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生态环境局2025年度关于水库水源地保护工作的情况报告

云海 分享 时间:

市生态环境局加强水库水源地保护,实施监测与管理,提升水质,确保生态安全,推动可持续发展。以下是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市生态环境局2025水库水源地保护工作的情况报告”相关范文,供您参考!


市生态环境局2025年度关于水库水源地保护工作的情况报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市生态环境局关于进一步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精神,切实筑牢饮用水水源安全屏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本年度,我局联合多部门协同发力,以〔*〕水库水质稳定和生态系统健康为核心目标,扎实推进水源地保护各项工作。现将全年工作情况、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计划报告如下。

一、本年度水源地保护工作基本情况与成效

2025年,在市、区两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局秉持系统治理、源头防控的原则,与相关职能部门紧密协作,形成了一套"巡查、整治、监测、修复"四位一体的管理模式。截至目前,〔*〕水库水质持续稳定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及以上,各项生态指标呈现持续向好态势,水源地安全保障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一)强化协同联动,构建严密监管网络

为确保水源保护区实现全天候、无死角监管,我局严格落实并不断完善保护区"321"常态化巡查制度。截至2025年10月,我局独立及牵头开展日常巡查共计52次,累计出动人员111人次。在此基础上,我局积极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每季度组织区农业农村与水利、住建与交通、资源规划、市场监管、城市管理、公安以及公路管养中心、〔*〕镇等单位开展跨部门联合执法巡查。本年度共组织联合巡查5次,出动人员61人次,通过多部门的专业视角与执法合力,及时发现并有效制止了在保护区内钓鱼、露营、烧烤等可能威胁水环境安全的违规行为,形成了强大的震慑效应。这种联动机制不仅提升了监管效率,更强化了各部门在水源地保护工作中的责任共担意识。

(二)聚焦核心区域,稳步推进生态修复

〔*〕水库水源一级保护区内存在的亩果树林,是历史遗留的面源污染风险点,其清退与生态恢复工作是本年度的核心攻坚任务。为确保工作平稳有序推进,各责任单位成立专项工作组,深入田间地头,耐心细致地开展政策宣讲,向村民阐明水源地保护的重大意义与相关法律法规。在清退补偿工作中,始终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通过多轮协商,充分保障群众的合法经济权益与长远生计。截至2025年10月,所涉的〔*〕镇、〔*〕林场及〔*〕水库管理单位均已100%完成清退协议的签订工作。此项工作的顺利完成,为后续开展生态修复、构建水源涵养林带奠定了坚实基础。下一步,相关资金支付、土地界限勘定标记、智能化监控设施布设以及物理隔段围栏的建设工作将压茬推进,确保整改任务按时按质完成。

(三)精准溯源管控,深化排口整治工作

为彻底切断污染源,我局组织专业力量对保护区范围内的所有入河(库)排口进行了地毯式排查。通过现场勘查、走访调查和技术检测,逐一核实了每个排口的确切地理位置、排放来源、主要污染物类型等关键信息,建立了内容详实、可动态更新的排口信息化管理台账,做到了"底数清、情况明、责任实"。针对排查出的生活污水等重点类型排口,加密了水质自行监测与监督性监测频次,以便实时掌握排水水质动态。截至2025年10月,年内累计巡查各类排口320个次,出动专业技术与执法人员610人次,并对其中70个重点排口完成了水质采样检测工作。检测结果显示,所有排口水质均符合纳管或排放标准,未发现超标排放现象。

(四)筑牢安全防线,保障水质持续稳定

通过上述一系列综合性措施,〔*〕水库水源地的环境安全得到了有力保障。根据全年水质自动监测站与人工采样监测数据显示,〔*〕水库水体透明度、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氨氮等关键指标均表现优异,水质达标率保持100%。水库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良好,生物多样性有所恢复,成功构建了一道坚实的饮用水安全生态屏障,为下游数百万居民提供了安全、优质的饮用水源。

二、当前工作中面临的主要挑战与深层问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水库水源地的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的系统工程,当前仍面临一系列亟待破解的挑战与问题。

(一)监管长效机制仍存薄弱环节

尽管建立了常态化的巡查制度,但〔*〕水库集雨面积广、库岸线长、地形复杂,监管工作客观上存在"线长面广"的难题。特别是在节假日或夏季高温等时段,部分市民受侥幸心理驱使,仍会通过破坏围网、寻找巡查盲区等方式,非法进入库区游泳、垂钓甚至烧烤,给水源带来突发性、随机性的污染风险。这些行为虽然在发现后能得到及时制止,但反映出目前的物理隔离和人力巡查结合的模式仍存在"死角"和"盲区",单纯依靠"人防"难以做到全时段、全覆盖的有效管控。此外,历史遗留的农田、经济林等面源污染问题,其治理周期长、见效慢,对水质的长期稳定构成潜在威胁。

(二)资金与制度保障体系有待健全

水源地保护工作,特别是生态修复、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补偿,需要持续、稳定的资金投入。目前,水源地保护的资金来源主要依赖于各级财政拨款,但面对日益增长的管护需求,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尚不完善,存在资金缺口。例如,农村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运营和维护成本较高,若无稳定的资金支持,设施的正常运行将难以维系。同时,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虽已初步建立,但在补偿标准的科学核定、资金发放的效率以及与保护成效挂钩的精准度方面仍有提升空间。如何平衡水源地保护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库区及上游居民因保护政策而受损的利益,是确保保护政策能够长期执行的关键,也是当前制度设计需要进一步完善的重点。

(三)技术应用与精细化管理水平需提升

当前的管理手段在一定程度上仍依赖传统的人工巡查模式,对现代化、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尚不充分。虽然已部署部分监控设备,但在构建覆盖全流域的"空天地"一体化智慧监测预警体系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利用无人机、遥感监测、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手段,对水体水质微小波动、岸线违规活动、植被生态变化等进行实时、精准、智能的预警与溯源,导致管理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不足。此外,在应对暴雨等极端天气引发的径流污染、水质短期波动等问题时,应急管理和技术应对方案的精细化程度还有待加强。

(四)公众保护意识与社会参与度不足

水源地保护的最终实现,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当前,虽然通过多种渠道开展了宣传教育,但部分公众对于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的极端重要性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认知仍显不足,这正是违规进入库区行为屡禁不止的深层原因之一。社会公众的参与度不高,尚未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良好社会氛围。如何创新宣传方式,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内化为广大市民的自觉行动,如何建立有效的公众监督和参与渠道,鼓励社会力量共同守护生命之源,是当前工作面临的一大课题。

三、立足长远发展的下一步工作规划

针对上述问题与挑战,为推动〔*〕水库水源地保护工作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从"常规管理"向"智慧治理"转型,特制定以下工作规划。

(一)健全常态化智慧监管体系

推动"人防+技防+智防"深度融合。启动"智慧水库"一期项目建设,在一级、二级保护区关键节点和风险区域,增设高清视频监控、红外感应报警、无人机巡航等设备。整合现有监测数据与新建传感网络,构建水源地保护"一张图"可视化管理平台,利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算法,实现对非法入侵、水质异常等风险的自动识别、智能预警和快速响应。

(二)完善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开展水源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科学修订和完善生态补偿标准与实施细则。探索建立与水质保护成效、生态修复贡献度相挂钩的差异化、动态化补偿机制,激励保护区内村镇及居民的保护积极性。优化补偿资金的拨付流程,确保资金及时、足额、透明地发放到位。同时,探索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引导下游受益地区对上游保护地区进行资金或项目补偿。

(三)实施精准化污染治理工程

依托已建立的排口台账,实施"一口一策"精细化管理。加快推进保护区及上游影响区内村庄的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确保到2027年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95%以上。在清退的果树林地块,科学规划和实施水源涵养林建设,种植乡土树种,构建结构稳定、功能高效的滨岸生态缓冲带,有效削减面源污染。

(四)构建社会共治共享新格局

开展"守护生命之源"系列主题宣传活动,通过新媒体平台、社区讲座、中小学课堂等多种形式,普及水源地保护知识。正式设立并推广"水源卫士"民间监督员制度,聘请有责任心的当地居民、志愿者参与日常巡查与监督。开通水源地问题"随手拍"举报小程序或热线,对核实的有效举报给予适当奖励,形成全民参与、全民监督的良好氛围。

饮用水安全关系国计民生,水源地保护责任重于泰山。我局将以本次工作总结为新的起点,正视问题、迎难而上,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携手各方力量,持续推动〔*〕水库水源地保护工作向纵深发展,为建设更高水平的生态文明城市、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35 52559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