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心得体会精编整理

浩渺 分享 时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展现了民族团结与经济发展的成就,推动了文化交流与社会进步,促进了区域稳定与繁荣,彰显了多元共融的和谐局面。下面由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心得体会整理”相关资料,供您参考学习。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心得体会

秋日的阳光洒向广袤新疆大地,丰收的喜悦与节庆的祥和交织弥漫。9月23日,一个载入史册的日子,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率中央代表团抵达乌鲁木齐,出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如同和煦的春风,迅速传遍天山南北、绿洲草原,在特克斯县乔拉克铁热克镇塔斯巴斯陶村等村落的各族群众中激荡起滚滚热流,引发了热烈而深远的反响。

习近平总书记以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身份亲率中央代表团出席自治区成立庆典,在党和国家历史上尚属首次。这一非同寻常的安排,厚重如山,情深似海,深刻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疆工作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对新疆2500多万各族干部群众的深切关怀与拳拳之心,为新疆的辉煌成就增添了最璀璨的注脚,也为新疆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注入了磅礴力量。

从机场到住地,沿途街道装扮一新,花团锦簇,彩旗飘扬。闻讯赶来的各族群众自发聚集在道路两旁,手中挥舞着鲜艳的五星红旗,一张张笑脸上写满了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车队经过时,大家纷纷激动地挥手致意,眼中闪烁着喜悦与期盼的泪光。这动人的场景,是新疆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最生动的体现,是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成功实践的最直观印证。这不仅仅是一次欢迎仪式,更是新疆各族人民心向党中央、心向祖国的真情告白。

总书记到来的喜讯,像插上了翅膀,飞越天山,传遍草原绿洲,深入到每一个村镇、每一个家庭。在特克斯县乔拉克铁热克镇塔斯巴斯陶村,这个由多民族同胞共同组成的大家庭,也沉浸在一片欢欣鼓舞之中。

在获得“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的老党员霍爷爷家中,左邻右舍的乡亲们像过节一样,早早聚在一起,围坐在电视机前,聚精会神地收看总书记抵达乌鲁木齐的新闻直播。当画面中出现总书记亲切的身影时,房间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霍爷爷激动得热泪盈眶,他抚摸着胸前的徽章,声音哽咽却无比坚定地说:“总书记在万忙之中亲自来参加我们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这是对我们新疆各族人民的巨大鼓舞和莫大荣幸!我作为一名老党员,亲眼见证了在党的领导下新疆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一定要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更加团结一心,努力奋斗,把我们的家乡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老人的话语,道出了全村、乃至全疆无数老党员、老干部的共同心声。

驻村工作队副队长曹叔与队员们一起收看了新闻,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感慨道:“看到总书记,就像看到了主心骨,看到了带领我们奔向更加美好生活的领路人。这些年来,在党的好政策指引下,我们村路修通了,房子建好了,收入增加了,各民族兄弟姐妹交往交流交融更加深入,情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深厚。我们一定要继续发挥好驻村工作队的作用,和村‘两委’一道,带领全村各族群众,同心协力,把乡村振兴的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共同创造新疆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干事创业的激情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七十载春华秋实,七十载砥砺奋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的70年,是党中央亲切关怀和全国人民大力支持的70年,是新疆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70年,更是天山南北发生历史性巨变、谱写壮丽篇章的70年。从一穷二白到经济繁荣,从封闭落后到开放进步,从温饱不足到人民生活全面小康,社会大局持续稳定,民族团结日益巩固,宗教领域和谐稳定,文化事业欣欣向荣,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新疆的每一项成就、每一步跨越,都凝聚着党的心血,都离不开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科学指引。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有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坚强领导,有全国人民的鼎力支持,有新疆各族干部群众的团结奋斗,新疆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新疆各族人民必将携手并肩,共同描绘出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的壮丽画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党员干部学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心得体会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要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领会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不懈在深化理论武装、增进民族团结、推进文化润疆上下功夫,确保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落地生根,为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疆贡献力量。

一、武装头脑,强理论悟思想,汲取奋进力量的源头活水。

“七一勋章”获得者、新疆伊宁县布力开村原党支部书记买买提江·吾买尔,一生最珍视的“宝贝”是他的学习笔记。他用不太熟练的汉字,一笔一画记录下党的惠民政策、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再翻译成维吾尔语,在村民大会上讲给乡亲们听。他说:“只有我自己先学懂弄通,才能给群众讲清楚,党是怎样带领我们过上好日子的。”这位老支书用一生的实践告诉我们,扎实的理论学习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面对新征程新使命,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将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特别是要深钻细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疆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要像买买提江·吾买尔那样,带着信念学,深刻领会党中央对新疆的亲切关怀和战略定位,不断增强为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而奋斗的责任感使命感;要带着问题学,紧密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从党的创新理论中寻找破解复杂难题、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要带着使命学,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清晰的工作思路、具体的行动方案和务实的工作作风,切实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确保新疆各项工作始终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正确方向前进。

二、团结奋进,聚民心促发展,凝聚同心筑梦的磅礴力量。

2022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期间,走进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固原巷社区,详细了解社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情况,并同各族居民亲切交流。一位维吾尔族老人激动地向总书记讲述了自己在社区大家庭中感受到的温暖,总书记听后深情地说:“我很欣慰,看到你们生活幸福和谐,这就是民族团结的最好体现。”新疆作为多民族聚居地区,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广大党员干部要争做民族团结的模范践行者,带着感情、带着责任深入基层一线,走进农家院落、草原毡房、工厂车间、学校课堂,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讲党的民族政策,讲好民族团结故事,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引导群众,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体育活动,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要坚持把民族团结作为最大的群众工作,积极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主动与各族群众结对认亲,常走动、多往来,及时了解群众所思所盼,用心用情解决好就业、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问题,在办实事、解难题中增进了解、加深感情,让民族团结之花开遍天山南北。

三、文化浸润,育人心聚认同,筑牢民族认同的思想根基。

2022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考察时,观看了民族史诗《玛纳斯》说唱展示,并同《玛纳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亲切交谈。总书记指出,像《玛纳斯》这样的文化遗产,既是少数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财富,要做好保护、传承、整理工作,使之发扬光大。这一温暖场景,深刻揭示了“文化润疆”的核心要义,在于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深刻认识到,中华文明是新疆各民族文化的根脉所在,要自觉担当起文化传承与融合的使者,系统梳理和挖掘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像《玛纳斯》一样,许多文化遗产都生动体现了各民族文化的互鉴融通,要运用好这些鲜活素材,讲好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一部分的生动故事;要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普及,这是促进心灵相通、机会共享、走向现代化的桥梁;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全过程;要在保护和传承各民族文化优秀特质的同时,突出中华文化特征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让中华文化浸入心田、凝神聚魂,构筑起牢不可破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学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心得体会

七十载春华秋实,沧桑巨变。从茫茫戈壁蜕变为绿洲沃野,从遥远边陲崛起为开放前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年来,在天山南北谱写了经济腾飞、社会进步、民生改善的壮丽篇章。今日新疆,正以昂扬的姿态、生机勃勃的活力,在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展现独特风采与强劲动能。

一、向“新”而行,新质生产力绘就高质量发展亮色。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新疆紧扣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石河子的无人机生产线轰鸣不息,低空经济凭借独特优势蓄势腾飞;克拉玛依实现从“戈壁油城”向“算力新城”的华丽转身,1.7万P的智能算力见证着“能源+算力”的深度融合;广袤戈壁之上,风机如林、光伏如海,新能源装机占比已近六成,绿色电能正成为驱动发展的新引擎。从数字棉田的精准灌溉到无人矿卡的智能调度,从油田远程操控到乡村智慧赋能,数字化、智能化浪潮深刻重塑着新疆的产业形态与生活方式。新疆正以创新为引领,重新定义资源价值,在转换赛道中抢占先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持续增强。二、担“纲”而起,服务国家战略彰显区域发展特色。

新疆不仅是辽阔西部的重要部分,更是国家发展中的关键一环。紧紧围绕“五大战略定位”,主动融入国家发展脉搏,充分发挥区位与资源优势,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推动区域协调注入强劲动力。“西气东输”四条能源大动脉贯穿东西,温暖千家万户;“疆电外送”三大通道跨越山河,清洁电能助力中东部发展。油气产量持续全国领先,“疆煤外运”量与质同步提升。在一系列重大工程的带动下,产业链协同效应日益凸显——特变电工的特高压装备走向世界,克石白高端油品护航电力安全,展现出新疆深度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东西部产业协作的生动局面。新疆正以区域优势为支撑,在服务全国大局中拓展自身发展空间,实现更高水平的互利共赢,谱写出一曲战略协同与高质量发展交相辉映的崭新乐章。

三、强“基”固本,现代化基础设施托起民生暖色。

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造福人民。70年来,新疆基础设施实现了从“一穷二白”到“强筋健骨”的历史性跨越。天山胜利隧道贯通,乌尉高速公路使天堑变通途;公路成网、铁路密布、机场星罗棋布,“疆内环起来、进出疆快起来”的愿景正成为现实;覆盖城乡的电网、通信网、水利网,稳稳托举起各族群众的幸福生活。一条条道路、一座座桥梁、一根根线缆,不仅是物理通道,更是发展动脉、民生纽带、连心桥梁。它们缩短了时空距离,畅通了经济血脉,也让发展成果实实在在惠及每一位百姓,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这正是高质量发展最温暖、最动人的底色。

七十载砥砺奋进,九万里风鹏正举。新疆70年的辉煌成就,源于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与亲切关怀,凝聚着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与顽强拼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一个更加繁荣富裕、和谐美丽的新疆,必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乘风破浪、长歌前行,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心得体会

站在喀什古城的百年老巷里,看艾德莱斯绸在匠人指尖化作时尚裙摆,听巷口奶茶店的收音机播放着双语新闻,远处中欧班列的汽笛声隐约传来——这组跨越时空的画面,恰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的生动缩影。当我走过天山南北的城镇乡村,那些藏在烟火气里的变化、融在血脉中的团结,让我对这片土地的发展有了更深层的感悟。

文化的“活态传承”,让千年文明焕发生机。曾担心“十二木卡姆”会随着老艺人的离去而褪色,如今却在和田地区的校园里看到:孩子们用电子琴演绎传统曲调,短视频平台上“95后”传承人直播弹唱,甚至在乌鲁木齐的文创店里,木卡姆元素的书签、丝巾成了热销品。更令人动容的是艾德莱斯绸的“破圈”:传统扎染工艺与现代服装设计结合,不仅走进了上海时装周,还让墨玉县的妇女们在家门口的工坊实现就业,月收入突破4000元。70年来,新疆不是将文化“锁进博物馆”,而是用创新让非遗与时代同行,让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互鉴中愈发璀璨。

民生的“细微改善”,让幸福底色愈发浓厚。在阿勒泰地区的禾木村,曾几何时“冬季取暖靠火炉、看病要走几十里”是村民的日常,如今家家户户住进了保暖抗震的安居房,村卫生室配备了远程诊疗设备,老人在家就能连线乌鲁木齐的专家问诊。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教育暖光”工程:在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高原小学的孩子们用上了智慧黑板,北京的老师通过直播课教他们画水彩画;职业技术学校开设的马术训练、旅游服务专业,让牧民的孩子毕业后能在家乡的景区工作,既守护了草原,又实现了增收。这些“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变化,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各族群众脸上实实在在的笑容,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最生动的实践。

开放的“双向奔赴”,让边疆成为连接世界的桥梁。第一次在阿拉山口口岸看到中欧班列时,我震撼于它的繁忙:满载新疆番茄酱、光伏组件的列车驶向中亚,带回的汽车零部件、农产品又走进新疆的商超。在喀什经济开发区,跨境电商产业园里的年轻人用多语言直播,将和田玉、葡萄干卖到了欧洲、东南亚;霍尔果斯口岸的“边境互市”里,哈萨克斯坦的商人与新疆商户用手势加方言交流,讨价还价间满是烟火气。70年来,新疆从“内陆末梢”变成“开放前沿”,不仅让本地特产走向世界,更让不同国家的文化在这里交融,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鲜活注脚。

回望70年,新疆的变化从来不是孤立的:是党的治疆方略指引方向,是各民族干部群众同心奋斗,是对口支援省份的鼎力相助,才让这片土地从贫瘠走向富饶,从封闭走向开放。作为一名见证者,我深知每一份成就的背后,都藏着“不放弃每一个人”的初心,藏着“团结一心向未来”的决心。

如今,天山脚下的田野里仍在播种希望,口岸的铁轨上仍在延伸梦想,古城的巷子里仍在续写故事。我坚信,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新疆必将继续以文化为笔、以民生为墨、以开放为纸,绘就更加绚丽的时代画卷,让这片神奇的土地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心得体会

秋日的天山南北,瓜果飘香、丰收在望。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率中央代表团乘专机抵达乌鲁木齐,出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新疆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这一刻,新疆各族干部群众的目光聚焦于此,深受鼓舞,倍感振奋,共同回顾七十载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展望更加灿烂的美好未来。七十年来,新疆大地上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是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各族党员干部群众同心同德、艰苦奋斗的缩影。这片土地上的点滴进步,都浸润着党的关怀和人民的力量。

一、党的领导如春风,润泽边疆换新颜。

新疆的发展,始终离不开党中央的擘画与引领。从基础设施建设到民生改善,从民族团结到边疆稳固,每一项成就的背后,都体现着党的政策在新疆的精准落地,也离不开广大党员干部在一线的扎实工作。曾几何时,偏远的农牧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如今,一条条公路通达乡村,一座座学校、医院拔地而起,稳定的电力、清洁的饮水已成为日常。这些变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党始终将新疆工作置于全国发展大局中谋划,各级组织和干部队伍持续注入发展动力的结果。在党的领导下,新疆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和谐与繁荣。党的领导如同春风化雨,悄无声息却深刻改变了边疆的面貌。

二、奋斗足迹印边疆,平凡坚守见真情。

新疆的今天,是千千万万普通党员干部群众用汗水浇灌出来的,他们或许是田间地头的农民,或许是工厂车间的工人,或许是扎根基层的党员干部,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一批批援疆干部也从远方奔赴而来,与当地干部群众一起,在戈壁绿洲间书写着同心奋斗的故事。在帕米尔高原,牧民和护边员守护着边境线的安宁;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农民们和基层农技干部一起用勤劳让戈壁变绿洲;在城市社区,社区干部和党员志愿者们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服务群众……这些看似平凡的坚守,汇聚成新疆发展的磅礴力量。没有惊天动地的口号,只有日复一日的实干。正是这份朴实无华的奋斗,让新疆在七十年的岁月中,一步步从贫困走向富裕,从封闭走向开放。

三、团结进步谱新篇,未来之路更宽广。

七十年的实践表明,团结是新疆发展的基石,进步是各族群众共同的愿望。今天的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日益深入,多元文化在包容中绽放光彩。在这过程中,各级组织积极搭建平台,广大党员干部主动作为,成为凝聚人心的纽带。无论是节庆时的欢声笑语,还是日常生活中的互帮互助,都彰显着民族团结的强大生命力。与此同时,新疆的发展视野不断拓宽,从传统农牧业到现代产业,从内陆腹地到开放前沿,高质量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坚实。习近平总书记的到访,不仅是对过去成就的肯定,更是对未来的殷切期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疆各族党员干部群众将在党的带领下继续携手前行,用团结凝聚力量,用奋斗开创未来。七十年风雨兼程,七十年春华秋实。新疆的变化,是党心与民心同频共振的生动写照。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新疆各族党员干部群众以辛勤付出书写不平凡的篇章,让这片古老的土地焕发出时代的光彩。未来的新疆,必将在团结奋斗中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心得体会

从塔里木河大桥贯通南北的欢呼,到中欧班列满载货物驶向亚欧的轰鸣;从南疆农村“家家有安居房”的笑颜,到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买卖全球”的繁忙一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年来,这片占中国六分之一国土的土地,实现了从“闭塞边疆”到“开放前沿”、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站在这一节点回望,梳理其伟大成就、提炼其历史经验,不仅是对过往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赋能。

一、70年伟大成就:在攻坚克难中书写边疆振兴答卷

新疆的70年,是一部“硬件”“软件”同步升级、“颜值”“内涵”共同提升的奋斗史,每一项成就都镌刻着各族群众的汗水。

基础建设实现“从无到优”的跨越式突破,彻底改写了“出行难、联通难”的历史。70年前,新疆公路总里程不足3000公里,如今已建成“五横七纵”高速公路网,总里程突破2.2万公里;和若铁路的通车,结束了南疆且末、民丰等5县不通火车的历史,让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群众实现“朝发夕至”;乌鲁木齐地窝堡国际机场成为中国西部地区四大门户枢纽机场之一,2024年旅客吞吐量突破2000万人次,航线联通国内外190多个城市。更值得瞩目的是“民生基建”的覆盖: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让99%的农牧民喝上放心水,电网延伸到所有偏远村落,4G网络覆盖全部乡镇,曾经“风吹石头跑”的戈壁,如今也能便捷接入数字世界。

产业结构完成“从弱到强”的质效双升,构建起多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过去,新疆产业长期依赖“一黑一白”(石油、棉花),如今已形成“能源+特色+新兴”的产业矩阵:准东煤电煤化工基地成为国家重要的能源战略储备基地,2024年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达35%;特色农业从“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型,葡萄、枸杞、香梨等农产品通过精深加工实现价值倍增,新疆果业集团的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新兴产业加速崛起,乌鲁木齐人工智能产业园集聚企业50余家,喀什经济开发区的跨境电商年交易额突破百亿元,曾经的“资源输出地”正变身“产业创新地”。

民生福祉达成“从有到全”的全面覆盖,让各族群众共享发展红利。70年前,新疆人均预期寿命不足30岁,如今已提高到74.7岁;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动态清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8.7%,比1955年增长近50倍;全民医保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率均达100%,曾经“看病远、看病难”的农牧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更暖心的是“精准民生”:安居富民工程让150多万户家庭告别土坯房,农村安居房覆盖率达98%;“煤改电”工程让北疆冬季取暖更清洁,2024年惠及200多万群众;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覆盖所有街道,各族老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二、70年历史经验:在实践探索中凝聚发展智慧

新疆70年的巨变,不是偶然的幸运,而是在党的领导下,遵循客观规律、结合本地实际的必然结果,沉淀出五条宝贵的历史经验。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新疆发展的根本保证。从和平解放初期的“屯垦戍边”,到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全面落实,党的领导始终是新疆稳定发展的“定盘星”。无论是推动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新疆273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无论是维护社会稳定,还是促进民族团结,正是因为有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有各级党组织的坚强战斗堡垒作用,新疆才能在复杂环境中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实践证明,只有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凝聚起推动新疆发展的磅礴力量。

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疆团结的制度基石。70年来,新疆始终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既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又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从制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条例》,到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民族团结联谊”活动;从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占干部总数的51.3%),到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和传统文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让“五个认同”深深植根于各族群众心中。如今,新疆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这正是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生动体现。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新疆进步的价值取向。新疆的发展,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无论是解决“住房、教育、医疗”等民生难题,还是推动“就业、增收、社会保障”等惠民工程,每一项政策的出台、每一个项目的落地,都围绕“让群

众过上好日子”展开。比如,为解决南疆农村妇女就业问题,新疆扶持发展手工刺绣、服装加工等产业,带动10多万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为改善牧区群众生活,实施“定居兴牧”工程,让牧民从“逐水草而居”变为“定居致富”。正是因为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新疆的发展才获得了最广泛、最深厚的群众基础。

坚持创新驱动与因地制宜结合,是新疆发展的实践路径。新疆的发展,既不盲目照搬内地经验,也不固守传统模式,而是立足资源禀赋、区位优势,走出了一条“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在农业领域,创新推广“膜下滴灌”技术,让新疆棉花产量占全国85%以上,同时发展节水农业;在能源领域,创新“风光储一体化”模式,推动新能源产业与传统能源互补发展;在开放领域,依托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定位,创新“中欧班列+综合保税区”模式,让新疆成为连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实践证明,只有将创新驱动与本地实际相结合,才能激活新疆发展的内生动力。

坚持开放合作与内外联动,是新疆繁荣的必由之路。从“丝绸之路”的历史荣光,到如今“一带一路”的核心区建设,开放始终是新疆发展的重要引擎。70年来,新疆从“内陆末梢”变为“开放前沿”:阿拉山口、霍尔果斯等口岸年通关量突破千万吨,中欧班列“新疆号”累计开行超2万列;喀什、伊宁等经济开发区成为对外开放的“试验田”,吸引国内外企业投资兴业;旅游开放不断升级,2024年新疆接待游客突破3亿人次,“新疆是个好地方”的品牌享誉全国。开放合作不仅让新疆的产品走向世界,更让世界了解新疆,为新疆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70年栉风沐雨,70年砥砺前行。新疆的伟大成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体现;新疆的历史经验,是推动边疆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宝贵财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新疆正以“团结奋斗、开拓创新”的姿态,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奋勇前进。相信在党的领导下,在各族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新疆必将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明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更多边疆力量!

39 51226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