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水库水源地保护工作情况的报告
水库水源地保护工作持续推进,生态环境改善明显,水质监测常态化,公众参与意识增强,管理措施逐步落实。以下是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水库水源地保护工作情况的报告”相关范文,供您参考!
关于水库水源地保护工作情况的报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市生态环境局关于进一步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精神,切实筑牢〔*〕市重要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安全防线,我单位协同相关部门,以〔*〕水库水质保护与周边环境综合整治为核心,系统性开展了水源地保护工作。
一、基本情况
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区各相关单位紧密协作,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扎实推进〔*〕水库水源地保护各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显著成效。
(一)总体成效与水质状况
当前,〔*〕水库水源地保护工作总体态势平稳向好。根据持续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0月,〔*〕水库水体水质持续稳定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标准及以上,各项生态指标保持稳定或呈现向好趋势,有效保障了〔*〕市中心城区的供水安全。这一成果的取得,得益于多部门协同发力的综合治理体系与常态化、精细化的管理措施。
(二)重点工作举措及进展
为确保水源地保护工作落到实处,各责任单位围绕关键领域,采取了一系列有力举措。
1.强化巡查管控,构建严密防护网络
严格执行并深化水源地保护区"321"常态化巡查制度,即三级网格化管理、日常巡查与联合巡查相结合、一体化信息处置。截至2025年10月,我单位牵头组织开展日常及专项巡查累计52次,出动人员111人次。同时,每季度联合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区住建和交通局、资源规划分局、区市场监管局、区城市管理局、〔*〕公安分局、公路分中心及〔*〕镇等部门开展联合巡查执法行动,本年度已开展联合巡查5次,出动61人次。通过高密度、多维度的巡查,及时发现并有效制止了在保护区内钓鱼、露营、野炊等一系列可能影响水环境安全的违规行为,形成了强大的震慑效应。
2.推进生态清退,根除核心区污染源
针对历史遗留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将〔*〕水库水源一级保护区内亩果树林的清退工作作为生态保护的核心任务加以推进。工作中,〔*〕镇政府、〔*〕林场等责任单位深入一线,通过广泛的政策宣讲、耐心的协商谈判以及合理的经济补偿等方式,充分保障了相关群众的合法权益与平稳过渡。截至2025年10月,区域内果树林的清退协议签订工作已100%完成。此举从根本上消除了核心保护区内因农业种植活动可能带来的化肥、农药等面源污染风险,为水质的长期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3.实施排口整治,切断陆源污染入库
为精准管控陆源污染物,我单位组织力量对水源保护区范围内的所有入河(库)排口进行了地毯式排查。通过逐一核实排口地理位置、排放来源、污水类型、责任主体等基础信息,成功建立起一套内容详实、可追溯的排口信息化管理台账,实现了"底数清、情况明、责任实"的管理目标。针对排查出的生活污水等重点类型排口,加密了水质自行监测与监督性监测频次。截至2025年10月,累计巡查各类排口320个次,出动人员610人次,并对其中70个重点排口完成了水质采样检测工作,检测结果均未发现超标现象。
二、存在问题
尽管水源地保护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对照最严格的水源地保护标准和人民群众对优质饮用水的更高期待,工作中仍面临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挑战,亟待在后续工作中加以解决。
(一)监管执法机制仍需完善
当前的监管体系在应对突发性、隐蔽性强的违规行为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现有执法力量面对广阔的水域和复杂的岸线环境,难以实现全天候、无死角的覆盖,游泳、网鱼、私自进入围网区域等零星违法活动仍时有发生。另一方面,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虽已建立,但在信息共享、快速响应、责任界定等方面的协同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有时存在"联动不紧密、执法有空档"的现象,导致对某些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和威慑力不足。
(二)源头治理与群众利益平衡面临挑战
〔*〕水库水源地保护与库区及上游流域部分群众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之间存在客观矛盾。在推进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畜禽养殖清退、生活污水纳管等工作中,尽管制定了补偿政策,但部分补偿标准与群众的实际损失和未来生计预期尚存差距,导致少数群众配合意愿不强,甚至出现抵触情绪。此外,全社会对水源保护极端重要性的认识仍有待深化,部分游客和周边居民的环保意识不强,乱扔垃圾、违规排污等行为对水源保护工作造成了持续压力。
(三)长期保护投入保障存在短板
水源地保护是一项需要长期投入、持续发力的系统工程,目前在资金和人才保障方面存在短板。首先,资金投入的长效保障机制尚不健全,年度预算在满足日常巡护、设施维护、应急处置等刚性需求之外,对于技术升级、生态修复、前瞻性研究等方面的投入略显不足。特别是基层巡护队伍的人员经费保障有待加强,影响了队伍的稳定性和专业性。其次,专业技术人才相对匮乏,尤其是在水文水质分析、生态模型构建、智慧化监管平台应用等领域的专业人才短缺,制约了水源地保护工作向更高水平、更精细化方向发展。
(四)历史遗留与面源污染问题交织
〔*〕水库作为早年修建的水利工程,其管理范围与周边土地的权属界定存在一些历史遗留问题,给保护区的精准划定和封闭式管理带来了一定困难。同时,尽管一级保护区内的果树林清退工作取得决定性进展,但整个汇水区范围内的农业面源污染依然是水质保护的"弱项"和长期挑战。历史监测数据也曾显示,总磷、总氮等营养盐指标在特定时期存在超标风险这表明来自农业径流、土壤侵蚀和分散式生活污水的营养盐输入,是需要持续关注和治理的重点。
三、下步打算
针对上述问题,立足于巩固现有成果并建立长效机制,我单位计划在下一阶段重点推进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持续深化水源地生态清退与修复工作
在已完成亩果树林清退协议签订的基础上,全面转入后续的实质性管理与生态修复阶段。一是加快落实补偿资金的支付工作,确保资金足额、及时发放到位;二是在清退地块设立统一、明确的界桩和警示标识,明晰保护区边界;三是分段、分期建设物理隔离围栏和高清视频监控系统,实现一级保护区的全封闭式管理;四是编制并实施已清退林地的生态修复方案,优先选择乡土树种进行植被恢复,提升水源涵养能力。
(二)建立入库排口动态管理与长效监管机制
推动排口管理从静态排查向动态监管、长效治理转变,构建智慧化、信息化的监管体系。一是在现有管理台账基础上,对所有排口进行风险等级评估与分类,划分为高、中、低三个风险等级;二是全面推行"清单销号"制度,对存在问题的排口明确整改责任单位、整改时限和整改标准,实行"挂图作战、对账销号";三是针对高风险排口,在目前基础上进一步加密监测频次,并探索在关键节点安装水质在线自动监测设备,实现数据实时传输与异常预警;四是建立排口定期复核与评估机制,每年对所有排口进行一次全面复核,动态更新台账信息。
(三)创新巡查执法模式提升综合管控效能
聚焦执法短板,通过"人防+技防"的结合,提升联合执法的威慑力与管控效率。一是实体化运作多部门联合执法办公室,制定详细的联合执法行动方案与应急预案,明确各部门在联合行动中的具体职责与执法权限;二是引入现代化技术手段,配备无人机对重点区域、人力巡查盲区进行空中巡视,为巡查人员配备手持GPS定位终端,实现巡查轨迹的实时记录与管理;三是建立水源地违法行为有奖举报制度,开通举报热线和网络平台,鼓励公众参与监督;四是开展"水源保护宣传月"等主题活动,提升公众的法律意识和环保意识。
(四)探索多元化生态补偿与可持续发展路径
着眼于长远,积极探索兼顾水源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可持续发展新路径。一是组织开展对现行货币化生态补偿标准的评估研究,结合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群众实际情况,适时向〔*〕市政府提出优化调整建议;二是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流域横向生态补偿等专项资金支持,拓宽水源地保护的资金来源渠道;三是联合〔*〕镇政府,在保护区外围的适宜区域,规划和扶持一批环境友好型生态产业,如林下经济、生态观光、特色种养殖等,为库区群众提供可持续的转产转业选择,变"输血"为"造血"。
保护〔*〕水库水源安全,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我单位将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正视问题、勇于担当,按照既定工作部署,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推进各项保护措施,确保〔*〕水库水质长治久清,为〔*〕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水安全保障。
上一篇:景区2025年度工作总结
下一篇:返回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