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习近平经济文选》研讨会上的发言
深入学习习近平经济文选,增强理论武装,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落实创新驱动战略,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下是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在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习近平经济文选》研讨会上的发言”相关范文,供您参考!
在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习近平经济文选》研讨会上的发言
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我就近期学习《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的体会,结合个人思考,作一个简要的发言。与其说是发言,不如说是一次学习过程中的阶段性汇报,谈一些初步的、不一定成熟的感悟,希望能与大家交流互鉴,共同深化对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理解和把握。
通过这段时间的集中学习和个人研读,我最突出的感受是,《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并非简单意义上的文稿汇编,而是一部贯穿着深邃历史视野、严密逻辑体系和鲜明实践品格的经典著作。通读全卷,仿佛在与一位卓越的战略家进行一场跨越十二年时空的深度对话。这场对话的核心,就是围绕"如何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这一时代课题展开的。它不仅记录了我们党在经济领域破解一系列难题、战胜一系列挑战的非凡历程,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揭示了驾驭复杂经济局面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下面,我聚焦三个方面,谈谈我的学习反思和方法启示。
一、从"时"与"势"的辩证把握中,感悟战略擘画的深远考量
学习《文选》,一个深切的体会是,其中蕴含的战略思维和历史耐心。总书记的经济论述,始终将中国经济置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这"两个大局"中进行考量。这种高瞻远瞩的视野,使得各项经济决策都具有极强的前瞻性和系统性。
比如,书中多次强调"新常态"。回看当初,当经济增速换挡时,社会上曾有过一些疑虑和担忧。但通过学习原文可以清晰地看到,党中央早已洞察到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变化,主动提出并阐释"新常态",不是一个被动的应对之举,而是主动的战略抉择。其目的在于引导全社会把注意力从追求速度和规模,转移到提升质量和效益上来,为后来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埋下了关键伏笔。
再比如,关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论述。这一重大战略决策的提出,正是在全球政治经济环境剧烈变化、逆全球化思潮抬头的背景下。它不是要关起门来搞建设的"内循环",而是强调在确保国内大循环主体地位的同时,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这背后体现的是一种极限思维和底线思维,即在最坏的情况下我们也能依靠强大的国内市场和完整的产业体系,确保经济的基本盘稳定和国家安全。这种"以我为主、内外联动"的战略布局,充分展现了在不确定性中把握确定性的高超智慧。
对我个人而言,最大的启示在于,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在审视和处理我们〔...〕地区、〔...〕单位的具体问题时,必须跳出"一亩三分地"的局限。要学会"登高望远",时常思考我们的工作在国家发展大棋局中处于什么位置、扮演什么角色。只有把具体工作放到"国之大者"中去考量,决策才能更有方向感,执行才能更有穿透力,才能真正做到既为一域争光,又为全局添彩。
二、从"形"与"质"的深刻洞察中,深化对高质量发展的理解
高质量发展是贯穿《文选》第一卷的一条鲜明主线。通过反复研读,我感到,对高质量发展的理解,绝不能停留在口号层面,更不能简单等同于几个经济指标的增长。它是一场关系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其核心在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
《文选》中的多篇文章,都从不同维度深刻阐释了高质量发展的丰富内涵。它强调的"质",是创新的质、协调的质、绿色的质、开放的质、共享的质。例如,在谈到创新时,强调要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是发展的主动权和安全权。在谈到协调时,不仅指区域城乡协调,更包含了经济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等多个层面的协调。在谈到绿色发展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这要求我们彻底摒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模式。
对我触动很深的一点是,《文选》反复强调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既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并非悖论,而是一种辩证统一。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效率上具有优势,但存在失灵的可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在弥补市场失灵、维护公平正义、实现长远战略目标上具有优势,但可能存在干预过度的问题。如何找到二者的最佳结合点,考验着治理能力和治理智慧。这对于我们推进地方经济工作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我们〔...〕地区在推动产业转型、优化营商环境的过程中,必须准确界定政府的职责边界,做到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真正让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竞相迸发。
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衡量一项工作成效,我将更加注重审视其"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看它是否符合新发展理念的要求,是否有利于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是否能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才是对高质量发展最忠实的践行。
三、从"知"与"行"的内在统一中,汲取破解难题的科学方法
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文选》不仅是理论宝库,更是行动指南,字里行间充满了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一是坚持问题导向。通读全卷可以发现,许多重要论述都是从分析问题、直面矛盾开始的。无论是"三期叠加"的判断,还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都是精准"把脉"中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后开出的"药方"。这种直面问题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智慧,是我们开展一切工作的前提。当前,我们〔...〕地区也面临着传统产业升级难、新兴产业培育慢、民生领域尚有短板等现实挑战。学习《文选》,就是要学习这种"靶向治疗"的思维,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分析问题,把研究和解决本地本单位的实际问题作为履职尽责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是坚持系统观念。经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各项工作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文选》中关于"十个指头弹钢琴"的比喻,生动诠释了系统观念的重要性。例如,在推动一项重大项目时,不能只算经济账,还要算社会账、生态账、安全账;在出台一项改革措施时,要充分考虑其关联性、耦合性,做好政策的协同配套。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克服"单打一"的思维惯性,强化全局视野,在工作中学会统筹兼顾、综合平衡,力求实现多重目标下的最优解。
三是坚持底线思维。发展与安全,如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文选》中多次就粮食安全、能源安全、金融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等作出深刻论述,反复告诫要"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这警示我们,越是发展向好,越要增强忧患意识,把安全发展的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和全过程。对我们而言,就是要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确保经济在合理区间平稳运行,为长远发展营造安全稳定的环境。
总而言之,学习《习近平经济文选》是一个常学常新、常思常悟、常践常得的过程。今天的发言,只是个人学习过程中的一点粗浅体会。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学习的成效最终要靠实践来检验。我将把这次学习作为一个新的起点,继续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努力将学习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破解难题的办法和推动发展的实际成效,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的发言完了,不当之处,请同志们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