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心得体会
深入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推动高质量发展,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以下是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心得体会”相关范文,供您参考!
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心得体会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集中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生动记录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有效应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接踵而至的巨大风险挑战,以奋发有为的精神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
一、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要学深悟透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是全面系统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新成果的权威著作,记录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进一步谋划和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的生动实践,集中展现了坚持"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充分反映了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新贡献。
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上的报告作为开篇、总领,系统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本质要求、战略安排、重大原则,并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了一系列部署。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根据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全面推进,以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以教育、科技、人才为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式现代化,既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实现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既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又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文明;既吸收借鉴了一切优秀人类文明成果,又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我们要把党的二十大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这些战略部署落到实处,把中国式现代化蓝图变为现实,根本在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是党中央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谋划和部署改革的集中体现。"两个结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是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一方面,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第一个结合"注重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使马克思主义不断走在时代前列,永葆先进性;"第二个结合"注重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气韵、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从而牢牢扎根中国。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因为坚持"两个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并指导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展示了强大的真理伟力和实践伟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两个结合"的典范,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至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至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上达至新高度。"第二个结合"的提出,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重新定位,实现了魂脉和根脉的贯通、融通,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并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文明重焕荣光。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发展新质生产力,一是要把握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二是要顺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持续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三是要强化新质生产力的科技根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四是要打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支点,积极培育未来产业;五是要深化人才工作机制创新。此外,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要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坚持"三大全球倡议",凝聚"全球南方"力量,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中的"全球文明倡议"等新概念和关于"全球南方"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新思考。20xx年3月,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球文明倡议,主张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全球文明倡议,是继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后,中国为国际社会提供的又一重要公共产品,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新动力,对于促进文明交流与互鉴、超越文明隔阂与冲突、增进文明互信、重塑世界各国发展和国际安全秩序的文明逻辑具有重要作用。"三大全球倡议"相辅相成、有机统一,为应对全球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不断加重的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是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转化为行动、愿景转化为现实的"三大支柱"。"作为发展中国家、'全球南方'的一员,我们始终同其他发展中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坚定维护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推动增加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从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广阔视野和战略高度,准确把握了当前"全球南方"所处的历史方位,深刻洞察了"全球南方"崛起的重大战略意义,为引导"全球南方"共同事业不断前进提供了理论依据。
总之,《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内容丰富,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对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面临的一系列新的重大课题的新回答,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发展,是新时代党员干部群众学习贯彻党的理论创新的行动指南。
二、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要深刻把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这个"新时代最大的政治"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这三个充满唯物辩证法精神的概念体现出规律性认识与具体性实践、守正创新与自信自立、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之间的结合与统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认识上不断深化,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根本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民始终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要在超大规模人口的发展中国家走上现代化的康庄大道,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就必须深刻认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必须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和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多重复杂关系,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包含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例如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大力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巩固党的文化领导权和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以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典范的共同体理念等,都体现出原创性思想和原创性贡献的理论生命力和实践伟力。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现在起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党全国人民的中心任务""这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是'新时代的最大政治'"。新征程上,我们必须深刻认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重大意义,牢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和本质要求,坚定不移沿着中国式现代化这条康庄大道阔步前行。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坚实的实践基础。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现代化史上的伟大奇迹。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式现代化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人民意愿、顺应时代潮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和本质特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新征程上,我们要牢牢把握这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立足中国实际,借鉴世界经验,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新进展新突破。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前进道路上,我们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不断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信心、同心同德,埋头苦干、奋勇前进,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三、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要深刻把握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续写新时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壮丽篇章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成败的关键一招。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书写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最壮丽的篇章之一,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续写"两大奇迹"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不竭动力源泉,也为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坚实基础和宝贵经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吹响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紧紧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锚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重点部署未来五年的重大改革举措。注重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注重全面改革,统筹部署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各领域改革,统筹发展和安全;注重加强党对改革的领导,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和高质量发展,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根本保证。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四十多年来,中国人民用勤劳、勇敢、智慧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刻认识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同时,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要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必须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以改革破解发展难题,以开放赢得发展机遇。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要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等改革,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激发全社会发展活力和创造力。要加强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统筹谋划深化改革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要素,注重推动各项改革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同配合,形成整体效应。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是我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要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要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巩固东部沿海地区开放先导地位,提高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开放水平,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增强对外贸易综合竞争力,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新征程上,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改革开放伟大旗帜,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有力的措施,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四、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要深刻把握"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
中国共产党的百余年奋斗经验表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坚持"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这一思想的创立、丰富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性的最有力体现,也是我们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正是在"两个结合"的指引下,我们成功开辟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正是在"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指引下,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境界。正是在推进"两个结合"的伟大实践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秉持"立根铸魂、守正创新"的真精神,彰显了"两个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途径。"立根铸魂"强调的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个立党立国、兴党兴国之本不动摇,坚持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发展马克思主义不停步。"守正创新"是我们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方法,坚持守正创新既要有道不变、志不改的强大定力,又要有敢创新、勇攻坚的锐气胆魄。对思想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立根铸魂、守正创新"彰显出"两个结合"作为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根本要求的重要意义。
"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我们党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然而,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在中国大地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实际问题,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党始终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指导中国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
?
上一篇:学习总书记关于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重要论述的心得体会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