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经济开发区事业干部赴江浙考察交流发言材料

浩渺 分享 时间:

县经济开发区事业干部赴江浙考察交流,学习先进经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创新能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下面由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县经济开发区事业干部赴江浙考察交流发言材料”相关资料,供您参考学习。


县经济开发区事业干部赴江浙考察交流发言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

根据县委、县政府统一安排,81日至85日,我有幸作为开发区办公室工作人员,跟随由管委会主要领导带队的考察团,赴浙江省杭州市钱塘新区、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无锡市高新区开展为期5天的学习交流。此次考察紧扣对标先进找差距、聚焦主业谋突破主题,通过实地走访企业、座谈交流、沉浸式体验等方式,深入学习了江浙地区经济开发区在产业升级、园区运营、服务创新等方面的先进经验。现将个人学习体会与思考汇报如下,恳请各位领导、同仁批评指正。

一、本次考察是一场颠覆认知的产业之旅,让我看到了差距之外的深层逻辑

出发前,我对江浙开发区的印象停留在经济强、企业多的模糊认知里。但当双脚真正踏上杭州钱塘新区的土地,站在比亚迪新能源整车生产基地的智能生产车间外,透过玻璃幕墙看到上百台机械臂有序舞动、AGV物流车精准穿梭、电子屏上实时跳动的生产数据时,内心的震撼远超预期——这里的每一寸空间都在说话:不是简单的规模大,而是链条全;不是粗放的速度快,而是精度高

在苏州工业园区的企业服务中心,我们遇到了一位正在办理环评手续的企业负责人王女士。她一边翻看着刚打印出来的审批结果,一边感慨:以前跑手续要跑5个部门,现在一个窗口递材料,工作人员还主动帮我们梳理了政策适用条款,3天就办结了,比预期快了一倍!更让我们意外的是,服务中心大厅里没有一刀切的叫号机,取而代之的是帮办员流动服务——他们戴着工作牌,主动询问企业需求,用方言或通俗语言解释政策,连老年人都能轻松沟通。这种服务不是管理,而是成就的理念,与我们日常工作中完成流程即可的思维形成鲜明对比。

在无锡高新区的科创飞地园区,我们参观了一家从深圳来的半导体企业。负责人介绍:这里虽然物理空间不大,但配套了共享实验室、中试车间和政策申报专班,我们在深圳做研发,无锡做量产,成本降了30%,效率提升了40%这让我突然意识到:江浙开发区的竞争力,早已不是拼土地、拼政策的初级阶段,而是转向拼生态、拼服务、拼协同的高阶逻辑——他们不仅在种企业,更在育生态;不仅在引项目,更在聚人才;不仅在做产业,更在造场景

这些细节让我深刻反思:过去我们常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如果只看到的形状,而没读懂里的纹理,最终只会东施效颦。江浙经验的核心,是以企业需求为中心的服务思维、以产业生态为支撑的系统思维、以创新驱动为引擎的前瞻思维。这三种思维,正是我们需要重点拆解转化的底层逻辑。

二、深度观察看到三个没想到的细节,揭开了先进园区的运营密码

考察中,有几个看似不起眼的细节,让我对开发区如何做好服务有了全新认知。

第一个没想到:旧厂房能变成金名片。 在杭州钱塘新区,我们参观了一座由原纺织厂改造的工业文化创意园。红砖厂房、老式锅炉、锈迹斑斑的行车轨道被完整保留,内部却引入了数字艺术工作室、跨境电商孵化器、工业设计中心。园区负责人介绍:这里原本是低效用地,我们没有一拆了之,而是邀请设计师做微改造,既保留了城市记忆,又激活了产业新动能。更关键的是,园区配套了工业遗产讲解员,游客可以扫码听老工人的厂史故事,企业也能在旧车间里办产品发布会——工业记忆与现代商业的融合,让这片土地的价值从亩产税收延伸到了文化赋能。 这让我联想到我县开发区内也有几处闲置老厂房,过去一直因改造成本高、定位难被搁置。如果我们能借鉴这种最小干预、最大赋能的思路,或许能盘活一批沉睡资产,为中小企业提供低成本、有温度的成长空间。

第二个没想到:小窗口能撬动大服务。 苏州工业园区的一窗通办服务窗口,表面看和其他政务大厅没什么区别,但当我们跟随工作人员体验帮办流程时,发现了隐藏功能:窗口配备了一台政策计算器,企业输入营收、人数等基础数据,系统自动生成可申报的政策清单;旁边还有一本企业问题台账,记录着近3个月企业反映的高频问题,比如员工子女入学难”“物流车辆进城限制等,每条问题都标注了责任部门、解决进度和反馈评价。工作人员说:我们的目标不是办完事,而是解决问题;不是等企业来,而是找企业帮这让我反思我们的政务服务:过去我们强调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但往往忽略了主动靠前。比如,企业招工难,我们是否提前对接了职业院校?企业物流成本高,我们是否调研过周边交通路网?服务的温度,往往藏在多问一句”“多走一步的细节里。

第三个没想到:土办法能解决新问题。 在无锡高新区的一家新能源电池企业,我们遇到了生产部张经理。他指着车间墙上的问题看板说:这是我们和园区管委会一起做的红黄绿进度表,红色是卡壳问题,黄色是预警问题,绿色是正常推进。每周三下午,管委会分管领导带着职能部门负责人来坐诊,现场协调解决。更让我们意外的是,看板上的问题大多不是高大上的技术难题,而是员工宿舍热水供应不稳定”“货车进出园区排队时间长这类小事。张经理坦言:这些事看起来小,但直接影响工人情绪和生产效率。管委会愿意管闲事,我们才能安心搞生产。这让我想起一句话:园区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把企业的小事当成自己的大事我们常把优化营商环境挂在嘴边,但如果连企业员工上厕所是否方便、食堂饭菜是否可口都不清楚,所谓的优化不过是空泛的口号。

三、对标反思:一份带着热气的行动清单,让学习成果落地生花

考察结束后,我反复梳理笔记,结合开发区实际,梳理出三条可操作、能落地的改进方向:

第一,从重招商转向重育商,打造有生命力的产业生态。 我们过去更关注引进多少项目,但对项目落地后能不能长大关注不够。下一步,建议建立企业成长档案:对新入驻企业,跟踪其3年内的产值、税收、用工变化;对本土企业,建立升规培育库”“上市后备库,联合税务、金融等部门提供定制化服务。同时,探索链主企业+配套企业的协同机制,比如依托我县现有的机械制造龙头企业,吸引上下游零部件企业落户,形成小而精的产业集群。

第二,从管企业转向服务企业,构建有温度的政务体系。 借鉴苏州工业园区经验,在政务服务中心设立企业服务专区,推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并配套政策计算器”“问题直报平台等数字化工具。同时,建立干部包联企业制度,要求干部每月至少到企业走访2次,不仅要看厂房、查数据,更要坐下来聊困难、站起来解问题。比如,针对企业反映集中的用工难,可以联合县人社局开展订单式技能培训;针对物流成本高,可以协调周边物流园区开通园区专线

第三,从建园区转向活园区,激活有特色的空间价值。 对我区内的闲置厂房、低效用地开展地毯式排查,分类制定盘活方案:对有一定历史价值的老厂房,学习杭州经验,改造为工业文化+创意办公综合体;对地理位置优越的空闲地块,引入科创飞地模式,吸引外地优质企业轻资产入驻;对配套薄弱的园区,优先建设人才公寓、职工食堂、共享会议室等小而美的设施,让企业员工留得下、干得好

五天的考察,既是一次开眼界的学习之旅,更是一次找差距的反思之旅。江浙开发区的成功,不是因为天赋异禀,而是因为敢为人先的闯劲、精益求精的韧劲、人民至上的初心。回到工作岗位后,我将把此次考察的收获转化为具体行动:多到企业车间走一走,听听机器的心跳;多到员工食堂坐一坐,尝尝饭菜的味道;多到项目现场转一转,看看工程的进度。我相信,只要我们始终保持空杯心态,把他山之石转化为本土之玉,就一定能让县经济开发区的发展更有温度、更有质感、更有活力!

最后,衷心感谢县委、县政府给我们这次宝贵的学习机会!以上是我的发言,不妥之处,请各位领导、同仁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47 49657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