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展整治“机关病”和“衙门作风”专项行动的方案
开展整治“机关病”和“衙门作风”专项行动,强化作风建设,提升服务效能,推动政务公开,增强群众满意度。以下是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开展整治“机关病”和“衙门作风”专项行动的方案”相关范文,供您参考!
关于开展整治"机关病"和"衙门作风"专项行动的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上级党建协作组关于"健全'机关病''衙门作风'督查改一体化运行机制"的工作部署,切实解决我单位在机关作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推动全体干部职工思想大解放、能力大提升、作风大转变、工作大落实,以崭新面貌和过硬作风服务〔...〕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经研究决定,自2025年9月起在全单位范围内开展整治"机关病"和"衙门作风"专项行动。现制定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相统一,以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精神,聚焦脱离实际、脱离基层、脱离群众的不良倾向,集中整治特权思想、官僚作风和衙门习气,着力破解长期存在的作风顽疾,为构建高效、廉洁、务实、为民的现代化机关提供坚强作风保障。
(二)总体目标
通过为期半年的集中整治和后续的常态化建设,力争实现以下目标:
工作作风显著转变。 机关干部中存在的"慵懒散""推拖绕""横冷硬""假大空"等突出问题得到有效遏制,消极应付的"躺平"心态、安于现状的"守摊"思想、推诿扯皮的"内耗"现象基本清除,干事创业、争先创优的精气神得到极大提振。
行政效能显著提升。 机关运行机制更加顺畅,办事流程进一步优化,跨部门协作更加高效。经初步摸排,截至2025年8月,我单位事项按时办结率为96%,但部分业务办理周期仍长于承诺时限。专项行动结束后,力争事项按时办结率稳定在98%以上,平均办理时限在现有基础上再压缩15%。
服务质量显著增强。 "门好进、脸好看、事难办"的"新衙门作风"得到根治,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全面增强。当前我单位服务对象满意度为%,但线上渠道收到关于"态度冷漠""流程繁琐"的负面评价环比上升3%。专项行动结束后,力争实现服务对象满意度达到95%以上,相关负面评价率下降50%以上,人民群众和市场主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
长效机制显著健全。 总结固化专项行动中的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围绕权力运行的关键环节,建立健全一套覆盖全面、权责清晰、运行顺畅、监督有力的"机关病""衙门作风"督查改一体化运行机制,推动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二、整治重点
对照上级要求,结合我单位实际,本次专项行动聚焦以下四个方面、十类突出问题,全体干部职工必须严格遵守"十个不得"要求,深入开展自查自纠。
(一)整治精神不振、动力不足的"庸懒散"问题
不得消极应付,缺乏干事创业精气神,"躺平"当看客、"敷衍"混日子。 重点整治面对工作任务提不起精神、打不起主动,满足于"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对新挑战新要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
不得自甘平庸,安于现状守摊度日,缺乏争先创优意识,工作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 重点整治满足于现有成绩,不愿攻坚克难,习惯于用老套路、旧办法干工作,缺乏对标先进、赶超一流的勇气和魄力,工作标准不高、成效平平。
(二)整治效率不高、担当不够的"推拖绕"问题
不得推诿扯皮,领受任务推三阻四,对待工作"互踢皮球",急事难事面前找借口绕弯子。 重点整治部门之间、岗位之间职责不清、衔接不畅,遇到问题首先想的是如何撇清责任而不是如何解决问题,导致工作延误、贻误战机。
不得拖办延办,主观懈怠、效率低下,工作滞后、流程卡顿,群众企业办事不一次性告知、反复要材料,限时办结形同虚设。 重点整治"文来文往、会来会去"的官僚主义流程,对基层和群众反映的问题"批而不办、办而不实",对承诺的办结时限随意突破,造成"肠梗阻"现象。
(三)整治脱离群众、服务不优的"横冷硬"问题
不得虚情假意,对待群众"门好进、脸好看、话好听、但事难办"。 重点整治服务中的"软钉子"现象,表面热情周到,实则不解决任何实际问题,以各种"合理"理由将群众诉求拒之门外。
不得颐指气使、高高在上,对基层群众和企业说话"打官腔",看人下菜,媚上欺下,热衷对上表现、对下不负责。 重点整治官本位思想,对待上级和对待下级、对待熟人和对待生人态度两极分化,缺乏对基层和群众的真挚感情。
不得态度冷漠,对基层群众企业搞"冷暴力",不愿倾听诉求、受理问题不耐烦。 重点整治在服务窗口、热线电话、网络平台等一线岗位上,对待群众咨询求助心不在焉、言语生硬、态度恶劣的行为。
不得懒于学习,不研究新形势、新要求、新政策,习惯于用老套路、旧办法干工作,不及时有效处理和回应基层干部群众诉求。 重点整治因能力不足、知识老化导致的"本领恐慌"和不作为问题,政策解释不清、业务指导不力,影响政策落地和服务效果。
(四)整治形式主义、工作不实的"假大空"问题
不得贪大求全,工作华而不实,热衷造势博眼球,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政绩工程"及"新形象工程"。 重点整治脱离实际、违背发展规律的决策行为,只顾眼前利益和个人政绩,不计长远后果和群众利益。
不得空喊口号,只做样子不干实事,表态慷慨激昂、落实不紧不慢、工作不了了之。 重点整治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工作部署停留在纸面和口头,缺乏跟踪问效和闭环管理,导致决策部署悬在空中、无法落地。
三、主要任务和时间安排
本次专项行动从2025年9月开始,至2026年2月基本结束,分三个阶段进行。之后转入常态化治理。
(一)动员部署与自查自纠阶段
思想动员: 召开全单位整治"机关病"和"衙门作风"专项行动动员部署大会,传达学习上级精神,明确本次专项行动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和具体要求。各部门、各科室要迅速组织传达学习,确保全体干部职工思想认识到位。
学习教育: 结合学习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组织全体干部职工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重温党章党规,并围绕"十个不得"开展专题研讨,引导干部职工从思想深处筑牢抵制歪风邪气的堤坝。
自查自纠: 各部门、各科室要对照"十个不得"要求,通过自己找、群众提、集体议、上级点等多种方式,全面深入排查本部门、本岗位及个人存在的"机关病"和"衙门作风"问题。要建立问题清单、责任清单、整改清单"三张清单",明确问题表现、责任主体和整改时限,确保问题找得准、查得实。
(二)集中整治与督导检查阶段
公开承诺: 各部门主要负责人要结合自查情况,围绕改进作风、优化服务、提升效能等方面,向社会和群众作出公开承诺,并通过单位门户网站、公告栏等渠道进行公示,主动接受监督。
靶向整治: 针对自查发现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实施靶向治疗。属于共性问题的,由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研究制定系统性解决方案;属于个性问题的,由责任部门立行立改。重点围绕政务服务提速增效、下沉一线破解难题、有效解决民生实事、全面提升服务质量等方面,推出一批硬核举措。
督导检查(12月): 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将组建督查组,采取"四不两直"的方式,对各部门专项行动开展情况进行明察暗访。重点检查问题是否查清、措施是否务实、整改是否到位,对行动迟缓、敷衍塞责的部门进行通报批评。
(三)总结提升与建章立制阶段
成效评估: 组织开展专项行动"回头看",通过第三方评估、群众满意度测评、服务对象座谈会等形式,全面评估整治成效。
总结表彰: 召开专项行动总结大会,系统总结经验做法,对成效显著、群众满意的先进集体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同时,选取一批反面典型案例进行通报剖析,发挥警示教育作用。
建章立制: 将专项行动中行之有效的措施制度化、规范化。重点围绕岗位责任、服务承诺、限时办结、首问负责、效能考核、责任追究等方面,修订完善现有制度,着力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督查改一体化"长效机制,巩固拓展专项行动成果。
四、工作措施
为确保专项行动取得实效,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推动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一)压实领导责任,强化组织推动。成立由单位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专项行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组织协调、督促检查和情况汇总。要建立"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各部门协同推进的责任体系,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二)拓宽监督渠道,形成监督合力。一是在单位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开设"作风曝光台"专栏,畅通群众线上监督举报渠道。二是在政务服务大厅等窗口单位设立"意见箱",方便群众随时提出意见建议。三是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服务对象、新闻媒体中聘请一批作风监督员,定期组织他们开展"体验式"办事、参与明察暗访,发挥外部监督作用。
(三)创新督查方式,提升监督效能。改变以往单一的督查模式,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一是运用大数据技术,对行政审批、公共服务等事项的办理流程、耗用时间进行实时监控和智能分析,对异常情况及时预警。二是开展"推磨式"检查,即随机抽取两个部门进行交叉互查,相互挑刺找茬,打破"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局面。三是推行"回访式"监督,对近期办理过业务的群众和企业进行电话或上门回访,了解干部服务态度和办事效率的真实情况。
(四)严格执纪问责,形成强大震慑。坚持"严"字当头,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对自查自纠不深入、整改落实不到位、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由纪检监察部门进行约谈提醒。对在专项行动中发现的顶风违纪、情节严重的典型人、典型事,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通报一起,绝不姑息迁就。将专项行动整治成效与干部年度考核、评先评优、选拔任用直接挂钩,树立"有为者有位、无为者让位"的鲜明导向。
(五)注重宣传引导,营造浓厚氛围。充分利用单位内外宣传阵地,大力宣传专项行动的重要意义、目标要求和进展成效。及时发现、总结和推广各部门在改进作风、服务群众中的好经验、好做法,选树一批先进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对查处曝光的反面案例进行深度剖析,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引导全体干部职工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强对专项行动的统筹规划和组织领导。各部门要成立相应的工作专班,指定专人负责,确保事事有人管、件件有着落。建立定期报告制度,各部门每周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工作进展,领导小组每月召开一次调度会,研究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二)经费保障。单位财务部门要根据专项行动的需要,安排专项工作经费,重点用于开展宣传教育、组织第三方评估、升级监督信息系统、表彰先进等工作,确保专项行动顺利开展。经费使用要严格遵守财经纪律,做到专款专用、节俭高效。
(三)考核保障。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作为衡量专项行动成效的重要依据。
定量指标: 包括服务对象满意度、事项按时办结率、投诉举报办结率、线上负面评价下降率等。评价周期为季度评价和年度总评,以数据为基础进行客观打分。
定性指标: 包括群众口碑、基层单位评价、上级部门评价、制度建设成果等。通过座谈、问卷、访谈等方式进行综合评定。
奖惩机制: 考核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对评为优秀的部门和个人,在年度评优评先中予以倾斜,并给予一次性专项奖励;对评为不合格的部门,取消其年度评优资格,对部门主要负责人进行诫勉谈话,并扣减相应绩效奖励。考核结果作为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参考,形成激浊扬清的良好政治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