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镇新入职人员座谈会上的发言

浩渺 分享 时间:

新入职人员积极分享工作期待,表达对团队合作的重视,强调学习与成长的重要性,展现出对未来发展的信心与热情。下面由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在某镇新入职人员座谈会上的发言”相关资料,供您参考学习。


在XX镇新入职人员座谈会上的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非常荣幸能有这样一个宝贵的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探讨。两天前,镇里为我们新入职的同志们精心组织了“融入□启航□担当”主题座谈会,XX书记和各位前辈的谆谆教诲与殷切期望,至今依然在耳畔回响,让我深受触动,也引发了我一连串的深入思考。作为一名刚刚踏上基层工作岗位的新兵,内心既有对未来的憧憬,也难免存在一丝茫然与忐忑。今天的发言,我不想汇报自己浅薄的工作成绩,更希望以一名求学者、探索者的姿态,向各位领导和前辈汇报我个人在座谈会后的几点不成熟的心得感悟,主要聚焦于感受、反思与未来努力的方向。希望能得到各位的批评与指正。

一、关于“融入”的再思考从“身份接纳”到“心神归属”

座谈会上的“破冰融情”环节,让我们八位新同事迅速褪去了彼此间的陌生感,各位前辈的亲切关怀也让我们感受到了XX镇这个大家庭的温暖。这无疑是在组织层面帮助我们完成了身份的“融入”。然而,我深知,真正的融入,远不止于此。它不仅仅是人事关系落在XX镇,更是思想情感、工作状态与这片土地、这里的人民实现深度链接,寻找到一种“心神归属感”。

初到XX镇的这些天,我常常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才能不算作一个“外来者”?XX书记要求我们加快角色转变,我想这其

中最核心的,便是心态的转变。过去作为学生,我们习惯于接受知识、完成课业,思维模式是相对单向的。而今成为一名基层干部,面对的是千头万绪的村情民意,是错综复杂的现实问题。如果仅仅将自己定位为一名任务的执行者,被动地“等活干”,那么即便工作再久,也可能只是一个游离于工作核心之外的“局外人”。

前辈在分享中提到“遇到复杂问题时,多站在群众角度思考”,这句话对我触动很大。这正是在提醒我们,融入的根本路径在于“向下扎根”。真正的融入,是当你在规划一项工作时,脑海里能浮现出XX村李大爷家门口那条需要硬化的泥路;是当你在撰写一份材料时,心里能装着XX村王大姐对于合作社分红的期盼。这种融入,源自于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因此,对我而言,下一步“融入”的功课,重点在于实现三个“主动”:

第一,主动“自讨苦吃”。不能仅仅满足于办公室里的文来文往,要主动申请参与一线工作,无论是矛盾调解、项目勘察还是人居环境整治,都要争取到现场去、到一线去。只有在田间地头、农家院落中,才能真正听懂群众的语言,理解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究竟难在哪里。

第二,主动“拜师学艺”。镇里的每一位前辈都是一本厚厚的“活字典”。我要把“凡事多请示、汇报、沟通”这句话当作工作准则,不仅是出于对组织纪律的遵守,更是出于对知识经验的

 

 

—2—

渴求。要学习前辈们如何与群众打成一片的沟通艺术,学习他们如何抽丝剥茧解决复杂矛盾的逻辑智慧,更要学习他们数十年如一日扎根基层的奉献情怀。

第三,主动“换位思考”。从“要我做什么”转变为“我该为他们做什么”。在处理每一项事务时,都多问自己一句:如果我是这项政策的受益者,我会有什么感受?如果我是这项工作的对象,我会有什么疑虑?通过这种持续的换位思考,逐步培养起自己的“主人翁”意识,真正将XX镇的发展当作自己的事业,将XX镇的群众当作自己的家人。

二、关于“启航”的再谋划从“能力恐慌”到“路径构筑”

XX书记在讲话中重点强调要提升“写作能力、协调能力与沟通能力”,这三项能力如同船之“风帆、舵桨与罗盘”,是我们在基层这片广阔海洋中顺利“启航”的根本保证。坦白说,听完之后我内心产生了一股强烈的“能力恐慌”。对照要求,我发现自己在这些方面还存在巨大的差距。大学里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具体、琐碎且紧急的基层事务面前,时常感到力不从心。恐慌过后是冷静的思索。光有目标还不够,必须为能力的提升构筑起清晰、可行的实践路径。否则,“启航”便只能停留在一句口号。

关于写作能力,我为自己规划了“三步走”的提升路径。第一步是“海量输入与精准拆解”。广泛阅读《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上级单位的政策文件以及镇里的优秀工作总结,不仅仅是看,更要带着问题去“拆解”——学习其谋篇布局的逻辑、精准

凝练的用词、严谨有力的论证。我计划每周精读并拆解1篇范文,建立自己的“金句库”和“案例库”。第二步是“刻意练习与闭环反馈”。将每一次起草通知、撰写信息、整理会议纪要都视作一次实战演练。写完后,不满足于“交差了事”,而是要主动请教领导和前辈,对照修改稿,逐字逐句分析差距在哪里,形成“写作-反馈-修正-再写作”的提升闭环。第三步是“调研先行与言之有物”。高质量的文稿,根植于深入的调研。我希望自己未来的文字,能够告别空洞的理论和口号,多一些来自基层的鲜活数据、生动案例和朴素情感。例如,在撰写一份关于推广新型农业技术的报告时,我希望文稿中不仅有技术的优势分析,更要有XX村张大哥试用后亩产提升15%的真实数据,有他发自内心的笑容。

关于协调能力,我理解其本质是在纷繁复杂的头绪中“理顺关系、找到最优解”的能力。基层工作常常是“一根针穿千条线”,涉及多个部门、多个村庄、多方利益。前辈分享的“工作要有闭环”就是协调能力的核心体现。为此,我打算借鉴项目管理的思维来辅助工作。一是用好“清单法”。对上级交办、领导安排、群众反映的每一项工作,都建立一个工作台账,明确任务目标、责任人、时间节点和当前进度,做到心中有数、手中有招。二是用好“流程图”。在参与一项稍微复杂的工作时,尝试在脑中或纸上画出流程图,思考关键节点在哪里,可能会遇到哪些阻碍,需要提前与哪些单位或个人沟通,从而变被动应对为主动布局。比如,协调一次全镇范围的普法宣传活动,就需要提前对接司法

 

 

—4—

所、各村委会、学校等多个点位,每一个环节都不能脱节。

关于沟通能力,我认识到这绝不等于能言善辩。在基层,更重要的是“听得懂、说得进”。“听得懂”是能从群众朴素甚至带着情绪的方言土语中,准确捕捉其核心诉求;“说得进”是能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把“高大上”的政策文件翻译成“接地气”的家常话。为了提升这项能力,我计划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一些本地的方言,哪怕只是几句简单的问候,也能迅速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同时,要多跟前辈们下村,观摩他们是如何与群众“泡”在一起,在家长里短中化解矛盾、宣传政策的。沟通的最高境界,不是我说服了你,而是你感觉我真正理解你。

三、关于“担当”的再认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作为”

“担当”二字,重若千钧。对于我们新人而言,一开始可能更多地将其理解为一种被动接受任务、并且要完成好的责任。但XX书记提出的“苦干、实干、巧干”和“说了算、定了干”的工作作风,让我对“担当”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它不是一个静态的品质,而是一个动态的、充满实践智慧的过程。

我理解的“苦干”,是一种精神底色。它意味着面对急难险重的任务时,有迎难而上、加班加点的韧劲;面对琐碎重复的工作时,有不厌其烦、精益求精的耐心。基层工作没有太多惊天动地的大事,更多的是日复一日的平凡坚守。这种“苦”,是成长的必经之路,也是对意志品质的淬炼。

我理解的“实干”,是一种成果导向。它要求我们的工作必

须落到实处、见到实效。这不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方法。它要求我们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摸清真实情况。例如,当我们谈论某项惠农政策落实得好,不能仅凭感觉,而应该有数据支撑:全镇符合条件的农户有多少户?已申报的有多少户?覆盖率达到多少?还有多少未申报的,原因是什么?“实干”就是用这一串串精准的数据,替代模糊的“大概”“可能”,确保工作成果经得起检验。这让我联想到搜索资料时看到的观点,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据,可靠的数据能支撑可靠的决策。这正是我努力的方向。

我理解的“巧干”,则是一种能力升华。它是在“苦干”和“实干”的基础上,追求更优的工作方法和更高的工作效率。这与前面提到的“三项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巧干”不是投机取巧,而是用智慧和创新为担当赋能。比如,在进行防汛防风宣传时,除了传统的发传单、拉横幅,是否可以利用村民微信群,制作通俗易懂的短视频和“一图读懂”进行精准推送?在统计各项数据时,是否可以借助一些简单的电子表格函数,提高准确性和效率?“巧干”的本质,是在遵循规则的前提下,不断优化工作流程,用最小的成本,撬动最大的工作成效。

座谈会最后,XX书记为我们一一发放了“入职礼包”,那个时刻,我手中接过的不仅是一份纪念品,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期许与责任。它像一个信物,时刻提醒着我,从今天起,我的青春将与XX镇这片热土紧密相连。

前路漫漫,挑战与机遇并存。我深知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6—

还有太多的东西需要学习。但我坚信,在组织的悉心培养下,在各位领导和前辈的关心指导下,只要我能始终怀揣对基层的敬畏之心、对群众的赤子之心、对事业的进取之心,将这次座谈会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就一定能够尽快完成从“新人”到“干事”的转变,在XX镇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找准自己的位置,贡献自己全部的光和热。

我的发言完了,不当之处,恳请各位领导、同事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47 51965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