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全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浩渺 分享 时间:

强调历史文化保护的重要性,推动传承与创新结合,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促进经济与文化协调发展。下面由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在2025年全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相关资料,供您参考学习。


在2025年全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此召开全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推进会,主要任务是系统总结近年来的工作成效,深刻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与挑战,并就下一阶段的重点任务进行全面研究与部署。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是城市记忆的物质载体与精神家园。做好保护传承工作,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负责。全市上下必须统一思想,深化认识,以更强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共同开创我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的新局面。

一、肯定过往成绩于坚定文化自信中把握发展脉络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工作,将其置于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全市各级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积极作为、协同奋进,推动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保护体系日臻完善,制度根基不断夯实。我市坚持规划引领与法治保障并重,历史文化保护的“四梁八柱”基本确立。通过不懈努力,成功构建了覆盖城乡的文化遗产四级保护名录体系为系统性保护奠定了坚实基础。截至目前,全市拥有世界文化遗产2处,实现了历史性的重大突破其中包括*运河*段和*庙行宫等璀璨明珠。此外,还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83处,各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总数达到261处。同时,历史建筑的认定保护工作也取得积极进展,已成功认定并挂牌保护历史建筑56处。在立法层面,相继出台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多部地方性法规标志着我市历史文化保护工作全面迈入法治化、规范化轨道。

遗产活化成果丰硕,文化魅力有效彰显。在保护的基础上,我市积极探索活化利用的新路径,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通过文旅项目的精心建设、文艺作品的持续创作以及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有效推动了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例如,*镇、*镇成功创建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成为展示地方特色文化的重要窗口。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成果尤为突出。全市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4项,省级21项,市级非遗项目总数已达481项。代表性传承人队伍不断壮大,拥有国家级传承人1名,省级21名,市级传承人总数达到951名。市级及以上非遗传承基地的数量达到31个。通过举办“非遗大集”、推动非遗进景区等活动以及利用数字技术建立专题数据库进行采集与转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与影响力得到显著提升。

城乡建设融合发展,保护格局全面拓展。我市坚持在城乡发展中融入文化元素,将历史文化保护贯穿于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的全过程。通过全面开展历史文化资源普查,基本摸清了全市的文化遗产家底。在城市层面,启动并推进了*街、*老粮库等一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整治工程在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延续了城市的历史文脉。在乡村层面,加强了对传统村落的保护,留住了宝贵的乡土记忆。考古勘探与发掘工作有序开展,有效保护了地下文物资源。这些工作的开展,使得历史文化保护不再是孤立的点,而是融入城乡发展的有机整体,形成了点、线、面相结合的全域保护新格局。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市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凝聚了广大文物保护工作者的心血与汗水。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长期奋战在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战线上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二、正视现实挑战于深化改革创新中破解发展难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对标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要求,对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我市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依然任重道远,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亟待破解。

思想认识的“温差”依然存在,保护合力有待加强。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对历史文化保护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还不够到位,存在“重开发、轻保护”“重经济、轻文化”的惯性思维。个别历史建筑周边甚至出现了违规建设的现象,这反映出保护的法定性、严肃性尚未完全深入人心。跨部门、跨区域的协同机制还不够顺畅,未能形成“一盘棋”的强大合力,保护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有待提升。

资金投入的“缺口”亟待弥补,保障机制有待健全。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修缮、研究和利用,都需要持续稳定的资金投入。尽管市级财政投入逐年增加,但面对全市量大面广的文化遗产,特别是大量传统村落的基础设施改造和濒危历史建筑的抢险修缮,资金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社会资本参与保护的渠道还不够通畅,市场化运作模式尚在探索阶段,多元化的投入保障机制亟待建立和完善。

活化利用的“路径”尚需拓宽,融合发展有待深化。当前,我市部分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水平还不高,存在模式单一、业态陈旧的问题。一些历史建筑“保”下来了,但如何“用”好,如何转化为推动地方发展的优质资源,思路还不够开阔。文化挖掘与研究的深度有待加强,未能充分提炼其精神标识与文化精髓,地方文化特色未能得到淋漓尽致地展现。文旅融合的广度和深度也有待拓展,精品线路不多,体验性、互动性产品较为缺乏,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未能得到充分释放。

专业力量的“短板”比较突出,人才支撑有待强化。历史文化保护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极强的工作。当前,我市在考古、古建筑修缮、历史研究、展陈设计、文创开发等领域的专业人才队伍还比较薄弱,尤其是在基层一线,专业技术人员更为匮乏。这直接影响了保护规划的科学性、修缮工程的质量以及活化利用的水平。人才的引进、培养和激励机制尚不健全,难以满足新时代保护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坚持问题导向,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三、明确未来方向于勇担时代使命中开创发展新局

做好新时代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兼顾、精准发力。各地各部门要围绕既定目标,聚焦重点任务,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落实,奋力推动我市历史文化保护事业再上新台阶。

第一,必须提高站位,强化责任担当,构筑思想认识新高度。要深刻认识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就是守护城市的根与魂,是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市的题中之义。要将历史文化保护工作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将其作为城市内涵式发展的核心要素来抓。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履行好第一责任人的职责,亲自研究、亲自部署、亲自督办,将保护责任层层压实。要建立健全严格的考核问责机制,对破坏历史文化遗产的行为,坚持“零容忍”,依法依规严肃处理。要将保护理念贯穿于各项决策之中,坚决杜绝任何以“发展”为名的破坏性建设,确保城市的开发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相得益彰。

第二,必须深化资源挖掘,完善保护体系,构建系统保护新格局。保护工作的基础在于摸清家底、健全体系。要启动新一轮的全市历史文化资源普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调查与记录,建立内容翔实、动态更新的资源数据库,确保不留死角、不留盲区。要加快完善保护规划体系,高标准完成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以及各级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的保护规划编制与报批工作,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要严格落实保护名录制度,对已公布的各级文保单位、历史建筑、非遗项目,要逐一明确保护范围、划定建设控制地带、制定保护措施,并向社会公布,接受公众监督。特别是要紧盯*省历史文化名城申报目标,对标对表,补齐短板,确保申报工作圆满成功。

第三,必须创新活化利用,赋能城乡发展,培育动能转换新引擎。保护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传承与发展。要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原则,推动文化遗产资源向发展优势转化。要大力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聚焦*运河文化带等核心资源,串联沿线的历史街区、工业遗产、古镇古村,精心策划和打造一批具有*文化标识的精品旅游线路和文旅产品。要支持*大街、*厂等重点项目建设,将其打造成为集历史展示、文化体验、休闲商业于一体的城市文化新地标。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鼓励非遗传承人与设计师、企业跨界合作,开发符合现代审美的文创产品。持续办好“非遗大集”等品牌活动,推动非遗走进校园、走进社区、走进网络空间,让传统技艺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的光彩。要探索历史建筑的多元化、市场化利用模式,鼓励通过公开招租、合作经营等方式,将其改造为小型博物馆、特色书店、艺术空间、精品民宿等,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第四,必须强化保障支撑,凝聚社会合力,开创共建共享新局面。做好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离不开坚实的保障和广泛的社会参与。要构建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在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加大本级财政投入的同时,要研究出台激励政策,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通过投资、捐赠、设立基金等多种形式参与到保护工作中来。要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制定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定向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建立专家咨询委员会,为重大保护项目提供智力支持。要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浓厚氛围。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平台,广泛宣传历史文化保护的重要意义、法律法规和先进典型,讲述好*的文化故事。要畅通公众参与渠道,鼓励成立民间保护组织,发展文化志愿者队伍,让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成为全体市民的自觉行动和共同责任。

同志们,保护历史文脉,就是守护城市的灵魂;传承文化基因,就是延续城市的生命。这项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让我们以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未来负责的高度自觉,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务实的作风,扎实推进全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为加快建设现代化新*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谢谢大家。

47 51755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