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副职领导关于学习《习近平经济文选》的研讨发言

云海 分享 时间:

深入学习《习近平经济文选》,增强经济理论素养,推动实践创新,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落实新发展理念。以下是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单位副职领导学习《习近平经济文选》的研讨发言”相关范文,供您参考!


〔...〕单位副职领导关于学习《习近平经济文选》的研讨发言

尊敬的〔...〕书记,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中心组的学习安排,今天我有幸围绕《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结合近期区委的部署要求和个人的一些思考,与大家作一交流。这与其说是一次研讨发言,不如说是一次学习心得的汇报。所思所想肯定有许多不成熟、不深入之处,恳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

通过这段时间的反复研读,我的内心受到了深刻的触动和思想的洗礼。这部文选,不仅仅是经济领域重要论述的汇编,更是一部充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哲学著作,是一部饱含深厚人民情怀的时代答卷。它让我对经济工作的理解,从过去比较侧重于指标、项目、数据的具象层面,跃升到了一个更加注重规律把握、战略运筹、价值导向的宏观维度。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从"国之大者"的高度,深化对经济工作政治属性的再认识

过去,在看待经济工作时,有时会不自觉地陷入"就经济论经济"的惯性思维,把增长速度、财税收入等硬指标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主要标尺。通过学习《习近平经济文选》,我深刻地感受到,经济工作本质上是政治工作,经济问题从来都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政治逻辑。

文选中,"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这一根本原则贯穿始终。这并非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驾驭我国经济这艘巨轮行稳致远的"定盘星"。它确保了无论面对何种风浪挑战,发展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这让我反思,作为一名副职领导,在分管领域的具体工作中,是否真正做到了时时处处从政治上看经济、算政治账、看长远账。比如,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时,不能仅仅考虑税收贡献和短期效益,更要思考其是否符合国家战略导向,是否有利于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是否能为〔...〕地区的整体振兴贡献力量。同样,在抓招商引资时,也要有政治鉴别力,坚决摒弃那些高污染、高能耗、不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项目,即使它们能带来一时的"漂亮"数据。这种"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定力,正是源于对经济工作政治属性的深刻把握。

文选通篇闪耀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光辉。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这让我对"发展为了谁、依靠谁、成果由谁共享"这一根本问题有了更切身的体悟。前几天区委中心组学习会议上强调,要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抓好"一老一小"服务。这正是将宏大理论落实到具体实践的生动体现。它提醒我,在谋划任何一项经济举措时,都要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比如,推动城市更新,不能只追求街面的光鲜亮丽,更要下大力气解决好背街小巷、老旧管网这些群众天天面对的"里子"问题;推动消费提振,不能只盯着高端商圈,也要关注如何丰富社区商业业态,让普通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实惠的服务。这种从"大写的人"出发的价值取向,是经济工作最温暖的底色,也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用"融通之道"的视角,探索经济与文化共生共荣的新路径

本次中心组学习,一个重要的议题就是深刻理解习近平经济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在统一性。学习《习近平经济文选》,让我对经济与文化的关系有了全新的认识。长期以来,一种观点似乎认为文化是"软实力",经济是"硬支撑",二者虽有关联,但似乎分属不同跑道。但文选中的诸多论述,以及〔...〕区的发展实践,雄辩地证明了经济与文化从来都是水乳交融、相互赋能的。

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的要素驱动模式难以为继,必须向创新驱动转变。而创新的根源是什么?是思想的解放、是精神的张力、是敢为人先的文化氛围。一个地方如果缺乏开放包容、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文化土壤,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就很难枝繁叶茂。同时,高品质的文化供给本身就是拉动内需、促进消费的重要引擎。区里规划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中,强调要打造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消费场景,这本质上就是用文化的创意来激活市场的潜力。当消费者不再是简单地"购买商品",而是在"体验一种生活方式",经济的增长点自然就被培育出来了。

经济是文化繁荣的"压舱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样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没有经济的发展,文化建设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正如区里正在大力推进的〔...〕历史文化片区建设、〔...〕文商旅综合体项目,这些都是将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发展优势的生动案例。通过市场化运作和产业化开发,不仅让历史文脉得以活化传承,更形成了新的文旅消费热点,直接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这种"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融合发展模式,正是经济与文化共生共荣的最佳注脚。

这种融通的视角启示我,未来的工作必须打破部门壁垒和思维定势,学会用"文化眼光"审视经济问题,用"经济头脑"活化文化资源。在制定经济政策时,要充分评估其文化影响;在规划文化项目时,要前置性地考虑其产业价值和市场前景,真正实现"两手抓、两手硬"。

三、以"求实之风"的态度,谋划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行动

学习理论的最终目的在于指导实践。习近平经济思想蕴含的科学策略和方法,为我们在复杂局面下破解难题、推动发展提供了"金钥匙"。对照区委的工作部署,结合学习体会,我感到在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有更深入的思考和更务实的行动。

一是在方法论上,要坚持系统观念。文选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这是一种深刻的系统思维。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在实际工作中,这意味着抓安全生产不能搞"一阵风",必须像区委要求的那样,严格落实责任倒查机制,形成长效震慑。抓防汛度汛,就要把功夫下在平时,把隐患排查做在雨季之前。更广义地看,优化营商环境、维护社会稳定、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都是统筹发展和安全这盘大棋局中的重要落子。只有把各项工作都纳入系统框架中统筹考量,才能避免顾此失彼,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

二是在工作路径上,要坚持守正创新。高质量发展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突破。文选中的许多思想,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又结合新的实践作出了原创性贡献。这启示我们,推动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既要坚持"管委会+平台公司"这一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模式,又要大胆地在市场化运营上做文章,赋予平台公司更大的自主权,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对于先行先试的改革试点,不能怕担风险、畏首畏尾,必须围绕解决突出问题大胆闯、大胆试,把政策红利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红利。

三是在目标导向上,要坚持久久为功。高质量发展非一日之功,需要战略耐心和历史担当。文选字里行间体现出的,是一种着眼长远的战略远见。这提醒我,无论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还是提升城区品质,都不能急于求成。一个重点项目的落地,需要从前期对接到后期服务持续跟进;一个老旧小区的改造,需要从硬件提升到长效管理通盘考虑。这些工作都需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一张蓝图绘到底,功成不必在我,但功成必定有我。

最后,我想说,对《习近平经济文选》的学习是一个常学常新、持续深化的过程。我将把这次学习作为新的起点,继续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努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促进发展的举措和改善民生的实效,为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实践贡献自己全部的力量。

我的发言完了,谢谢大家。

47 50885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