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全市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浩渺 分享 时间:

强调整治形式主义的重要性,推动减负措施落实,提升基层工作效率,促进服务群众的实效,确保政策落地生根。下面由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在2025年全市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相关资料,供您参考学习。


在2025年全市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市委召开这次专项工作推进会,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领会党中央关于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最新精神,传达上级有关工作通报的典型案例,分析研判我市当前面临的形势与挑战,并对下一阶段的重点任务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压实。刚才,相关单位汇报了前一阶段的工作进展,反映出一些共性问题,也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建议。总体来看,前期的工作是有成效的,但对照上级的要求和基层的期盼,我们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卸下不必要的负担,是党中央着眼全局、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的重要举措。这项工作不仅是作风建设的攻坚战、持久战,更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关系到党心民心,关系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为基层减负的极端重要性与现实紧迫性

为基层减负,绝非一项常规性的行政管理工作,而是具有深刻政治内涵和重大战略意义的系统工程。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领会其核心要义。

首先,这是践行“两个维护”的政治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为基层减负松绑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反复强调要让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抓落实。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能否不折不扣地将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能否坚决纠治那些加重基层负担、侵蚀群众获得感的顽瘴痼疾,是检验我们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的“试金石”。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任何在减负工作上的迟疑、变通和折扣,都是政治上不清醒、不坚定的表现。

其次,这是激发干部干事创业活力的内在需要。基层是政策执行的“最后一公里”,基层干部是连接党和人民群众的“最后一米”。然而,一个时期以来,“文山会海”屡禁不止、“督检考”过多过滥、“指尖上的形式主义”花样翻新等问题,让基层干部疲于应付,身心俱疲。搜索结果中普遍反映的“为表所困”“重复填报”“多头报送”等现象极大地挤占了基层干部深入群众、调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时间和精力。根据一些区域性的调查,部分基层干部有超过40%的工作时间被消耗在各类数据整理和表格填报上。这种状况如果不能得到根本扭转,必然会挫伤干部积极性,消磨队伍战斗力,最终影响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为基层减负,就是要将干部从无谓的事务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轻装上阵,以更加昂扬的状态担当作为、干事创业。

最后,必须厘清“减负”与“减责”的辩证关系。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核心是“减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虚”和“空”,减去那些超越基层承载能力的“过”和“滥”,而不是降低工作标准,更不是削减应尽之责。“减负”是为了更好地“担责”,是为了让基层把主要精力聚焦到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的主责主业上来。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刻认识到,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维护稳定、服务群众的责任分毫不能减。我们旗帜鲜明地反对的是那些脱离实际、不解决问题的假作为、乱作为,而对于推动发展、服务群众的真作为、善作为,则要大力提倡和鼓励。决不能让“减负”成为少数干部“躺平”不为、消极怠工的借口。

二、坚持问题导向,精准审视当前形式主义的新动向与老问题

自专项工作开展以来,我市各级各部门按照市委的统一部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值得肯定。但是,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形式主义具有顽固性、反复性和变异性,稍有松懈就可能反弹回潮。结合上级通报的典型案例和我们自身排查的情况,当前至少有四个方面的突出问题需要引起高度警惕。

第一,源头把关不严,文山会海出现“隐形变异”。一些部门在发文、开会方面,虽然在数量上有所控制,但“穿靴戴帽”、内容空洞的文件依然不少;一些会议虽然时间缩短了,但陪会范围扩大、视频会议“一开了之”不重实效的问题依然存在。更有甚者,将过去的红头文件、正式会议,转变为以“工作提示”“便函”“通知”等名义下发的“白头文件”,或者通过即时通讯工具安排工作,看似非正式,实则层层加码,让基层应接不暇。这种“减量不减负”的现象,是典型的“换汤不换药”,必须坚决纠正。

第二,数字技术滥用,催生“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数字化本是提升治理效能的利器,但一些部门在推进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理念出现偏差,导致“技术工具”异化为“官僚工具”。“基层减负越减越重”的论调在一定范围内持续发酵,部分原因就在于此。主要表现为:一是系统林立,数据壁垒高筑。各条线、各部门开发了大量功能单一、互不兼容的APP、小程序和工作群,导致基层干部不得不在多个平台之间来回切换,“一个数据跑多趟”。二是过度留痕,考核线上化。一些工作不论性质,一律要求“上传图片”“视频打卡”“实时定位”,把工作过程等同于工作实效,让干部围着手机转,而不是围着群众转。三是填报随意,任务泛滥化。部分上级单位利用数字平台的便捷性,随意向基层派发各类信息采集、问卷调查、网络投票任务,且时限要求紧、内容繁杂,构成了新的负担。国家数据局正在推动基层报表精简整合工作,正是为了破解这一难题。

第三,政绩观存在偏差,项目建设和督检考中存在“面子工程”。上级通报的案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例如,有的地方在项目集中开工中盲目攀比,存在数据不实、论证不充分的问题;有的单位斥巨资建设使用率极低的数字液晶屏等设施,搞华而不实的“面子工程”;还有的单位违规使用巨额资金维修办公楼和建设景观。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错误的政绩观,急于出显绩、造声势,而不注重打基础、利长远。在我市,类似的问题也不同程度存在。一些督查检查考核,出发点是好的,但过程中层层陪同、过度准备,让基层如临大敌,甚至催生“盆景式”迎检,不仅没有发现真问题,反而助长了弄虚作假的风气。正如某中央单位调研组层层多人陪同、增加基层负担的案例所警示的不重实效的调研检查,本身就是一种形式主义。

第四,社会事务权责不清,各类创建评比活动加重基层负担。权责同授是基本原则,但现实中往往是“责任下移、权力截留”,大量事务涌向基层,而相应的资源、权限并未同步下放,造成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的困境。同时,一些部门、行业协会甚至中介机构,热衷于组织各类“示范”“达标”“先进”的创建评比活动。这些活动往往标准烦琐,要求基层提供大量台账和证明材料,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例如,某全国性协会违规开展达标创建,评分标准高达上百项,让学校不堪重负;某市教育局也因违规开展创建示范活动被通报。这些活动很多已经背离了初衷,演变成了部门“刷存在感”、基层“陪跑”的负担,必须进行全面清理和规范。

三、坚持标本兼治,以系统思维和钉钉子精神推动专项整治走深走实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拿出“当下改”的果断和“长久立”的智慧。下一步,全市上下要聚焦关键环节,坚持“实、精、准”的原则,综合施策,务求实效。

第一,聚焦源头管控,坚决打好“减量提质”的攻坚战。一是要严格规范文件会议。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要牵头,建立健全文件、会议的前置审核和总量控制机制。凡是国家法律法规和上级文件已明确规定的,原则上不再层层制定贯彻落实意见;能通过电话、便函等方式解决的,一律不发文;内容相近的会议要合并召开,能开视频会的不集中开,能不开的坚决不开。要对文件的篇幅、会议的时长和规模作出刚性约束,切实提高文会质效。二是要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市级层面要建立年度督检考总盘子,实行计划管理和备案审批。严禁各部门、各单位擅自组织,严禁重复检查、多头检查。要大力推行“四不两直”式暗访,多到现场看、多见具体事、多听群众说,真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推动考核方式的科学化,更多地运用大数据分析、群众评议、实绩评估等手段,减少对台账资料的依赖,让考核“指挥棒”真正指向实干实绩。

第二,聚焦数字赋能,着力打好“数据破壁”的协同战。一是加快建设全市统一的数字底座。由市大数据管理部门牵头,整合现有各类政务APP和工作平台,构建全市统一的基层治理数字化应用入口。要坚决打破“数据孤岛”,按照“一数一源、一源多用”的原则,建立全市统一的数据资源目录和共享交换机制,实现数据一次采集、多方共享,从根本上铲除“重复填表”“多头报送”的土壤。二是从严规范“指尖”上的工作任务。出台专门的管理办法,对通过政务APP、工作群等线上方式安排部署工作、进行考核、要求留痕的行为进行全面规范。明确规定,不得以APP使用率、线上留痕情况等作为考核评价基层的依据。任何线上平台的开发和,必须经过科学论证,以“是否真正为基层减负、是否真正提升工作效率”为唯一标准,杜绝为了数字化而数字化的新形式主义。

第三,聚焦权责匹配,奋力打好“强基固本”的体系战。一是推动资源权限下沉。要深化乡镇(街道)管理体制改革,科学制定基层权责清单,依法明确乡镇(街道)的职权,厘清县乡关系、条块关系。坚持“权随事转、费随事转”,推动编制、资金、服务等资源向基层倾斜,确保基层有职有权有物,能够心无旁骛地抓好主责主业。二是全面清理规范社会事务。要对面向基层的各类创建示范、评比达标、排名排序等活动进行一次“大起底”“大扫除”。除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明确要求开展的以外,一律取消。确需保留的,必须按程序报批,并严格控制规模和频次。要斩断通过这些活动向基层转嫁负担、摊派费用、索要资源的利益链条,让基层从各种不必要的“牌子”和“帽子”中解脱出来。

第四,聚焦激励约束,全力打好“作风建设”的持久战。一是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用人导向。要坚持在基层一线、在艰苦复杂环境、在应对重大斗争中考察识别干部。把干部的精力引导到狠抓落实、为民服务上来,大力选拔和重用那些敢于担当、善于作为、实绩突出的干部,让“吃苦者吃香、实干者实惠”成为常态。同时,要精准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健全容错纠错机制,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二是强化监督执纪问责。纪检监察机关要发挥监督专责,把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作为政治监督和日常监督的重要内容,畅通举报渠道,定期开展明察暗访。对发现的典型问题,要深挖根源、严肃查处、公开通报,形成强大震慑。要深化以案促改、以案促治,剖析一个案例,解决一类问题,完善一套制度,坚决防止问题反弹回潮。三是加强对基层的关心关爱。减负的最终目的是赋能。各级党组织要真心实意关心关爱基层干部,落实好体检、休假等制度,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要加强对基层干部的思想引导和能力培训,帮助他们提高应对复杂局面、服务人民群众的本领,让他们既有干劲,又有能力。

同志们,为基层减负,责任重大,意义深远。这是一场必须打赢的硬仗。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发扬钉钉子精神,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作风,把各项减负措施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切实把基层干部的手脚从形式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为奋力谱写*市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凝聚起更加磅礴的力量!

47 51700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