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县委社会工作部公文抄袭问题专题研讨会上的总结讲话
加强对公文写作的重视,强化原创意识,确保文风严谨,杜绝抄袭现象,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以下是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在县委社会工作部公文抄袭问题专题研讨会上的总结讲话”相关范文,供您参考!
在〔...〕县委社会工作部公文抄袭问题专题研讨会上的总结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这次公文抄袭问题专题研讨会,主题鲜明、意义深刻。刚才,几位同志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围绕公文写作、审核、流转等环节,深入查摆了风险、剖析了根源,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意见建议。大家的发言准备充分、思考深入,体现了直面问题的勇气和自我革新的自觉。这次会议开得很成功,达到了预期目的。下面,我结合同志们的发言和个人思考,讲几点总结意见。
一、正视问题,深刻认识公文抄袭的现实危害
文风是党风的直接体现,公文质量是机关工作效能的重要标尺。公文抄袭看似小节,实则关乎作风、影响大局,其危害不容小觑。一段时期以来,"文抄公"现象在一些地方和单位屡禁不绝,甚至呈现出一些新特点,成为一种亟待整治的作风顽疾。
首先,公文抄袭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典型表现。文件是上传下达、指导工作的重要载体。照搬照抄、改头换面,满足于"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贯彻会议",本质上是思想懒惰、责任悬空的懒政怠政行为。这种"照葫芦画瓢"式的撰写方式,使得公文脱离了本地、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最终导致政策悬空、工作落空。就在今年,〔...〕省〔...〕县、〔...〕省〔...〕县等地相继曝出公文抄袭事件,有的甚至原文照搬其他地区数年前的文件,造成了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这些案例警示我们,公文抄袭绝非无伤大雅的"笔墨游戏",而是侵蚀工作肌体的"作风病毒"。
其次,公文抄袭反映出能力不足、本领恐慌的深层问题。一些干部面对繁重的文字任务,不是沉下心去学习研究、深入思考,而是习惯于当"二传手"和"搬运工",在网上东拼西凑,甚至借助人工智能工具生成初稿。这背后折射出的是调查研究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文字综合能力的欠缺。长此以往,不仅干部自身得不到锻炼和提高,还会形成思维僵化、不求甚解的路径依赖,难以适应新时代对干部能力素质提出的更高要求。
再者,公文抄袭败坏学风文风、污染政治生态。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大力弘扬"短、实、新"的优良文风,坚决反对"长、空、假"的不良文风。抄袭来的公文,往往充斥着套话、空话、假话,言之无物、毫无新意,与中央倡导的优良文风背道而驰。这种不良风气一旦蔓延,就会导致机关内部形成浮躁、敷衍的氛围,严重影响党内政治生活的严肃性,破坏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作为新组建的县委社会工作部,我们的每一份文件都代表着部门的形象和工作的开端,更要从一开始就树立严谨、务实、创新的作风,决不能让抄袭问题玷污我们的"第一印象"。
二、追根溯源,精准剖析公文抄袭的成因症结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公文抄袭现象之所以成为顽疾,其背后有着复杂深刻的原因。在刚才的研讨中,大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查摆。综合来看,主要症结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文山会海"带来的客观压力。当前,基层工作任务重、头绪多,一些上级部门在部署工作时仍习惯于下文件、要材料,导致基层干部疲于应付,陷入"材料围城"。时间紧、任务急、要求高,部分干部在巨大的工作压力下,产生了投机取巧、蒙混过关的念头,认为抄袭是最省时省力、最不容易出错的"捷径"。这种为减压而抄袭的现象,虽有客观因素,但根子还是在于主观上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二是政绩观错位导致的主观偏差。有的干部没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撰写材料仅仅看作是向上级交差的"规定动作",而不是指导实践、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他们关心的是材料是否按时上报、格式是否规范,而不关心内容是否真实、措施是否管用。在这种错误观念的支配下,公文写作便失去了灵魂,沦为没有思想的文字堆砌。更有甚者,认为抄袭上级文件或先进地区经验是"最安全"的做法,可以避免"创新"带来的风险,这种求稳怕错的心态,是担当精神缺失的直接体现。
三是制度机制存在监督管理漏洞。从公文的起草、核稿到签发,如果缺乏一套环环相扣、权责明晰的审核把关机制,就容易让抄袭的稿件"一路绿灯"。部分单位对公文质量的重视程度不够,审核环节往往只注重格式、文字等表面问题,对内容是否原创、是否贴合实际审查不严。此外,问责追责机制的缺失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过去,对于公文抄袭问题,大多是批评教育、责令重写了事,处理偏宽偏软,未能形成足够的震慑力使得抄袭的"成本"过低,难以从根本上遏制这种行为。
三、标本兼治,系统构建杜绝抄袭的长效机制
查找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杜绝公文抄袭,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施策,从思想、制度、能力三个维度同时发力,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结合今天的研讨成果,我强调以下三点工作要求。
第一,强化理论武装,筑牢"不想抄"的思想堤坝。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从根本上解决公文抄袭问题,必须首先解决思想根源问题。全部要持续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风文风的重要论述,深刻领会其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要明白,文风连着党风,文稿体现水平。每1篇公文都是我们思想认识、能力水平和工作作风的集中反映。要大力倡导"短、实、新"的文风,把上级精神与〔...〕实际、部门职能、群众期盼紧密结合起来,用自己的话、实在的话、管用的话来谋划工作、总结经验。要将理论学习与调查研究紧密结合起来。社会工作部门的职责决定了我们的工作必须接地气、察民情、解民忧。大家要主动走出办公室,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掌握第一手资料,从火热的社会实践中寻找灵感、提炼观点。当头脑里装满了鲜活的素材和深入的思考,自然就能文思泉涌,写出有血有肉、有见地的文章,从根本上铲除抄袭赖以生存的土壤。
第二,健全制度规范,织密"不能抄"的监督网络。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必须建立起一套科学严密的制度体系,让抄袭行为无处遁形。一要完善公文审核机制。要明确从起草人到部门负责人再到分管领导的审核责任,建立"谁起草谁负责、谁审核谁负责、谁签发谁负责"的全链条责任制。审核环节不仅要审查文字表述、政策依据,更要对内容的原创性、真实性和针对性进行实质性审查。对于重要文稿,可以引入交叉审核或集体会审的方式,确保质量。二要引入技术甄别手段。在当前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背景下,可以适时引入专业的文本查重系统,对重要文件、汇报材料、交流发言等进行技术筛查,作为人工审核的有效补充让"复制粘贴"的伎俩在技术"探头"下无所遁形。三要强化监督问责力度。要将公文质量纳入干部年度考核和部门绩效评价体系。对于发现的公文抄袭行为,必须坚持"零容忍"态度,一经查实,不仅要对当事人进行严肃处理,还要视情节轻重追究相关审核人、签发人的责任,并予以通报曝光。要通过动真碰硬的问责,释放出"抄袭必被追究"的强烈信号,形成强大震慑。
第三,加强实践锻炼,锤炼"不必抄"的过硬本领。
打铁必须自身硬。提升干部队伍的综合能力,是杜绝公文抄袭的根本之策。一是要把公文写作作为干部培养的"基本功"。要通过举办专题培训班、写作技能竞赛、优秀文稿评选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干部的业务培训,帮助他们掌握公文写作的基本规范、常用技巧和谋篇布局的方法,补齐能力短板。二是要坚持在实践中培养锻炼干部。要有意识地给年轻干部交任务、压担子,让他们在急难险重的任务中、在独立承担重要文稿起草的过程中增长才干。领导干部要做好"传帮带",在文稿的构思、起草、修改等环节,要多指导、多点拨,帮助年轻干部拓宽思路、提升站位,在反复打磨中实现能力跃升。三是要树立"以文辅政"的鲜明导向。要鼓励干部撰写有深度、有见地、有价值的调研报告和信息专报,对于提出重要对策建议并被采纳的,要给予表扬和奖励。要让大家认识到,高质量的文字工作不仅是完成任务,更是服务决策、推动工作的重要途径,从而激发内在的创作热情和责任担当。
同志们,文风问题绝非小事。杜绝公文抄袭,改进学风文风,是我们必须扛起的政治责任,也是提升社会工作部履职能力和工作水平的必然要求。希望大家以此次研讨会为新的起点,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以严谨务实的态度、精益求精的标准对待每一份文稿,以"短、实、新"的优良文风展现社会工作部的新气象、新作为,为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
我的讲话完了,谢谢大家。
下一篇:返回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