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心得体会1
《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强调节约资源的重要性,促进了机关作风转变,提升了工作效率,彰显了为民服务的宗旨。以下是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学习《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心得体会1”相关范文,供您参考!
学习《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心得体会
今天我们专题研讨《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我认为非常及时、至关重要。这部《条例》,不仅仅是一部行为规范,更是一部政治规矩;厉行节约,也不仅仅是一种工作方法,更是一种执政态度。在当前财政收支紧平衡的压力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交织叠加的背景下,重温、重学、重抓《条例》的贯彻落实,是我们每一位领导干部必须答好的"时代考卷"。这既是一本需要我们时常对标的"政治账",也是一本必须向全县人民交代的"民心账"。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分管领域的工作实践,从"思想破冰、制度破局、监督破题"三个维度,谈几点不成熟的思考和体会。
一、在"思想破冰"上持续用力,算清"厉行节约"这本政治账。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厉行节约之所以要常抓不懈,根本原因在于思想的"阀门"一旦松动,浪费的"水龙头"就关不住。节约,不是"分币"的计较,而是"分为"的考量;不是"省钱"的算计,而是"省事"的智慧;它最终体现的是我们对人民财富的敬畏,对事业发展的负责。今年以来,我县财政收入增速面临较大压力,但民生改善、产业升级、乡村振兴等领域的刚性支出不降反增,每一分钱都弥足珍贵。在这种形势下,如果我们对浪费现象还是视而不见、麻木不仁,那就是对县委中心工作的"软抵触",是对全县人民根本利益的"硬伤害"。我们必须从政治高度深刻认识到,"过紧日子"绝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对我们党性的考验、对执政能力的检验。这些年,我们组织大家到红色教育基地学习,就是要让大家从革命先辈缝补的衣衫、吃剩的米糠中,感悟我们党"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苦卓绝,自觉把艰苦奋斗的精神基因融入血脉。下一步,全县各级党组织要把《条例》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重要论述,作为理论学习的"必修课",不仅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更要推动学习进机关、进支部,让每一名党员干部都深刻明白,我们手中的权力、使用的经费,都姓"公",源于"民",必须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二、在"制度破局"上敢于亮剑,扎紧"公帑浪费"这条高压线。近年来,我们大力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对照《条例》这面"镜子",一些问题依然突出,制度执行"宽松软"的现象仍然存在。比如,有的办公室"长明灯"常亮、电脑从不"休眠",一度电、一滴水看着虽小,但全县机关算总账,就是一笔惊人的浪费;有的公务接待,虽然没有突破总额,但陪同人员过多、菜品标准过高,"擦边球"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办公设备采购,贪大求洋、追求高配,结果是"高射炮打蚊子",大量功能闲置,造成了隐性浪费。这些问题的根源,是一些干部对"厉行节约"的理解仍停留在"不搞大吃大喝"的浅层认知,未能从制度层面扎紧笼子。为此,我们必须敢于刀刃向内。我建议,在全县立即开展一次"节约型机关"建设"回头看"专项行动,由县纪委监委、县委办、政府办、财政局、审计局等部门组成联合督查组,不发通知、不要陪同、直奔现场,重点就公务接待、公车使用、办公用房、会议培训、资源能源消耗等关键环节进行全面体检。我们要对"三公"经费进行"像素级"的审核,对每一笔开支都要问清缘由、查清去向,让每一分钱都花得明明白白。通过这次行动,要揪出一批典型案例,公开通报曝光,形成强大震慑,真正让制度"长牙"、纪律"带电"。
三、在"监督破题"上常态长效,拧紧"贯彻执行"这个总阀门。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执行的关键在于监督。如果监督不到位,再好的制度也只是一纸空文。要让厉行节约从"一阵风"变成"新常态",就必须构建一个权责清晰、环环相扣、行之有效的监督体系。要把监督的探头"装"进日常。要充分发挥纪委监委的监督专责,也要畅通人大监督、民主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渠道。可以设立"随手拍"曝光台,鼓励干部群众对发现的浪费行为进行监督举报,让浪费现象无处遁形,让节约美德蔚然成风。要把考评的"指挥棒"用好用活。要把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情况,作为各单位年度绩效考核、文明单位创建的重要内容,更要作为干部年度考核、评优评先、选拔任用的重要参考,让"会过日子"的干部受尊重、得实惠,让"大手大脚"的干部受批评、没市场,树立起鲜明的用人导向。要把问责的"戒尺"高高举起。对违反《条例》规定的行为,必须"零容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不仅要处理当事人,还要严肃追究相关领导的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通过精准有力的问责,倒逼责任落实,确保《条例》的各项要求在古田大地不折不扣地执行到位。
上一篇:全国第一部职业教育纪录片《楚怡百年荣光》启迪心得【汇编16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