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法律法规的教学发展论文精编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物流法律法规的教学发展论文精编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物流法律法规的教学发展论文【第一篇】

物流法律法规已成为职业教育阶段一个独立的科目,主要内容由法律基础理论和应用能力两大部分组成,以提升学生的法律素养为目的,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职业教育的目的出发,从培养既要专于物流又要懂法律的复合型人才的'角度看,目前中职学校在物流法律法规课程设置、课程结构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此特提出改进意见或措施。

一、关联性课程的设置安排要合理。

物流法律法规的教学内容离不开一定的法律基础知识和物流专业知识,而目前中职学校开设的法律基础作为公共基础课,一般在入学的第一个学期开设,并且为各个专业所普及开设的课程。但物流法律法规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却一般在三年级开设,时间间隔一年以上,这无形中破坏了这两门课程的继承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前后照应不上。

甚至也有的学校物流专业先开设物流法律法规课程再开设法律基础课,完全没有考虑学生的知识层次结构的递进,理解接受能力逐级提升的过程。未接受过基础的法律知识教学,学生学习物流法律法规过程晦涩难懂。

法律基础的开设对日后学生学习和理解物流法律法规课程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这两门课程应该有一个很好的衔接。物流法律法规课程应开在法律基础课后,但间隔时间不宜太长。

其次,由于我国现行的不少物流法规主要涉及的是运输管理、信息管理、合同的签订执行、保险赔偿、海上运输等方面的相关规定,物流法律法规课程中涉及了大量此类案例,同步或之前开设如现代物流基础、国际贸易等物流专业的必修专业课是学习物流法律法规的必要前提。

二、教材的选取要考虑到“先进性”和“适用性”

能否使用优秀教材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先进性”和“适用性”是教材选用的基本原则。“先进性”是指教材内容要具有时代特色,能反映本学科国内外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的新知识、新成果,正确阐述本学科的科学理论知识。“适用性”指选用的教材要符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教学的要求,深度适宜,符合认知规律,富有启发性,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目前充斥市场的物流法律法规的专业教材和辅助教材大多适合高职院校使用,且多雷同,不齐全,缺乏规范性,适合中职学校的物流法律教学教材更是少之又少,这与当前我国物流法律法规体系本身亟待完善有关。因此,在选取教材时专业教师应多方考察学习,参与教材选取,尽量考虑到本专业及学生的特点,谨慎选择。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对于提高物流法律法规课程的教学效率至关重要。

所谓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以布置任务的方式引入课题,任务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我们已经知道,案例教学法在法律教学中普遍适用,物流法律法规教学当然也不例外。在物流法律法规学习中涉及了大量国际贸易和通关知识、仓储运输知识,要求运用法律知识分析解决实际商贸活动中的问题。因此这门学科综合性、实践性都很强,要求理论教育和操作技能紧密结合。任务驱动教学法和案例教学相辅相成地运用,对于提高物流法律法规课程的教学效率至关重要。

例如在《货物运输法律法规》教学中,我先布置了本单元的总任务,要求学生会订立货运合同。学生们像炸了锅似的议论纷纷:“我们怎么可能完成?”“不知道该约定那些内容?”接着我导入一则物流企业提供运输服务的案例,在黑板上标出货运合同订立的主体,启发学生思考:“这些主体为什么要订立这样的合同?”“他们将在合同中享有哪些权利,承担哪些义务?”“订立货运合同都应该注意哪些事项?”这些问题,紧紧地扣住了学生的思绪,让学生明确了任务,并带着任务去学习。

对于新内容或一些有难度的任务,教师最好能事先演示或给出清晰、详尽的操作步骤,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对于一些简单的任务,可以让个别学生进行演示,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会更用心,做到学以致用。一旦学生能利用所学知识自己独立完成任务并能举一反三,就说明我们的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作为教学的组织者,教师要深刻理解任务的含义,仔细推敲知识点,根据实际情况选取适当的案例,用案例为学生设计出与教学内容相符、有明确目标、难度适宜,符合学生特点、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任务,让任务贯穿于整个物流法律法规课程的教学活动中。

四、提升物流法律教学师资水平,制订长期的教师培养计划,创造进修的机会和条件。

物流师资水平决定物流法律教学水平。目前,我国中职学校的物流法律教师大部分是从经济学、管理学、交通运输学或法律等相关专业转变过来的,知识结构单一,整体水平较低,数量较少,所以,应大力提高物流教学师资水平。近年来国家有意扶持职业教育,中职学校应利用一切可能条件,为教师提供校外进修培训、校内岗位培养等,鼓励讲师以上的中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学术研讨、学术交流;建立能力突出的教师到外参观、考察,接受各种培训的制度;制订长期的教师培养计划,创造进修的机会和条件,以实现教学目标,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五、结语。

现代物流业在我国已成为充满旺盛生命力、最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我国国家经济发展计划亦将物流业作为第三产业的发展重点。正如任何一项活动都要按照一定的规则一样,物流行业的良性发展,需要依靠完善的法律环境。作为学习现代物流专业的中职学生,非常有必要系统地学习和了解有关物流法律法规的知识,培养法律意识,掌握基本物流法律法规常识,将所学习的法律法规知识用于生产实际。

物流法律法规的教学发展论文【第二篇】

摘要:在国家倡导低碳出行、共享经济加速发展、传统城市租车系统急需与互联网模式相结合的当前大环境下,共享单车作为一种新型商业模式,在城市环境、交通领域的影响积极。文章将在分析共享单车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指出现存条件下共享单车行业存在的制度体系、基本设备和盈利模式方面的问题,并对其今后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共享单车;绿色出行;体系制度;基本设备;盈利模式。

一、引言。

国内共享单车行业发展速度迅猛。截至3月我国共享单车行业总融资额达到了70亿元已有超过30家的单车品牌行业竞争愈加激烈。其中摩拜单车和ofo共享单车已宣布完成了d轮融资小鸣单车在内的11家企业也处于完成了天使轮到c轮之前的融资。共享单车一时间成为了当前国内的火爆话题但在其飞速前进的背后仍存在多方面的不足本文的第二部分将在功能、使用和效益三方面分析现有共享单车企业发展状况;第三部分将在共享单车制度体系、基本设备和盈利模式三方面分析制约其发展的因素;第四部分针对第三部分发现的问题对共享单车进一步适应消费者的需求、实现稳定发展的对策展开研究和探讨。

二、共享单车的现状。

(一)符合绿色、环保的生活观念,完善公共交通系统。

当今,城市空气污染日趋严重、雾霾天气逐年增加,环境状况不容乐观,即使在地铁、公交汽车等交通网络的覆盖日趋完善的一线城市,依旧存在着“从站台到目的地最后一公里”的难题。此时,共享单车的出现,有效的改善了环境和交通问题,进而成功的提升了城市形象。首先,单车出行作为绿色的交通方式,其环境效益显而易见:据德高公司相关数据显示,自行车代替汽车出行,每公里路程平均可减少200gco2排放量;其次,共享单车作为日趋完善的城市交通网络有效的补充,其自由灵活的租赁模式,能够为1-3公里的短途出行提供服务,配合现存的公共交通系统,形成了“点对点”的运输服务,提高现有公共交通系统的可达性,并且起到了缓解城市交通捅堵的作用。

(二)随时取用,破解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租用一辆共享单车的操作方法简便:使用者通过手机号和验证码在app客户端登录,寄交99~299元不等的押金后获得车辆使用权,之后利用车辆定位信息找到停放在附近车辆,扫码或手动输入车身编号开锁开始骑行,在骑行完毕后将单车停放在路边安全位置,并在app中点击结束或手动锁车后系统计算骑行时间完成结算,费用在每30分钟到1元之间不等。据《2016中国共享单车市场研究报告》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底,中国共享单车市场用户数量已达到万人,预计之后的几年,用户数量将持续大幅增长,底将达到11000万用户规模,主要在25-35岁上班族以及25岁以下学生中受到广泛欢迎。作为当前时尚的出行方式,共享单车的用途由上下班“站台”到目的地之间骑行扩大至校园骑行、购物、周边旅行,为市民2~3公里的短途出行提供了服务。正是由于共享单车具有使用便捷、理念环保、经济实惠、共享自由度高的特点,为使用者带来了极高的用户体验。

(三)带动产业链各行业各显所长,实现多方共赢。

“闲置资源、共享网络平台、人人参与”是共享经济的三大基本要素,其中“人人参与”是指各个参与者在各取所需的同时对共享经济进行创新,是共享经济模式能够实现“互利互助,收益共享”的原因。作为共享经济的典型案例,共享单车的出现,解决了政府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问题、市民出行无序需求的问题以及为其运营商创造了商业价值。并且,在产业链方面,共享单车企业成功的.连接了上游和下游的产业链。以ofo共享单车企业为例,使用者通过具有gps定位功能的app智能终端找到单车,完成骑行行为后通过支付宝或微信提供的移动支付平台进行支付。此外,ofo企业积极飞鸽、凤凰等老牌自行车生产商合作,获得单车供应,与华为、电信企业合作进行电子锁技术方面提升。所以说,共享单车真正实现了多角色、多行业互利互助,共同发展。

三、存在问题。

(一)使用者行为无法规范,各方面体制亟待完善。

共享单车问世时间不长,相关法律法规、管理条例、使用者和竞争者行为准则均有所欠缺,主要体现在:1.共享单车没有固定停车点,不存在专门人员对单车的保管、检查和保养,运营商无法实时监控单车质量,这点恰恰考验着使用者的素质。共享单车投放市场不久,暴力拆锁、上私锁、记住开锁密码和破坏单车二维码等“单车私有化”现象和同行恶性竞争带来的恶意拆卸、丢弃单车现象在各地屡见不鲜。2.道路资源有限、监管体制亟待完善、个别使用者为了自身便捷忽视公共利益导致了单车停放乱占人行道现象和单车上路违反交通规则现象,严重影响了市容、妨碍市民正常的交通出行。3.共享单车的商业模式存在着法律风险。因为在法律的角度讲,共享单车使用者与单车属于租赁关系,共享单车弱监督甚至无监督的运营模式并没有能力保证使用者的人身安全和车辆安全,使用者使用单车时,若因共享单车长期存在的安全隐患而受到损失,法律责任必须由企业承担。

(二)基本设备不够完善,后台管理系统待优化。

随着共享单车在市民中流行,其自身的问题也暴露出现:1.在一些共享单车已经普及到的城市中,自行车道和自行车停放区域的建设未到位的情况依旧存在。2.当前共享单车行业竞争激烈,各企业正处于大量投放大规模圈占市场阶段,盲目的投放单车使得某些城市的单车数量超过城市容纳量,造成极大资源浪费。然而在某些路段的单车租借高峰时段,经常出现由供求不平衡导致的借还车困难。使用者寻找空闲单车,必然会产生一定的等待时间,耐心也会因此被消磨。3.随着高峰期使用人数的增多,部分app出现登录困难、无法刷新等问题,甚至出现系统崩溃、客户端闪退情况,此外,共享单车gps定位不准确、支付平台功能不完善都会影响租用单车的效率,降低顾客满意度,不利于企业高效发展。

(三)盈利模式孱弱,企业运营入不敷出。

目前,共享单车企业资金来源为融资和投资,主要收入源为单车租金。以单价成本最高的摩拜单车计算,一辆单车的成本为3000元,一天租用4到5次,每次租金为1到2元钱,一年租用时间为300天左右,大概需要2年的时间才能收回成本。然而,共享单车本身使用寿命短、人为破坏严重等缺陷带来了高昂的车损折旧费用,寒冷冬季、恶劣天气因素对单车造成的需求波动不可避免。可见,共享单车企业收支不平衡现象严重,日益膨胀的使用者群体在消耗成本资源时,并不能创造足够的收入价值。因此,共享单车企业若想长期经营发展下去,必须找到适合自己的多方面盈利模式。

四、发展对策建议。

(一)政府部门出面,完善相关制度。

1.建立个人共享单车的租用信用体系,加大惩处力度以减少失信行为,利用社会性惩戒制度并且通过信息资源的共享,将共享单车的个人信用应用到生活各领域。2.通过征求市民建议的方式,出台并实施针对于共享单车行业行为规范条例,例如:倡导运营者定期检查单车质量、开通24小时投诉电话,竞争者不破坏、不盗窃、不自藏单车,使用者文明使用、文明停放、文明保护单车。3.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真正的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公安部门、交通部门等政府部门介入管理,按照相关规定对违法违规用户进行惩罚,以此约束用户行为,促使整个共享单车行业良性发展。

(二)完善基础设备,优化后台管理系统。

共享单车进入市场后期,消费者对其新鲜感会减弱,能否切实提高单车本身的功能性和实用性、通过优化用户体验来提高消费者满意度成为企业留住更多消费者的关键。

首先,完善基础设备:1.企业自身在追求低成本单车的同时必须保障单车质量,定期对存量车进行安全抽查,对故障车及时处理,为车辆购买保险;2.积极利用自己在环保、交通方面的贡献争取政府方面的资金支持,对共享单车基础设施如单车停放区域、公路单车道的建立与维修;3.对于城市共享单车总量产能过剩和部分路段高峰期单车却供不应求的现象,分别需要根据单车数量与区域人口的比例,科学的投放单车,对共享单车大数据挖掘,合理的规划停车区域,实现信息的流通和车辆快速调配。

其次,优化后台管理系统:1.企业软件开发人员在前期研发过程中对app软件进行充分的测评工作,不断优化界面设计,选择合适的操作系统。2.后期app软件投入使用中,定期对服务器升级和维护,及时发现漏洞并不断完善软件系统。

(三)线上线下相结合,形成跨领域多方面盈利模式。

显然,单凭单车租金是不能实现共享单车企业的盈利,企业可以采用线上线下020的商业模式,寻求更多的“盈利点”:

1.线上注重与社交网络、电商平台的合作,通过与社交网站合作提升品牌知名度,app上推送广告、硬件销售、出售大数据挖掘等经济副产品等方式获得盈利。

2.线下通过在单车集中停放区域、单车车身的广告投放获取赢利,将共享单车由出行领域扩大到旅游领域、健身领域。景区规划与共享单车骑行相结合,为景区增加旅游价值的同时对共享单车进行推广盈利,实现双赢;为客户推出个性化增值服务,提供单车出行线路策划、团队组织、提供保障一站式服务。

五、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共享经济的代表,共享单车在出现短时间内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具有可持续发展、自主创新模式的共享单车,力求向更低的成本和为客户提供更高的用户体验的方向发展;实现环保效益、交通效益、使用效益、可持续发展效益等多方面效益的“共赢”,共享单车在各大城市迅速普及并且得到市民广泛的认可,为共享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所以,共享单车的前程可谓光明。但其快速发展的背后,仍存在不可避免的一些问题约束其发展,因此,在制度体系、基本设备、盈利模式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并采取相应改进对策,探索更加清晰的商业模式,是共享单车赢得长足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2]比达网.2016中国共产单车市场研究报告。

[3]董成惠.共享经济:理论与现实[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16,31(5):4-15.

物流法律法规的教学发展论文【第三篇】

临床营养学是一门介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之间的新兴边缘学科,是现代医学综合治疗中不可或缺的工作之一,在疾病治疗、康复和保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现代医学对疾病的治疗强调药物治疗、护理和营养治疗三方面并举。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开展的营养风险筛查、疾病营养健康宣教、肠内外营养方案的具体实施以及对其并发症的观察处理等护理内容都需要具有正确扎实的临床营养知识。而我国临床营养学教育在护理学专业中的开设现况却不容乐观,部分院校对护理专业学生开设了临床营养学课程,但大多数仅作为选修课,教学内容受课时限制十分有限,教学形式主要是课堂理论教学,缺乏实用性,导致护理专业学生毕业后在工作中对临床营养知识的具体运用能力无明显提高[2]。有研究发现临床护士的临床营养知识欠佳,且主要来源于报纸、杂志、他人经验传授及护理学课程,临床护理人员的营养学继续教育有待加强[3]。我院护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由护理部一直常抓不懈,并联合协和医科大学护理专业专升本课程教育共同办学,组织护理人员利用固定课余时间集中学习。近几年来,我科一直承担我院护理人员的专升本课程班教育和继续教育工作,为不断改进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真正提高护理人员的临床营养知识储备和临床实践能力,笔者总结了近年来的一些教学改革经验和效果。

1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施教。

目前教学中主流的教学方法包括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以病例为基础教学法和任务引领教学法等[4]。

教学法。

该教学法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在课前要求学生预习,并引导其围绕相关教学内容充分查阅资料、阅读文献,找出问题,主动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回到课堂上再以学生为主体,采用“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总结讲评”的流程来鼓励学生主动学习。比如,在进行“肿瘤与营养”的课程学习是,可针对护理专业学生在日常工作中的常常被患者咨询的问题“吃什么防癌治癌?”、“得了癌症后饮食有什么忌口?”等临床营养问题,组织学生超越教材中的条条框框,充分利用文献检索资源、查阅最新的研究进展,然后分组讨论、分析问题,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和解读,最后由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点评总结。这种教学方法将理论知识和工作实践密切结合,既学习了课程相关内容,又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学习并结合实际工作,对相关知识内容获得更加牢固的记忆,并能活学活用到护理实践中去。

教学法。

该教学法是以病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是根据pbl教学法逐步改进和发展起来的。在我们的教学中,可以先呈现一个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际病例,让学生利用事先预习的相关知识内容分小组进行分析、讨论,并可对在分析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进行再学习,查阅相关资料文献,反复对其进行思考和辨析,并对病例作出诊断和处理,最后由教师围绕此病例总结需要掌握的知识重点和要点。

任务引领教学法。

该教学法是为学生设定某项具体任务,学生以此为动力,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主寻求学习方法和途径,最后将任务成果展示,以此来体现教学效果的教学活动。我们在进行“糖尿病治疗饮食”的教学中,就采用该教学法,在课题传授糖尿病治疗饮食的基本理论知识后,给学生制定一个具体的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治疗任务,引导学生首先了解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饮食摄入情况及饮食习惯,然后根据课堂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找出其问题所在,为其制定一份个体化的糖尿病治疗饮食食谱,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再从点评中对该知识点巩固强化。

2提高带教师资的教学素养。

临床营养学是一门新兴学科,近年来的发展突飞猛进,所涵盖的知识面非常广,主要包括各种食物与临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关系,各种膳食配方对疾病的预防及治疗作用,不同疾病的膳食要求,患者营养风险及营养评估,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等诸多内容[5]。跟随者现代医学的高速发展,临床营养学的相关知识内容更新很快,因此,对我们的带教老师自身的教学素养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3灵活采用多样的教学形式。

由于教学对象均为临床一线护理人员,而学习时间又安排在业余时间,繁忙的临床工作后再进入课堂,难免会产生疲倦和厌学的表现。针对这种特点,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提升学习效果,我们有预见性地在教学形式的安排上进行灵活处理。在整个临床营养学课程开课前,先抽样调查部分學生对本课程内容的知晓程度及难易点把握,然后根据调查情况,结合实际护理工作需要,设定课程内容的具体教学形式。

4完善教育管理和考核制度。

凡是教学活动,大多涉及到对其效果的评价。为保证教学质量,规范学生的学习管理,配合我院继续教育活动的要求,我们制定了详细的较为完善的教育管理和考核制度。对教员制定了教师职责分工、课程设置、教案规范、教学登记等相关制度。同时对学生制定了考勤登记、请假报告、课堂教学活动参与奖惩等制度。

在考核方式上,采用“平时课堂成绩”+“任务作业成绩”+“结业考试成绩”三维一体进行评估。对于结业考试,还分为“闭卷考试”+“开卷综述”,不仅“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另外,采取“双向考评”,让学生对每一位带教老师也进行考评,对其教案质量、授课效果、知识更新程度等多方面进行评价,帮助我们改进教学。

物流法律法规的教学发展论文【第四篇】

幼儿教育小学化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这一教学模式下,无论是管理还是教学内容都偏向于小学阶段。本文主要针对这一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许多家长在孩子的教育培养问题上缺乏正确的认识,经常看到家长津津乐道谈论一些三四岁的孩子认识了多少汉字和英语单词,怎样学习珠心算等等。许多幼儿园在这一方面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们在教学中植入了小学阶段的知识点,变相的拔高了教学的难度。在有些幼儿园的教学目标任务上,甚至明确规定在大班时增加多少识字量,汉语拼音达到什么样的标准,以确保幼儿进入小学阶段以后保持知识上的领先。这样的现象是典型的`幼儿教育小学化趋势,不利于幼儿身心发展。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既和幼儿园不科学的办学理念有关,也和家长浮躁的心态以及社会舆论的不正确导向有关。一是个别幼儿园制造招生“噱头”。学前教育阶段招生比较激烈,不少幼儿园都在打造特色品牌上做文章。幼儿的素质发展如何,这是一个综合评估的软值表,而许多幼儿园直接打出了小学化的一些指标作为招生的亮点,例如幼儿园阶段汉语拼音要达到什么程度,数学要达到什么程度,为自己本园的招生制造噱头。二是部分家长存在急于求成思想。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但是有些家长认为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甚至要赢在起跑线上,把小学阶段的内容在幼儿阶段就强加进去,不仅自己亲自上阵动手教孩子们拼音、算术,而且也要求幼儿园进行相关的教学。部分幼儿园为了满足家长的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这一现象的发展。三是社会舆论导向影响办学方向。现在的社会舆论很多时候呈现出哗众取宠的不良倾向,特别是全媒体时代,经常会出现某一孩子三岁便熟读唐诗多少首、会多少以内加减法等等、认识多少个汉字、会讲多少个故事的内容,直接影响了一大批家长,他们迫不及待的加入到这一行列,无形中助推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发展。

幼儿教育应当立足于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立足于幼儿培养目标,采取针对性的教学举措,而不应该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对此,幼儿园和广大教师要想方设法纠正这一趋势。1.强化沟通交流,消除家长急功近利思想。幼儿园要通过家长会、校讯通平台等方式,向家长灌输科学的育儿思想。让家长明白幼儿的每一个阶段,有着最适合他的培养内容,切不可拔苗助长,消除家长的急功近利思想。广大教师也要利用和家长接触的机会,向家长传授一些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尝试,让家长明白幼儿教育阶段并不适宜提前介入小学的内容。2.遵循教育规律,科学设置幼儿教育课程。每个幼儿园在设置课程时,一定要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坚决不得使用小学阶段的教材,严格限制拼音、汉书写等方面教学的容量和难度。在幼儿教育课程设置中,必须要严格遵循幼教大纲,紧密结合幼儿年龄阶段的特点,科学有效的设置相关教学课程。3.立足幼儿特点,潜移默化之中开展教学。对幼儿进行一些拼音、汉书写等方面的教学未尝不可,但要严格限制容量和难度,并且要注意教学的方式方法,应当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们掌握。例如教幼儿识字可以结合儿歌的学唱、绘本的阅读,让孩子们逐步熟悉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品,进而掌握这些生字,在潜移默化之中达到了掌握的效果。4.改进教学模式,赋予幼儿宽泛成长空间。一方面要增加动手操作的能力,多引导孩子们做手工、画画等提高操作能力。另一方面要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包括室内活动和室外活动两种方式,在室内活动中多创设一些情景让孩子们勇于表达、相互协作,在户外活动中多培养孩子们亲近大自然的意识,在看似游戏玩耍的过程中提高与人相处的能力,增强孩子们整体素质水平。

综上所述,面对学前教育小学化的趋势,广大教师以及幼儿园管理层要充分重视,并认真分析其深层次原因,做到准确分析、有效改进,为孩子们的成长创造更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表现、原因及解决对策[j].金日勋.学前教育研究.(03)。

[2]关于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的探讨[j].李兵.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08)。

[3]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现状与对策[j].李大维,刘秀丽.东北师大学报.(06)。

物流法律法规的教学发展论文【第五篇】

我国对物流所下的定义是:对货物进行加工,运输,储存等活动,实现货物向需求地流通的整个信息处理过程。与传统韵物流企业相比较,现代的物流企业实现了运输方式的多样化,包括陆地运输、海上运输、航运,甚至管道运输等多种方式的组合。同时,现代物流迎合科技社会的发展趋势,将信息科技引入物流产业中,使物流企业开始向管理合理化,配置自动化和货物包装标准化以及管理信息化等方向发展。综合来看,物流业是一个包括货物运输,储存,信息管理等多方面为一体的综合性行业,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物流业的合理发展需要强有力的法律作为后盾与支持。因此,迅速结合现今物流企业的发展状况健全我国的物流法律法规体系是促进我国物流企业长期健康发展的关键。反观现今状况,物流法律的缺位使得物流企业的发展伴随着许多问题的出现:

物流行业竞争无序.市场发展不规范。行业内信用缺失严重物流法律的不健全,使得许多物流企业有机可乘,不正当竞争行为大量存在,物流企业之间的合作很难实现真正的和谐统一。整体信用的缺失使物流企业的发展缺乏总体行业规范的束缚,市场发展不规范,一部分企业甚至开展非法经营,严重破坏行业发展的整体秩序。使整个物流行业呈现发展欠佳的成长态势,产生物流企业的信用危机。

现代物流活动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前景光明的新兴行业正在蓬勃发展。电子商务和通讯技术的兴起,加速了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为物流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我国加入wto以后,跨国物流公司纷纷进入我国市场,国内物流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物流市场规模相当可观,先进的跨国物流企业对中国市场虎视眈眈。从目前世界物流行业市场占有率来看,世界物流三巨头ups、dhl、fdx占有大部分的国际物流市场,我国物流企业要想突出重围,难度可想而知。

随着我国物流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以及物流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类物流企业正在茁壮成长,但是面对资金和技术实力都很雄厚的跨国物流企业,似乎有点以卵击石。纵观我国物流企业的整体实力,与世界现代物流发展还存在较大差距,而我国不完善的物流法律法规体系,成为我国物流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完善我国的物流法律法规体系,对提升物流行业竞争力,构建有序的物流竞争环境,节省社会成本,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着深远的意义。

我国现行的有关物流的法律法规,基本上可以填补物流领域的法律空白,一定程度上维持目前物流行业的正常运转,但是,要想满足国际全球化环境下物流业的快速发展,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我国物流法制建设存在着诸多问题,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我国物流业缺乏系统、和谐的物流法律法规。

我国现行调整物流行业的法律规范散见于法律法规、规章和国际条约、国际惯例以及各种技术规范中,涉及物流活动的不同环节,如采购、运输、仓储、配送,装卸搬运和流通加工等物流环节。而这些法律法规又是又不同时期、不同部门针对不同问题制定和颁布的,因此,造成我国物流法律体系程序出无序无章的局面,迫切呼吁专门,系统的物流法律制度的出现。

(二)物流市场缺乏协调的管理机制和管理机构。

由于物流法规体系的杂乱无章,,导致物流市场管制过程中冲突的不断出现。在中国行政执法领域,经常会出现独立操作,部门分割、地方封锁等有碍社会和谐的现行。没有统一协调的物流业专门工作机构,再完善的物流法制建设都等于纸上谈兵。

(三)诸多领域物流法律规范层次较低,效力不高。

我国直接具有操作性的物流法律法规多数由各部委和省级政府制定,在形式上表现为“办法”、“条例”、规定,这些行政法规和规章层次较低,法律效力不高,缺乏普遍适用性,在守法、执法、司法过程中只能作为参照性依据,因此缺乏可操作性,难以严格规范物流主体的物流行为。

(一)明确物流法律体系构建的条理与逻辑。

物流法律法规由于结合了物流业的发展特点,必然是对与物流业有关的法律法规的概括与总结,包含各类法律文件和形式。必然不能像刑法、行政法,民法那样形成独立的成文法典。物流法律法规包含了民法中的财产关系,合同法原则等内容,也包括经济法律规范以及保险法律关系等,所以我们必须将物流法律法规定性为一个有层次,逻辑连接分明,涉及广泛的各种与物流业发展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部门法律的结合体,其中的每项部门法律都能够切实地发挥作用,协调操作。我们要构建物流法律体系,但这并不是指我们要把各个部门法涉及物流的内容进行收集,形成一部明确专门的成文法典,而是要l坚持物流业自身的特点,坚持我国现有的合理法律和司法解释框架的基础上理清物流法律之间的关系,使物流法律法规形成明确的层次,不重于产生重复立法的资源浪费。从而确定出现代物流发展所要遵循的基本法律原则,作为各方立法的共同标尺,防止物流立法中各个部门法,中央和地方立法之间冲突的产生。

(二)建立与现今市场经济体制相匹配的物流法律体系。

上文我们谈到现行的物流法律中包含了大量不合时宜的内容。这些在物流立法中和法规的调整中都要进行细致的清理和重新修订,杜绝由于市场环境的巨大变化已经不能发挥正常作用,甚至制约物流业发展的物流法律法规的存在,保证物流法律现实意义的实现,使物流法律法规始终紧跟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保证立法的完善与健康。对于物流立法町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紧抓主体法与行为法的建设,开展国家宏观调控法以及社会保障法的完善。在充分明确物流参与者主体资格和行为规范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国家与物流活动参与者之间市场关系的法律规范。确定物流活动各方面的行为指南。

物流已经由传统的加工、运输、仓储、配送等环节向现今先进的系统化和综合化方向发展,进一步寻求物流各个环节的整体利益的提高。所以,结合物流的发展趋势,系统的建立方式,适合现代物流新理念的高度完善的物流法律体系,实现物流各环节的最佳配合和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使物流业的生产效率最大程度的提高已经成为国内外立法研究的重要问题。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和wto的要求,中国物流走出国门已是必然,面对与国际接轨的新趋势物流立法的国际性,立法的广度都需要有新的把握。必要的情况下设立物流立法委员会等,专门协调市场与国家各部门的工作,负责物流法律体系的研究与构建。

(一)明确政府在物流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政府应当对物流业的发展前景有着足够的重视,不断增加对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我国物流技术水平,合理规划物流宏观市场。在国家大政方针方面,应当重点针对物流业明确可行性、科学性的发展目标,制度物流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规划物流业发展方向,为物流业的稳定发展指明道路。日本物流产业的繁荣景象正是政府在现代物流业发展中扮演好基础设施建设者、产业政策引导者以及市场秩序维护者三大角色。我国政府理应为物流企业的发展提供松紧适当的宏观环境。

我国物流相关法律法规的无序状态亟待清理,才能为物流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序的环境。物流活动环节众多,没有一部法律可以把它们囊括其中。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借鉴他国的物流立法,我国同样也没有必要把所有的物流法律条文全部整合在一部所谓的《物流法》中,而是根据物流法所调整法律关系的不同,构建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相互协调的物流法律体系。因此,我国物流法律体系的框架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物流主体法律制度,明确物流企业的性质和主体资格,物流企业进入和退出的相关规定。这一方面的法律规定切记不要严格限制物流企业的准入,而是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当放松,给物流企业创造宽松的竞争环境。其次是物流行为法律制度,明确物流行为主体在物流活动中权利义务关系。现代物流活动存在供应链与供应链,主要包括采购、运输、装卸搬运、分拣、流通加工、包装以及配送等。通过制定具体的物流活动环节的行为规范,减少物流活动中的各种纠纷,提高物流的各种效力,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最后是调整国家行政机关与物流活动当事人之间关系的宏观调控法律制度,包括政府对物流市场的宏观调控以及政府对物流经营主体的监管,同时在行政层面上还要制定与物流行业相关的技术性法律制度。现代物流是高度综合、集成的物流系统,相应的物流法律法规体系也必须呈现专业性和系统化,因此在物流立法过程中要注重体系的协调性和逻辑性,同时可以通过法律修订、司法解释等途径缓解法律体系内的冲突和混乱。

(三)组建集中统一的物流执法部门。

物流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我国应尽快组建统一协调的物流专门工作机构,集中管理物流活动各个环节。日本目前也没有专职物流管理部门,但是通产省、运输省管理主要的物流环节。特别是运输省,不仅负责主要运输方式各项工作的管理,还包括现代物流政策制定等方面的管理。根据我国的实践,,物流活动频繁,市场规模巨大,国家应在设立专门物流管理部门之前,可以委任某个部门或某些部门负责主要物流环节的管理工作。

面对我国相对滞后的物流立法,必须尽快更新完善,尽快制定与国际接轨的物流法律制度,剔除与市场经济相违背的法律条文。自从我国加入wto之后,市场的开放程度加强,国际倡导自由化、公平化的竞争原因,物流行业也同时迎来真正的发展高峰期。市场竞争加剧,降低物流成本已成为竞争的重要筹码,同时物流已从以传统物流向向现代物流转变,一系列客观环境的变化,使得我国物流法律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我们必须制度既符合我国特点,有与国际接轨的现代物流法律体系,不断壮大的我国物流企业,提高物流行业的经济效率。

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下,提高经济利润,降低生产成本是所有企业追求的首要目标,而物流已经被人们誉为“第三利润源泉”。作为第三产业的主要支柱,国家已经将物流产业纳入战略发展目标中,而构建完善的物流法律法规体系是实现物流业发展目标的根本基础。因此,我们必须深刻检讨我国物流法律制度存在的缺陷,立足实践,吸取他国成功经验,多管齐下,力争早日建立国际化的现代物流法律法规体系。

物流法律法规的教学发展论文【第六篇】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教育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对中等院校学生的长远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职院校的教学改革也提上了发展日程。体育教学作为中职学校的重要课程,其改革也势在必行。本文主要是在分析中职院校传统体育教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依托,实现新时期中职体育教学的创新改革,进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

关键词:中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思路;

一、引言。

对于中职体育教学而言,其目的不仅仅是促使学生掌握体育的技能技能、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协作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理念。为了实现此目的,中职院校体育教学必须转变思路,体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二、中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教学观念落后。在现行的中职体育教学中,体育意识相对缺乏,教学观念落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学方法单一。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填鸭式”教学方法始终存在,严重制约了中职院校学生的主体地位,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其次,教学指导思想不明确。源于传统教学的影响,中职学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不明确,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引导,过多的看重体育锻炼产生的效果;再次,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有些学生家长对中职院校体育课堂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体育课程是可有可无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职体育的发展。第二,教学目标不明确。在中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中,体育属于必修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中职体育教学大都是看重职业体育培养的技术特点,而对于体育教学的终极目标则不够明确。很多体育教师不知道体育教学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在教学过程中过度看重对学生体育技能的传授和培养,而没有真正体现终身教育的理念。这种理念,忽视了对学生全面能力的提升,忽视了中职院校学生职业化的培养方向,不利于中职院校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第三,社会契合度缺乏。职业院校不同于传统的高等院校,它应该以职业化为主线,提高中职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水平,真正实现学生的职业化特点。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中职体育教学与社会契合度有所偏差。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对中职院校学生的技能培养缺乏,过多重视体育理论课程教学;其二,过分强调体育技术学习,忽视了对学生终身学习理念的培养;其三,缺失实践教学环节,没有让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起来,最终影响了中职体育教学的社会契合度。

第一,创新教育观念。在新课程改革思路的引导下,中职院校体育教学在教学目标、内容和形式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就需要体育任课教师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优化体育教学思路。其一,转变教学观念。任课教师一定要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观念,积极引导学生去自我实践、自我提升,高度重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其二,提高教学的艺术性。体育任课教师应该积极转变思路,提高教学的教学艺术,积极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对教学的教学艺术产生兴趣;其三,对教材进行大胆的创新。体育任课教师不应该拘泥于《体育教学大纲》、《教材》等教材的内容束缚,应该结合当前新课改实际和学生发展实际,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真正实现体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二,创新教学内容。在新的发展背景下,为了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水平,中职体育教学必须创新体育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中职体育任课教师应该充分考虑中职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根据学生的不同职业发展需求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的设定。首先,引入职业发展内容。体育任课教师应该根据不同职业发展需求,引入职业培训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职业化的培养,为学生日后的工作奠定重要的基础;其次,在体育教材选择的过程中不仅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特点,同时也应该考虑到学生的职业发展方向,适当对传统教材进行改革和创新,把体育锻炼和体育技能培养结合起来,把短时培养和终身学习融合起来,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形成终身体育的良好习惯。第三,创新学生思维。在中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创新中职院校学生的思维尤为重要。学生创新能力水平是现代社会对他们的要求,而要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就需要学生能进行独立思考。第一,教师可以在课前给学生提出下一节课程的相关问题,鼓励学生进行预习,加深学生学习印象;第二,教师应该积极满足学生的好胜心,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例如:中职体育任课教师在课堂中进行一些体能竞赛,让同学们积极参与到课程教学中来,不断培养体育思维和创新兴趣,提升自身的学习水平;第三,强化学生的课程学习反思。要使学生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意识,对解决问题的各环节进行反思,获得相应的解决问题经验,把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结合起来,真正体现体育教学的社会契合度,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四、结束语。

中职学校通过对体育教学的不断改革与创新,将体育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实施到中职体育的实践教学中,将健康第一、快乐体育及终身体育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提高对体育的兴趣,培养终身体育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2]王惟雄,高平.初探职业院校体育教学改革[j].科技信息,2010(15).

[3]黄璐.浅谈新时期的中职体育课程改革[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07).

[4]唐岚辉.中职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考[j].福建体育科技,2010(04).

[5]王岩.浅谈中职学校体育课程的现状和改革[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18).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物流法律法规的教学发展论文【第七篇】

摘要:随着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着巨大的改变。电子商务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们生活。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依托于物流,而物流的生存发展又不能脱离电子商务。作为电子商务时代发展的关键支撑,物流是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物流发展的现状也引发了许多迫切需要改善问题。因此,需要我们以开放的思路和先进的理念重置电子商务时代下物流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电子商务;物流;发展。

1电子商务与物流两者之间联系。

电子商务为物流发展指明方向。

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变革、经济一体化等背景条件下,传统的销售模式向电子商务发展转型。电子商务改变了传统的货物运输经营模式,创新的物流行业的服务项目,加快了物流行业的发展。多元化的电商发展直接影响物流的运营观念、运行方式、管理形式的发展方向,改变了物流企业的内部结构模式、实际工作环节等,进一步确定了物流在电商经济改革中的社会地位。伴随新形势下电子商务运行媒介不停变化,交易模式快速方便等特点,这就需要物流企业不断创新运营模式,完善服务项目,更新设备技术等,以此来适应电商发展。

物流质量决定电子商务水平。

电子商务的运行是受多方面的因素影响的,其中物流质量是很关键的一个因素。高水平的服务质量能加快电子商务的运转。在目前情况下,电子商务中实物商务还是占有绝大比例,伴随电子商务发展模式的不断深入,物流对其影响性渐渐显现。优质物流服务是电子商务发展的根本条件,高水平的物流服务有益于资金流、商流等全面体现。从另一角度说,我国的经济建设需要加入更多的信息技术,经济发展提升需要依靠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因而对信息技术的要求决定着物流企业的发展。因此,与电商高速发展相适应的'优质物流服务是决定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

应对信息化时代背景中电子商务企业的发展对物流的要求,可从以下五方面措施提升物流企业发展。

当前,关于物流服务国内、国际的法律法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运输合同分章》、《水路货物运输规则》、《危险货物运输规则》、《国际铁路联运协议》、《铁路货物运输》等等。如何确保物流行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的良好发展,正确处理利益与道德的问题,这些都离不开国家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的引导与制约。

完善配套服务。

面对我国电子商务的深入发展,顾客对于物流行业要求和服务项目也会随之增加。物流企业应适应市场的需求,广泛开展调研,完善服务项目,拓展服务功能与模式。进而提高服务水平和客户体验,增强物流企业的竞争力。

加强信息建设。

电子商务作为全球信息化时代发展的产物,关键是需要构建与电子商务发展相适应的物流信息网络。物流信息化建设包含两方面要素:首先,完善物流信息系统信息收集、信息分析、调整和管理的各个途径。确保每个物流传输过程在物流信息系统中统一安排,时刻了解商品库存、种类、商品形态、传输状态等情况。其次,完善现代化的物流信息系统,运用各项信息处理技术,如设置条形码、全球卫星跟踪定位方式、语音识别等等,逐步建立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的配送系统,进而实现物流体系智能化管理,提升物流服务质量。

创新配送模式。

不同于实体销售,电子商务是网络信息销售,是一种虚拟经济。人们选择电子商务因为它省时省力、选择面广、价钱可比等与实体不同的购物体验。但如果配送效率低下,人们对电子商务的选择也会受到影响。而且,这两种不同的消费方式,人们是根据所得的商品来评定商店。物流作为商家与客户链接纽带,质优高效的配送会大大提高客户的满意程度。促进商家与客户的合作。反之,必然影响两者的合作,进而改变消费模式。所以,增强基础设施,创新配送模式,精分物品种类等,提高配送效率,使其与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相适应。

加强员工培训。

人在社会经济发展当中起着重要作用,物流企业作为应用实践操作非常强的一种行业,提高从业门槛、提升物流人员职业素养、加强复合型从业员工的培训非常必要。不仅需要熟练物流各个环节的实践应用的管理情况,还需掌握各种专业设备实际操作的能力。所以,加大员工培训的投入,定期开展各项专业化培训活动,增加优秀员工的表彰等,促进物流人员不断学习新的专业知识,持续提高员工从业素养,提升行业服务体验。促使物流行业发展与电子商务的发展步调相同。综上所述,物流系统的发展为电子商务时代的前进发展承担着重要作用,这种作用在实际生活中日益显现,并对人们生活带来巨大影响。随着时间推移,全球信息化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子商务对物流的要求还会逐步提高。物流是保障电子商务发展的根基,只有打好根基,电子商务产业的明天才会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物流法律法规的教学发展论文【第八篇】

摘要:随着电子商务竞争的激烈,电子商务物流已经成了电子商务中的瓶颈环节,传统的物流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本文详细分析,从物流相关理论、电子商务物流优势、服务质量、服务内容等方面认真探讨了物流企业建设服务品牌的一系列问题及解决方法。

关键词: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服务。

一、电子商务物流的特点。

(一)信息化。

物流信息化是电子商务的必然要求。信息化是一切的基础,减少了物流成本,带动了物流业的发展。

(二)自动化。

自动化的基础是信息化,自动化的核心是电脑与机器共同完成,自动化的外在表现是无人化,自动化的效果是省力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人工产生的差错等等。

(三)网络化。

网络化也电子商务下物流活动主要特征之一。网络化有两层含义:一是物流配送系统网络;二是组织的网络化。这就需要物流的网络化这个特点,物流网络的基础是信息、电脑和网络。

(四)智能化。

这是物流自动化、信息化的一种高层次应用,智能化使物流作业运作更便捷,从而提高物流现代化的水平。

(五)柔性化。

柔性化的物流正是适应生产、流通与消费的需求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物流模式。要求物流配送中心要根据消费需求,灵活组织和实施物流作业。物流设施、商品包装的标准化,物流的社会化、共同化也都是电子商务下物流模式的新特点。

二、电子商务对物流的影响。

(一)物流产业地位的`提高。

电子商务物流企业将会越来越强化,因为它们必须承担更重要的任务:既要把网上商店的货物送到客户手中,而且还要从生产企业及时进货人库,保障库存稳定。电子商务物流企业成了代表所有生产企业及供应商对用户的最集中、最广泛的实物供应者。

(二)供应链管理的变化。

1.供应链距离短。

供应商和客户都是相互关联的,不需要设置多层实体分销网络,也不需要存货,这个特点既降低了流通成本,又缩短了流通时间,使物流路径短距离化。

2.供应链中货物流动方向转为拉动式。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实现了一体化,供应商与零售商、消费者通过网络连在了一起。及时且准确地掌握产品销售信息与顾客信息,按所获信息组织产品生产和对零售商供货。

三、电子商务物流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一)电子商务物流存在的问题。

1.国家政策问题。

电子商务物流行业没有从根本上形成一个较完整的体系,中国电子商务物流行业起步较晚,其物流行业本身并未形成较好的管理方式,后台的it系统没有形成统一的规划,政策监管的问题较大。

2.行业与行业竞争问题。

从电子商务物流行业的发展来看,行业之间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知识的竞争和技术的竞争,配送物流的方式、速度与安全等都是物流行业所存在的问题。

3.电子商务物流产业自身问题。

大部分电子商务企业物流的基础设施较为落后;民营第三方物流公司的人才短缺,现代化管理匮乏;民营快递公司财务管理急需规范,人力资源方面问题还需完善。

(二)解决措施。

1.物流中央化――物流中央化的物流模式强调“整体化的物流管理系统”,是一种以整体利益为重,冲破按部门分管的体制,从整体进行统一规划管理的管理方式,国家应鼓励电子商务物流的发展。

2.在行业中鹤立鸡群,拥有自己的经营宗旨和特色来吸引顾客,建立品牌企业,同时扩大产业,拥有先进和成熟的it手段相结合,行业的服务对象集中化,不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这样才可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3.企业应该提升自身的服务质量,适应电子商务的全新物流模式--物流代理,不断的更新、改变,加强管理措施,招聘大量人才,顺应时代发展。

参考文献:

[1]宋远方.姚贤涛电子商务[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年6月.

[2]屈云波.网络营销[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11年.

[3]姚国章.中国企业电子商务发展战略[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22 28357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