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研讨发言
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强化组织建设,提升服务能力,促进社会和谐,推动政策落实,实现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下面由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研讨发言”相关资料,供您参考学习。
关于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研讨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几天前,我有幸参加了在*市召开的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工作座谈会。会议精神特别是关于“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城市基层治理共同体”的深刻论述,让我深受触动,也引发了我对自己作为一名社区党建工作者角色的深度思考。今天,借此机会,我想结合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观察与体会,谈几点感悟和反思,希望能与各位同志交流互鉴。我的发言不谈成绩,主要想聚焦于三个问题:党建引领的“根”是什么?治理的“力”从何来?未来的“路”怎么走?
一、回归本源,深刻感悟党建引领的“根”
过去,一提到“党建引领”,脑海里浮现的可能是一系列活动、一个个阵地、一项项指标。但在基层治理的实践汪洋中,我愈发感到,党建引领的“根”,并非浮于表面的形式,而是深植于群众心中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组织力。它不是一句挂在墙上的口号,而是社区居民在遇到急难愁盼问题时,第一个想到的、能够信赖的依靠。在*社区,有一个老旧小区,基础设施老化问题突出,居民之间因停车、漏水等琐事摩擦不断。起初,社区干部跑前跑后,协调各方,但效果总是不尽人意。问题出在哪里?反思下来,是我们把“引领”简单等同于“代办”,把“服务”看作是“包揽”,忽视了党组织真正的根——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后来,工作思路转变,社区党委牵头成立了小区功能型党支部,把退休党员、热心居民、在职党员都动员起来,搭建了一个“463”民主协商议事平台。从议题收集到方案讨论,再到监督执行,都让居民自己说了算。党组织在其中不当“裁判员”,而是当“引导员”和“服务员”,提供政策咨询、链接专业资源。当居民的“主人翁”意识被激发,许多看似无解的难题迎刃而解。这个过程让我深刻体会到,党建引领的“根”,是信任。这种信任,源于党组织始终与群众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它要求党组织必须具备强大的号召力和动员能力,让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真正看得见、摸得着,从而将组织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二、破除壁垒,积极探索基层治理的“力”
基层治理千头万绪,单靠社区党组织单打独斗,力量是有限的。座谈会上交流的经验也表明,有效的治理必须依靠多元共治。那么,这种共治的“力”从何而来?我认为,来源于打破壁垒、重塑链接、激发活力的系统性整合。
首先是组织链接之力。传统社区治理中,社区党组织、业委会、物业公司、驻区单位常常是“各扫门前雪”,甚至相互掣肘。*市等地推行的“大党委”制度,为破解这个难题提供了很好的思路。通过组织共建、资源共享、活动共联,将辖区内不同隶属关系的党组织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紧密的“红色联盟”。这种模式的核心,是通过党建这根红线,将原本平行的主体,变为同向而行的伙伴。例如,可以探索建立共建责任清单,让驻区单位的资源,如场地、人才、信息,能够有效下沉到社区,为居民提供更丰富的服务。
其次是社会协同之力。社区是各类社会组织成长的沃土。党组织需要扮演好“伯乐”和“孵化器”的角色,积极培育和引导社会组织、志愿者队伍、居民自组织等力量有序参与治理。我所在的社区曾尝试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专业社工机构,开展针对独居老人的关爱服务。实践证明,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不仅提升了服务的精细化水平,也弥补了社区行政力量的不足。未来,如何进一步健全机制,让这些社会力量从“补充”变为“主力”,是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
再次是数字赋能之力。随着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的提升,数字技术为基层治理插上了翅膀。一些地方探索的“党建+网格”治理模式,通过线上平台实现了信息的快速流转和问题的精准处置。然而,当前数字赋能仍存在一些短板,比如平台功能单一、数据壁垒未完全打通、部分老年居民“数字鸿沟”等问题。如何让技术更好地为人服务,而不是让居民被技术束缚,需要我们在应用中不断优化迭代。例如,开发更简化、更人性化的操作界面,同时保留线下渠道,确保技术进步的红利能够惠及每一位居民。
三、直面挑战,深入思考未来发展的“路”
尽管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前方的道路依然充满挑战。调研数据显示,部分居民对基层治理组织服务的满意度评价仍停留在“一般”,甚至有20%表示不满意,这警示着我们的服务供给与群众的期望之间还存在差距。结合工作实际和座谈会的启发,我认为未来的路,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持续用力:
第一,要走好“固本强基”之路,让党组织的“主心骨”更硬。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是所有工作的基石。要持续加强社区“两委”班子建设,特别是带头人队伍的培养,提升干部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同时,要创新党员教育管理方式,比如探索“党员积分制”等激励机制,让每一位党员在网格中、在楼栋里、在社团中都能亮出身份、发挥作用,将党组织的触角延伸到社区的“神经末梢”。
第二,要走好“问计于民”之路,让群众参与的“主动脉”更畅。群众参与是基层治理的活力之源。要健全党建引领下群众参与的联动治理机制,拓宽社会治理主体参与渠道。这不仅需要有畅通的议事协商平台,更需要有完善的反馈和激励机制。要让居民的“金点子”能够真正转化为社区治理的“金钥匙”,让参与治理的居民有成就感、获得感。例如,*社区的居民满意度达到98%,*社区的居民参与度提升了40%,这些数据的背后,是常态化、制度化的民主协商在发挥作用。
第三,要走好“精耕细作”之路,让社区服务的“颗粒度”更细。社区工作的本质是做人的工作。大水漫灌式的服务难以满足居民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未来,社区治理必须走向精细化、专业化。这要求我们沉下身子,用“绣花功夫”去了解每一户家庭的真实需求,建立需求清单、资源清单、项目清单。通过“微调解”“微自治”“微服务”等“小切口”入手,精准破解群众身边的“大难题”。同时,要更加关注社区内的特殊群体,如独居老人、残障人士、困难家庭等,提供更加有温度、有品质的兜底服务和人文关怀。
各位领导、同志们,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更是1篇需要用心用情书写的大文章。这次座谈会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也加压鼓了劲。作为一名基层的党建工作者,我深感责任重大。我将带着这次学习的收获和思考,回到工作岗位,以更谦虚的姿态、更务实的作风,与社区的党员和群众一道,继续探索、不断前行,为建设那个“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温暖家园,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力量。
我的发言完了,不当之处,请各位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上一篇:在2025年全省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