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委书记研讨发言材料:坚决纠治文风作风顽疾
坚决纠治文风作风顽疾,强化责任落实,推动作风转变,提升工作效率,营造良好氛围,确保各项工作扎实推进。下面由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党委书记研讨发言材料:坚决纠治文风作风顽疾”相关资料,供您参考学习。
党委书记研讨发言材料:坚决纠治文风作风顽疾
根据上级关于围绕改进文风、转变作风开展专题研讨的部署要求,我结合自身作为乡党委副书记、政法委员的岗位职责和思想工作实际,聚焦“抄袭雷同、敷衍应付、照抄照搬、当甩手掌柜、把关失守”等五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检视。下面,我从个人角度,谈三点认识、差距和要求,向组织作一次思想汇报。
一、提高站位,深刻认识文风不正的极端危害性
文风是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的集中体现,是观察一名干部政治能力、宗旨意识和责任担当的重要窗口。一段时间以来,一些不良文风现象禁而未绝,甚至出现新的变种,其根源在于思想上的“总开关”出了问题。
首先,文风不正的本质是政治上不清醒。公文是传递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导基层实践、服务人民群众的重要载体。每一份文件、每1篇材料都承载着政治属性和政治责任。无论是制发公文抄袭网络,还是起草报告敷衍了事,其背后反映的都是政治站位的缺失和责任感的淡漠。这种行为看似是“文笔”上的小问题,实则是对上级决策部署的消极应付,是对人民群众利益的漠视。正如一些案例所揭示的,一份照搬上级、复制比例超过60%的文件,不仅无法有效指导我乡的实际工作,反而会损害党委、政府的公信力,让群众感觉政策“悬在
空中”,与己无关。
其次,文风不正的危害是实践上的“空对空”。“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工作千头万绪,直面矛盾和问题。如果我们的文件、方案、报告都是通过“裁缝式写作”拼凑而成,不接地气、不察实情,那么政策的落地必然会“水土不服”。特别是作为政法委员,负责的领域涉及社会稳定、依法治理等核心工作,起草的无论是风险评估报告、矛盾纠纷调解方案,还是普法宣传材料,都要求精准、务实。若简单照搬其他地区的经验,或套用几年前的旧模板,而不结合*乡当前的人口结构、产业特点、社会治安状况进行“本地化”改造,就可能导致风险预判失准、矛盾化解失效、群众法律需求得不到满足,最终造成“决策与实践两张皮”的困局。
最后,文风不正的根源是作风上的“懒散浮”。“当甩手掌柜”,随意将公文撰写任务以购买服务方式外包,或过度依赖人工智能工具,看似是“高效”,实则是能力上的“躺平”和责任上的“外包”。这种做法让干部失去了深入思考、分析问题、谋划工作的基本能力,变成了“二传手”和“签字员”。同时,“把关失守”现象,即审核流程流于形式,责任链条断裂,更是这种“懒散浮”作风的集中爆发。一个环节的疏忽,可能导致一份充满逻辑谬误、事实错误甚至导向偏差的文件被印发,其造成的负面影响难以估量。这警示我们,改进文风必须先从转变思想作风入手,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二、对标自省,深入查摆自身存在的差距与不足
对照上级指出的五个方面问题,我坚持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
进去、把工作摆进去,进行了严肃的自我剖析,发现自身在思想深处、工作细节上仍存在不小的差距。
一是在抵制“抄袭敷衍”上,思想警惕性不够高。在日常工作中,我本人能够坚守底线,做到不抄袭、不剽窃。但在审核把关分管领域干部提交的材料时,有时会不自觉地陷入“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比如,在审核一些常规性的工作总结、学习体会时,更多地关注格式是否规范、要点是否齐全,而对于文字背后是否存在简单复制粘贴、套用模板的“痕迹”辨别不够敏锐,挖掘不够深入。有时看到一些表述似曾相识,也可能因为工作繁忙、时间紧迫,只作了简单修改,未能一追到底、严肃指出,客观上对“裁缝式写作”的现象存在一定的宽容度,未能起到“防火墙”和“过滤器”的应有作用。
二是在克服“照抄照搬”上,主动作为的创新劲头不足。作为政法委员,我经常需要传达和落实上级关于平安建设、市域社会治理、法治政府建设等方面的文件精神。在工作中,我深刻认识到“上下一般粗”的危害。但在具体实践中,有时为了追求落实的“速度”和“准确度”,会下意识地选择最“保险”的方式,即较大篇幅地引用上级文件的原文原话,确保“不走样”。虽然这保证了政策传达的准确性,但也牺牲了与*乡实际情况结合的紧密性。比如,在制定我乡年度普法工作要点时,可能更多的是对县级文件的任务分解,而对如何用本乡群众身边发生的鲜活案例、用群众听得懂的“土话”去解读法律条文,思考得不够深、办法不够多,导致文件对基层工作的具体指导性打了折扣。
三是在防范“甩手掌柜”上,存在能力恐慌和潜在风险。当前,各项工作任务重、要求高、节奏快,我有时会感到“本领恐慌”。特别是面对一些专业性强、需要大量数据分析的调研报告,内心深处也曾有过“让更专业的人来写”或者“借助智能工具快速生成”的念头。虽然我坚守了亲力亲为的原则,但这种念头的出现本身就是一种危险信号。它反映出我在面对新挑战时,深入钻研、攻坚克难的韧劲还需加强。同时,在部署工作时,对下属干部“交任务”多,“教方法”少,未能将文稿起草作为锻炼干部、提升其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这本身也是一种隐性的“甩手”行为。
四是在履行“把关责任”上,压力传导的链条不够严实。作为分管领导,我是公文流转和签发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我深知自己的签字就意味着责任。回顾过往,尤其是在一些紧急任务中,我可能存在对起草人过度信任、对前置审核环节过度依赖的情况,导致审核把关的“探头”作用未能100%发挥。我乡在今年5月份曾召开过全乡范围的“改进作风、狠抓落实”年自查自纠工作会,那次会议就暴露了我们一些工作中存在的类似问题。我反思,自己未能将这种压力时时刻刻传导到每一位经办人,也未能推动建立一套更加刚性、更加细化的审核标准和责任追究机制,导致责任链条在某些时候、某些环节上存在“虚化”的风险。
三、明确方向,以自我革命精神抓好整改落实
知不足而奋进,望山远而力行。针对以上查摆出的问题,我将以此次专题研讨为新的起点,从以下四个方面对自己提出严格要求,力
求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第一,强化“笔下有政治”的清醒自觉。把文风建设摆在讲政治的高度来审视,带头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力戒形式主义、改进文风作风的重要论述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今后的工作中,坚持把每一份公文、每1篇材料都当作检验自身“政治三力”的试金石。建立个人工作原则:凡是需要我签发的文件,必须逐字逐句通读,确保吃透上情、摸准下情;凡是我分管领域起草的重要文稿,必须亲自参与谋划、亲自修改把关,坚决杜绝二手信息和模糊表述。
第二,树立“脚下有泥土”的调研导向。好文风是“走”出来、“访”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解决“照抄照搬”“敷衍应付”的根本之策,就是深入调查研究。我将严格执行领导干部下访接访、联系村居制度,给自己定下硬指标,确保每月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深入到村组、田间地头、群众家中,与群众坐一条板凳,听他们的心里话。只有掌握了第一手的鲜活素材,了解了群众的真实所盼,笔下的文字才会有温度、有力量,制定的政策才会有根基、能管用,真正做到“短、实、新”。
第三,扛起“肩上有担当”的主体责任。坚决不做“甩手掌柜”,更要当好“施工队长”。在公文处理和材料起草中,既要压实具体承办人的直接责任,更要扛起我作为分管领导的领导责任和把关责任。对于重要文稿,坚持“三审三校”制度,从政策关、事实关、逻辑关、文字关等多个维度进行严格审核。同时,将撰写高质量文稿作为培养、
考察干部能力的重要方式,多给年轻干部交任务、压担子,并悉心指导,帮助他们成长为提笔能写、开口能讲、遇事能办的“多面手”。
第四,织密“手中有戒尺”的制度防线。信任不能代替监督,好的作风需要好的制度来保障。我将建议并推动乡党委层面,结合我乡实际,研究制定一份关于进一步规范公文处理、提升文稿质量的实施细则。细则中可以明确不同类型文稿的起草标准、审核流程和责任分工,探索建立重点文稿“相似度检测”提醒机制,并设立“负面清单”,对出现“抄袭雷同”“弄虚作假”等严重问题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严肃的追责问责。通过制度的刚性约束,在全乡范围内形成“以文辅政、以文育人、以文正风”的良好政治生态,彻底铲除不良文风滋生的土壤。
发言完毕,谢谢大家!仅供参考
下一篇:返回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