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区蚊媒传染病防控工作专项调研报告
社区蚊媒传染病防控工作通过宣传教育、环境治理和监测防控等措施,提升居民防范意识,降低疫情风险。以下是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社区蚊媒传染病防控工作专项调研报告”相关范文,供您参考!
关于社区蚊媒传染病防控工作专项调研报告
2025年8月,为深入贯彻落实上级关于做好公共卫生安全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指示精神,有效应对当前区域内蚊媒传染病传播风险,〔...〕单位主要领导同志带队,对〔...〕街道〔...〕社区的蚊媒防控工作开展了为期一日的专项实地调研。调研组通过现场踏勘、听取汇报、查阅资料与座谈交流等形式,深入了解了该社区蚊媒防控工作的现状、成效与挑战。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研背景与核心目的
进入夏季以来,受持续高温及强降雨天气影响,我市蚊媒活动进入高发期,"两热"等蚊媒传染病输入和本地传播风险持续攀升。〔...〕社区作为人口密集的中心城区,其防控工作的成效直接关系到整个片区乃至全市的公共卫生安全大局。本次调研的立项背景,正是基于当前严峻的"两热"防控形势以及市、区两级关于迅速开展"十日攻坚行动"的统一部署。
此次专项调研的核心目的十分明确,主要聚焦于三个层面:其一,全面评估〔...〕社区现行蚊媒防控策略的有效性与覆盖面,系统梳理在组织动员、环境治理、专业消杀及宣传教育等方面的实践经验与工作亮点。其二,精准诊断当前防控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深层矛盾与潜在风险点,特别是针对蚊虫孳生地"易反复、难根治"等痛点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其三,为下一步构建科学、高效、可持续的蚊媒防控长效机制提供决策依据,推动防控工作由阶段性集中攻坚向常态化、精细化治理转变,从而根本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
二、调研基本情况与方法
本次调研由〔...〕单位主要领导亲自带队,〔...〕街道办事处、街道卫健分局及〔...〕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全程陪同参与。调研组秉持问题导向和务实原则,综合运用了多种调研方法以确保信息的全面性与准确性。
在数据与资料收集方面,调研团队采用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技术手段。首先,是深入的现场观察法。调研组实地踏勘了社区内的城中村、背街小巷、老旧小区楼顶天台、绿化带以及此前被标记的卫生黑点等关键区域,直观掌握环境治理的实际状况。值得一提的是,社区在前期工作中创新性地运用了公安部门的航拍技术,对积水难点进行精准定位,这一做法为调研组提供了独特的宏观视角与精确的问题靶点。
其次,是关键知情人访谈法。调研组与街道及社区负责同志、网格员代表、市政环境公司作业队长以及参与志愿服务的党员干部进行了深入交流,详细了解了"核心攻坚+全域防控"策略的具体执行情况、网格化管理机制的运作模式以及资源调动和人员组织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再者,是文献查阅法。调研组详细审阅了〔...〕社区党委近期召开的"两热"疫情攻坚动员会会议纪要、防疫除蚊专题工作会议方案、社区网格卫生黑点整改台账以及相关的宣传材料汇编,从文件中系统了解了工作的顶层设计、责任分工和闭环管理流程。这些定量数据,如消杀药物使用量、垃圾清运吨数等,为评估工作强度与成效提供了客观依据。通过多种方法的交叉验证,调研组得以对〔...〕社区的蚊媒防控工作形成一个立体、深入的全面认知。
三、蚊媒防控工作现状与主要成效
调研发现,面对"两热"疫情的严峻挑战,〔...〕街道及〔...〕社区党委能够迅速响应、主动作为,展现出强大的组织力与战斗力,防控工作在短期内取得了显著成效。
第一,党建引领作用凸显,组织体系坚强有力。社区党委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将党建优势转化为强大的防控效能。通过召开专题会议,社区迅速统一思想、压实责任,科学地将辖区划分为十四个防疫网格,做到了"分片包干、定格定人、定责到人",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同时,积极发挥"两个作用",广泛号召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驻点部门及"两新"组织党员干部下沉一线,在攻坚行动中"亮身份、做表索",形成了强大的工作合力。
第二,社会动员广泛深入,群防群控格局基本形成。社区坚持专业队伍与群众路线相结合,不仅联同市政环境公司等专业力量进行集中整治,更广泛发动辖区企业、学校、志愿者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据统计,在近期的攻坚行动中,累计动员各类人员达1336人次。通过开展"党群同心防疫情"爱国卫生运动,引导居民群众从"要我防"向"我要防"转变,无论是酷暑还是暴雨,党群同心、日夜奋战,形成了"人人参与、家家行动"的浓厚氛围,为全面提升人居环境、巩固防控成果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第三,重点攻坚精准有力,环境治理成效显著。针对卫生黑点这一蚊虫孳生的"温床"和防控的"主战场",社区采取了一系列精准有效的措施。利用航拍技术锁定积水点,联同专业队伍聚焦房前屋后、楼顶天台等重点部位,地毯式清理废弃容器、花盆托盘积水,建立并动态更新卫生黑点整改台账,确保"发现一处、消除一处"。截至调研日,社区累计入户排查1368户,清理卫生死角201处,清理积水容器及杂草杂物1357处,清运各类垃圾吨,使用消杀药物195千克,消杀覆盖面积达220万平方米,从源头上极大地压缩了蚊媒孳生空间。
第四,宣传教育形式多样,健康知识深入人心。社区构建了"线上+线下"的立体化宣传网络。线上利用微信公众号、工作群、电子显示屏等新媒体平台,及时推送防蚊灭蚊的科普知识与工作动态;线下则通过派发倡议书、张贴宣传海报、入户讲解等传统方式,广泛宣传"两热"的传播途径、预防要点和典型症状,极大地提升了居民的防控知晓率和自我防护意识。
四、存在的问题与深层次原因分析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调研组也清醒地看到,〔...〕社区的蚊媒防控工作仍面临一些深层次的挑战和亟待破解的难题。这些问题若不加以重视和解决,可能导致防控成果的"回潮"与"反弹"。
其一,长效管理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存在"运动式"治理隐忧。当前的"十日攻坚行动"以其高强度、广覆盖的特点,在短期内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然而,这种依赖于短期内大量人力物力投入的"攻坚战"模式,其可持续性存疑。调研中发现,部分居民和商户对于长期坚持清理积水、自我检查的自觉性仍有不足,一旦高压态势减弱,卫生黑点问题极有可能死灰复燃。如何将集中整治的成果制度化、常态化,是从根本上解决"易反复、难根治"问题的关键。
其二,环境治理的深度与广度有待拓展,存在管理盲区。〔...〕社区内含部分"三旧"区域和城中村,建筑密集、管线复杂、权属多元,存在大量难以触及的卫生死角,如废弃建筑内部、楼房屋顶排水系统、地下管井等。目前的排查和清理主要集中在公共区域和居民可见范围,对于这些"隐秘的角落",常规手段难以覆盖。此外,对于一些需要专业设备和技术才能进入的区域,目前尚未形成系统性的排查和干预方案。
其三,技术支撑能力有待加强,精准防控水平有待提升。目前的防控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力排查和广谱性化学消杀,科学化、精准化水平有待提高。例如,社区层面尚未建立起常态化的蚊媒密度动态监测体系,无法通过科学数据来客观评估不同区域的风险等级,从而实现差异化、精准化的资源投放和防控干预。国家对于病媒生物密度监测已有明确的技术标准,但在基层的应用和普及尚不充分。
其四,跨部门协作效能有待进一步整合。蚊媒防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卫健、城管、住建、水务、市场监管等多个部门。虽然目前在街道层面已形成一定的联动,但在信息共享、联合执法、资源整合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例如,对于建筑工地、农贸市场、废品收购站等重点行业领域的监管,需要更高效的跨部门协作机制来确保防控责任落到实处。
五、领导指示与工作要求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领导现场作出了重要指示,并提出了明确的工作要求:
第一,必须牢固树立"源头治理、预防为主"的理念。领导强调,蚊媒防控不能满足于一时的干净整洁,关键在于"治本"。街道和社区要从"打扫卫生"的思维模式,转向"管理健康环境"的更高站位。要将工作重心真正转移到清除和控制蚊虫孳生地上来,发动群众"翻盆倒罐",这才是成本最低、效果最持久的办法。
第二,必须加快探索建立常态化长效管理机制。领导要求,要以此次攻坚行动为契机,认真总结经验,将一些好的做法,如网格化管理、党员干部包干、群众门前三包等,通过制度化的形式固定下来。要研究制定符合社区实际的长效管理办法,明确不同主体的日常管理责任,建立常态化的巡查、监督和考评机制,坚决防止"一阵风"式的治理。
第三,必须善于运用科技手段提升治理效能。领导对社区运用航拍技术定位积水点的做法表示赞赏,并指示要进一步拓展思路,积极拥抱新技术。要主动对接科研单位和专业机构,探讨引入蚊媒密度智能化监测设备、GIS地理信息系统等,用数据说话,用科技赋能,实现对高风险区域的精准预警和靶向治理。
第四,必须强化系统思维和协同作战。领导要求街道层面要发挥好统筹协调作用,进一步理顺部门间职责,打破信息壁垒,形成"一盘棋"的工作格局。对于涉及多个部门的"硬骨头",要建立联合工作专班,实行挂牌督办,确保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六、对策建议与下一步工作展望
综合本次调研情况及领导指示精神,为巩固防控成果,建立长效机制,特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是在治理模式上,实现从"应急攻坚"向"常态预防"的战略转型。建议〔...〕街道研究出台《蚊媒防控网格化长效管理实施细则》,将网格员的日常巡查、孳生地清理、宣传引导等工作纳入常规化、制度化轨道。同时,探索建立社区环境卫生"红黑榜"公示制度和有奖举报制度,充分调动居民、物业、商户参与环境自治的积极性和监督作用。
二是在技术应用上,推动从"经验判断"向"数据驱动"的精准升级。建议街道卫健分局牵头,在〔...〕社区试点建立若干蚊媒密度固定监测点,按照国家相关技术标准,定期开展成蚊和幼虫密度监测。引入专业的病媒生物防制评估,利用监测数据绘制社区风险地图,为资源投放、消杀作业和健康教育提供科学指导,实现"哪里风险高,就重点治理哪里"。
三是在社会动员上,探索从"广泛参与"向"深度融合"的机制创新。建议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组建一支骨干化、常备化的"社区健康守护"志愿服务队,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使其成为社区日常健康巡查和宣传的专业力量。同时,深化与辖区学校的合作,将病媒生物防制知识纳入中小学健康教育课程,通过"小手拉大手"活动,提升整个家庭乃至社会的健康素养。
四是在资源整合上,构建从"条块协作"向"一体联动"的高效体系。建议在街道层面成立由主要领导挂帅的公共卫生应急与病媒生物防制指挥协调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统筹调度城管、卫健、住建、公安等部门力量。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现问题发现、任务派遣、处理反馈、核查销号的全流程闭环管理,确保各项防控措施无缝衔接、落地见效。
下一步,〔...〕街道及〔...〕社区应持续对标防控要求,以"严、细、实"的标准抓好各项工作,彻底清除病媒生物孳生地,从源头上降低传播风险,全力推动群防群控常态长效,为辖区群众的健康安全筑起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