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全市上级移交有关生态环境问题整改部署推进会上的讲话
加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落实上级部署,强化责任意识,推动各项措施落地,确保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建设美丽城市。下面由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在2025年全市上级移交有关生态环境问题整改部署推进会上的讲话”相关资料,供您参考学习。
在2025年全市上级移交有关生态环境问题整改部署推进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召开这次会议,主题明确、任务具体,就是针对上级移交的一系列生态环境突出问题,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落实。会议的氛围是严肃的,议题是沉重的,要求是刚性的。上级移交的每一个问题,都像一面镜子,不仅照出了工作中的短板和漏洞,更考验着在座各位的政治担当和履职能力。因此,开篇不再赘述此次任务的重要性,直接进入正题,以问题为导向,以整改为目标,以实效论英雄。
一、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生态环境整改的极端重要性与紧迫性
生态文明建设是“国之大者”,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抓好生态环境保护,不仅是发展问题、民生问题,更是严肃的政治问题。此次上级移交的系列问题,性质严重、影响深远,整改成效如何,是检验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的“试金石”,是衡量是否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重要标尺。
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部分同志依然存在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有的认为问题年年讲、年年有,产生了“疲劳感”,缺乏攻坚克难的锐气;有的心存“过关”心态,认为只要应付过检查就算完成任务,在整改标准上打折扣、搞变通;有的甚至奉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报告写得天花乱坠,实际工作原地踏步。这些错误思想和行为,是抓好问题整改的最大障碍,必须坚决予以纠正。此次移交的问题清单,是一份沉甸甸的政治责任状。其中,既有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后,部分整改任务推进迟缓、进度滞后的“旧账”,也有近期上级在抽查检查和暗访调研中发现的整改不彻底、标准不高的“新病”;既有长期困扰发展的行业性难题,如锂冶炼剩余物处置利用问题,也有威胁一方平安的高风险、高隐患、高舆情问题。每一个问题背后,都关联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影响着政府的公信力。对此,绝不能有任何的含糊和退让,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扛起整改的政治责任,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和背水一战的勇气,不折不扣地完成各项整改任务。
二、坚持问题导向,精准聚焦整改任务的关键环节与核心症结
解决问题,首先要看清问题、找准症结。只有对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精准地剖析,才能制定出科学、有效、彻底的整改方案。此次整改,要杜绝“大水漫灌”,力戒“一刀切”,必须针对不同问题的性质和成因,精准科学施策。
第一,全力攻坚锂冶炼剩余物处置利用难题。*市作为新能源产业的重要基地,锂电产业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然而,与产业高速发展相伴相生的,是日益严峻的锂冶炼剩余物处置压力。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每年新增的锂冶炼废渣超过60万吨。长期以来,多数企业的处理方式仍停留在堆存或简单填埋的初级阶段。这种粗放的处理模式,不仅大量侵占宝贵的土地资源,更对土壤和地下水构成严重的潜在威胁。当前,锂渣资源化利用技术并非空白。国内外已有诸多探索,例如通过湿法冶金工艺回收有价金属,或将其作为建材原料进行综合利用。然而,这些技术在本地的应用却步履维艰,主要原因在于部分企业缺乏主体责任意识,宁愿选择成本最低的堆存方式,也不愿在环保技术研发和升级上投入真金白银。同时,相关职能部门在政策引导、标准制定和监督管理方面也存在缺位。对此,必须采取超常规举措:一要立即开展全市锂冶炼剩余物存量和产生量大排查,摸清底数,建立动态管理台账,坚决杜绝新增非法倾倒和堆存点。二要成立由市级层面牵头的技术攻关与应用专班,组织科研机构、高校和龙头企业,联合攻关低成本、高效率的锂渣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技术。对于成熟的技术,要通过政策补贴、税收减免等方式,引导企业加快应用。三是规划建设集中式、专业化的锂冶炼剩余物处置中心和循环经济产业园,变分散处理为集中治理,化企业负担为产业机遇,形成“点石成金”的绿色产业链。
第二,坚决彻底整治整改滞后与标准不高问题。对于中央环保督察反馈后整改滞后的问题,必须专项攻坚,倒排工期、挂图作战,迎头赶上。相关责任单位主要负责人要亲自挂帅,将责任压实到具体岗位、具体人员,确保按时销号。对于那些整改不彻底、标准不高、群众不满意的项目,必须坚决“回炉重造”,不允许搞任何变通,不允许降任何标准。市级督查部门要组织“回头看”专项行动,对已经上报完成整改的问题进行随机抽查,一旦发现弄虚作假、敷衍了事,不仅要追究当事人的责任,更要严肃追究相关单位领导的责任。
第三,系统推进“清污排雷”专项行动走深走实。“清污排涝”专项行动是守住生态环境安全底线的重要抓手。然而,从近期掌握的情况看,行动进展并不均衡。参照一些地区的经验数据,污染源整治完成率普遍要求达到80%以上而本市部分区域的重点污染源排查整治完成率尚不足60%。这暴露出排查不够深入、整治不够有力的问题。下一步,行动必须向纵深推进。排查范围要从重点工业园区向城乡接合部、农村地区延伸,实现全覆盖、无死角。整治对象要从已知的显性污染源向潜在的、隐性的环境风险点拓展,特别是要加强对废弃矿山、老旧工业场地、危化品储存点等区域的风险评估与管控。要建立“排查、登记、评估、整治、销号”的全流程闭环管理机制,确保每一个风险隐患都能得到有效管控和彻底消除。计划在2026年6月底前,完成全市范围内所有高风险等级污染源和环境安全隐患的整治工作。
三、树立系统观念,统筹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树立系统观念,坚持统筹兼顾,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协同并进。
第一,坚决守住“三条底线”,筑牢生态安全屏障。这是必须向全市人民立下的“军令状”。一是“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差”的底线。要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空气质量方面,虽然初步数据显示,2024年全市PM2.5年均浓度预计可从2023年的31微克/立方米下降至29.5微克/立方米左右,实现小幅改善,但臭氧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必须加强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的协同控制。水环境方面,要巩固提升主要河流水质,加快推进城乡污水管网建设和雨污分流改造,确保稳定达到功能区要求。二是“不发生重大及以上突发环境事件”的底线。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对环境风险隐患进行常态化排查整治,完善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演练,提升应急处置能力。三是“不发生重大生态环境舆情”的底线。要主动回应社会关切,畅通群众监督和举报渠道,依法公开环境信息,将环境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第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环境保护不是发展的包袱,而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催化剂。要以此次问题整改为契机,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对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的落后产能,要依法依规、坚决淘汰。对现有产业,要引导其开展清洁生产改造和智能化、绿色化升级。要大力发展绿色环保产业、循环经济和清洁能源,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特别是对于锂电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从发展之初就要嵌入“绿色基因”,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建设、高强度监管,打造从绿色矿山、绿色冶炼到绿色回收的全生命周期产业链,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第三,健全长效监管机制,提升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问题整改不能只满足于“就事论事”,更要举一反三,从制度机制层面查找深层次原因,补齐短板、堵塞漏洞。要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体系,将整改成效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年度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要深化生态环境领域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整合执法力量,下沉执法重心,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在线监测等科技手段,提高执法的精准性和威慑力。要构建“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全过程监管链条,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同志们,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是一场硬仗,也是一次大考。任务已经明确,号角已经吹响。各地区、各部门必须立即行动起来,以“钉钉子”的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要发扬斗争精神,敢于动真碰硬,对整改不力、推诿扯皮、弄虚作假的单位和个人,坚决依纪依法严肃问责,绝不姑息。大家以对党、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作风,坚决打赢这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攻坚战,为加快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为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作出应有的贡献!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