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的心得体会

浩渺 分享 时间:

深入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落实“两个维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下面由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的心得体会”相关资料,供您参考学习。


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的心得体会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

非常荣幸能有这个机会,在今天的青年理论学习小组专题研讨会上,与大家分享我近期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的一些粗浅感悟和个人思考。坦白说,作为一名普通的青年,面对这样一部思想深邃、内涵宏富的经典著作,最初的心情是既崇敬又忐忑的。崇敬于其思想的伟力,忐忑于自己能否真正读懂、悟透。但随着学习的步步深入,这种忐忑逐渐被一种豁然开朗的喜悦和一种发自内心的笃定所取代。今天,我想抛开那些宏大的工作叙事,更多地从一个青年人的视角,与大家聊一聊我在学习过程中的心路历程,谈谈这本书是如何触动我的内心,又是如何让我对自己、对我们所处的时代、对我们肩负的使命,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反思。我的发言更多是个人化的感受,不当之处,还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从“畏难”到“沉浸”:在思想的瀚海中校准青春航向

坦率地讲,刚拿到《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时,我内心是有一些畏难情绪的。厚厚的一本书,里面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方面面,每一个专题都博大精深。对于我们这些日常工作繁忙、习惯于碎片化阅读的年轻人来说,要静下心来系统研读,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起初的几天,我常常感到

注意力难以集中,有时读了半天,合上书本,脑子里还是一片模糊,理论概念仿佛是悬在空中的文字,难以与我的现实生活和内心世界产生真正的连接。

这种困境,我相信可能并非我一人独有。然而,真正的改变发生在我们的青年理论学习小组集体学习研讨中。记得有一次,我们围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一专题进行讨论。一位在XX街道基层岗位工作的同事,分享了他亲身参与老旧小区改造的经历。他讲到,为了一个加装电梯的方案,团队成员挨家挨户走了几十遍,耐心倾听每一位居民,尤其是高龄老人的诉求,不断优化设计图纸,最终赢得了大家的支持。当他讲到电梯启用那天,一位住在六楼的阿姨激动地拉着他的手说“小伙子,我终于可以自己下楼晒太阳了”时,我看到他眼圈泛红。那一刻,书本上“人民至上”四个字,瞬间在我心中变得无比鲜活、无比厚重。它不再是冰冷的理论,而是那位阿姨脸上满足的笑容,是同事们奔波在街头巷尾的疲惫身影,是无数平凡岗位上默默的坚守与付出。

正是这样一次次的交流与碰撞,让我克服了最初的畏难情绪。我开始意识到,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不能仅仅停留在“读”,更要“悟”和“联”。我开始制定详细的阅读计划,强迫自己每天留出固定的“深读时间”。我不再满足于“看过了”,而是学着在书页的空白处写下自己的疑问和感悟,把书中的重要论述与自己的工作实践、生活观察、思想困惑联系起来。比如,在读到关于

 

 

—2—

“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篇章时,我不再仅仅将其理解为宏观的经济数据,而是会思考,作为XX单位的一名青年,我能否在自己的岗位上,通过更精细化的流程、更创新的工作方法,为提升我们整体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贡献一点微光?在学习“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时,我会想起家乡XX河从浑浊到清澈的变迁,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论断的历史远见和现实意义。

这个从“畏难”到“沉浸”的过程,对我而言,是一次深刻的自我教育和精神洗礼。它让我明白,理论学习并非枯燥的任务,而是一场与伟大思想的深度对话。在这场对话中,我们不仅能汲取知识、增长智慧,更重要的是能够找到自己在这个宏大时代坐标系中的位置,校准自己的人生航向。书中的思想伟力,正是在这一次次具体而微的感悟中,如春风化雨般,悄然滋养着我们的内心,让我们对“国之大者”有了更切身的体认,从而在内心深处筑牢了听党话、跟党走的忠诚根基。

二、从“共鸣”到“共情”:在真理的光芒下重塑价值追求

如果说克服畏难情绪是学习的第一步,那么在阅读中找到深刻的“共鸣点”,并由此产生强烈的“共情”,则是这次学习带给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第五卷中,有很多论述让我反复品读,心潮澎湃。其中,最触动我的,莫过于贯穿全书的强烈历史担当和深厚为民情怀。

书中记录了我们党带领人民在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时期,

应对世纪疫情、决胜全面小康、开启新征程的非凡历程。阅读这些篇章,我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到了那些惊心动魄的时刻和气壮山河的奋斗。我深刻地体会到,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一切,并非理所当然,而是无数先辈和奋斗者们用血汗、智慧甚至生命换来的。这种强烈的历史纵深感,让我对“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个根本问题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它让我从日常的琐碎和眼前的得失中跳脱出来,学会用更长远的眼光看待个人与国家、小我与大我的关系。

尤其让我产生强烈共情的是书中反复强调的“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工薪家庭,父母都是勤勤恳恳的劳动者。我深知普通百姓对美好生活最朴素的向往,也最能体会他们生活中的“急难愁盼”。当读到总书记关于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问题的殷殷嘱托和周密部署时,我感到一种直抵人心的温暖。这些论述不是居高临下的指令,而是一位人民领袖对人民最真挚的承诺。这让我深刻地反思自己的价值追求。我们青年一代,成长于国家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享受着前所未有的物质条件和发展机遇。我们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渴望拥有精彩的人生,这无可厚非。但这种追求,是否应该仅仅局限于个人的“小确幸”?

通过这次学习,我的答案愈发清晰:青年人的价值,只有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宏大叙事中,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彰显和升华。这并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一种理性的选择。当我们将

 

 

—4—

个人的奋斗融入到为最广大人民谋幸福的伟大事业中时,我们的人生才不会因渺小而虚无,我们的奋斗才不会因自私而苍白。就像我们单位正在推进的XX便民服务项目,每一次流程的优化,每一次技术的迭代,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群众办事更方便、更快捷。当我把自己的工作和这个最终目标连接起来时,即便是那些看似重复、枯燥的任务,也仿佛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我不再仅仅是为了完成一项工作而工作,而是真切地感受到,我正在参与一项让人民生活更美好的事业,这种成就感和获得感,是任何物质奖励都无法比拟的。

三、从“感动”到“行动”:在时代的洪流中书写无悔青春

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学习的最终目的全在于运用。在学习过程中,我常常被书中的奋斗精神所感动,但我也清醒地认识到,“感动”代替不了“行动”。新征程是充满光荣与梦想的远征,也是一场充满风险挑战的伟大斗争。作为青年一代,我们不能只是历史的旁观者和赞美者,更要做新时代的参与者和建设者。

第五卷通篇贯穿着顽强的斗争精神。这种斗争,不仅指向那些看得见的惊涛骇浪,也指向我们自身思想和行为上的弱点。对我而言,将学习成果转化为行动,首先就是要敢于向自己的“舒适区”开刀。比如,我性格中可能存在一些畏难求稳的倾向,遇到复杂的、没有先例可循的工作时,会下意识地想回避。但书中的精神激励我,必须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现在,我会有意识地去承担一些更有挑战性的任务,我告诉自己,

每一次攻坚克难,都是一次斗争本领的锤炼,每一次走出舒适区,都是一次个人能力的跃升。这个过程当然是痛苦的,会遇到挫折,会感到焦虑,但正如书中所说,“惟其艰难,方显勇毅”。

其次,是将学习成果转化为一种“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体现在对工作的极端负责上。过去,我可能觉得把分内的事情做完、做好,就是尽职了。但现在,我会更多地向前一步思考:我做的事情,对下一个环节的同事是否友好?我提交的方案,是否充分考虑了所有可能的风险?我提供的服务,是否真正解决了群众的痛点?这种“多想一步、多做一点”的习惯,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我的工作作风。它让我变得更加严谨、更加细致,也让我对“工匠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把每一件小事都当作大事来干,在平凡的岗位上追求极致,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平凡的担当。

最后,是将学习成果转化为一种持之以恒的定力。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爆炸、观念多元的时代,各种思潮泥沙俱下,很容易让人感到迷茫和浮躁。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这部著作,就像一座思想的灯塔,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精神定力。它教会我们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去辨别形形色色的观点论调,从而保持内心的清醒和坚定。在未来的道路上,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风雨,无论外界有多少诱惑和干扰,只要我们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就一定

 

 

—6—

能够行稳致远,不负韶华。

各位同事,这次学习对我而言,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淬炼和精神升华。它让我从一个更广阔的视域去审视自己的工作和人生,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力量。当然,理论学习永无止境,知行合一的实践更是任重道远。我深知自己还有很多不足,在理论联系实际上还有很大差距。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作为案头卷、必修课,常学常新、常用常新,努力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我愿与在座的各位青年朋友们一道,将这份学习的热情,转化为干事创业的激情,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征程上,书写下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无悔篇章。

我的发言完了,谢谢大家!

39 51968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