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关于以党建引领推动基层治理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调研报告
镇通过党建引领,推动基层治理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实现资源整合与服务优化,提升乡村发展活力。以下是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镇以党建引领推动基层治理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调研报告”相关范文,供您参考!
镇关于以党建引领推动基层治理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调研报告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而基层治理现代化是其坚实保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擘画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宏伟蓝图,对"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提出明确要求。20xx年中央一号文件亦强调"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和"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在此背景下,如何以高质量党建为引擎,驱动基层治理与乡村振兴"两翼齐飞",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是当前乡镇工作面临的核心课题。为精准掌握全镇相关工作现状,找准症结、明确方向,我镇组成专题调研组,于近期深入各村、企业及田间地头,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数据分析等形式,开展了系统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成效与实践探索
近年来,我镇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关于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牢固树立"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的理念,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和发展动能,推动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中向好、提质增效的良好态势。截至2025年8月底,预计全镇农业总产值将达到亿元,较20xx年增长约21%。2025年,全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29500元,同比增长约%,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全镇61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均突破20万元,村均年收入达到万元,年总收入突破2960万元,为乡村全面振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一)坚持党建引领,筑牢乡村善治之基
我镇始终将党的建设贯穿于基层治理全过程、各方面,构建起"党委统揽、支部主导、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治理新格局。
一是组织体系全面建强。镇党委严格落实"第一责任人"职责,建立健全四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机制,创新开展"三有一能"基层党组织创建活动。针对村级班子建设,实施"头雁工程",通过公开选拔、内部培养、外部引进等多种方式,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目前,全镇村党组织书记中,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达到62%,平均年龄降至43岁,实现了年龄、学历"一降一升"的结构优化。同时,全面推行"党建+网格"治理模式,将全镇划分为61个网格、357个微网格,由村"两委"干部、党员中心户、村民代表等担任网格员,构建了"支部包村、干部包片、党员联户"的三级联动体系。此举将党组织的神经末梢延伸至社会治理的最基层单元,实现了"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的治理目标。
二是治理机制不断创新。为破解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难题,我镇党委探索并推广了"四清"工作法。通过召开党员大会、村民代表会统一思想,明确整治标准;通过党员干部带头示范,清扫自家门前屋后,引领群众参与;通过组建党员突击队、青年志愿服务队等,清理重点难点区域;最终实现了全镇61个行政村环境面貌的根本性转变,昔日的"脏乱差"村庄变成了远近闻名的"洁齐美"标杆。在社会治理中,赋予网格"吹哨权",建立"网格发现、支部吹哨、部门报到"的快速响应机制,整合镇域内执法、民政、城建等部门力量,协同解决群众反映的"急难愁盼"问题,有效提升了治理效能。
三是激励约束坚实有力。建立健全"奖罚并重"的监督考核机制,是激发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热情的关键一招。我镇每季度组织开展"逐村观摩、整乡推进"的拉练评比活动,由镇领导班子、各村书记、村民代表组成评议团,现场打分、当场亮绩,对排名前列的村给予6000至10000元不等的现金奖励和项目倾斜,对排名靠后的村党组织书记进行约谈提醒。同时,创新网格员积分考核评价体系,依据基础信息采集、政策宣传、矛盾化解等六大类职责,设置"基础积分+正向加分+反向减分"模式,定期评选"金牌网格员"并予以表彰奖励,营造了"比学赶超、争先进位"的浓厚氛围。
(二)聚焦产业兴旺,厚植乡村振兴之本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我镇立足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逐步构建起"一主两翼、多点支撑"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一是主导产业提质增效。我镇是传统的农业大镇,小麦、玉米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15万亩以上。近年来,通过引进推广优良品种、普及节水灌溉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粮食单产和品质显著提升。20xx年,全镇粮食总产量预计达到万吨。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林果业,北部丘陵地带的苹果、核桃、榛子等特色果品种植面积已达万亩,其中部分果园已通过绿色有机认证,"〔...〕山"牌苹果已成为区域知名品牌。南部平原则依托水系资源,大力发展特种水产养殖,小龙虾、螃蟹等养殖面积超过5000亩,年产值近8000万元。
二是新兴业态蓬勃发展。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和区位优势,我镇将"休闲养生+文旅+现代农业"作为产业转型的主攻方向。其中,投资亿元打造的〔...〕村"〔...〕小镇"项目,已成为区域乡村旅游的靓丽名片。该项目以千亩红豆杉林和千亩荷塘为核心景观,开发了红豆杉康养产品、荷系列文创食品,并配套建设了精品民宿、农家乐、采摘园等设施,年接待游客超过30万人次,综合旅游收入突破5000万元,直接带动周边300余户村民增收致富。此外,南〔...〕村的"小红薯"产业也极具特色,通过"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薯炕育秧,年产优质红薯苗5000万株,不仅供应本地,还远销周边省市,成为富民强村的"金疙瘩"。
三是经营主体不断壮大。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推动产业规模化、标准化的关键。我镇通过政策扶持、技术服务、金融支持等方式,已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15家、家庭农场88家。这些主体在土地流转、农资统购、产品统销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效联结了小农户与大市场。例如,〔...〕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统一供种、统一防疫、统一饲料、统一销售"的模式,带动了全镇200多户肉牛养殖户,户均年增收超过3万元。
(三)推动有效衔接,共享乡村发展之果
我镇曾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战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规模性返贫是必须守住的底线。镇党委坚持把有效衔接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来抓,确保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
一是监测帮扶机制精准高效。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建立健全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组织网格员、驻村干部定期对脱贫户、边缘易致贫户进行走访排查,一旦发现收入骤减、支出骤增等风险,立即启动"一户一策"帮扶程序,通过产业帮扶、就业帮扶、综合保障等措施,及时消除返贫风险。20xx年以来,全镇累计识别纳入监测对象28户56人,均已通过有效帮扶消除风险,未发生一例返贫案例。
二是产业就业帮扶深入实施。坚持把产业和就业作为稳定增收的根本之策。一方面,将脱贫户优先纳入农业产业链条,鼓励其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基地务工等方式获得稳定收入。在"〔...〕小镇"、药材基地等项目中,明确要求企业优先吸纳当地脱贫劳动力就业。据统计,全镇通过产业项目带动,实现脱贫人口及监测对象人均年增收约4500元。另一方面,利用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资金,实施基础设施改善和技能培训项目,累计改善了12个移民村的道路、水电等条件,并组织开展电焊、家政、电商等实用技能培训30余场次,帮助近500名脱贫劳动力实现就地就近就业或外出务工。
三是集体经济带动作用凸显。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带动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我镇积极探索盘活利用闲置资源、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提供社会化服务、入股龙头企业等多种发展模式。例如,八里〔...〕村将村集体收回的废弃坑塘、闲置建设用地进行整合,通过公开招标方式租赁给企业发展仓储物流,仅此一项,村集体年增收35万元。我镇争取到的壮大村集体经济扶持项目,通过建设标准化厂房对外出租,每年为涉及的8个村带来近百万元的稳定收入,并提供了近400个就业岗位,实现了集体与村民的"双赢"。
二、面临的挑战与深层剖析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我镇在推动基层治理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方面仍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
(一)产业发展链条短,融合层次不够深
当前,我镇的农业产业仍以初级产品生产和种养环节为主,产业链条延伸不足,"头重脚轻"问题较为突出。农产品加工业规模偏小、水平不高,多数农产品仍以原料形式外销,附加值未能充分挖掘。例如,我镇年产玉米数万吨,但本地深加工转化率不足10%;林果产品也多以鲜果销售为主,缺乏储藏、分级、包装、加工等后续环节,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较弱。农文旅融合尚处于起步阶段,"〔...〕小镇"虽已形成一定影响力,但与农业生产、民俗文化、康养体验等元素的结合还不够紧密,产品单一、业态不多,难以满足游客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过路游""一日游"现象普遍,留客消费能力有待提升。
(二)经营主体实力弱,引领带动能力有限
尽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可观,但"小、散、弱"的问题依然存在。多数合作社、家庭农场仍停留在松散合作、简单服务的层面,缺乏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市场开拓能力。市级以上的龙头企业数量偏少,且多为劳动密集型初加工企业,在技术创新、品牌打造、市场营销方面的引领作用尚未充分发挥。部分村集体经济虽然实现了"破零",但收入来源单一,主要依赖资源发包、资产租赁等,自我发展和"造血"能力不强,对村民的带动作用有限,离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
(三)乡村人才支撑缺,内生发展动力不足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当前,我镇乡村人才队伍建设面临"引不来、留不住、用不好"的困境。一方面,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农业人才和乡村治理人才严重匮乏,现有的"土专家""田秀才"年龄结构老化,知识更新速度慢。另一方面,虽然通过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为村级组织注入了新鲜血液,但如何为他们提供成长空间、发挥其专业特长,仍是需要破解的难题。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农村空心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导致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部分群众"等靠要"思想依然存在,参与乡村建设和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待进一步激发。
(四)治理体系效能低,数字赋能亟待加强
尽管"党建+网格"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在运行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一是网格员队伍素质参差不齐,部分网格员仅满足于信息上报,主动服务和化解矛盾的能力不强。二是部门协同联动机制尚不顺畅,"吹哨"之后,"报到"部门有时存在推诿扯皮、响应不及时等现象,影响了问题解决效率。三是数字化、智能化应用水平不高。当前治理方式仍较多依赖传统的人工走访和电话沟通,信息采集、事件流转、数据分析等环节的科技含量低,未能充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技术为基层治理赋能增效,导致治理的精准性和预见性不足。
三、对策建议与未来展望
针对上述问题,立足新发展阶段,我镇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系统思维,以更高标准、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持续深化党建引领,谱写基层治理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新篇章。
(一)强化党建统领,构建现代化乡村治理体系
一要深化组织建设。持续实施"头雁"培养和村级后备力量培育计划,探索建立村党组织书记职业化管理体系,保障待遇、畅通出口,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扎根基层。深化"党建+网格"治理,加强对网格员的系统性培训,提升其政策解读、群众工作、应急处置等综合能力。探索建立网格党支部或党小组,把党员直接编入网格,发挥党员在政策宣传、民情收集、矛盾调解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二要优化运行机制。建立健全"乡镇吹哨、部门报到、群众评议"的闭环管理机制,明确各职能部门在乡村治理中的职责清单和响应时限,将"报到"履职情况纳入年度绩效考核,压实协同共治责任。大力推进"智慧乡村"建设,开发集信息采集、事件分拨、过程追溯、绩效评估于一体的智慧治理平台,实现"一网统管",提升治理的智能化、精细化水平。
三要培育文明乡风。深入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发挥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持续推进移风易俗,遏制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村文化生活,开展"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等评选活动,以榜样力量引领社会风尚,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二)聚焦全链升级,打造高质量现代农业产业
一要延伸产业链条。围绕玉米、林果等主导产业,大力引进和培育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支持其发展仓储保鲜、分级包装、中央厨房、预制菜等业态。设立专项资金,鼓励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和产品研发,开发功能性食品、休闲食品、生物饲料等高附加值产品,推动"原字号"向"制成品"转变。深度开发"〔...〕小镇"等文旅项目,推动"旅游+农业""旅游+康养""旅游+文化"等多业态融合,设计精品旅游线路,丰富夜间消费场景,将"流量"转化为"留量"和"销量"。
二要培育领军主体。实施"龙头企业倍增计划",精准招引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落户。支持现有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股份合作等方式做大做强。实施"合作社质量提升行动",引导其规范内部管理,增强服务功能,向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合作社转型。大力发展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
三要擦亮区域品牌。整合全镇优势农产品资源,建立统一的区域公用品牌"〔...〕臻品",制定严格的生产标准和质量追溯体系,提升品牌公信力。鼓励和支持企业、合作社申请"三品一标"认证,打造企业子品牌和产品品牌,形成"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品牌矩阵。积极运用电商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营销手段,讲好〔...〕品牌故事,拓展线上销售渠道,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三)坚持人才兴乡,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一要内培外引并重。建立乡土人才信息库,对"田秀才""土专家"、农村手工艺人等进行登记造册,通过设立名师工作室、提供项目支持等方式,鼓励他们传承技艺、带动乡邻。实施"归雁计划",主动联系在外优秀乡贤,通过亲情乡情感召、优惠政策吸引,鼓励他们回乡创业兴业、反哺家乡。优化大学生村官的管理和使用,为他们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确保其"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
二要加强教育培训。整合镇党校、成人教育中心等资源,建立常态化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培训内容既要包括种植养殖等实用技术,也要涵盖市场营销、电子商务、法律法规、乡村治理等现代化知识。采取"田间课堂""线上直播""外出观摩"等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要强化正向激励。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在项目申报、资金扶持、评优评先等方面,向扎根乡村的各类人才倾斜。完善村干部报酬稳定增长机制和村级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机制,让为乡村发展作出贡献的人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荣誉感,从而激发全社会参与乡村振兴的巨大潜能。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面对新时代新要求,我镇将继续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锐意进取,埋头苦干,奋力推动基层治理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现代化新〔...〕而努力奋斗。
上一篇:校长工作总结【优推10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