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发言稿精编5篇
铭记历史,珍视和平,弘扬抗战精神,团结奋进,共同捍卫国家尊严,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传承红色基因,激励后人勇敢前行。下面由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发言稿”相关资料,供您参考学习。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发言
稿
6月24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总体安排举行新闻发布会。9月3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将出席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纪念活动汇聚和平的意志,彰显和平的力量,将展现中华民族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巨大贡献,
宣示中国人民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的立场和决心,意义深远且重大。
纪念是为了铭记。80年前,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宣告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完全胜利。这是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进步战胜反动的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的胜利,也是世界人民的胜利,将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史册和人类正义事业史册上。纪念活动以“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为主题,旨在铭记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缅怀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英勇献身的英烈和所有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作出贡献的人们,彰显对历史的尊重及对二战胜利成果的坚定捍卫。
纪念是为了传承。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国人民同反法西斯同盟国以及各国人民并肩战斗的伟大胜利。从苏联为中国提供大批武器装备、美国的“飞虎队”冒险开辟驼峰航线,到救死
扶伤的加拿大医生白求恩、印度医生柯棣华;从在南京大屠杀中保护中国难民的德国人约翰·拉贝、丹麦人辛德贝格,到积极报道中国抗战壮举的英国人林迈可、国际主义战士汉斯·希伯……世界上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等各种反法西斯力量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给予了宝贵援助和支持。今年9月3日,一场弘扬抗战精神、体现时代特色、具有大国气派的阅兵盛典将在天安门举行,中方将邀请为中国抗战胜利作出贡献的国际友人或其遗属代表到现场观礼,以展示国际间的友好合作和对抗战胜利的纪念,汇聚珍爱和平、弘扬正义的国际力量。
纪念是为了警醒。二战的沉痛教训殷鉴不远,历史不能倒退,应当向前;世界不能分裂,应当团结。全世界珍爱和平的人民必须牢记用鲜血和生命书写的历史,坚定捍卫二战胜利成果,坚守真正的多边主义,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为人类争取更加光明的未来。在世界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日益突出的现实背景下隆重举办纪念活动,彰显中国坚决捍卫二战胜利成果和国际公平正义、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也警醒国际社会从历史中汲取前行的智慧和力量,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回望历史,尤其不能忘记,台湾回归中国也是二战的胜利成果,是战后国际秩序重要组成部分。10月25日
前后,举行纪念台湾光复80周年大会,这对于缅怀先烈英勇事迹、回顾两岸同胞共御外侮的历史功绩、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和外来干涉,同心共创国家统一、民族复兴的美好未来具有重要意义。
纪念活动的标识上,象征全中华民族众志成城奋勇抗战的巍峨长城,与寓意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团结起来珍爱和平、维护和
平的橄榄枝相得益彰。中国人民将携手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坚定做历史记忆的守护者、发展振兴的同行者、国际公平正义的捍卫者,共同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学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心得体会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回望那段血与火交织的历史,一大批诞生于硝烟中的文艺作品被搬上银幕,以超越时空的精神力量留存于我们心间。那些经典的镜头与画面,不仅是苦难辉煌的艺术见证,更是新时代青年干部汲取精神养分的沃土。让我们一起重温抗战影视作品,涵养忠诚的品格、斗争的精神、为民的初心,让伟大抗战精神在新时代书写更加绚烂的华章。
一、重温“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生死瞬间,把许党报国刻进基因。
电影《南京照相馆》中邮差阿昌最后一幕赴死时依然挺直脊梁,是四万万同胞“宁死不屈”忠贞品格的体现。电影《八佰》
中战士身绑炸药跃向敌阵的慢镜头,定格了“我死国生”的忠诚信仰。银幕上的一个个催人泪下的镜头,正是由抗战先烈的血与泪铸就,昭示着我们爱国是文艺创作的灵魂,忠诚是民族存续的基石。在新时代的奋斗征程上,广大青年干部要深刻感悟抗战英烈以身许国、矢志不渝的赤胆忠心,与党同心同德、与国同向同行,将个人奋斗的“小我”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大我”。要将赤诚热血的爱国之情转化为狠抓落实的政治定力,深刻领悟
“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答好忠勇报国的时代答卷。
二、回顾“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斗争情节,以胆识谋略劈波斩浪。
电影《地道战》里“埋伏下神兵千百万”的智慧,换来的是“打得他魂飞胆也颤”的辉煌战果。《铁道游击队》中“扒火车、炸桥梁”的胆识,打出了“钢刀插入敌胸膛”的血性,彰显了
“以智取胜、以弱胜强”的斗争哲学。这些影视作品真实地揭示了斗争不在蛮力在谋略,破局不在猛攻在智取。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突破科技“卡脖子”等时代命题摆在我们面前,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繁重,青年干部必须大力弘扬抗战先烈不畏强敌、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英雄气概,面对困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创新方法,面对敌人敢于坚决斗争,在改革开放、科技创新、基层治理的“娄山关”“腊子口”不断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壮筋骨。
三、品味“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感人镜头,让鱼水深情生生不息。
电影《坚守1200秒》里八路军战士虎子为救乡村女孩违反军令扣动扳机,背后考验的是战士心中百姓的地位。《保卫我们的土地》里农民刘山从守护自家麦田到为乡亲死守阵地的转变,更
昭示了“为民”情怀从朴素乡土情升华为崇高信仰的蜕变。这些影视作品深刻揭示了每一次胜利的曙光背后,都牵着党群血肉相连的生命线。“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广大青年
干部要从这些抗战先烈的军民鱼水情中读懂“我是谁、依靠谁、
为了谁”,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这一面,以“时时放心不下”
的责任心深耕民生“责任田”,深入基层一线,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行动温暖民心,以实绩实效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党员干部学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心得体会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八十载岁月奔涌,冲不淡那段烽火连天的集体记忆。回望峥嵘往昔,无数革命先辈以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与人民命运与共的深厚情怀,在艰苦卓绝中浴血奋战,用生命和热血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更应从那激昂的号角声中汲取力量,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以矢志不渝的奋斗姿态,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一、听战斗号角中的忠诚回响,做“矢志不渝跟党走”的举旗者。
淞沪会战硝烟蔽日之时,“死守四行仓库”的悲壮命令如号角撕裂长空。八百壮士孤悬危楼,面对敌军重围,以残躯誓守每一寸国土。谢晋元将军那句“这是我们最后的阵地,是我们的坟墓”的誓言,至今仍如金石坠地,铮铮有声。同样撼人心魄的声响,回荡在狼牙山巅——当弹药耗尽,五位八路军战士向着深谷纵身一跃,用生命换来一条掩护战友和群众成功转移的“生路”。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当以先烈精神为灯塔,照亮信仰之路。把对党绝对忠诚融入血脉、铸入灵魂,常怀“一片丹心图报国”之志,
常行“俯首甘为孺子牛”之事。在平凡岗位上恪尽职守,在急难险重任务中挺身而出,以实干诠释忠诚,用担当书写热爱,真正做到用一生去践行入党时的铿锵誓言。
二、听生产号角中的团结回响,做“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勤务员。
抗战史诗不仅有铁血悲歌,更有军民同心奏响的生产号角。在陕北贫瘠的黄土高原,王震将军一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点燃三五九旅拓荒的激情。昔日荒芜的南泥湾,在锄头与汗水下蜕变为“陕北好江南”,飘扬的垦荒歌声成为那个时代最动人的号角。更令人动容的号角响彻西南险峰——为打通抗战命脉“滇缅公路”,二十万各族儿女在深山绝壁间以简陋工具开凿生命通道。悬崖上凝结的号子声与血肉,书写着“血肉筑成抗战路”的不朽传奇。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必须赓续这份鱼水情深,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用心用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勤务员。
三、听胜利号角中的信念回响,做“笃志初心谋复兴”的追梦人。
抗战胜利的辉煌,由无数艰辛步履走出。从东北抗联十四年浴血苦斗,到入缅远征军异域埋骨他乡;从敌后根据地军民昼伏夜出的游击战争,到正面战场气壮山河的殊死搏杀——胜利之路每一步都浸透鲜血与牺牲。正是这般百折不挠的坚韧、向死而生的勇毅,最终汇聚成胜利的雄浑号角。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
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当代青年尤其需要传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们百折不挠、坚韧不拔必胜信念和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改革深水区勇闯新路,在发展最前沿奋楫争先,让青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绽放绚丽之花。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心得体会
202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站在这一历史节点回望,烽火岁月虽远,抗战精神却如火炬永不熄灭。当代青年应循着英雄的足迹,在追随光、成为光、散发光的征程中,汲取抗战精神的磅礴伟力,勇担使命,书写属于新时代的青春篇章。
一、追随信仰之光,做“一寸丹心图报国”的笃行者,在深刻理解历史中校准人生航向。
抗战英雄用生命点燃的信仰之光,是青年校准人生航向的精
神灯塔。佟麟阁将军以“战死者荣,偷生者辱”立誓,在北平南
苑浴血至最后一刻,用血肉践行“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赤诚;杨
靖宇在零下40摄氏度冰原,以棉絮、树皮充饥仍坚守,以“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的诘问,道破“苟利国家生死以”的大义;赵一曼“未惜头颅新故国”,更在信中告诉儿子“你的
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将家国大爱刻进生命。这些不是尘封的
史料,而是信仰的鲜活坐标。新时代青年追随这束光,既要通过
研读抗战文献、参观纪念馆、听老兵口述,读懂英雄“为何而战”
的初心;更要转化为行动:选专业时,瞄准芯片研发、生物医药等“卡脖子”领域;做职业规划,主动奔赴乡村振兴、基层治理、边疆建设一线;日常学习工作中,以“国之所需,吾之所向”为准则——学生深耕专业破解学术难题,职场人立足岗位服务产业升级,让个人成长始终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
二、成为气节之光,做“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坚守者,在体悟历史印记中锻造精神品格。
抗战先烈用热血铸就的凛然气节,是青年锻造精神品格的范本。走进狼牙山,触摸五壮士跳崖处的岩石,那纵身一跃的决绝,是“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的气节具象;瞻仰刘老庄八十二烈士纪念碑,“八十二个中国人民战士,每一个都染洒着透红的中国人民的鲜血”的碑文,是“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的坚贞见证;
探访东北抗联密营,藏着抗联战士“穷且益坚”的韧性密码。这些印记印证着:气节从非顺境装饰,而是逆境中的精神脊梁。当代青年要将这份气节化为自身光芒,需在实践中锤炼:科研时遇技术瓶颈,如抗联战士坚守密营般耐住寂寞,反复试验直至突破;创业遭市场挫折,学刘老庄烈士“血战到底”的韧劲,复盘调整再出发;面对网络上歪曲抗战历史的言论,像五壮士捍卫阵地般敢于发声,用史料澄清谬误;日常工作中遇“躺平”风气,始终坚守职责底线,不随波逐流。以“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定力,把气节刻进言行,让自己成为支撑时代的“硬骨头”。
三、散发团结之光,做“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奋进者,在续写历史荣光中汇聚时代力量。
抗战胜利的密码,藏在“万众一心”的团结伟力中。台儿庄
战役里,各军摒弃前嫌、协同御敌,用“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筑牢防线;平型关大捷中,八路军各部穿插配合、出奇制胜,以“上下同欲者胜”聚歼强敌;根据地军民同心挖地道、做军鞋,
“母亲叫儿打东洋”的场景,谱写全民抗战壮歌。左权将军“我牺牲了我的一切幸福,为我的事业奋斗”的家书,更道尽团结背后的家国情怀。新时代青年要散发这束团结之光,需将协作融入实践:科研时,主动分享实验数据,联合不同学科团队攻克芯片、新能源等技术瓶颈;参与乡村振兴,牵头联结农户、企业与科研机构,打通农产品产销、技术帮扶的“最后一公里”;投身社会治理,在社区议事中耐心倾听不同声音,牵头组建志愿队解决老人助餐、邻里矛盾等问题;面对突发挑战时,如防汛救灾、应急服务,主动补位配合,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行动,
让团结之光照亮更多角落。
八十年岁月流转,抗战精神熠熠生辉。新时代青年当以之为滋养,在追光中坚定信念,在成为光中锤炼品格,在散发光中践行担当。追光是不忘来路,成为光是走好当下,散发光是照亮未来。唯有将个人奋斗融入时代洪流,方能在民族复兴征程中,书写无愧于时代与人民的青春华章。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学习心得体会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人们纷纷走进抗战博物馆、纪念馆,抚今追昔、鉴往知来,跟随展览,我们的思绪重回烽火硝烟的抗战年代。广大党员干部更要穿越历史长廊,主动接稳永远高燃的“精神火炬”,用心做
到缅怀英雄以铸魂、不忘初心以担当、扛起使命以追梦,真正让穿越时空的精神之火,照亮民族复兴的伟大征途、照亮每一个奋斗者逐梦的朝朝暮暮。
一、缅怀英雄,接稳传承火炬。
当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是谁挺起了脊梁?面对侵略者的炮火,中华儿女以不怕牺牲、不畏强暴的意志,在生与死的抉择中、在血与火的洗礼下,始终绽放着“愿拼热血卫吾华”的意志和魄力的光芒。走进抗战博物馆、纪念馆,聆听左权将军的故事、学习“狼牙山五壮士”的壮举、感悟小号手崔振芳孤身战斗的胆量和血性……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被触动着。8年时间,八路军对日作战共计10万余次,34万名八路军将士血洒疆场,
用生命诠释了赤胆忠心和报国壮志。缅怀英雄,就要主动接稳精神传承的火炬,广大党员干部当深悟“在和平年代一样需要英雄精神”的深意,永远燃烧许党报国的信念、决心,无论眼前有多少考验、挑战,都能毅然奔赴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主动从烈士手中接稳历史的接力棒,为祖国繁荣富强、为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力量。
二、不忘初心,接稳担当火炬。
“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翻开历史的相册,最为动人的总是鱼水情深的一幕幕;走进博物馆、纪念馆,最为触动内心的还是一个个镌刻着初心的物证。从长征路上留下半条棉被给人民的女红军,到秋收起义里群众用水桶送军粮的真挚情谊,从八路军为乡亲们挑水、耕田、助生产的奉献付出,到老百姓把“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的全心拥护,我们懂得了“胜利的力量源
于团结”,我们更感受到“但愿苍生俱饱暖”的为民之心和炽热情怀。广大党员干部当在触摸历史中解锁“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初心密码,在赓续红色血脉中写好“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担当答卷,以双脚丈量大地、以真情呼唤真心,永远以
“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回应民心期待,在新时代续写温暖人心的幸福故事,真正与人民同心同行,共赴“芝麻开花节节高”的火红日子。
三、扛起使命,接稳逐梦火炬。
每一座红色场馆,都镌刻着波澜壮阔的历史,也记录着翻天覆地的岁月变迁,更如一扇窗户,让梦想之光映入了无数人的眼帘。走过满是艰辛的来时路,我们铭刻苦难的记忆,更升起了逐梦未来的万丈豪情。从“膝盖当桌、背包作凳”的艰苦,到“野菜充饥、雨雪果腹”的困境,从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艰难起步,到迎难而上、披荆斩棘的步步为营,拥抱如今有滋有味的生活、
站上广阔的时代舞台,我们深知幸福来之不易,我们更懂得了
“惟有奋斗才能不负时代”的深意。广大党员干部当奋力扛起历史使命,主动涵养“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境界,将独属于民族气韵里的顽强、坚韧、刻苦等厚植于心,勇于投身于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科研攻坚、生态保护等关键领域,始终以“小我”赴“大我”,在奋勇搏击中实现人生抱负、升华人生价值,真正接稳逐梦火炬,让“必胜号子”响彻赶考之路。
上一篇:教师节教师代表发言稿汇总8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