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心得体会精编6篇

浩渺 分享 时间:

深入理解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性,积极落实政策措施,切实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下面由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学习贯彻《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心得体会”相关资料,供您参考学习。


学习贯彻《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心得体会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从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关键领域作出全面部署,系统勾勒出新时代民生工作的路线图,推动民生建设更加公平、均衡、普惠、可及。广大党员干部要切实把民生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始终站稳人民立场,以“躬身一线”的作风察实情,以“初心化雨”的温情办实事,以“滴水穿石”的韧劲解难题,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一、躬身一线听民声,枝叶关情明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焦裕禄骑着自行走遍兰考120多个村庄,探索出了根治“三害”的有效方案;黄文秀在短短两个月内走完百坭村所有角落,亲手绘制了标注贫困户详情的“扶贫地图”;张小娟行走在舟曲险峻山道,34本工作笔记写满民生冷暖,直至生命定格在扶贫路上。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将群众冷暖放在心上,把民生疾苦扛在肩头。要主动下沉一线、扎根基层,以躬身力行的姿态体察民情,以赤诚真挚的情怀倾听民意。既要善于从百姓的柴米油盐中感知民生温度,又要善于在群众的急难愁盼中把握工作方向。要构建常态化、多渠道的民意沟通机制,通过“线上+线下”双轨并行的方式,打造立体化民情收集网络,让各项惠民举措始终与群众期盼同心同

向、同频共振。

二、初心化雨润民生,微光成炬暖人心。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心中,“民生为大、民生为要”的信念从未改变,总是老百姓的冷暖安危、幸福安康最挂心怀。在福建三明,社区干部发现老旧小区老人上下楼困难,便推动加装电梯,让“悬空老人”实现“上下自由”;在甘肃兰州,社区开设“爱心食堂”,让独居老人吃上热乎饭;在江苏南京,网格员通过

“微心愿”收集,帮助困难家庭实现孩子有一本书、一盏台灯的小小愿望。这些点滴努力如涓涓细流,汇聚成民生的温度。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牢记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遵循,树立正确政绩观,将群众需求作为工作出发点;坚持实效导向,从民生小事着手,把群众关心的急难愁盼问题办实办细。要始终以群众满意度为衡量标准,用扎实的工作成效赢得人民真心认可,在新时代赶考路上交出更有质感、更有温度的民生答卷。

三、久久为功纾民困,滴水穿石见真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为家乡百姓造一片绿洲”的杨善洲,到

“人民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工作”的谷文昌,再到“在绝壁上开出天渠”的黄大发。他们用毕生的坚守筑就了人民公仆的精神丰碑,为民服务从来不是一时热情,而是需要用一生去践行的永恒誓言。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胸怀为民初心,以“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的使命感,用心用情办好每一件民生实事。要深刻认识到民生改善永远在路上,从柴米油盐的烟火气到精神文化的诗与远方,都需要我们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持续发力。唯有以钉钉子精

神做实做细各项工作,在补齐短板中彰显担当,在破解难题中展现作为,才能让为民服务的温度融入民生工作的点点滴滴,在久久为功中谱写为民服务新篇章。

学习《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心得体会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推动民生建设更加公平、均衡、普惠、可及。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广大党员干部要把民生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答出民生工作高分卷。

一、情系人民“心连心”,时时聆听基层声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一路走来,无论是上调基础养老金,让老人晚年生活更有保障,还是下调住房贷款利率和首付比例,让群众生活负担显著下降,或是扩大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范围,让健康更有保障……桩桩件件,无不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民生需求的精准把握和有力回应。民心连着民生,民生工作的发力点,就藏在“衣食住行”

“柴米油盐”等日常小事之中,也藏在群众的“难言之隐”和

“碎碎念”之中。用心做好民生工作,首先要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的需求和期盼。党员干部要积极践行“一线工作法”,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把调查研究作为做好民生工作的基本功,主动走出办公室,走进田间地头、社区小巷,与群众“面对面”交流、

“心贴心”沟通,倾听他们的“叹息声”“吐槽声”“抱怨声”,

找出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揪出民生问题的“症结”所在,做到靶向发力、对症下药,提升工作质效。

二、贴近人民“面对面”,处处纾解急难愁盼。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从老旧小区改造中加装电梯,到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从整治背街小巷的环境卫生,到解决“一老一小”的照护难题……这些务实举措,无不是用真情回应群众关切的生动实践。民生工作的落脚点,就体现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具体行动中,体现在对群众揪心事、操心事、烦心事的即时响应中。用情做好民生工作,就要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党员干部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把群众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把群众的期盼当作自己的追求,主动深入矛盾集中的地方,走进问题突出的领域,与群众“肩并肩”奋斗、“手拉手”攻坚,拿出破解难题的实招、硬招、狠招。既要立足当下,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又要着眼长远,建立健全解决民生问题的长效机制,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三、服务人民“实打实”,事事铭记初心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民生工作的温度,从来不是停留在文件里的文字表述,而是体现在路灯是否照亮回家路、老旧小区改造是否改到群众心坎上、就业培训能否真正提升技能等具体实践中。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广大党员干部要以“马上就办”的紧迫感和“办就办好”的责任感,把民生清单变成履职清单。一方面,要建立全周期管理机制,对养老服务提升、义务教

育均衡等民生项目实行台账式管理,明确“施工图纸”和“交付时限”,杜绝“重部署、轻落实”的形式主义。另一方面,要创新群众参与的落实模式,变“独唱”为“大合唱”。同时,要建立“红黄牌”督办制度,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开展专项整治,以“抓铁有痕”的执行力让民生承诺落地有声,让民生工作的成效真正可感可及。

学习《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心得体会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致力推动民生建设更加公平、均衡、普惠、可及。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是治国理政的核心命题。广大党员干部当“砺心”明本、“倾耳”察情、“躬身”力行,方能在烟火人间写就“不负十四亿”殷实厚重的民生答卷。

一、砥砺为民初心,以赤诚热忱筑牢民生之基。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从革命时期“半条被子”的鱼水深情到脱贫攻坚“一个都不能少”的铮铮誓言,从新冠疫情时期“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如磐坚守到乡村全面振兴“物阜民康”的期待愿景,我们党始终以赤诚热忱之心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宗旨,始终与人民群众血脉相连、休戚与共。广大党员干部当秉持为民服务信念,把初心刻进“泥土里”,将赤诚融入“血脉中”,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要,

始终葆有“时时放心不下”“事事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将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真抓实干作为第一要务、人民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用心用情解决好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大事,切实提升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

二、俯身倾听民意,以群众呼声校准民生所向。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民生政策符不符合实际,成效好不好,老百姓最有发言权。广大党员干部当弘扬好“四下基层”优良传统,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要将倾听民声、察访民情作为为群众办实事的第一步,坚持眼睛向下看、脚步向下走、身子向下俯,步履坚实地深入村头院坝、田间地头,

“把屁股端端正正坐在老百姓这一面”。要心怀真诚地贴近群众,倾听人民的期盼,找准问题症结,细化举措办法,把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找对找准解决好。同时,要创新联系群众的方式方法,既运用好入户走访、座谈问询等传统方式,又要发挥好网络新媒体优势,拓宽民意表达渠道。要建立健全民生诉求收集、梳理、反馈机制,切实将群众意见建议及时转化为科学有效的惠民举措。

三、躬身笃行履践,以实干担当书写民生实绩。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从人民期盼出发,以人民满意落脚,发扬钉钉子精神,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事事落实到位”的执行力让便民、利民、惠民的实事好事大事落地生根,尽早见效。要敢于担当,勇做脊梁,涵养“千钧重担一肩挑”的气魄和“踏破坎坷成大道”的意气,敢啃硬骨头,能涉深滩涂,愿做上山虎,

踔厉奋发、砥砺前行,在增强社会保障公平性、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扩大基础民生服务普惠性、提升多样化服务可及性上全力作为,以实际行动答好新时代的民生考卷,让民生底色更亮、幸福成色更足。

2025年7月学习领会《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心得体会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彰显了党和政府对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也为新时代民生服务指明了前行方向。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在新征程上,唯有党员干部用心察民情、用力解民忧、用情暖民心,才能让民生服务“提档升级”,切实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察民情需眼观六路,把准群众需求脉搏。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察民情是做好民生服务的首要前提,唯有把准群众需求的“脉搏”,才能让服务有的放矢。群众的急难愁盼,可能藏在老旧小区斑驳的墙壁里,可能躲在背街小巷积水的路面上,也可能隐在留守儿童渴望陪伴的眼神中。党员干部察民情,不能停留在办公室里拍脑袋,更不能满足于会议桌上听汇报,而要以脚步勤、眼睛亮、耳朵灵的姿态深入基层。用敏锐的目光发现群众衣食住行中的细微难题,用踏实的脚步丈量民生需求的深度广度,用耐心的倾听收集群众心底的真实声音。走进社区楼栋,与居民拉家常,才能知晓老旧小区改造的迫切性;蹲在田间地头,和农户聊收成,才能明白农田水

利设施完善的紧要性;坐在学校教室,听孩子说心愿,才能感知课后服务优化的必要性。唯有以“零距离”姿态贴近群众,才能让民生服务的靶向更加精准。

二、解民忧当攻坚克难,筑牢民生保障基石。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解民忧是民生服务的核心要义,面对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党员干部当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担当。党员干部解民忧,要敢啃“硬骨头”,敢接“烫山芋”,以钉钉子精神一锤一锤敲、一件一件办。在就业难题面前,要化身“就业红娘”,搭建校企对接平台,开展技能培训课堂,让求职者端稳“饭碗”;在教育焦虑面前,要当好“教育摆渡人”,推动优质资源均衡配置,规范校外培训秩序,让每个孩子都能沐浴公平教育的阳光;在住房困境面前,要成为“安居守护者”,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推进棚户区改造,

让更多家庭实现住有所居、居有所安。面对群众反映的急难愁盼,要建立问题清单、责任清单和销号清单,以事不过夜的效率、举一反三的智慧,从根源上破解难题,不让民生痛点变成堵点。

三、暖民心要春风化雨,凝聚党群鱼水深情。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暖民心是民生服务的最终归宿,唯有让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才能凝聚起万众一心的磅礴力量。党员干部暖民心,要像春风一样吹散群众心头的阴霾,像细雨一样滋润群众干涸的心田,用润物细无声的付出换取群众的会心一笑。对孤寡老人,要定期上门嘘寒问暖,帮他们打扫房间、代购药品,让“空巢”变“暖巢”;对困难群众,要主动对接帮扶政策,送去米油物资,更送去解决问题的信心与方法,让困境变希望;对返乡创业者,要提供政策咨询、场地支

持,当好“店小二”,让“归巢”变“腾飞”。在服务中,多一些笑脸相迎的热情,少一些门难进、脸难看的冷漠;多一些设身处地的理解,少一些按部就班的机械;多一些主动上门的贴心,少一些坐等上门的被动。唯有倾注将心比心的真诚、以心换心的付出,才能让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筑牢党群连心桥。

学习《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心得体会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推动民生建设更加公平、均衡、普惠、可及。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广大党员干部当以“放在心上”的情怀、“扛在肩上”的担当、“抓在手上”的实干,写好民生答卷。

一、民生冷暖“放心上”,把诉求听真,把难题解透。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生工作的温度,源于对群众冷暖的感同身受;政策举措的精度,取决于对民生需求的精准把握。《意见》中一条条惠及教育、医疗、养老的政策,既是对群众期盼的积极回应,更是党员干部必须铭记于心的“民生指南”。只有将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头,才能让民生工作始终与民心同频共振。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主动走进社区街巷、深入田间地头,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倾听民声。从老旧小区改造中居民对居住环境的迫切期盼,到农村留守老人对养老服务的现实需求;从农民工和大学生的就业期待,到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兜底保障等,都要以

“共情心”去感知、以“同理心”去体悟。要把群众“表情包”当作工作“风向标”,在茶余饭后的闲谈里捕捉诉求,在家长里短的倾诉中发现问题,真正把群众的急难愁盼转化为心头牵挂,让为民初心在倾听民声、体察民情中始终炙热滚烫。

二、民生难题“扛肩上”,把难事办妥,把要事办精。

“为官避事平生耻,重任千钧惟担当。”民生工作从来不是

喊喊口号、做做样子,而是需要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

我”的担当,将每一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从“不改变兰考的面

貌,我决不离开这里”的焦裕禄,到“不治服东山风沙,就让风

沙把我埋掉”的谷文昌;从“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站在讲台上”的“燃灯校长”张桂梅,到“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扶贫之

花”黄文秀……担当作为,始终是共产党人不变的政治本色。党员干部要以不推诿、不退缩、不懈怠的“三不”之姿,积极化解民生痛点、堵点、难点问题。面对教育“双减”政策落地、医疗资源均衡布局、住房保障体系完善等“硬骨头”,既要敢于迎难而上,主动协调各方资源,破解资金、技术、人才等瓶颈;也要善于攻坚克难,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看病难”“就业难”“办事难”等问题,建立清单台账,明确责任时限,确保销号清仓,做到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三、民生幸福“抓手上”,把服务做细、把工作做实。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民生工作的成效,

最终要体现在群众生活质量的改善上,体现在百姓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提升中。从“一站式”便民服务大厅的高效运转,

到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的顺利完工;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全面覆盖,到城市“15分钟养老服务圈”的逐步构建,这些看得见、摸

得着的变化,都是民生幸福的生动注脚。党员干部要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推动民生工作走深走实。在谋划民生项目时,主动邀请群众“点单”,避免“闭门造车”;在推进工作落实中,发扬“一线工作法”,到矛盾多、困难大的地方去,现场办公、现场协调、现场解决问题;在检验工作成效时,主动接受群众“阅卷”,以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成色的第一标准。同时,要善于运用创新思维和科技手段,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优化公共服务供给,不断提升民生保障效能,真正把民生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让民生工作既有力度更有温度。

2025年学习贯彻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心得体会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保

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紧扣时代脉搏,回应民生期待,字里行间满是对人民群众的

深情厚谊。这份文件,是新时代民生保障的“施工图”,是新征程人民幸福的“导航仪”,更是党员干部践行使命的动员令。

一、建台账、走基层,把民忧知得更透。

从“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千年古训,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深情诗句;从“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铿锵誓言,到“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的时代强音,以民为本的理念,早已融入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知民忧,贵在“精准画像”。党员干部当主动迈开双脚,深入基层一线,全方位、多维度收集群众诉求,建立涵盖就业、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的

群众急难愁盼台账。对“就业信息不对称”“慢性病报销流程复杂”等问题,进行逐项编号、分类建档,确保每一项民生问题都能被精准捕捉、详细记录。只有把群众的急难愁盼放在心上,才能让民生工作有的放矢、不偏不倚,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二、抓攻坚、促落地,把民难解得更实。

《意见》字字千钧,“落实”二字贯穿始终,凸显将政策蓝图转化为民生实景的紧迫性。民生无小事,每一件看似寻常的

“柴米油盐”,都连着百姓的喜怒哀乐;每一项看似琐碎的“家长里短”,都关乎群众的冷暖安危。解民难,重在动真碰硬,党员干部不能如“蜻蜓点水”浮于表面,而要像扎根厚土的大树,深深汲取养分,与群众心贴着心。要主动深入基层,成为政策的“传声筒”,将惠民政策准确传达;成为实事的“践行者”,以实际行动为群众排忧解难;成为群众的“贴心人”,敏锐捕捉群众的“微需求”。走进田间地头、社区院落,收集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逐一攻克,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关怀与温暖,在实干中推动民生不断改善。

三、强机制、优服务,把民心暖得更久。

暖民心,成在“长效恒温”。这要求我们对民生问题立说立行、紧抓快办,以高效的执行力推动工作落实。一方面,建立民生问题动态跟踪机制,对已解决的民生事项进行定期回访,对群众反馈的新问题及时纳入台账管理,确保民生工作件件有回音、事事有闭环。另一方面,优化服务流程,利用线上平台实现“网上办”“指尖办”,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广大党员干部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战略定力,不搞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

章,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一锤接着一锤敲,一茬接着一茬干,

把惠民政策精准送到群众手中,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每一位群众,让《意见》描绘的美好愿景在百姓生活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助力民生巨轮在时代的浪潮中破浪前行。

39 49183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