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模拟试卷含真题精编

浩渺 分享 时间:

模拟试卷涵盖教育理论、心理学、教学法等内容,结合历年真题,旨在帮助考生熟悉考试形式,提升综合素质与应试能力。下面由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2025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模拟试卷含真题”相关资料,供您参考学习。


2025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模拟试卷(含真题精选)

考试时间:120分钟卷面总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5分)

1.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出版于1903年,其作者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该作者是()

A.华生B.桑代克C.布鲁纳D.加涅

2.学生在解决数学应用题时,将多个解题思路集中到唯一正确方法上的思维方式属于()

A.发散思维B.直觉思维C.聚合思维D.抽象思维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教师核心职业角色的是()

A.传道者B.管理者C.研究者D.服务者

4.个体在童年期、青春期、成年期表现出不同的身心发展特征及发展任务,这体现了身心发展的()

A.顺序性B.阶段性C.不平衡性D.互补性

5.德育过程中最基本的矛盾是()

A.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

B.社会道德要求与学生现有品德水平的矛盾

C.教育者与德育方法的矛盾

D.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的矛盾

6.教师通过协调课堂中的人际关系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称为()

A.课堂管理B.课堂控制C.课堂凝聚力D.课堂气氛

7.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教育机构设立于()

A.1840年B.1862年C.1904年D.1912年

8.教师在课堂上应对突发情况时快速反应、恰当处置的心理素质被称为()

A.教育灵感B.教育手段C.教育机智D.教育反响

9.学生在长期学习中形成的对学习的稳定态度倾向属于()

A.学习动机B.学习态度C.学习兴趣D.学习目的

10.学校教育活动的基础与核心是()

A.教师B.学生C.课程D.班级

11.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

A.热爱学生B.为人师表C.热爱教育事业D.团结协作

12.下列学习策略中,属于元认知计划策略的是()

A.做笔记B.设置学习目标C.列提纲D.寻求帮助

13.教育目的的构成包括身心素质要求和()

A.质量规格标准B.社会价值取向C.发展速度要求D.发展方向指引

14.教学过程中,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的环节属于()

A.引起学习动机B.领会知识C.巩固知识D.运用知识

15.教师通过展示实物、做示范实验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是()

A.实验法B.练习法C.演示法D.发现法

16.学生的“向师性”决定了教师劳动具有()

A.复杂性B.示范性C.长期性D.主体性

17.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了解学生B.组织培养班集体C.个别教育D.协调教育力量

18.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A.教学过程B.学习过程C.评价过程D.反思过程

19.下列属于后天学习行为的是()

A.蜘蛛织网B.婴儿吸奶C.猴子骑自行车D.鸭子游水

20.教师在教学中对自身教学活动进行自我监控与调节的能力是()

A.教学决策能力B.教学组织能力C.教学监控能力D.教学设计能力

21.《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中,核心素养的构成维度不包括()

A.文化基础B.知识技能C.自主发展D.社会参与

22.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形式运算阶段的关键标志是()

A.守恒概念形成B.抽象思维发展C.逻辑推理出现D.具体形象思维成熟

23.《教师法》规定的教师合法权益不包括()

A.获得工资报酬B.参与专业培训C.开展学术研究D.侮辱他人人格

2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建构的主要方式是()

A.机械记忆B.教师讲授C.协作学习D.独立作业

25.形成性评价的主要功能是()

A.确定学业等级B.反馈教学问题C.鉴定学习成果D.评选优秀学生

26.教师专业发展的“关注生存阶段”主要关注()

A.教学效果B.学生差异C.职业适应D.课程设计

27.《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中,“性骚扰学生”属于()

A.一般师德问题B.严重师德问题C.普通教学失误D.重大违法犯罪

28.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教学的启示是()

A.教学应超越学生现有水平B.教学需贴合学生潜在水平

C.教学可忽视学生现有能力D.教学应专注于超纲内容

29.《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禁止教师实施的行为是()

A.批评教育学生B.安排课后服务C.讽刺侮辱学生D.限制手机入校

30.“四有”好老师标准中,“有理想信念”的核心是()

A.恪守师德规范B.践行核心价值观C.提升专业能力D.坚持学术诚信

31.《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规定,实施教育惩戒应遵循()

A.从严从重原则B.适度合理原则C.群体统一原则D.事后补偿原则

32.《义务教育法》要求学校保障学生每天的体育锻炼时间不少于()

A.30分钟B.1小时C.2小时D.1.5小时

33.教育信息化“三全两高一大”战略中的“一大”指()

A.教育大数据应用B.信息化普及率C.教育质量提升D.教育公平发展

34.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中,“分析”属于第()层次

A.二B.三C.四D.五

35.影响学习迁移的关键因素是()

A.学习材料相似性B.教师指导C.学习情境差异D.学生智力水平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

A.学生学习心理B.教师教学心理C.学与教的互动心理D.所有教育心理现象

2.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有()

A.师范教育B.入职培训C.在职研修D.自我反思

3.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基本因素包括()

A.遗传素质B.社会环境C.学校教育D.主观能动性

4.中小学德育的主要途径有()

A.学科教学B.课外活动C.班主任工作D.共青团活动

5.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包括()

A.备课B.上课C.作业布置与批改D.学业评价

6.学生的权利包括()

A.受教育权B.人格尊严权C.财产权D.申诉权

7.课堂管理的基本原则有()

A.目标导向原则B.尊重学生原则C.互动参与原则D.激励强化原则

8.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

A.自我认知教育B.情绪调节教育C.人际交往教育D.挫折应对教育

9.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有()

A.以学生发展为本B.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C.注重课程资源开发D.强调教师主导作用

10.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范畴包括()

A.教师义务B.教师良心C.教师荣誉D.教师威信

三、判断辨析题(每题4分,共20分)

1.教育具有促进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的双重功能,其中个体发展功能是教育的派生功能。

2.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的反映,因此所有教学规律都应转化为教学原则。

3.学生的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果就越好。

4.班主任对后进生的教育只需注重批评惩戒,无需进行表扬激励。

5.师德规范是一种软约束,不具有法律强制力,因此违反师德只需进行道德谴责。

四、案例分析题(共25分)

阅读下列案例,回答问题。

案例一:

某教师在讲授“光合作用”一课时,提前准备了盆栽植物、酒精灯、酒精等实验器材。课堂上,教师先引导学生回忆“植物生长需要的条件”,随后演示“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将天竺葵暗处理后部分遮光,光照数小时后脱色、漂洗、滴加碘液,让学生观察遮光部分与见光部分的颜色差异。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围绕“为什么暗处理”“酒精脱色的目的”等问题展开讨论,教师适时点拨。课后布置作业:“设计实验验证‘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案例二:

初二学生张某经常迟到,作业拖沓,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班主任王老师了解到,张某父母常年在外务工,由奶奶照顾,缺乏家庭管教。王老师多次找张某谈话,但效果不佳。一次,王老师发现张某在美术课上创作的漫画十分生动,便在班级展示其作品,表扬他的艺术天赋,并建议他加入学校漫画社团。此后,张某逐渐主动与老师沟通,迟到次数减少,作业也能按时完成。

问题:

1.结合案例一,分析该教师运用了哪些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10分)

2.案例二中,王老师的教育行为体现了哪些德育原则?对转化后进生有何启示?(15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B解析: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其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2.答案:C解析:聚合思维指解决问题时思路集中到一个方向,形成唯一确定答案,符合题干描述。

3.答案:D解析:教师核心角色包括传道者、管理者、研究者等,服务者不属于主要职业角色。

4.答案:B解析:阶段性强调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特征与任务差异,与题干表述一致。

5.答案:B解析:德育基本矛盾是社会道德要求与学生现有品德水平的矛盾,这是推动德育发展的关键。

6.答案:A解析:课堂管理的定义即教师协调课堂人际关系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

7.答案:B解析:1862年京师同文馆首次采用班级授课制,是我国最早的实践。

8.答案:C解析:教育机智特指教师应对突发情况的快速反应与处置能力。

9.答案:B解析:学习态度是对学习的稳定反映倾向,区别于动态的学习动机与兴趣。

10.答案:C解析:课程规定了教学内容与范围,是学校教育的基础。

11.答案:A解析: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教育工作的前提。

12.答案:B解析:设置学习目标属于元认知计划策略,做笔记、列提纲属于认知策略。

13.答案:B解析:教育目的包括身心素质与社会价值两部分,前者是核心,后者是方向。

14.答案:B解析:领会知识包括感知和理解教材,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

15.答案:C解析:演示法通过教师展示实物、做实验指导学习,区别于学生动手的实验法。

16.答案:B解析:学生的向师性与模仿性决定了教师劳动的示范性特征。

17.答案:B解析:组织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首要任务。

18.答案:B解析:学习过程涉及学习实质、动机、迁移等,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

19.答案:C解析:猴子骑自行车是后天学习获得的行为,其余选项均为本能行为。

20.答案:C解析:教学监控能力指对自身教学活动的计划、检查与调节能力。

21.答案:B解析:核心素养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知识技能是文化基础的具体表现。

22.答案:B解析:形式运算阶段的关键标志是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守恒概念属于具体运算阶段。

23.答案:D解析:侮辱人格属于违法行为,并非教师合法权益,其余选项均为《教师法》明确规定的权益。

24.答案:C解析:建构主义强调通过协作学习实现知识的社会建构,反对机械记忆与被动接受。

25.答案:B解析:形成性评价侧重过程反馈与问题诊断,确定学业等级是终结性评价的功能。

26.答案:C解析:关注生存阶段的教师主要关注职业适应与人际关系,后续阶段才关注教学效果与学生差异。

27.答案:B解析:《处理办法》明确将性骚扰学生列为严重违反师德行为,需从重处理。

28.答案:B解析:最近发展区要求教学应基于现有水平,指向潜在发展水平,避免超纲内容。

29.答案:C解析:《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禁止教师实施讽刺侮辱等人格侵权行为。

30.答案:B解析:“有理想信念”的核心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教师的政治灵魂。

31.答案:B解析:教育惩戒应遵循适度合理原则,注重教育效果,反对从严从重与一刀切。

32.答案:B解析:《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学生每天体育锻炼时间不少于1小时。

33.答案:A解析:“三全两高一大”中“一大”指教育大数据应用,是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抓手。

34.答案:C解析:布鲁姆认知目标从低到高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分析属第四层次。

35.答案:A解析:学习材料的相似性是影响迁移的最关键因素,直接决定迁移的发生与效果。

二、多项选择题

1.答案:ABC解析:教育心理学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包括学生学、教师教及互动心理,而非所有心理现象。

2.答案:ABCD解析:师范教育是起点,入职培训是适应,在职研修是提升,自我反思是内在动力,均为专业发展途径。

3.答案:ABCD解析:遗传是物质前提,环境提供可能,教育起主导作用,主观能动性是内在动力,四者共同影响发展。

4.答案:ABCD解析:学科教学是主渠道,课外活动是延伸,班主任工作是核心,共青团活动是重要载体。

5.答案:ABCD解析:备课是前提,上课是中心,作业批改是反馈,学业评价是总结,共同构成教学基本环节。

6.答案:ABCD解析:学生依法享有受教育权、人格尊严权、财产权及申诉权等基本权利。

7.答案:ABCD解析:课堂管理需以目标为导向,尊重学生主体,鼓励互动参与,通过激励强化良好行为。

8.答案:ABCD解析:心理健康教育涵盖自我认知、情绪调节、人际交往、挫折应对等核心内容。

9.答案:ABC解析: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注重课程资源开发,弱化教师主导作用。

10.答案:ABCD解析:教师义务、良心、荣誉、威信是师德规范的基本范畴,共同构成师德体系。

三、判断辨析题

1.判断:错误

解析: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是本体功能,是教育直接作用于个体的基本功能;社会发展功能是派生功能,是通过个体发展实现的。题干颠倒了两者关系。

2.判断:错误

解析:教学原则是对教学规律的主观反映,但并非所有教学规律都需转化为教学原则。教学原则需结合教育目的、教学实践需求进行选择与提炼,具有实践性与目的性特征。

3.判断:错误

解析:根据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呈倒U型曲线关系。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学习效果提升,过高或过低的动机都会降低学习效果。

4.判断:错误

解析:后进生转化应坚持表扬激励为主,批评惩戒为辅。后进生往往缺乏自信,教师需善于发现其闪光点,通过积极强化激发内在动力,单纯批评惩戒易引发抵触情绪,不利于转化。

5.判断:错误

解析:师德规范虽以道德约束为主,但部分严重违反师德的行为已纳入法律调整范围(如虐待学生),需承担法律责任。违反师德不仅要受道德谴责,情节严重者还会面临行政处罚、刑事责任等。

四、案例分析题

1.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分析

(1)教学原则:

①直观性原则:教师通过演示实验、展示盆栽植物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光合作用原理。

②启发性原则:通过提问“为什么暗处理”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而非直接灌输知识。

③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结合实验操作讲解理论知识,布置设计实验的实践性作业。

(2)教学方法:

①演示法:教师亲自操作“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展示教学内容。

②讨论法:组织学生围绕实验问题展开交流,促进思维互动。

③谈话法:通过回忆旧知识、提出问题等方式衔接教学内容,引导学习进程。

2.德育原则与后进生转化启示

(1)体现的德育原则:

①因材施教原则:针对张某缺乏家庭管教、有美术天赋的特点,采取展示作品、推荐社团的个性化教育方式。

②长善救失原则:发现张某的漫画天赋并加以表扬,以其优点带动其他方面的改进。

③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既尊重张某的人格,又通过正向激励提出进步要求。

(2)转化后进生的启示:

①深入了解后进生的家庭背景与个性特点,找准问题根源,避免简单化批评教育;

②善于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通过积极强化(如表扬、展示成果)激发其自信心与上进心;

③搭建个性化发展平台(如社团活动),让后进生在擅长领域获得成就感,进而迁移到学习与行为习惯的改进中;

④坚持长期耐心引导,通过持续关注与鼓励帮助后进生逐步实现转变,不可急于求成。

23 51679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