和精细培育。要引导21个工贸型城镇做强产业链条,引导7个旅游型城镇做精文旅融合,引导其他商贸型和农贸型城镇做优特色服务,让每一个特色城镇都能在市域发展大棋局中找准定位、彰显价值,形成"一镇一品"、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
第四,要深化"片区融合"的精细治理单元。在宏观空间骨架之下,我们还要将规划落实到"五十片区"这一微观单元。这里的"片区",既是城市集中开发建设、完善功能的城镇发展区,也是承载市民日常生活的品质宜居生活区,更是我们推动产城人文深度融合的实践载体。我们要以片区为单元,统筹布局公共服务设施、产业空间、生态绿地和交通网络,推动城市功能从"摊大饼"向"组团式"转变,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让城市既有繁华都市的活力,又有温情社区的便利,实现精细化管理和高品质生活的高度统一。
三、创新赋能,加快建设富有活力的"智造创新强市"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根基和命脉。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智造创新强市"建设,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动能。
一要以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我市是制造业大市,传统产业占比高,这是我们的基础,也是转型升级的重点。要深入实施制造业"两化"改造工程,聚焦节能降耗、提质增效,引导企业广泛应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全面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竞争力。要大力推广企业降本增效"九法",聚焦海河联运、创新用地、审批提速等关键环节,实实在在为企业减负,激发内生动力。我们的目标是,到2027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70%,真正实现从"制造"到"智造"的跨越。
二要以前瞻性战略性布局培育新兴产业。新兴产业是未来的希望所在。我们必须抢抓机遇,下好先手棋。在半导体和微电子领域,要深化"链长+链主"工作机制,依托我市〔...〕高新区等平台,聚焦以碳化硅、氮化镓为代表的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先进封装测试等关键环节,持续延链补链强链。在新能源领域,要巩固光伏产业优势,同时加快布局氢能产业,构建清洁低碳的能源体系。在新赛道上,要抓住〔...〕机场建设的窗口期,加快谋划布局低空经济,积极构建"低空+"多元应用场景。我们要围绕这些重点产业,制定产业链图谱和招商地图,精准引进一批龙头型、旗舰型项目。
三要以"揭榜挂帅"机制攻克核心技术。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我们必须建立自主可控的技术创新体系。要健全"揭榜挂帅"攻关机制,每年面向全市发布一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需求榜单,引导我们的龙头企业、科研平台、高等院校组建创新联合体,协同攻关。比如,我市〔...〕微电子公司承担的"车规级埋入式多芯片SiC功率模块集成封装技术研究及国产化"项目,就是一次有益的探索。我们要大力支持这样的产学研用深度融合,鼓励企业与〔...〕理工大学〔...〕研究院、〔...〕大学等高校院所开展合作,加速科技成果的本地转化和产业化应用让更多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四、固本培元,着力塑造崇德向善、舒适宜居的城市风貌
一座伟大的城市,不仅要有硬实力,更要有软实力。城市的精神面貌和文化内涵,是其独特魅力和持久竞争力的源泉。
一要彰显独特的文化魅力。我市拥有〔...〕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两个文化"的深厚底蕴,这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要深入实施我市历史文化名人系统性研究与弘扬工程,系统梳理和展示我市的文脉传承,让历史文化"活"在当下。要高质量推进"〔...〕有礼·精神领航"市域文明新实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提升市民文明素养和城市整体文明程度,建设一座崇德向善、文化彰显的文明之城。
二要擦亮美丽的生态底色。绿色是现代化城市的普遍形态。我们要深入打好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组合拳",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要加快实施绿色智造技改项目,推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要系统推进城市更新,见缝插绿,留白增绿,高水平构建"三楔九廊、三环三脉、百园千泾"的城市绿地系统,让市民推窗见景、开门见绿,畅享蓝天白云、清水绿岸。
三要提升便捷的宜居品质。城市是否宜居,最终要看生活在其中的人是否感到舒适便利。我们要持续加大民生投入,优化公共服务供给。要加快构建"主中心-特色主中心-片区中心-生活圈中心"四级联动的公共服务中心体系,合理布局教育、医疗、养老、文体等设施,让优质公共服务更加均衡可及。要大力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未来社区建设,完善交通路网,打通"断头路",畅通微循环,让城市运转更高效,市民生活更舒心。
五、深化治理,全力打造安全可靠、智慧高效的现代化城市
城市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我们要树立全周期管理理念,加快从事后处置向事前预防、源头治理转变,努力打造一座更安全、更智慧、更和谐的善治之城。
首先,要筑牢城市安全运行的"生命线"。安全是城市发展的底线和基石。必须构建完善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安全体系,对供水、供电、燃气、交通、通信等"城市生命线"进行常态化体检和风险排查,加快更新改造和智能化监控,从根本上提升城市抵御各类风险冲击的"韧性"。
其次,要推广基层社会治理的"金名片"。我市在基层社会治理方面探索出了以"〔...〕基层治理先进经验"和"三治融合"为代表的有效模式。这些模式的核心,就是坚持党建引领,整合多方力量,推动矛盾联调、问题联治,最大限度地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实践证明,这是行之有效的。20xx年,我市各级调解组织成功化解各类纠纷万件,成功率高达99%;进入2025年以来,我们通过深化源头治理,诉前化解的矛盾纠纷数量同比大幅上升了%。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我们基层治理的成效。下一步,我们要做的就是系统总结、固化提升,将这些成功经验上升为标准化、制度化的操作规范并在园区、小区、楼宇、市场等七大场景中全面推广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最后,要建强现代城市治理的"智慧脑"。要大力推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服务的深度融合。我们要借鉴其他地区的先进做法,整合基层治理平台系统,建设覆盖全市的智慧指挥中心,实现对城市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异常情况的智能预警、关键问题的智慧决策和重大事件的协同处置。要通过"一网统管"打破数据壁垒和部门藩篱,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服务更精准、决策更科学,真正实现"智"理升级。
同志们,做好新时代城市工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市委的决策部署上来,以"勇于争先、敢挑大梁"的奋斗姿态,真抓实干、攻坚克难,持续提升城市能级与核心竞争力,为加快建设现代化高品质人民城市而努力奋斗!
我就讲这些,谢谢大家。
- 2 -
上一篇:在市委常委扩大会议暨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的讲话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