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党支部公文抄袭问题专题研讨会上的总结讲话
加强党支部公文质量,严肃抄袭问题,提升工作规范,促进思想交流,确保党内文件真实有效,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下面由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在2025年党支部公文抄袭问题专题研讨会上的总结讲话”相关资料,供您参考学习。
在2025年党支部公文抄袭问题专题研讨会上的总结讲话
同志们:
昨天,我们组织召开了关于改文风转作风暨公文抄袭问题的专题研讨会,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传达了相关法规制度,并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大家准备充分,发言踊跃,查找问题客观实在,分析根源深刻透彻,提出的对策建议也很有针对性和操作性。会议开得很成功,达到了统一思想、深化认识、明确方向的预期目的。下面,结合大家的讨论和我的思考,就根治公文抄袭顽疾、全面改进文风作风,讲几点总结意见。
一、深刻认识公文抄袭的本质与危害
公文是党政机关实施领导、履行职能、处理公务的重要工具,其质量直接关系到政令的畅通和政府的公信力。然而,近年来,一些地方和单位出现的公文抄袭现象,已经成为一种值得高度警惕的“作风病”。对此,必须从政治高度和作风建设的深度,来深刻认识其本质与危害。
首先,公文抄袭是思想懒惰、作风漂浮的直接体现。1篇脱离实际、照搬照抄的公文,看似完成了任务,实则是思想上的“懒汉主义”和行动上的“甩手掌柜”。这种行为的背后,是责任心的缺失,是缺乏对上级精神的深刻领会,更是缺乏对基层实际的深入了解。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当起草公文变成“复制粘贴”的游戏,当政策文件沦为文字材料的堆砌,其结果必然是政策“空转”、工作“悬浮”,最终损害的是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党政机关的整体形象。
其次,公文抄袭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典型表现。当前,形式主义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公文抄袭正是这种顽瘴痼疾的集中反映。部分干部满足于“搞材料”“报数据”,把“写了”等同于“做了”,把“发文”看作是“落实”,而不是真正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种只唯上、不唯实,只重形式、不重实效的做法,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背道而驰,严重侵蚀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再者,公文抄袭是对纪律规矩的公然挑战。早在2012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了《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对公文办理提出了明确的规范化、制度化要求。抄袭行为不仅违背了公文写作的基本要求,更是对组织纪律和工作规矩的漠视。一些单位因公文抄袭问题受到严肃处理的案例,足以说明这绝非小事,而是必须严肃对待的纪律问题。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抄袭行为的识别与追溯变得越来越容易,这给监督执纪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也对每一位公文起草者和审核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深挖根源剖析公文抄袭现象背后的作风沉疴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公文抄袭现象屡禁不止,其根源在于作风建设上存在的深层次问题。破解这一难题,必须用解剖麻雀的精神,深挖其背后的作风沉疴。
一是政治站位不高,责任担当精神弱化。部分干部没有从讲政治的高度看待文风问题,认为公文写作只是“笔杆子”的技术活,与政治能力、大局观念无关。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导致其在工作中缺乏“求真务实”的精神和“极端负责”的态度。面对急难险重的任务,不是主动思考、深入研究,而是习惯于当“二传手”,从网上、从旧文中寻找“模板”,满足于“依葫芦画瓢”,看似走了捷径,实则丢掉了作为一名干部的责任与担当。
二是调查研究不深,脱离实际脱离群众。文风是作风的“晴雨表”。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倡导“短、实、新”的文风,反对“假、长、空”。好的文风来源于深入的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一些干部习惯于坐在办公室里“闭门造车”,满足于看来电、看报表,不愿、不肯、不敢深入基层一线,听不到群众的真实声音,看不到工作的实际困难,写出来的文件自然是言之无物、空洞乏味,除了抄袭,也别无他法。这种状况下产出的公文,既不能准确反映情况,也无法有效指导实践。
三是审核把关不严,监督问责机制虚化。公文抄袭现象的发生,起草人固然是第一责任人,但审核把关环节的失守同样难辞其咎。一些审核部门和领导干部,在审签文件时,往往只注重格式是否规范、文字是否通顺,而对内容是否真实、是否切合实际、是否存在抄袭等实质性问题疏于审查。加之惩戒问责力度偏软,对抄袭行为往往是批评教育多、追究责任少,没有形成“不敢抄”的强大震慑,客观上纵容了抄袭之风的蔓延。
三、标本兼治构建杜绝公文抄袭的长效机制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解决公文抄袭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施策,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昨天研讨会提出的诸多建议,为下一步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在此基础上,重点要从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
第一,强化思想引领,筑牢“不想抄”的理论根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文风转作风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一项长期政治任务,常学常新、入脑入心。要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原原本本学习《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重大事项请示报告条例》等核心法规,深刻理解公文的政治性、严肃性和规范性。特别是要结合新近发布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进行学习深刻认识到,1篇粗制滥造、内容抄袭的公文,不仅是智力资源的浪费,更是行政成本的虚耗,与厉行节约的精神背道而驰。通过持续不断地学习教育,引导广大干部从内心深处树立起“文以载道、以文辅政”的正确理念,增强精品意识,涵养敬业精神。
第二,健全制度体系,织密“不能抄”的制度笼子。制度是行为的准绳。要针对公文起草、审核、签发、归档等全流程,建立起一套权责清晰、环环相扣的制度体系。核心是构建“责任闭环机制”。要明确界定起草人、审核人、签发人的具体责任,确保每一份公文的每一个环节都有人负责、有人把关。要探索建立重要公文的查重制度,利用信息化、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对政策性文件、重要报告、总结计划等进行原创性审查,从技术上堵住抄袭漏洞。同时,要完善公文写作培训和评比机制定期组织业务培训,开展优秀公文评选,营造比学赶超、争创一流的良好氛围。
第三,加强监督问责,形成“不敢抄”的强大震慑。没有问责,责任就落实不下去。必须拿出“零容忍”的态度,对公文抄袭行为亮起“红牌”。一经发现抄袭行为,不论涉及谁,都要一查到底,绝不姑息。要建立常态化的公文质量倒查和通报机制,定期对已发公文进行抽查,对发现的抄袭、照搬、内容空洞等问题,点名道姓进行内部通报,并责令相关责任人作出深刻检查。要把公文写作能力和质量作为干部年度考核、评先评优、提拔使用的重要参考依据,让“文风”与“前途”直接挂钩,使广大干部清醒地认识到,抄袭不仅是作风问题,更是关乎个人政治生命和职业发展的严肃问题。
第四,大兴务实之风,夯实“不必抄”的工作基础。治本之策在于转变工作作风。要大力倡导和践行“一线工作法”,推动干部走出机关、走向基层。要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基层联系点、定期下访等制度,硬性规定每年在基层调研的时间,确保干部能真正沉下去,掌握第一手资料,倾听第一手声音。当干部对分管领域的情况了然于胸,对群众的急难愁盼感同身受时,笔下自然就会有内容、有感情、有思想,也就从根本上消除了抄袭的动机和必要。要将精简文件、压缩会议作为改进作风的硬指标把干部从文山会海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抓落实、干实事。领导干部尤其要以身作则,带头深入调研,带头修改文稿,带头讲短话、讲实话、讲新话,为全体干部职工树立起求真务实的榜样。
同志们,文风问题无小事。端正文风,是加强作风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提升治理能力的内在需要。希望大家以此次专题研讨会为新的起点,把会议形成的共识转化为具体行动,以钉钉子精神狠抓落实,坚决向公文抄袭等不良风气宣战,以过硬的文风展现过硬的作风,以优异的工作实绩,为推动*地区司法行政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我的讲话完了,谢谢大家!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