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心得体会共6篇

浩渺 分享 时间:

落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措施,关注群众急难愁盼,推动社会公平正义,提升生活品质,增强幸福感,促进和谐发展,体现政府关怀与责任。下面由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学习贯彻《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心得体会共”相关资料,供您参考学习。


学习贯彻《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心得体会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从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关键领域作出全面部署,系统勾勒出新时代民生工作的路线图,推动民生建设更加公平、均衡、普惠、可及。广大党员干部要切实把民生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始终站稳人民立场,以“躬身一线”的作风察实情,以“初心化雨”的温情办实事,以“滴水穿石”的韧劲解难题,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一、躬身一线听民声,枝叶关情明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焦裕禄骑着自行走遍兰考120多个村庄,探索出了根治“三害”的有效方案;黄文秀在短短两个月内走完百坭村所有角落,亲手绘制了标注贫困户详情的“扶贫地图”;张小娟行走在舟曲险峻山道,34本工作笔记写满民生冷暖,直至生命定格在扶贫路上。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将群众冷暖放在心上,把民生疾苦扛在肩头。要主动下沉一线、扎根基层,以躬身力行的姿态体察民情,以赤诚真挚的情怀倾听民意。既要善于从百姓的柴米油盐中感知民生温度,又要善于在群众的急难愁盼中把握工作方向。要构建常态化、多渠道的民意沟通机制,通过“线上+线下”双轨并行的方式,打造立体化民情收集网络,让各项惠民举措始终与群众期盼同心同

向、同频共振。

二、初心化雨润民生,微光成炬暖人心。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心中,“民生为大、民生为要”的信念从未改变,总是老百姓的冷暖安危、幸福安康最挂心怀。在福建三明,社区干部发现老旧小区老人上下楼困难,便推动加装电梯,让“悬空老人”实现“上下自由”;在甘肃兰州,社区开设“爱心食堂”,让独居老人吃上热乎饭;在江苏南京,网格员通过

“微心愿”收集,帮助困难家庭实现孩子有一本书、一盏台灯的小小愿望。这些点滴努力如涓涓细流,汇聚成民生的温度。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牢记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遵循,树立正确政绩观,将群众需求作为工作出发点;坚持实效导向,从民生小事着手,把群众关心的急难愁盼问题办实办细。要始终以群众满意度为衡量标准,用扎实的工作成效赢得人民真心认可,在新时代赶考路上交出更有质感、更有温度的民生答卷。

三、久久为功纾民困,滴水穿石见真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为家乡百姓造一片绿洲”的杨善洲,到

“人民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工作”的谷文昌,再到“在绝壁上开出天渠”的黄大发。他们用毕生的坚守筑就了人民公仆的精神丰碑,为民服务从来不是一时热情,而是需要用一生去践行的永恒誓言。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胸怀为民初心,以“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的使命感,用心用情办好每一件民生实事。要深刻认识到民生改善永远在路上,从柴米油盐的烟火气到精神文化的诗与远方,都需要我们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持续发力。唯有以钉钉子精

神做实做细各项工作,在补齐短板中彰显担当,在破解难题中展现作为,才能让为民服务的温度融入民生工作的点点滴滴,在久久为功中谱写为民服务新篇章。

学习贯彻《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心得体会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近日对外公布,聚焦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诉求,统筹部署解决一系列民生堵点难题。

《意见》明确,保障与改善并举,“兜底”与“提质”同步推进。具体而言,既要筑牢民生底线,解决百姓刚需,实现生活有保障、困难有帮扶,确保群众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又要提升民生服务质量,推动教育从“有学上”迈向“上好学”,医疗从

“能看病”升级为“看好病”,养老服务从“基本照护”转变为“医养结合”,居住从“有房住”改善到“住好房”,文体服务供给从“有”到“优”,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保障稳民心,以改善促发展,减少后顾之忧,激发前行干劲。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新时代以来,我国民生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但也要看到,较之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日益凸显。比如,在社保、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仍存在让群众忧心的短板,相关薄弱环节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民之所盼,政之所向。《意见》进一步强化宏观政策民生导向,精准施策促进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

民。

公平,是民生政策的基石。《意见》将增强社会保障公平性放在首位。有效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社会保险制度,加强低收入群体兜底帮扶,及时将符合条件的群众纳入社会救助范围…·让社会保障的阳光雨露滋润更多群众,体现社会保障的底线公平,更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应有之义。

均衡,促进社会资源合理配置。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全面推进公共服务规划布局、设施建设、资源配置、人才调配城乡一体化,支持面向艰苦边远地区农村提供形式灵活的基本公共服务,推行由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一系列举措加快破解民生建设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让不同区域的群众都能便利地获得基本公共服务,推动实现社会整体协调发展。

普惠,让人民群众普遍受益。从推动教育资源扩优提质,到推进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共享,再到大力发展“一老一小”普惠服务,《意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调动政府、市场和全社会力量,全方位扩大基础民生服务供给,进一步确保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幼有所育。

可及,高度重视群众感知。发展群众家门口的社区服务,提高多样化生活服务品质,促进包容共享发展,这一切都指向为群众提供用心、用情、用力的多样化社会服务,让政策温暖深入千家万户,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改善民生,重在落实。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将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强化责任落实,加强基本民生财力保障,增进部门间协同联动,确保政策落地见效,

让百姓真正受益,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持续不断改善民生,不仅能为群众纾解难点,还能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善于从群众期盼中找准切入点,紧贴民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将发展作为保障民生的前提基础,同时用民生是否得到有效改善作为衡量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重要标准,从而在发展中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让人民群众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更有获得感。

学习《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心得体会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推动民生建设更加公平、均衡、普惠、可及。广大党员干部当以“民之所盼,

我必行之”的担当,在办实事中厚植民生根基,在谋实策中汇聚发展动能,在出实招中破解民生难题,让民生温度可感可触、民生福祉节节攀升。

一、在访民需中办实事,筑牢民生之基。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办实事,需用脚步丈量民情,走进群众生活场景,把准民生需求的脉搏。沉入一线是前提,广大党员干部要走出机关大院,走进城中村的背街小巷、走到田间地头和农舍粮仓,在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共话家长里短中,观察灶台旁的柴米油盐、倾听屋檐下的急难愁盼。这不是“打卡式”

走访,而是带着“问题清单”的深度调研——看老旧小区的管道是否老化、问留守儿童的课后是否有人照料、听务工人员的社保是否全覆盖,让民生痛点在“零距离”接触中无所遁形。同时,要建立“需求台账”,群众的诉求可能是社区缺少健身器材的细微小事,也可能是因病致贫的复杂难题,需以“台账管理、销号办结”的机制,把散碎的民需整合成系统的服务清单。比如在社区治理中,通过“居民议事会”收集加装电梯、适老化改造等诉求,让政策供给与群众需求精准对接,把“问题清单”转化为

“幸福账单”。

二、在惠民生上谋实策,激活发展动能。

“政之所要,在乎民心。”谋实策,需以解剖麻雀的精细思维,在把握民生规律中创新服务路径,让政策红利精准滴灌到群众身边。聚焦痛点要靶向发力,民生问题往往呈现地域性、阶段性特征——城郊结合部可能存在教育资源不均衡,工业园区周边或面临通勤难,农村地区常遇养老服务短缺。这就要求政策制定既要立足全局谋篇布局,也要因地制宜量体裁衣。如在乡村振兴中,针对山区农产品运输难问题,可谋划“冷链物流+农村电商”项目;针对城市新市民住房问题,可探索“租购同权”政策试点,让政策延伸到民生最末梢。落实政策要精准滴灌,好政策需搭配好机制,才能避免“雨过地皮湿”,比如推进义务教育“双减”政策时,同步建立课后服务质量评估体系;实施医保跨省结算时,配套开发线上办理小程序,以“政策+服务+技术”的组合拳,让惠民举措落地有声。

三、在纾民困上出实招,绽放幸福之花。

“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出实招,

需以“事不过夜”的效率意识,把群众的急难愁盼作为头等大事,用务实举措啃下民生“硬骨头”。攻坚难点要动真碰硬,面对就业、医疗、养老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难题,需以钉钉子精神逐项突破:在就业领域,建立“企业用工需求库+劳动力技能档案”,开展“订单式”培训;在医疗领域,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通过“医联体”建设让群众在家门口看专家;在养老领域,

探索“物业+养老”模式,为独居老人提供助餐、代购等上门服务。回应期待要与时俱进,随着生活水平提升,群众对民生服务有了更高追求——渴望更清澈的河水、更畅通的路网、更丰富的文化生活。因此,治理扬尘污染可用上智能监测设备,缓解交通拥堵可优化信号灯配时方案,丰富社区文化可打造“15分钟文化圈”,以实招频出的创新力,让民生幸福跟上时代步伐。

2025年学习领会《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心得体会

近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紧扣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诉求,从多个民生关键领域作出全面部署,为民生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厚植为民情怀,做到想民所想、解民所困、行民所盼,努力创造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检验的光辉业绩。

一、于“为民”处起笔,涵养枝叶关情的公仆本色。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从老旧小区焕新颜到家门口就业稳增收,从乡村道路硬化通四方到数字政

务一键办,桩桩件件群众反映强烈、迫在眉睫的痛点、难点问题的解决,正是千千万万党员干部以钉钉子的韧劲一锤接着一锤敲,一步一个脚印干,将一系列惠及民生的利好政策变为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实景。广大党员干部当始终坚守为民初心,以赤子之心躬身实践,从最困难的群众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抓起、从最现实的利益出发,集中力量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切实把“人民至上”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坚持走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做好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桥梁和纽带,通过实地走访走千家、

入万户,访民情、解民忧,确保每一件群众诉求都能得到妥善解决,切实将民生问题的痛点转化成群众满意的闪光点。

二、于“利民”处运笔,淬炼躬身为民的担当成色。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当前,民生问题面广量大,性质类型多样,党员干部作为基层治理的中坚力量,更要主动靠前、勇挑重担,把群众安危冷暖常挂于心,把群众小事落实于行,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广大党员干部当以“事不避难,勇挑重担”的担当精神,多深入到群众意见大、情况复杂、矛盾集中的地方,放下架子,迈开步子,甩开膀子,俯下身子,把群众的“家长里短”当作“案头卷”,将百姓的“柴米油盐”视为“心头事”,找准民生工作的“靶心”,不断在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就业、就医、就学等各方面民生工程上下功夫,着力把群众反映强烈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办好,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办实。

三、于“惠民”处落笔,绘就人民满意的幸福底色。

民生工程不是写在报表里的漂亮数据,群众笑脸与口碑才是检验工作的第一标尺。从广东深圳市南山区“长者饭堂”就近就便提供长者助餐服务,到福建武夷山“流动医院”把优质医疗服务送到村民家门口,再到甘肃陇南“快递进村”打通了农村商贸双循环的“最后一公里”——这些生动实践无一不深刻诠释了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把群众的急难愁盼听清楚、摸透彻,聚焦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升、生态环境改善等重点领域,以久久为功的韧劲解决民之所急、民之所愁、民之所盼的难题,以脚踏实地的干劲办好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实事,不断把“民生清单”变为群众的“幸福账单”,让每项政策都带着热气落地,推动民生实事从“落地生根”到“开花结果”。

学习《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心得体会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为新时代党员干部做好民生保障工作指明了方向。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广大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在与民同心、与民同向、与民同行中,办好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一、与民同心,把群众事当成自己事。

与民“同心”,就是要确保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

为了人民的利益。“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人民群众的每一件小事都是实实在在的民生大事,如果无法有效解决,就会影响他们的生产生活。广大党员干部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第一位,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扑下身子、迈开步子,主动深入田间地头、农家院落,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网络平台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广泛收集群众诉求,精准捕捉群众在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急难愁盼。要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及时建立民生诉求动态台账,将群众呼声转化为“政策清单”,想办法、出实招,把民生工程做到群众心坎上,努力将群众“诉求清单”转变成“履职清单”和“满意清单”。

二、与民同向,把操心事办成顺心事。

与民“同向”,就是要确保各项工作的措施能够真正落地生根,产生实效。习近平总书记无论走到哪里,都把人民放在心头。在甘肃考察时,总书记强调要紧扣居民实际需要特别是“一老一小”等重点,不断提高社区服务水平;在安徽考察时,总书记带领大家重温六尺巷典故,指出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将其融入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社会治理理念。“一切为民者,民皆向往之。

”广大党员干部要将群众的“操心事”当作心头大事办,以真抓实干的姿态,想人民所想、行人民所嘱,时时自省、常常自查,

查一查自己眼里是否常看见群众难题、心中是否常惦记解决办法;要瞄准群众的难点和堵点,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以持之以恒的努力、扎实可靠的行动干一行、爱一行、行一行,真正诠释“人民公仆”的深刻意义。

三、与民同行,把为民事做成暖心事。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与民“同行”,就是要确保人民群众能够积极参与到工作中来,成为各项惠民举措的推动者和受益者。广大党员干部要将群众笑脸与口碑作为检验乡村振兴成效的第一标尺,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精准发力,既要精准布局产业、合理调配资源,重点围绕产业项目谋划、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等方面靶向施策,不断破解农民生产经营难题,推动群众持续增收,让乡村振兴的每一分红利,精准滴灌到群众心田。也要深化村民自治,完善议事协商机制,引导群众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主动参与基层治理事项,通过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党员干部学习贯彻《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心得体会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为做好新时代民生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广大党员干部当做到事事上心,将做好民生工作视为坚守初心、践行使命的生动体现,奋力答好民生工作“时代答卷”。

一、心中装着人民、抓好民生实事,答好从“小爱”到"大爱”的担当答卷。

民生工作从来不是冰冷的数字堆砌,而是充满关怀与温度的情感共鸣。一件件琐碎的“小事”往往是检验初心的“大事”,一声声民心呼唤,投映的是一个家庭、一个社会的期盼与愿景。

无论是“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的焦裕禄,还是“我就要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杨善洲,在他们身上,闪耀着担当为民的精神光辉,浸润着推己及人的大爱胸怀。广大党员干部当做到心中时刻都装着人民,用心抓好民生实事,主动把群众事当成自己事,学会变“被动响应”为“主动靠前”,在基层把根越扎越深,用心去看平时看不见的地方、去听容易忽略的抱怨批评声、去感受街头巷尾社区大院中最真实的生活脉动,在以脚步丈量民情、用温度传递关怀中滋养“念兹在兹、枝叶关情”的公仆本色,真正答好从“小爱”到“大爱”的担当答卷,确保民生工作与群众需求、与民心民意同频共振。

二、心中装着责任、解好民生难事,答好从“有解”到“优解”的奋斗答卷。

民生问题有小有大,无论是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的“上下楼之困”,独居老人关于“一餐热饭”的期盼,千里归途照亮回家路的盏盏路灯,还是家门口的养老托育、名校进乡村的教育资源扶持、职业技能与就业机遇的双向赋能……桩桩件件或琐碎、或复杂,却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与现实利益紧紧相连。广大党员干部当做到心中始终都装着责任,用心解决好民生难事,要做到凡事既要“做了”更要“做好”,难题既要“解”更要“解到位”,始终以钉钉子精神攻坚克难,在基层调研、与民互动中形成详实的“问题清单”,拿出挂图作战、责任到人的决心和担当,奋力啃下民生领域的“硬骨头”,同时也要邀请群众来阅卷、打分,

在不断总结、反思、优化中写满一张张答题卡,用无悔付出换来大家的安心、放心,真正答好从“有解”到“优解”的奋斗答卷,从而以民生工作的实绩赢得人民掌声、取信于民。

三、心中装着希望、办好民生好事,答好从“尚好”到“更好”的幸福答卷。

民生保障既要“有”更要“优”。在四川大凉山,“悬崖村”的孩子通过新建的钢梯走出大山、拥抱希望与梦想;在贵州遵义,乡村医生背着药箱翻山越岭为群众看病;在上海,正在进行“15

分钟社区养老服务圈”的创新试点;在云南,积极推行“名校办分校”“强校带弱校”的集团化办学模式,让山区孩子也能享受优秀师资;在杭州,“邻里值班室”笑语声声,矛盾纠纷在基层化解……一个个生动示范、一个个创新举措,正汇聚成助燃幸福的奔涌动力。广大党员干部当做到心中时刻装着希望,用心办好民生好事,始终明白民生工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从柴米油盐到诗与远方,我们的面前只有不停出现的奋斗起点,只有认真对待每件“小事”、奋力补齐每个“短板”,方能让奋斗追梦的信念融入民生工作的每一个瞬间,真正书写更好、更温暖的幸福答卷。

39 48886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