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教育局党员干部参加党校学习时的个人党性分析报告

浩渺 分享 时间:

党员干部在党校学习中,深入剖析自身党性,增强政治意识,坚定理想信念,提升服务能力,强化责任担当,努力践行党的宗旨,推动教育事业发展。下面由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市教育局党员干部参加党校学习时的个人党性分析报告”相关资料,供您参考学习。


市教育局党员干部参加党校学习时的个人党性分析报告

按照组织安排,有幸参加本次党校科级干部进修班,接受系统、深刻的党的理论教育和严格的党性锤炼,这不仅是我个人政治生涯中一次极其宝贵的“充电”与“淬火”历程,更是提升服务全市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能力的关键契机。在为期数周的集中学习、专题研讨、案例剖析、现场教学与严肃的组织生活中,我沉浸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邃海洋,重温党的光辉历程与优良传统,对标新时代好干部标准深刻自省,对“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有了更为透彻的理解,对肩负的教育管理职责有了更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现将个人党性分析情况报告如下。

一、参加进修培训的收获与感悟

(一)理论素养得到跃升。一是进一步深化了思想铸魂。通过精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深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我系统把握了党的创新理论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特别是对“两个确立”决定性意义的领悟达到了新高度,深刻认识到这是引领中国号巨轮破浪前行的根本政治保证,也是确保教育事业始终沿着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前进的“定盘星”。二是进行了提升了专业素养。学习使我更加精准地理解了“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战略定位,深化了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认识。对党中央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建设教育强国、促进教育公平、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数字化等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的战略意图和内在逻辑,有了更清晰、更透彻的把握。例如,对“双减”政策的理解,从最初的操作层面认知,提升到对教育生态重塑、育人方式变革、缓解社会焦虑、回归教育本质的深层次理解。三是进一步指明了实践方向。增强了运用党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如何将新发展理念融入区域教育规划、如何在推进教育现代化中处理好公平与效率、规模与质量、传承与创新的关系等。

(二)党性修养得到淬炼。一是进一步唤醒初心使命。在庄严的重温入党誓词仪式中,在观看《长津湖》《觉醒年代》等红色经典和参观革命历史纪念馆的沉浸式体验里,革命先辈们为理想信念抛头颅洒热血、为民族复兴鞠躬尽瘁的崇高精神,深深震撼并涤荡着我的灵魂。这让我更加深刻地反思。作为教育战线的党员干部,我们的“战场”在课堂、在校园、在推动教育政策落地的每一个环节,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服务于万千学子的成长成才,就是我们的使命担当。二是进一步强化宗旨意识。学习使我深刻认识到,教育工作的本质就是群众工作,联系千家万户,关乎民生福祉。必须时刻牢记“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具体到市教育局工作,就是要聚焦人民群众对“上好学”的迫切期盼,着力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入园入学难、课业负担重、特殊群体关爱不足等“急难愁盼”问题。三是进一步绷紧了纪律之弦。通过党纪党规的专题学习和警示教育,特别是结合教育系统发生的违纪违法典型案例,深刻认识到教育领域绝非净土,廉政风险不容忽视。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头脑,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带头遵守廉洁从政各项规定,维护教育系统的清风正气。

(三)履职能力得到增强。一是提升了政策理解与执行能力。培训班围绕国家宏观政策、基层治理创新、领导科学、应急管理、舆情应对等设置的专题课程,极大地拓宽了我的宏观视野和战略思维。特别是关于教育治理现代化、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等内容的深度解读,使我跳出了原有的业务局限,能从更宽广的维度审视本职工作,提升了政策解读的精准性和执行落地的创造性。二是提升了问题分析与破解能力。案例教学和分组研讨环节极具价值。围绕“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难点与突破”、“‘双减’背景下课后服务质量提升路径”、“职业教育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融合机制”等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与来自不同领域、不同地区的学员深入交流、思想碰撞。这种基于真实情境的研讨,极大地锻炼了我运用理论分析复杂教育现象、抓住主要矛盾、提出务实解决方案的能力。三是提升了协同联动与沟通能力。学习过程也是与优秀同行深度交流的过程。通过与兄弟单位、基层学校负责人、教育专家的互动,学习了他们在教师队伍建设、学校管理、家校社协同育人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创新做法,提升了跨部门协调、整合资源、凝聚共识推动工作的能力,为今后更好地履行市教育局统筹协调、指导服务的职能奠定了基础。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标党章党规,对照党校学习的标高,对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期盼,结合市教育局工作实际,深刻反思,仍存在以下突出问题和不足。

(一)理论武装的深度与转化度有待加强,“学用两张皮”现象仍存。一是系统性钻研不足。虽然能完成学习任务,但在“挤”和“钻”的劲头上还不够,对党的创新理论,特别是其中关于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部署的深邃思考,理解上还存在碎片化、浅表化问题。对一些新概念、新论断的深层逻辑和实践指向钻研不够透彻。二是联系教育实际不紧。将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指导教育实践、破解发展难题的具体思路和有效举措的能力尚有欠缺。有时习惯于用老经验、老办法应对新问题,未能完全做到用党的创新理论之“矢”去射本市教育改革发展之“的”,理论指导实践的“最后一公里”尚未完全打通。三是政策宣讲穿透力不强。在向下属单位、基层学校传达解读上级教育政策时,有时停留在文件转达层面,结合本地本校实际进行创造性转化和生动阐释不够,导致部分政策在基层落地时出现理解偏差或执行乏力。

(二)党性锤炼的主动性与坚韧性有待提升,“温水煮青蛙”风险需警惕。一是自我革命精神不足。在日常繁忙的行政事务中,有时不自觉地降低了党性锻炼的标准和频率,满足于“过得去”。对照先进典型和革命先辈,在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主动性、彻底性上存在差距。面对教育系统内一些复杂人际关系或潜规则时,有时存在“老好人”思想,斗争精神和原则性有待加强。二是宗旨践行不够扎实。存在一定的“机关化”倾向。虽然也下基层调研,但有时“走马观花”多、“解剖麻雀”少;听汇报看材料多,与一线教师、学生、家长面对面深入恳谈少。对部分区域学位紧张、某些学校管理粗放、校外培训隐形变异等群众反映强烈的某些教育问题,虽然了解,但在推动系统性、根本性解决上,韧劲和狠劲不足,存在畏难情绪或路径依赖。三是抵制诱惑的定力需加固。教育部门掌握着一定的资源分配权、评审权、审批权。在与社会机构、学校、个人打交道时,虽能守住底线,但对一些“擦边球”现象或“围猎”风险的警惕性、鉴别力仍需持续提高,防微杜渐的自觉性有待增强。

(三)担当作为的锐气与魄力有待增强,“守成求稳”心态需突破。一是攻坚克难的锐气不足。面对教育领域一些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硬骨头”,有时存在求稳怕乱、怕担风险的思想,缺乏“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勇气和“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魄力,习惯于按部就班,等待上级更明确的指示或更成熟的经验。二是创新突破的能力短板。在运用新理念、新机制、新技术破解教育发展瓶颈方面,思路不够开阔,办法不够多。例如,在利用人工智能赋能个性化教学、推动区域教育联盟实质性运作促进资源共享、探索多元化教育投融资机制等方面,主动研究、大胆探索的意识和能力有待提升。三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欠缺。对分管工作有时满足于完成任务,追求“做了”,但在追求“做精”“做优”“做出特色”上下的功夫不够深。例如,在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培育特色学校、打造优秀教师团队等方面,缺乏持续深耕、打造标杆的韧劲和精细化管理水平。

三、努力方向与整改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我将以此次党校学习为新的起点,把学习成果内化为坚定的理想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强大的工作动力和务实的工作作风,具体从以下方面持续用力。

(一)在深化理论武装上持续用力,争做教育政策的“明白人”与“践行者”。一是强化系统研学。制定个人长期学习计划,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特别是持续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最新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关于教育的最新决策部署。将《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等作为案头书、枕边书,反复研读。积极参加市教育局中心组学习、专题读书班,每年撰写高质量理论文章或调研报告不少于2篇。二是突出学用转化。紧密联系本市教育发展实际和分管领域工作,带着问题学、深入思考学。例如,围绕“如何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如何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激发学校办学活力”、“如何以教育数字化撬动区域教育现代化”等重大课题,开展深度调研,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努力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的“路线图”和“施工图”。三是提升宣讲实效。改进政策传达和解读方式,多采用案例式、互动式、研讨式方法,深入基层学校开展政策宣讲和辅导,确保上级精神精准落地、深入人心。利用好市教育局官网、公众号等平台,加强政策解读和典型宣传。

(二)在锤炼坚强党性上持续用力,永葆教育战线的“忠诚卫士”本色。一是严守政治纪律规矩。始终把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挺在前面,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党的教育方针不折不扣贯彻执行。严格执行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自觉净化社交圈、生活圈、朋友圈,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二是践行根本宗旨。牢固树立“教育为民”理念。坚持“一线工作法”,每年确保不少于1/3时间深入基层学校、课堂、师生和家长中间。建立常态化联系点制度,定点联系1-2所薄弱学校和留守儿童、随迁子女特殊群体。畅通群众诉求反映渠道,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教育问题建立台账,挂牌督办,限期解决。将“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尺。三是勇于自我革命。严格执行双重组织生活制度,高质量开好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武器。定期对照党章党规、先进典型和群众意见进行“政治体检”,主动查找差距,立行立改。自觉接受组织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习惯在监督下工作和生活。

(三)在强化担当实干上持续用力,勇当教育改革的“实干家”与“促进派”。一是发扬斗争精神攻坚克难。聚焦本市教育发展的堵点、痛点、难点问题,敢于直面矛盾,主动领题、破题。对于看准了的事情,拿出“钉钉子”精神,一抓到底,务求实效。建立重点工作攻坚清单,明确时间表、路线图、责任人。二是提升创新思维与能力。密切关注国内外教育改革前沿动态和先进经验,积极学习借鉴。鼓励和支持基层学校开展微改革、微创新。在职责范围内,大胆探索运用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解决老问题。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三是弘扬务实高效作风。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工作部署要实,措施要细,效果要真。对分管工作实行项目化管理、清单化推进、闭环化落实。发扬“工匠精神”,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优化教育管理服务、打造教育特色品牌上精耕细作,追求卓越。强化效率意识,对定下的事情雷厉风行、马上就办。

党校的学习时光短暂而珍贵,党性修养的锤炼永无止境。此次党性分析,是一次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庄严承诺。作为一名教育系统的党员干部,我深知肩上的责任重于泰山。我将以此次进修为新的奋斗起点,始终心怀“国之大者”,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把对党的绝对忠诚、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熔铸于日常工作的点滴之中。以更加坚定的理想信念、更加深厚的为民情怀、更加强烈的担当精神、更加过硬的能力本领和更加严实的纪律作风,投身于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伟大实践,为推动本市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力量,努力交出一份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优异答卷!

35 51781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