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区水环境治理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强调水环境治理的重要性,要求各部门协同合作,落实责任,推动政策实施,确保水质改善,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以下是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在区水环境治理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相关范文,供您参考!
在〔...〕区水环境治理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召开全区水环境治理工作推进会,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分析当前我区水环境治理面临的形势,对下一阶段的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压实。刚才,有关部门和乡镇作了很好的发言,态度坚决,措施具体。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正视差距,切实增强水环境治理的责任感与紧迫感
近年来,全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将水环境治理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来抓,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效。全区水环境质量持续提升,治水工作格局初步形成。特别是今年以来,成效尤为显著,全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持续保持100%这是保障群众饮水安全的底线,必须长期巩固。国控、省控断面水质稳定达标,部分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100%基本消除了劣五类水体,这标志着我区水环境的"面子"有了显著改观。同时,城区污水处理厂的改扩建项目主体工程已经完成,处理效率即将迎来大幅提升,为污染减排提供了坚实的硬件支撑。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区各级干部群众共同努力、辛勤付出的结果。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区水环境治理的深层次、根源性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形势依然严峻,任务极其艰巨。对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盼,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不少短板和弱项。
一是系统性治理的格局尚未完全形成。"九龙治水"的现象依然存在,部分单位和乡镇在工作中还习惯于"各自为战",缺乏全区"一盘棋"的大局观和协同作战的意识。对于〔...〕江、〔...〕河、〔...〕南总干、〔...〕西总干这"四大流域"的治理,未能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来统筹谋划,导致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的治理措施衔接不畅,治理效果大打折扣。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的欠账依然突出。管网问题是当前水环境治理工作中最核心、最紧迫的短板。老旧城区管网破损、雨污不分的问题普遍存在;新建区域管网覆盖不全,"最后一公里"的难题迟迟未能打通;广大农村地区的生活污水收集处理体系更是短板中的短板,大量生活污水直排入河,成为水体污染的重要来源。
三是污染源头管控的力度仍显不足。工业企业偷排、漏排、超标排放的现象屡禁不止,一些"散乱污"企业隐蔽性强、流动性大,给监管执法带来了巨大挑战。农业面源污染,特别是畜禽养殖、水产养殖污染和农田退水污染,缺乏有效、经济的治理技术和管理模式,对河流水质的影响日益凸显。
四是长效常治的机制建设亟待加强。"重建轻管"的现象比较普遍,部分已建成的治污设施,由于后期运营维护资金保障不到位、专业化管护水平不高,导致"晒太阳"工程、低效运行等问题。河长制在一些地方还存在"形式化""挂名化"的倾向,巡河不深入、发现问题不解决、整改落实打折扣,未能真正发挥"头雁"效应。
这些问题,既有历史积累的沉疴,也有新发展阶段出现的新挑战。回避不了、也绕不开,必须以刮骨疗毒的勇气、抓铁有痕的决心,坚决加以解决。全区上下要深刻认识到,水环境治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抓好这项工作,既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具体行动,也是推动〔...〕区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对全区人民福祉高度负责的直接体现。必须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以"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的紧迫感,坚决打赢这场水环境治理的攻坚战和持久战。
二、聚焦关键综合施策,全面掀起水环境治理的新高潮
做好下一阶段的水环境治理工作,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相统一,全域统筹、突出重点、多措并举、综合施策。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用好"绣花"功夫,确保各项工作落地见效。
第一,要全力攻坚管网体系建设。管网是城市的"血管",血管不通,治污就无从谈起。必须把管网建设作为水环境治理的"头号工程"来抓。要立即组织力量,对全区范围内的污水管网进行一次彻底的排查、评估,摸清底数,建立详尽的问题清单和项目库。要按照"先急后缓、分步实施"的原则,制定管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时间节点、倒排工期、挂图作战。要下定决心,力争到2026年底,新建和改造污水管网不少于300公里,实现建成区污水管网全覆盖、全收集、全处理。在农村地区,要结合乡村振兴和人居环境整治,因地制宜推广低成本、易维护的分散式、小型化污水处理模式,确保到"十五五"末期,全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85%以上。这项工作投入大、难度高,但再难也要上,这是绕不过去的坎。要积极结合"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主动谋划一批管网建设项目,积极向上争取专项债券、政策性贷款等资金支持。
第二,要着力提升末端处理效能。污水处理厂和一体化处理设施是治污的"肾脏",必须确保其功能强大、运行高效。一方面,要加快推进现有污水处理厂的提标改造和扩容工程。〔...〕区第一污水处理厂的改扩建要加快收尾,确保年内投入运行;第二、第三污水处理厂的扩容计划要尽快启动前期工作,确保到"十五五"末期,全区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5万吨以上,彻底解决污水处理能力不足的瓶颈问题。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已建成污水处理设施的科学管理。要引入专业的第三方运营机构,推行市场化、专业化管护,确保设施稳定运行,出水水质稳定达标。要探索建立基于处理水量和水质的按效付费机制,倒逼运营单位提升管理水平和处理效率。
第三,要从严从实强化监管执法。优良的生态环境,既是"管"出来的,也是"治"出来的,更是"罚"出来的。必须亮出铁腕、重拳出击,形成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强大震慑。要建立生态环境、公安、水务、城管等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聚焦工业园区、城乡结合部、畜禽养殖集中区等重点区域,开展常态化、不定期的突击检查。要充分运用无人机巡查、在线监控、大数据分析等现代科技手段,实现对偷排、直排、乱排行为的精准发现、精准打击。对于查实的违法行为,要坚持"零容忍",依法依规从重处罚,该关停的坚决关停,该移送司法机关的坚决移送,并公开曝光,形成"处罚一个、震慑一片"的强大声势。
第四,要系统推进流域生态修复。治水不仅要治污,更要恢复水生态。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在清淤疏浚的基础上,大力实施生态化改造。要在重点河段的河岸带,建设生态缓冲带、人工湿地,利用水生植物的自然净化能力,提升水体自净能力。要科学论证,合理确定生态流量,保障河湖生态用水需求,让河流恢复生命、重现活力。要将水环境治理与城市景观提升、滨水空间打造相结合,为市民提供更多亲水、近水的生态休闲空间,让人民群众在水环境改善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健全机制压实责任,确保各项治理任务落地生根
打赢水环境治理攻坚战,关键在落实,核心在责任。必须建立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形成"上下一心、合力攻坚"的良好格局。
首先,要全面压实河长制责任。各级河长是所负责河湖治理的第一责任人,绝不能只"挂名"不"出征"。要进一步细化和明确各级河长的巡河频次、任务清单和工作标准,推动河长巡河从"走走看看"向"真查实改"转变。对巡河发现的问题,要建立台账,明确责任单位、整改时限和验收标准,实行销号管理、闭环落实。区河长办要加强对各级河长履职情况的督导检查和考核评价,对履职不到位的要及时约谈、通报,对因失职渎职导致严重后果的,要严肃追责问责。
其次,要构建协同高效的联动机制。水环境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部门多、覆盖范围广,必须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各属地乡镇要坚决扛起主体责任,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负总责,守好自己的"责任田"。生态环境分局要发挥好牵头抓总和监管执法的"主力军"作用;水务局要负责好水利工程和河道管理;住建局要主抓管网建设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营;农业农村局要重点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财政局要强化资金保障。各部门要摒弃本位主义,主动跨前一步,加强沟通协作,形成信息共享、措施联动、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
再次,要强化全过程的督查考核。说一千、道一万,不如一次实实在在的督查。要建立最严格的督查考核机制,将水环境治理工作的各项目标任务逐一分解,落实到具体单位、具体人头。区委督查室、区政府督查室要会同区纪委监委、区河长办,采取"四不两直"的方式,对各项工作的进展情况进行常态化督导。要敢于较真碰硬,对工作推进不力、进度滞后的单位和个人,要及时通报批评、约谈提醒;对弄虚作假、敷衍塞责的,要启动问责程序。考核结果要与年度绩效、评先评优和干部选拔任用直接挂钩,真正树立起"以实绩论英雄、凭贡献定奖惩"的鲜明导向。
最后,要营造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水环境治理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要通过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水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和相关法律法规,及时报道治理工作的进展和成效,主动回应社会关切。要畅通群众监督举报渠道,鼓励群众举报环境违法行为,让排污者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环保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市民和企业树立主人翁意识,自觉践行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关心、支持、参与、监督水环境治理的良好风尚。
同志们,治水兴水,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这是一场必须打赢的硬仗,也是一项造福子孙的伟业。希望大家以对历史、对人民、对未来高度负责的态度,坚定信心、迎难而上,真抓实干、久久为功,奋力开创我区水环境治理工作新局面,为加快推动〔...〕区高质量发展、建设更高水平的美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