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党员干部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党员干部应深入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推动地区发展,实现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下面由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党员干部学习心得体会”相关资料,供您参考学习。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党员干部学习心得体会
2025年9月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率中央代表团抵达乌鲁木齐,出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七十年团结奋斗,七十年春华秋实,特别是在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光辉指引下,新疆大地处处焕发勃勃生机,民族团结之花绽放得更加绚烂,高质量发展的画卷铺展得更加壮阔。广大党员干部当用心感受辽阔疆域上的奋进脉搏,从这片热土上的实践篇章中,汲取奋进新征程的磅礴伟力,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疆新篇章贡献智慧与力量。
一、同心同向聚伟力,七十年团结奋进结硕果。
新疆地域辽阔,多元文化荟萃,维护团结、促进发展始终是重中之重。回顾过往,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一代代建设者、守护者胸怀“国之大者”,扎根边疆、奉献边疆。科技工作者深耕棉田,以现代农业技术助推乡村振兴;护边员坚守千里边境线,筑牢安全屏障;基层干部穿梭于天山南北、戈壁绿洲,将党的温暖与富民政策送至各族群众心中……七十载栉风沐雨,
昔日的边陲之地已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昔日的贫困面貌已被小康社会的壮美图景所取代。广大党员干部当从日益密切的交往交流交融中,从持续改善的基础设施条件中,从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不断提升中,深刻领悟“同心同向跟党走”是创造新疆辉煌成就的根本保证,自觉做民族团结的促进者、边疆稳定的维护者,凝聚起建设美丽新疆的强大合力。
二、惠民春风暖万家,七十年民生改善谱新曲。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七十年来,新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生动的体现就在民生福祉的持续改善上。看今日新疆,千万农牧民住上了安居房,教育惠民政策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健康新疆”建设护佑人民安康,交通网络四通八达让昔日的“遥远”不再遥远,产业带动就业成效显著使群众的钱袋子越来越鼓。这背后,是无数党员干部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默默付出,是援疆省市无私支援、倾情相助的深厚情谊,是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生动实践。从塔里木河畔的棉海碧波,到阿尔泰山下的牧场新歌;从喀什古城的热闹非凡,到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的繁忙景象……一幅幅安居乐业、和谐稳定的幸福画卷正在展开。广大党员干部当永葆“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情怀,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各族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用情用力办好民生实事,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使民族团结的幸福之花常开长盛。
三、砥砺奋进新征程,七十年接续奋斗启新章。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疆的美好明天,需要持续奋斗。当前,新疆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遇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广大党员干部尤需发扬胡杨精神和兵团精神,坚韧不拔、甘于奉献。无论是奋战在改革发展一线,推动“十大产业集群”建设;
还是投身于文化润疆工程,促进各民族心灵契合;或是坚守在反恐维稳前沿,捍卫来之不易的稳定局面;抑或是忙碌在乡村振兴现场,带领群众共同富裕……都需要拿出“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广大党员干部当以庆祝自治区成立70周年为新的起点,锚定新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的战略定位,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勇于担
当、善于作为,不断提升治理能力和水平,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一步一个脚印把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在天山南北共
同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疆实践的崭新篇章。
党员干部学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心得体会
近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成功实践》,指出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指引下,新疆各族儿女同心协力、团结奋进,持续深化民主法治建设,新疆改革发展稳定取得壮阔成就,天山南北一派兴荣气象。值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之际,广大党员干部当主动探索其繁荣背后的奋进密码,努力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中凝心聚力、稳基固本、更创辉煌。
一、彰显“根”与“魂”的凝聚伟力,筑牢民族团结同心圆。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视察时指出,“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巩固各民族大团结”“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程”。中华文化始终是新疆各民族的情感依托、心灵归宿和精神家园,文化认同根植于新疆各民族群众的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最深沉的根基。要注重新疆各民族的历史文化研究,讲好文物史料背后血脉相融、情感相亲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引导各族人民树立正确的民族史观。要充分彰显新疆地区当地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入推进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程和传承利用,教育和引导各族群众争做优秀文化的推介者。要广泛凝聚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精神力量,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构建互嵌式社会
结构和社区环境,铸牢中国心、中华魂,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如石榴籽一般紧紧相拥。
二、夯实“基”与“本”的治理根基,提升基层服务精准度。
白皮书以翔实笔触展现了天山脚下“社会治理效能明显提升”的生动图景,关键在于加强基层党建引领,下沉治理重心、畅通
民生服务,构筑良性城乡基层治理体系。这深刻启示我们,基层是社会稳定最坚实的承重层,基层党组织是凝聚人心的最强磁场。提升治理效能必须建强基层党组织,畅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广大党员干部需持续深化新时代“枫桥经验”在新疆的实践,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要大力推动“访惠聚”驻村工作等机制走深走实,让干部扎根一线,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要积极运用数字化手段为基层赋能,实现精准化精细化服务与管理。唯有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让每个支部都成为服务群众、维护稳定、反对分裂的坚实阵地,才能在最广阔的社会基层厚植党的执政根基,凝聚起共建美好家园的磅礴力量,为新疆的长治久安奠定无可撼动的基石。
三、激发“内”与“外”的发展动能,拓展丝路开放新格局。
白皮书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新疆的区位、资源、政策优势,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新疆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将国家赋予的“五大战略定位”从宏观蓝图转化为具体发展路径,把得天独厚的禀赋条件切实转化为市场竞争力和经济增长极。这要求我们青年干部必须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自觉将白皮书明确的战略导向细化为推动产业升级、扩大对外开放的实际举
措,在加快建设“一带一路”核心区中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在培育壮大“十大产业集群”中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在深化资源配置改革中澎湃市场主体动能。唯有以创新驱动引领产业变革,以优势转化拓展发展空间,才能不断夯实新疆长远发展的物质基础,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把握主动、赢得未来。
学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心得体会
七十载春华秋实,沧桑巨变。从茫茫戈壁蜕变为绿洲沃野,
从遥远边陲崛起为开放前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年来,在天山南北谱写了经济腾飞、社会进步、民生改善的壮丽篇章。今日新疆,正以昂扬的姿态、生机勃勃的活力,在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展现独特风采与强劲动能。
一、向“新”而行,新质生产力绘就高质量发展亮色。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新疆紧扣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石河子的无人机生产线轰鸣不息,低空经济凭借独特优势蓄势腾飞;克拉玛依实现从“戈壁油城”向“算力新城”的华丽转身,1.7万P的智能算力见证着“能源+算力”的深度融合;广袤戈壁之上,风机如林、光伏如海,新能源装机占比已近六成,绿色电能正成为驱动发展的新引擎。从数字棉田的精准灌溉到无人矿卡的智能调度,从油田远程操控到乡村智慧赋能,数字化、智能化浪潮深刻重塑着新疆的产业形态与生活方式。新疆正以创新为引领,重新定义资源价值,在转换赛道中抢占先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持续增强。
二、担“纲”而起,服务国家战略彰显区域发展特色。
新疆不仅是辽阔西部的重要部分,更是国家发展中的关键一环。紧紧围绕“五大战略定位”,主动融入国家发展脉搏,充分发挥区位与资源优势,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推动区域协调注入强劲动力。“西气东输”四条能源大动脉贯穿东西,温暖千家万户;“疆电外送”三大通道跨越山河,清洁电能助力中东部发展。油气产量持续全国领先,“疆煤外运”量与质同步提升。在一系列重大工程的带动下,产业链协同效应日益凸显——特变电工的特高压装备走向世界,克石白高端油品护航电力安全,展现出新疆深度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东西部产业协作的生动局面。
新疆正以区域优势为支撑,在服务全国大局中拓展自身发展空间,实现更高水平的互利共赢,谱写出一曲战略协同与高质量发展交相辉映的崭新乐章。
三、强“基”固本,现代化基础设施托起民生暖色。
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造福人民。70年来,新疆基础设施实现了从“一穷二白”到“强筋健骨”的历史性跨越。天山胜利隧道贯通,乌尉高速公路使天堑变通途;公路成网、铁路密布、机场星罗棋布,“疆内环起来、进出疆快起来”的愿景正成为现实;
覆盖城乡的电网、通信网、水利网,稳稳托举起各族群众的幸福生活。一条条道路、一座座桥梁、一根根线缆,不仅是物理通道,更是发展动脉、民生纽带、连心桥梁。它们缩短了时空距离,畅通了经济血脉,也让发展成果实实在在惠及每一位百姓,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这正是高质量发展最温暖、最动人的底色。
七十载砥砺奋进,九万里风鹏正举。新疆70年的辉煌成就,
源于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与亲切关怀,凝聚着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与顽强拼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一个更加繁荣富裕、和谐美丽的新疆,必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乘风破浪、长歌前行,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党员干部学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心得体会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要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领会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不懈在深化理论武装、增进民族团结、推进文化润疆上下功夫,确保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落地生根,为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疆贡献力量。
一、武装头脑,强理论悟思想,汲取奋进力量的源头活水。
“七一勋章”获得者、新疆伊宁县布力开村原党支部书记买买提江·吾买尔,一生最珍视的“宝贝”是他的学习笔记。他用不太熟练的汉字,一笔一画记录下党的惠民政策、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再翻译成维吾尔语,在村民大会上讲给乡亲们听。他说:“只有我自己先学懂弄通,才能给群众讲清楚,党是怎样带领我们过上好日子的。”这位老支书用一生的实践告诉我们,扎实的理论学习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面对新征程新使命,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将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特别是要深钻细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疆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做到学
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要像买买提江·吾买尔那样,带着信念学,深刻领会党中央对新疆的亲切关怀和战略定位,不断增强为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而奋斗的责任感使命感;要带着问题学,紧密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从党的创新理论中寻找破解复杂难题、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要带着使命学,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清晰的工作思路、具体的行动方案和务实的工作作风,切实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确保新疆各项工作始终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正确方向前进。
二、团结奋进,聚民心促发展,凝聚同心筑梦的磅礴力量。
2022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期间,走进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固原巷社区,详细了解社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情况,并同各族居民亲切交流。一位维吾尔族老人激动地向总书记讲述了自己在社区大家庭中感受到的温暖,总书记听后深情地说:“我很欣慰,看到你们生活幸福和谐,这就是民族团结的最好体现。”新疆作为多民族聚居地区,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广大党员干部要争做民族团结的模范践行者,带着感情、
带着责任深入基层一线,走进农家院落、草原毡房、工厂车间、学校课堂,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讲党的民族政策,讲好民族团结故事,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引导群众,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体育活动,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要坚持把民族团结作为最大的群众工作,积极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主动与各族群众结对认亲,
常走动、多往来,及时了解群众所思所盼,用心用情解决好就业、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问题,在办实事、解难题中增进了解、
加深感情,让民族团结之花开遍天山南北。
三、文化浸润,育人心聚认同,筑牢民族认同的思想根基。
2022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考察时,观看了民族史诗《玛纳斯》说唱展示,并同《玛纳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亲切交谈。总书记指出,像《玛纳斯》这样的文化遗产,既是少数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财富,要做好保护、传承、整理工作,使之发扬光大。这一温暖场景,
深刻揭示了“文化润疆”的核心要义,在于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深刻认识到,中华文明是新疆各民族文化的根脉所在,要自觉担当起文化传承与融合的使者,系统梳理和挖掘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像《玛纳斯》一样,许多文化遗产都生动体现了各民族文化的互鉴融通,要运用好这些鲜活素材,讲好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一部分的生动故事;要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普及,这是促进心灵相通、机会共享、走向现代化的桥梁;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全过程;要在保护和传承各民族文化优秀特质的同时,突出中华文化特征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让中华文化浸入心田、凝神聚魂,构筑起牢不可破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心得体会
站在喀什古城的百年老巷里,看艾德莱斯绸在匠人指尖化作时尚裙摆,听巷口奶茶店的收音机播放着双语新闻,远处中欧班列的汽笛声隐约传来——这组跨越时空的画面,恰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的生动缩影。当我走过天山南北的城镇乡村,那些藏在烟火气里的变化、融在血脉中的团结,让我对这片土地的发展有了更深层的感悟。
文化的“活态传承”,让千年文明焕发生机。曾担心“十二木卡姆”会随着老艺人的离去而褪色,如今却在和田地区的校园里看到:孩子们用电子琴演绎传统曲调,短视频平台上“95后”传承人直播弹唱,甚至在乌鲁木齐的文创店里,木卡姆元素的书签、丝巾成了热销品。更令人动容的是艾德莱斯绸的“破圈”:
传统扎染工艺与现代服装设计结合,不仅走进了上海时装周,还让墨玉县的妇女们在家门口的工坊实现就业,月收入突破4000元。70年来,新疆不是将文化“锁进博物馆”,而是用创新让非遗与时代同行,让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互鉴中愈发璀璨。
民生的“细微改善”,让幸福底色愈发浓厚。在阿勒泰地区的禾木村,曾几何时“冬季取暖靠火炉、看病要走几十里”是村民的日常,如今家家户户住进了保暖抗震的安居房,村卫生室配备了远程诊疗设备,老人在家就能连线乌鲁木齐的专家问诊。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教育暖光”工程:在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高原小学的孩子们用上了智慧黑板,北京的老师通过直播课教他们画水彩画;职业技术学校开设的马术训练、旅游服务专业,让牧民的孩子毕业后能在家乡的景区工作,既守护了草原,又实现了增收。这些“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变化,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各族群众脸上实实在在的笑容,是“以人民为中心”发
展思想最生动的实践。
开放的“双向奔赴”,让边疆成为连接世界的桥梁。第一次在阿拉山口口岸看到中欧班列时,我震撼于它的繁忙:满载新疆番茄酱、光伏组件的列车驶向中亚,带回的汽车零部件、农产品又走进新疆的商超。在喀什经济开发区,跨境电商产业园里的年轻人用多语言直播,将和田玉、葡萄干卖到了欧洲、东南亚;霍尔果斯口岸的“边境互市”里,哈萨克斯坦的商人与新疆商户用手势加方言交流,讨价还价间满是烟火气。70年来,新疆从“内陆末梢”变成“开放前沿”,不仅让本地特产走向世界,更让不同国家的文化在这里交融,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鲜活注脚。
回望70年,新疆的变化从来不是孤立的:是党的治疆方略指引方向,是各民族干部群众同心奋斗,是对口支援省份的鼎力相助,才让这片土地从贫瘠走向富饶,从封闭走向开放。作为一名见证者,我深知每一份成就的背后,都藏着“不放弃每一个人”的初心,藏着“团结一心向未来”的决心。
如今,天山脚下的田野里仍在播种希望,口岸的铁轨上仍在延伸梦想,古城的巷子里仍在续写故事。我坚信,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新疆必将继续以文化为笔、以民生为墨、以开放为纸,绘就更加绚丽的时代画卷,让这片神奇的土地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
学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心得体会
“我们新疆好地方”,喜看新疆新气象。2025年是新疆维吾
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七十年团结奋斗,七十年沧桑巨变。这片辽阔而壮美的疆域,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发生了翻天覆
地的变化。从新疆和平解放到自治区成立,从改革开放到新时代
全面发展,新疆始终与祖国同频共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
中绘就了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的壮美画卷。站在新征程上,广大
党员干部要秉持“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疆实践的新篇章。
一、要聚合力筑同心,促交融聚共识,共绘民族团结同心圆。
七十载栉风沐雨,无数党员众志成城、齐心协力,将青春和热血播洒在这片土地上。从骑着毛驴上北京看望毛主席的库尔班
·吐鲁木,到风雪中亮出党员徽章的“党徽大叔”阿布都加帕
尔·锰德;从一家三代护边的“时代楷模”拉齐尼·巴依卡,到
千千万万默默奉献的各族干部群众……这些生动实践深刻印证,
凝聚合力从来不是单向付出,而是以心换心、以行聚心的双向奔
赴。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
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全面准确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
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当好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宣传员”和“播种机”。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主动深入基层一线,走
进农家院落、草原毡房、工厂车间、学校课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鲜活生动的事例,把党的关怀和温暖讲清楚、讲透彻,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春风化雨般浸润心田,根植于心灵深处。要积极主动与各族群众交朋友、结亲戚,常走动、多往来,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各族群众在教育、就业、医疗、社保等方面的实际困难,用解决问题的实际行动温暖人心、凝聚人心;要带头尊重
和传承各民族优秀文化,积极组织参与节庆联谊、互帮互助等活动,让民族团结的种子生根发芽、枝繁叶茂,汇聚起建设美丽新疆的磅礴力量。
二、要惠民生促发展,办实事解民忧,共享幸福生活新成果。
新疆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奋斗史。七十年来,在党的号召和鼓舞下,来自祖国各地的优秀人才加入援疆队伍,到新疆去,到基层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他们从五湖四海奔赴西北边疆,把“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不能少”的承诺化作实际行动,为天山南北的各族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祉。“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踏上新征程,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领悟“民生是最大的政治”,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要时刻将人民利益“置顶”,深入基层,与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坦诚交流,俯下身子倾听“家长里短”,从基层“马背议事”“毡房夜话”的鲜活经验中汲取智慧,讨教化解矛盾、推动发展的“金点子”,不断提升服务群众的本领;要紧盯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养老、
住房等方面的急难愁盼,拿出硬招实招,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让发展成果真正转化为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幸福生活;要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农产品精深加工等特色优势产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要护生态守青山,促转型谋长远,共建美丽新疆新家园。
新疆是我国西北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生态系统多样、脆弱,
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艰巨、意义深远。从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防风固沙林,到阿尔泰山的天然林保护;从拯救塔里木河流域濒危胡杨林,到天山自然保护区的体系化建设……一代代接续奋斗的生态建设项目,不仅让戈壁荒漠披上“绿装”,更带动了大量群众吃上了“生态饭”“旅游饭”。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广大党员干部必须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深刻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逻辑,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决守住生态保护红线,严格落实生态环境准入清单;要带头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积极引导群众参与植树造林、垃圾分类、节约用水等环保实践;要在产业发展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各族群众幸福生活的增长点和长久支撑。要持续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加强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努力建设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的美丽新疆,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作出新疆贡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为努力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疆不懈奋斗。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