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苏少版2025初中美术七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根据课程标准,制定七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计划,涵盖艺术欣赏、创作实践与技能训练,注重学生综合素养提升,合理安排教学进度与活动。下面由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20252026学年苏少版2025初中美术七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相关资料,供您参考学习。
2025-2026学年苏少版(2024)初中美术七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一、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从小学过渡到初中,具备一定的美术基础(如简单的绘画、手工制作),对直观、具象的艺术形式(如色彩鲜艳的画作、有趣的手工)兴趣浓厚,但尚未形成系统的审美认知与艺术思维。从认知特点来看,学生对“汉字”“印章”“陶器”等生活中常见的文化载体熟悉,但难以从“艺术审美”“文化内涵”角度解读其价值;对“空间营造*”“光影拼接”等抽象的艺术表现形式,缺乏空间想象力与创作思路;在艺术实践中,易陷入“模仿复制”,缺乏个性化表达与创意构思。
从学习能力来看,学生的手部精细动作(如篆刻、陶艺塑形)尚在发展,完成“方寸印章雕刻**“陶艺拉坯”等任务时易出现细节粗糙的问题;跨学科关联(如将汉字演变与历史结合、将光影与数学几何结合)能力较弱,难以挖掘艺术作品背后的文化与科学内涵;对“艺术赏析”的表达多停留在“好看/不好看”,缺乏“从造型、色彩、材质等维度分析作品”的专业视角。此外,部分学生存在“怕画不好、怕做不好”的畏难情绪,对需要耐心与细致的创作(如篆刻、精细手工)积极性不高。因此,教学中需以“文化感知为基础,实践体验为核心,创意表达为目标”,通过文化故事、直观演示、分层任务,帮助学生建立审美自信,提升艺术素养。
二、教材分析
苏少版(2024)初中美术七年级上册教材以“文化传承与审美体验”为核心线索,
涵盖“中国字中国印”“文明印记”“人类的朋友”“营造之美”“校园的光影”5个单元13课,构建了“汉字文化→文明载体→自然人文→空间营造→校园审美”的知识体系。教材编写遵循“从文化到艺术,从欣赏到创作,从传统到现代”的认知规律,每课通过“欣赏·评述”“*探究·体验”“创作·表现”“*拓展·延伸”四个环节,强化“文化理解与艺术实践”的结合,为核心素养培养提供扎实载体。
(一)教材内容框架与逻辑关联
1.汉字文化单元(第一单元中国字中国印):作为开篇,从“文字之旅”(汉字的起源与演变、书法字体特点)切入,建立“汉字的文化与艺术价值”认知;再通过“翰墨之情”(书法工具使用、基本笔画练习)、“方寸之间”(印章的起源、篆刻技法),实现“汉字欣赏→书法实践→印章创作”的过渡,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为后续“文明印记”单元铺垫文化感知基础。
2.文明载体单元(第二单元文明印记):聚焦“文明的艺术表达”,从“点亮文明” (原始陶器、青铜器的纹样与色彩)入手,感受古代文明的艺术智慧;再讲解“情感的记录”(绘画、雕塑中情感的表达手法)、“传播文明”(书籍装帧、海报设计等现代文明传播载体),形成“古代文明载体→艺术情感表达→现代文明传播”的逻辑链,既深化文化理解,又拓展艺术视野。
3.自然人文单元(第三单元人类的朋友):以“人与自然的艺术关联”为主题,从“耕牛·战马”(动物形象的艺术表现,如绘画、雕塑中的牛与马)切入,感受动物与人类的情感联结;再讲解“身边的陶”(陶艺的材质特点、手工塑形技法)、“好朋友,动起来”(动物形象的动态表现,如剪纸、泥塑中的动态动物),实现“动物欣赏→陶艺实践→动态创作”的过渡,培养学生观察自然、表现自然的能力。
4.空间营造单元(第四单元营造之美):聚焦“空间的艺术设计”,从“一米景观” (微型景观的构图、材质搭配)入手,建立“小空间的审美营造”认知;再讲解“变迁中的家园”(民居建筑的风格特点、家园景观的绘画表现),形成“微型空间→宏观家园”的空间认知升级,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与环境审美能力。
5.校园审美单元(第五单元校园的光影):以“校园场景的艺术表达”为主题,从“时光交错的校园”(校园建筑的光影变化、不同时段的校园氛围)切入,感受光影对场景氛围的影响;再讲解“拼接流动的美景”(校园风景的拼贴创作、动态画面的捕捉),实现“光影观察→拼贴实践→动态表达”的过渡,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美,提升校园审美素养。
(二)教材编写特点
1.文化性与艺术性深度融合:每单元围绕“文化主题”展开(如汉字文化、文明载体),将“文化知识”与“艺术表现”结合(如汉字演变与书法创作、古代陶器与纹样设计),既让学生理解文化内涵,又掌握艺术表现技法,体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理念。
2.实践类型丰富多样:涵盖“书法、篆刻、绘画、陶艺、手工、拼贴、景观设计”等多种实践形式,兼顾“平面创作”(如书法、绘画)与“立体创作”(如陶艺、微型景观)、“传统技法”(如篆刻、陶艺)与“现代手法”(如拼贴、海报设计),满足学生不同的创作兴趣与能力需求。
3.生活化与校园化导向明显: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如“身边的陶”“变迁中的家园”)与校园场景(如“校园的光影”),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从校园中感受美”,降低艺术创作的距离感,提升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4.探究性与开放性突出:每课设置“探究问题”(如“汉字的笔画特点如何体现美
感”“不同材质的陶如何表现不同质感”),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创作环节提供“开放主题”
(如“设计体现个人性格的印章”“创作属于自己的微型景观”),支持学生个性化表达,培养创新思维。
三、核心素养目标
(一)图像识读
1.文化载体图像识读:能识别汉字的不同字体(篆、隶、楷、行、草),说出每种字体的笔画特点(如篆书圆润、楷书规整、行书流畅);能识别古代文明载体(陶器、青铜器)的典型纹样(如彩陶的鱼纹、青铜器的饕餮纹),分析纹样的象征意义(如鱼纹象征丰收、饕餮纹象征威严);能识别校园建筑的光影特点(如清晨的柔和光影、午后的强烈光影),描述光影对校园氛围的影响(如柔和光影营造宁静感、强烈光影营造活力感)。
2.艺术作品图像识读:能从“造型、色彩、材质、构图”四个维度分析艺术作品 (如书法作品的笔法与章法、陶艺作品的塑形与釉色、绘画作品的色彩搭配与构图布局);能区分不同艺术形式(如书法、篆刻、陶艺、拼贴)的视觉特点,说出“书法靠线条表现美、陶艺靠形态与质感表现美、拼贴靠素材组合表现美”的差异。
3.生活与校园图像识读:能观察生活中的艺术元素(如街头的书法招牌、家中的陶瓷摆件),识别其中的美术语言(如招牌字体的风格、陶瓷摆件的造型);能观察校园中的光影与空间(如教学楼的光影变化、校园花坛的空间布局),发现其中的审美价值(如光影的明暗对比美、花坛的对称与错落美)。
(二)美术表现
1.传统艺术表现:能使用毛笔、墨、宣纸等工具,书写简单的汉字(如自己的名字、常用词语),掌握基本笔画(横、竖、撇、捺)的书写技法(如横要平稳、竖要垂直);能使用篆刻工具(刻刀、石料),设计并雕刻简单的印章(如姓名章、吉祥语章),掌握“写印稿、刻线条、修细节”的基本步骤;能使用陶泥、泥塑工具,制作简单的陶艺作品(如小杯子、小动物),掌握“揉泥、塑形、刻画纹样”的基本技法。
2.现代艺术表现:能使用绘画工具(水彩、彩铅、马克笔),创作表现“文明印记”的作品(如绘制古代陶器纹样、表现家园变迁的场景),掌握色彩搭配(如冷暖色对比、邻近色和谐)与构图布局(如中心构图、对角线构图)的基本方法;能使用手工材料 (卡纸、剪刀、胶水、自然素材),制作“一米景观”(如微型花园、微型森林),掌握“材质搭配(如卡纸与石子结合)、空间构图(如高低错落)”的技巧;能使用拼贴材料 (照片、杂志剪报、彩纸),创作“校园光影拼贴画”,掌握“素材选择(如选择不同时段的校园照片)、拼接组合(如重叠、错位)”的方法。
3.个性化艺术表现:能结合个人兴趣与想法,进行创意创作(如设计体现个人性格的印章字体、创作反映个人生活经历的家园绘画、制作展现个人审美偏好的微型景观);能尝试将不同艺术形式结合(如在陶艺作品上刻写书法文字、在校园拼贴画中融入手绘元素),形成独特的艺术表达风格。
(三)审美判断
1.文化审美判断:能判断汉字书法的审美价值,说出“好的书法作品线条流畅、结构匀称、章法和谐”的标准;能判断古代文明载体(陶器、青铜器)的审美价值,分析“纹样的精美度、造型的合理性、材质的质感”对作品美感的影响;能判断校园光影与空间的审美价值,区分“和谐的光影搭配(如明暗适中)、合理的空间布局(如疏密有致)”与“杂乱的光影(如光线过暗)、失衡的空间(如过于拥挤)”。
2.艺术作品审美判断:能对自己与他人的艺术作品进行评价,从“创意、技法、美感”三个维度提出优点与改进建议(如“你的印章字体设计很有创意,但线条可以更流畅”“你的微型景观构图很好,但材质可以更丰富”);能欣赏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如传统书法与现代书法、传统陶艺与现代陶艺),理解“不同风格都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不片面否定某一种风格。
3.生活审美判断:能判断生活中常见物品的审美价值(如文具、家具、服饰),说出“造型简洁、色彩协调、功能与美观结合”的物品更具审美性;能判断校园环境的审美价值(如校园绿化、宣传栏设计),提出“增加色彩丰富的植物、优化宣传栏排版”等提升校园审美的建议。
(四)创意实践
1.主题创意构思:能根据教学主题(如“文明印记”“人类的朋友”“校园光影”),提出有新意的创作构思(如“用陶艺制作带有古代纹样的现代文具”“用拼贴画表现校园四季的光影变化”“用绘画表现动物与人类的温馨互动”);能结合生活经验与想象,拓展创作思路(如“从家人的故事中获取家园绘画的灵感”“从校园的角落发现独特的光影素材”)。
2.材料创意运用:能尝试使用非常规材料进行创作(如用树叶、树枝制作“人类的朋友”主题作品,用废旧纸盒、瓶盖制作“一米景观”,用校园的落叶、花瓣制作拼贴画),探索材料的新用途与新效果(如树叶的纹理可以表现动物的皮毛,废旧纸盒可以搭建微型建筑);能将多种材料组合使用(如陶泥与颜料结合、卡纸与毛线结合),丰富作品的质感与层次。
3.形式创意表达:能尝试突破传统形式,进行创新表达(如将书法作品设计成装饰画、将陶艺作品做成实用的小摆件、将校园拼贴画做成可折叠的画册);能结合现代
技术(如用手机拍摄校园光影照片后进行数字拼贴、用绘画软件辅助设计印章稿),拓展艺术表现的形式与手段。
(五)文化理解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通过“中国字中国印”单元学习,理解汉字与印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知道“汉字演变反映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印章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追求与文化礼仪”;通过“人类的朋友”单元中的陶艺学习,理解“中国陶艺历史悠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如“景德镇陶瓷、宜兴紫砂”等,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自豪感。
2.文明多样性理解:通过“文明印记”单元学习,了解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文明载体(如古埃及的陶器、古希腊的雕塑、中国的青铜器),理解“不同文明有不同的艺术表达方式,每种文明的艺术都值得尊重与欣赏”;通过对比“中国传统陶艺与外国现代陶艺”,理解“文明的交流与融合能促进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3.生活与校园文化理解:通过“营造之美”单元学习,理解“家园与景观的设计反映了当地的文化特色与人们的生活需求”,如“江南民居的白墙黛瓦体现了水乡文化,北方民居的四合院体现了家族聚居文化”;通过“校园的光影”单元学习,理解“校园文化不仅包括知识学习,还包括审美教育,校园的每一处场景都可以成为审美教育的载体”,增强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第一单元中国字中国印
①《文字之旅》:汉字的起源与演变(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不同字体的笔画与结构特点(如篆书线条圆润、楷书结构规整);汉字书法作品的欣赏方法(从笔法、章法、墨法三个维度赏析)。
②《翰墨之情》:书法工具(毛笔、墨、宣纸、砚台)的使用方法(如毛笔的握笔姿势、蘸墨技巧);基本笔画(横、竖、撇、捺、点)的书写技法(如横画“起笔藏锋、行笔平稳、收笔回锋”);简单汉字(如“人”“一”“十”)的书写练习。
③《方寸之间》:印章的起源与文化意义(如古代印章用于身份验证、现代印章用于艺术表达);印章的基本结构(印面、印边、印文);篆刻的基本步骤(设计印稿→转印到石料→刻制→修改);简单印章(如二字姓名章)的设计与刻制。
2.第二单元文明印记
①《点亮文明》:古代文明载体(陶器、青铜器)的造型与纹样特点(如彩陶的简洁造型、鱼纹/鸟纹;青铜器的厚重造型、饕餮纹/云纹);纹样的象征意义(如鱼纹象征丰收、饕餮纹象征威严);用绘画或手工再现古代文明纹样(如绘制彩陶鱼纹、用黏土制作简单的青铜纹样模型)。
②《情感的记录》:艺术作品中情感的表达手法(如色彩:暖色表达喜悦、冷色表达悲伤;线条:流畅线条表达轻松、曲折线条表达紧张;造型:圆润造型表达可爱、尖锐造型表达愤怒);选择一种情感(如快乐、思念、自豪),用绘画或手工创作表现该情感的作品。
③《传播文明》:现代文明传播载体(书籍装帧、海报、宣传栏)的设计特点 (如书籍装帧的封面设计、排版;海报的主题突出、色彩醒目);结合“文明传播”主题(如“保护传统文化”“传播校园文明”),设计一张简单的海报或制作一本迷你文明传播手册。
3.第三单元人类的朋友
①《耕牛·战马》:艺术作品中动物形象的表现方法(如绘画:勾勒轮廓、添加细节;雕塑:塑造形态、刻画纹理);耕牛与战马的象征意义(如耕牛象征勤劳、战马象征勇敢);用绘画或泥塑创作“耕牛”或“战马”形象,突出其特点(如耕牛的健壮、战马的矫健)。
②《身边的陶》:陶的材质特点(如可塑性强、烧制后坚硬);陶艺的基本技法 (揉泥、捏塑、盘条、拉坯入门);用陶泥制作简单的陶艺作品(如小杯子、小动物摆件),并进行简单的纹样装饰(如刻划线条、粘贴泥片)。
③《好朋友,动起来》:动物动态的捕捉方法(如观察动物的行走、奔跑姿势,抓住关键动作);动态动物的艺术表现(如剪纸:剪出动物的动态轮廓;泥塑:塑造动物的动态形态);创作一个“动态动物”作品(如剪纸兔子跳跃、泥塑小狗奔跑)。
4.第四单元营造之美
①《一米景观》:微型景观的构图原则(如高低错落、疏密有致、主次分明);微型景观的材质选择(如自然素材:石子、树叶、树枝;手工素材:卡纸、黏土、小摆件);设计并制作一个“一米景观”(如微型花园:有花、草、小亭子;微型森林:有树木、小路、小动物)。
②《变迁中的家园》:不同时代家园的建筑风格与景观特点(如过去的平房、菜园;现在的楼房、小区绿化);家园景观的绘画表现(如用水彩绘制家园全景、用彩铅刻画家园细节);创作一幅“变迁中的家园”绘画作品,对比过去与现在的家园变化。
5.第五单元校园的光影
①《时光交错的校园》:光影对场景氛围的影响(如清晨光影柔和,营造宁静氛围;午后光影强烈,营造活力氛围;傍晚光影温暖,营造温馨氛围);校园光影的观察与记录方法(如用素描记录光影明暗、用照片拍摄不同时段的校园光影);用素描或绘画记录“某一时段的校园光影”(如清晨的教学楼、午后的操场)。
②《拼接流动的美景》:拼贴艺术的基本方法(素材选择、裁剪、拼接、粘贴);校园“流动美景”的捕捉(如课间活动的学生、随风飘动的树叶、不同时段的光影变化);用拼贴手法创作“校园流动美景”作品(如拼接不同时段的校园照片、不同场景的校园元素)。
(二)教学难点
1.第一单元中国字中国印
①书法基本笔画的技法掌握:学生易出现“握笔姿势不正确(如握笔过紧、手指位置错误)”“笔画书写不规范(如横画倾斜、竖画弯曲)”,难以掌握“起笔、行笔、收笔”的细节(如藏锋、回锋),导致书法作品缺乏美感。
②篆刻的刻制技巧:学生易出现“印稿转印不清晰”“刻刀使用不当(如用力过大导致石料破裂、用力过小导致线条不流畅)”“线条刻制不均匀(如粗细不一、边缘毛糙)”,难以完成整洁、美观的印章作品。
2.第二单元文明印记
①古代纹样的理解与再现:学生难以理解古代纹样的象征意义(如饕餮纹的威严感),在“再现纹样”时易陷入“简单复制”,缺乏对纹样的简化与创新(如将复杂的饕餮纹简化为适合绘画或手工的形式)。
②艺术作品中情感的准确表达:学生易出现“情感与表现手法不匹配”(如用冷色表达喜悦、用流畅线条表达紧张),难以通过“色彩、线条、造型”准确传递目标情感,作品的情感感染力不足。
3.第三单元人类的朋友
①动物动态的准确捕捉与表现:学生难以观察并抓住动物的“关键动态”(如兔子跳跃时的后腿伸展、小狗奔跑时的身体倾斜),在创作中易出现“动态僵硬(如动物四肢位置错误)”“比例失调(如头大身小)”,导致动物形象缺乏生动性。
②陶艺作品的塑形与细节处理:学生易出现“陶泥塑形不牢固(如小杯子的杯壁过薄易断裂、小动物的四肢与身体连接不紧密易脱落)”“细节刻画粗糙(如纹样模糊、
形态不清晰)”,难以完成形态完整、细节精致的陶艺作品。
4.第四单元营造之美
①微型景观的空间构图:学生易出现“空间布局失衡(如过于拥挤或过于空旷)”“主次不分明(如没有突出主要景观元素)”“材质搭配不协调(如颜色过于杂乱、质感差异过大)”,难以营造出“和谐、美观”的微型景观氛围。
②家园变迁的对比与表现:学生难以回忆并梳理“家园的过去与现在”(如过去的平房与现在的楼房、过去的菜园与现在的小区绿化),在“对比表现”时易出现“画面杂乱(如过去与现在的元素堆砌)”“重点不突出(如没有明确展示变迁的核心内容)”,作品的主题表达不清晰。
5.第五单元校园的光影
①光影明暗的准确观察与记录:学生难以区分“光影的明暗层次(如高光、亮部、灰部、暗部、投影)”,在素描或绘画中易出现“明暗对比不明显(如全是亮部或全是暗部)”“投影位置错误(如投影方向与光源方向不一致)”,导致作品缺乏立体感与真实感。
②拼贴作品的创意与整体性:学生易出现“素材选择杂乱(如选择与‘校园流动美景’无关的素材)”“拼接缺乏逻辑(如不同场景、不同时段的素材随意组合)”“作品缺乏整体性(如边缘不整洁、素材之间没有过渡)”,难以形成“主题明确、画面和谐”的拼贴作品。
五、教学措施
1.文化故事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①汉字与印章教学:讲述“汉字的起源故事(如仓颉造字)”“印章的历史典故(如古代官员用印章办公)”,展示“著名书法作品(如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文稿》)”“精美印章作品(如古代官印、现代艺术印章)”,让学生在文化故事中感受汉字与印章的魅力,激发学习书法与篆刻的兴趣。
②文明印记教学:播放“古代文明纪录片片段(如仰韶文化彩陶、商周青铜器)”,讲述“陶器如何帮助古人储存食物、青铜器如何体现古代礼仪”,让学生理解“文明载体的实用价值与文化意义”,再引导学生欣赏与创作,降低对古代文明的距离感。
③校园光影教学:分享“校园光影的有趣发现(如清晨教学楼的影子像城堡、雨后操场的积水反射光影像镜子)”,展示教师或往届学生的“校园光影作品”,让学生发现“校园中熟悉又陌生的美”,激发观察与创作的积极性。
2.直观演示与分层指导,突破实践难点
①书法与篆刻:书法教学中,用“慢动作演示基本笔画的书写过程(起笔→行笔→收笔)”,标注“握笔姿势的关键点(如手指距离笔尖3厘米、掌心空如鸡蛋)”,提供“笔画描红模板”供基础薄弱学生使用;篆刻教学中,用“视频演示刻制过程(从印稿转印到线条刻制)”,展示“刻刀的正确握法与用力技巧”,为学生准备“不同硬度的石料(软石料供基础薄弱学生使用,硬石料供能力较强学生使用)”,并一对一指导刻制细节。
②陶艺教学:用“分步演示陶艺塑形过程(揉泥→捏制杯身→捏制杯柄→连接→装饰)”,强调“塑形的关键点(如杯壁厚度均匀、杯柄与杯身连接紧密时需涂抹泥浆)”,提供“简单的陶艺造型模板(如杯子、小动物的轮廓图)”供基础薄弱学生参考;对能力较强学生,鼓励尝试“盘条法、拉坯法”等复杂技法,指导细节刻画(如用工具刻制精细纹样)。
③光影与拼贴:光影教学中,用“实物演示光影变化(如用手电筒照射校园模型,展示不同角度光源下的光影层次)”,提供“光影明暗层次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高光、亮部、灰部、暗部”;拼贴教学中,演示“素材选择与组合技巧(如选择同一色调的素材、用渐变方式拼接不同时段的光影)”,提供“拼贴构图模板(如中心构图、对角线构图)”,指导学生裁剪与粘贴(如用剪刀剪出平滑边缘、用胶水均匀涂抹避免起皱)。
3.多元评价与展示,增强创作自信
①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参与态度(如是否积极观察、是否认真练习)”“创意构思(如是否有独特的想法)”“进步幅度(如与自己之前的作品相比是否有提升)”,而非仅关注作品的“完美度”,用“鼓励性语言”评价(如“你的印章线条比上次流畅多了,继续加油”“你的微型景观创意很特别,我很喜欢这个小亭子的设计”)。
②多元化展示:在教室设置“作品展示区”,定期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如书法作品、印章、陶艺、拼贴画);举办“班级美术展”,让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如创作思路、想要表达的情感或主题);将学生作品制作成“班级美术册”或“线上作品相册”,分享给家长与其他班级,增强学生的创作成就感与自信心。
③互评与自评结合:组织学生进行“互评”,指导学生从“创意、技法、美感”三个维度评价他人作品,提出优点与改进建议(如“我觉得你的家园绘画色彩很好看,
但可以多添加一些过去家园的细节”);引导学生“自评”,反思自己的创作过程(如“我在刻印章时遇到了线条不流畅的问题,下次会注意用力均匀”),培养自我反思能力。
4.跨学科融合与生活延伸,拓展艺术视野
①跨学科融合:汉字教学与语文结合,让学生结合语文所学的汉字知识(如汉字
的结构、含义)设计书法作品;文明印记教学与历史结合,让学生结合历史课所学的古代文明知识(如仰韶文化、商周时期)理解文明载体的文化背景;光影教学与数学结合,让学生用数学中的“几何知识”分析光影的投射角度与阴影长度,理解光影的科学原理。
②生活延伸: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实践美术技能”(如用书法为家人书写祝福语、用陶艺制作小礼物送给朋友、在家庭装饰中加入自己的拼贴画或微型景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术元素”(如观察街头的书法招牌、商场的陶艺摆件、公园的景观设计),记录自己的发现(如用照片或素描记录),并在课堂上分享,拓展艺术视野,让美术融入生活。
六、教学资源
1.教材与教辅资料:以苏少版(2024)初中美术七年级上册教材为核心,结合《教师教学用书》明确教学目标与重难点;选用配套《初中美术同步练习册》,选取“基础练习”(如书法笔画描红、纹样临摹)、“创意拓展”(如印章设计、微型景观构思)类题目巩固知识;参考《中国书法入门教程》《陶艺基础技法》《拼贴艺术创作指南》
等书籍,获取书法、篆刻、陶艺、拼贴的详细教学方法与案例。
2.工具与材料资源:①书法与篆刻工具:毛笔(不同型号,如大楷、中楷、小楷)、墨汁、宣纸(生宣、熟宣)、砚台、篆刻石料(青田石、寿山石等软石料)、刻刀(不同尺寸)、印泥、印稿纸;②绘画工具:水彩颜料、彩铅、马克笔、素描纸、水彩纸、
画夹、画笔(不同型号)、调色盘、洗笔筒;③陶艺工具:陶泥(陶土、瓷土)、泥塑工具(擀泥杖、塑形刀、刻画工具)、陶艺转盘(简易款)、烤箱(用于低温烧制陶泥)、釉料(可选,用于装饰);④手工与拼贴工具:卡纸(不同颜色与厚度)、剪刀、胶水 (固体胶、液体胶)、双面胶、自然素材(树叶、树枝、石子)、废旧材料(纸盒、瓶盖、杂志)、照片打印纸(用于打印校园照片);⑤展示工具:作品展示板、画框、透明保护膜(用于保护纸质作品)、陶艺展示架。
3.多媒体与网络资源:①教学课件:制作包含“文化故事、艺术作品图片、技法演示视频、学生优秀作品”的PPT,如“汉字演变动画”“书法笔画书写视频”“陶艺塑形步骤视频”“校园光影照片集”;②在线资源:利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中的“初中美术专题”资源(如“中国书法赏析”“陶艺创作教学”“拼贴艺术案例”);推荐学生观看《中国书法艺术》《陶艺大师》等纪录片,关注“美术教育”类公众号(如“美术报”“少儿美术教育”),获取更多艺术知识与创作灵感;③虚拟资源:利用“书法模拟软件”(如“墨趣书法”)让学生在电脑或平板上练习书法,降低传统书法的入门难度;利用“3D建模软件”(如“Tinkercad”)让学生尝试设计微型景观的3D模型,拓展创作形式。
4.校外与实践资源:①文化场所:联系当地的“博物馆”(如陶瓷博物馆、书法博物馆),组织学生参观“古代文明载体展区”“书法与印章展区”,让学生近距离欣赏文物与艺术作品;联系当地的“美术馆”,参观“当代艺术展”,了解现代艺术的表现形式;
②校园资源:利用校园的自然景观(如花园、树林)、建筑(如教学楼、操场)作为“校园光影观察与创作的现场”;利用校园的“美术教室”“手工活动室”作为固定的实践场所,配备齐全的工具与材料;③社区资源:联系社区的“文化活动中心”,参与“书法体验课”“陶艺工作坊”等活动,让学生在专业指导下提升技能;邀请社区的美术爱好者或专业艺术家(如书法老师、陶艺家)进校园,开展讲座或workshops,分享艺术创作经验。
七、教学进度安排(2025年9月1日—2026年1月20日,共20周)
时间 | 教学内容 | 周课 时数 | 备注(教学重点/难点/活动安排) | |
1 | 9.1- 9.5 | 第一单元中国字中国印第1课文字之 旅(一)1.导入:汉字起源故事(仓颉 造字)2.汉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展示各字体图片,分析笔画特点)3.书法作品欣赏:赏析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文稿》,学习从笔法、章法、墨法赏析书法 | 2 | 重点:汉字演变、书法作品 欣赏难点:理解不同字体的 笔画特点活动:分组讨论“最喜欢哪种字体,为什么”;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兰亭序》 的笔法特点(如线条流畅、结构匀称) |
2 | 9.8- 9.12 | 第1课文字之旅(二)1.汉字结构分 析:独体字(如“人”“木”)、合体字(如“休”“森”)的结构特点2.小组活动:收集生活中的汉字艺术(如书法招牌、汉 字海报),分享交流第2课翰墨之情 (一)1.书法工具介绍:毛笔、墨、宣纸、砚台的特点与用途2.握笔姿势与坐姿指导:正确握笔(五指执笔法)、坐 姿(头正、身直、臂开、足安) | 2 | 重点:汉字结构、书法工具使用、握笔姿势难点:正确握笔姿势的掌握活动:学生练习握笔姿势,教师逐一纠正;观察不同材质的宣纸 (生宣、熟宣),感受吸水性差异 |
3 | 9.15- | 第2课翰墨之情(二)1.基本笔画教 | 2 | 重点:基本笔画书写、简单 |
9.19 | 学:横、竖、撇、捺的书写技法(起 笔、行笔、收笔)2.教师演示:慢动作演示每笔画的书写过程,标注关键点3.学生练习:在描红纸上练习基本笔画,教师巡回指导第2课翰墨之情(三)1. 简单汉字书写:练习“—”“二”“十”“人”等独体字,结合基本笔画技法2.作品点 评:选取部分学生的练习作品,分析优点与改进建议 | 汉字书写难点:笔画的起笔 与收笔技巧活动:学生在宣纸上练习基本笔画与简单汉字,同桌之间互相点评;展示优秀练习作品,供学生参考 | ||
4 | 9.22- 9.26 | 第3课方寸之间(一)1.印章文化导 入:讲述印章的起源与历史(古代官 印、文人印)2.印章欣赏:展示不同类型的印章(姓名章、吉祥语章、闲 章),分析印面结构与文字特点3.印章 结构教学:印面、印边、印文的基本概念,印文的排列方式(如横排、竖排)第3课方寸之间(二)1.印稿设计:指 导学生设计二字印章(如姓名章),确 定印文排列与字体(篆书或楷书)2.学 生设计:在印稿纸上绘制印稿,教师指导调整布局(如字的大小、间距) | 2 | 重点:印章文化、印稿设计 难点:印稿的布局与字体设 计活动:学生分组欣赏印章 作品,讨论“印文的排列有哪些规律”;设计自己的二字姓名章印稿,教师逐一指导调 整 |
5 | 9.29- 10.3 | 第3课方寸之间(三)1.篆刻工具介 绍:篆刻石料、刻刀的使用方法与安全注意事项2.教师演示:演示印稿转印到石料(用复写纸或水印法)、刻刀握法 与刻制技巧(冲刀、切刀)3.学生刻 制:在软石料上刻制印章,教师巡回指导(纠正握刀姿势、指导用力技巧)国 庆节放假 | 2 | 国庆节放假1天,调整为1 课时重点:印章刻制技巧难点:刻刀的用力均匀与线条流畅活动:学生开始刻制印章,重点练习线条刻制;提醒学生注意安全,避免刻刀划伤手 |
6 | 10.6- 10.10 | 第3课方寸之间(四)1.学生继续刻 制:完成印章刻制,进行细节修改(如修齐线条边缘、清理印面)2.盖印体 验:用印泥在宣纸上盖印,感受印章效果;若效果不佳,进行二次修改3.印章作品展示:将学生的印章作品盖在展示 | 2 | 重点:印章完成与展示、单 元总结难点:印章的细节修 改与盖印效果活动:举办“班级印章展”,学生互相欣赏印章作品;分享“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解决方法” |
纸上,举办“班级印章展”第一单元复习与总结1.单元知识梳理:汉字演变→书 法→印章的逻辑关联2.学生分享:邀请学生分享“学习汉字与印章的收获” | ||||
7 | 10.13 10.17 | 第二单元文明印记第4课点亮文明 (一)1.文明载体导入:播放仰韶文化彩陶、商周青铜器的纪录片片段2.陶器欣赏:分析彩陶的造型(如尖底瓶、 钵)与纹样(鱼纹、鸟纹、几何纹), 讨论纹样的象征意义3.青铜器欣赏:分析青铜器的造型(如鼎、爵)与纹样 (饕餮纹、云纹、雷纹),理解“青铜器与古代礼仪的关系”第4课点亮文明 (二)1.纹样临摹:学生选择一种喜欢的古代纹样(如彩陶鱼纹、青铜器云 纹),在画纸上临摹2.教师指导:纠正 临摹中的比例与线条问题,鼓励学生简化复杂纹样 | 2 | 重点:古代文明载体欣赏、 纹样临摹难点:理解古代纹 样的象征意义、纹样的简化 临摹活动:分组讨论“彩陶鱼纹可能象征什么”;临摹古代纹样,尝试简化纹样细节, 使其更适合绘画 |
8 | 10.20 10.24 | 第4课点亮文明(三)1.纹样创作:学 生结合临摹的纹样,创作“现代版古代纹样”(如将彩陶鱼纹与现代元素结合)2. 材料选择:可用水彩、彩铅或马克笔进 行创作3.作品点评:选取部分学生的创 作作品,分析“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创意”第5课情感的记录(一)1.情感与艺术 导入:展示不同情感的艺术作品(如梵高《向日葵》表达喜悦、蒙克《呐喊》表达焦虑)2.情感表达手法分析:从色彩(冷暖)、线条(流畅/曲折)、造 型(圆润/尖锐)三个维度,分析作品 如何表达情感 | 2 | 重点:纹样创作、情感表达 手法分析难点:传统纹样的 现代创作、情感与表现手法 的关联活动:学生展示“现代版古代纹样”作品,分享创作思路;分组分析《向日葵》 与《呐喊》的色彩、线条, 讨论“如何表达不同情感” |
9 | 10.27 10.31 | 第5课情感的记录(二)1.情感选择: 学生选择一种想要表达的情感(如快乐、思念、自豪、平静)2.创作构思: 指导学生思考“用什么色彩、线条、造型 | 2 | 重点:情感表达创作、作品 分享难点:情感与表现手法 的准确匹配活动:学生创作 情感表达绘画;举办“情感艺 |
表达该情感”(如快乐:暖色调、流畅线条、圆润造型)3.学生创作:用绘画形 式(水彩、彩铅)创作“情感表达作 品”,教师巡回指导第5课情感的记录 (三)1.作品完成与修改:学生完成作 品,进行细节调整2.情感分享:学生介 绍自己的作品,说明“想要表达的情感”与“使用的表现手法”,其他学生猜测情感,检验表达效果 | 术分享会”,学生介绍作品,同学互动猜测情感 | |||
10 | 11.3- 11.7 | 第6课传播文明(一)1.现代文明载体 导入:展示书籍装帧、海报、宣传栏等现代文明传播载体的优秀案例2.设计特点分析:-书籍装帧:封面设计(主题 突出、色彩协调)、排版(文字大小与 间距)-海报:主题明确、视觉冲击力 (色彩醒目、构图简洁)3.小组讨论: 分析“优秀海报的共同点”“如何让书籍封面吸引读者”第6课传播文明(二)1. 设计主题确定:学生选择“文明传播”主题(如“保护传统文化”“传播校园文 明”“节约资源”)2.设计构思:指导学生思考“海报的主题文字、图案、色彩”,绘制简单的设计草图 | 2 | 重点:现代文明载体分析、 海报设计构思难点:海报主题的明确与设计草图的构思活动:分组分析优秀海报案例,总结设计技巧;学生绘制海报设计草图,同桌之间互相提出改进建议 |
11 | 11.10 11.14 | 第6课传播文明(三)1.海报创作:学 生根据设计草图,用卡纸、彩笔、剪贴纸等材料制作海报(可手绘或半手工) 2.教师指导:指导学生“主题文字的突出(如放大、加粗)”“色彩的搭配(如对比色突出主题)”“图案的位置(如中心或角落)”第6课传播文明(四)1.海报 完成与展示:学生完成海报,张贴在教室展示区2.海报评选:学生投票选出 “最具创意海报”“最清晰主题海报”“最美色彩海报”第二单元复习与总结1.单元知识梳理:古代文明载体→情感表达→现代文明传播2.学生反思:总结“文明印 | 2 | 重点:海报创作与展示、单 元总结难点:海报的主题突 出与视觉效果活动:完成海 报创作,举办“班级文明传播海报展”;投票评选优秀海 报,颁发小奖品(如美术工具) |
记单元的学习收获” | ||||
12 | 11.17 11.21 | 第三单元人类的朋友第7课耕牛·战马 (一)1.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导入:讲述 “耕牛帮助人类耕种、战马帮助人类征战”的故事,强调动物是人类的朋友2.动物 艺术作品欣赏:展示绘画(如徐悲鸿 《奔马图》)、雕塑(如唐代陶俑牛) 中的耕牛与战马形象,分析“如何通过造型与线条表现动物特点(如牛的健壮、 马的矫健)”第7课耕牛·战马(二)1.动物造型分析:观察耕牛与战马的外形特点(如牛的短腿、宽身;马的长腿、瘦身)与动态(如牛的行走、马的奔 跑)2.素描练习:学生用铅笔素描耕牛或战马的轮廓,抓住外形特点 | 2 | 重点:动物艺术作品欣赏、 动物轮廓素描难点:抓住动 物的外形特点与动态活动: 分组欣赏《奔马图》,讨论 “徐悲鸿如何表现马的矫健”;素描耕牛或战马轮廓,教师 指导调整比例 |
13 | 11.24 11.28 | 第7课耕牛·战马(三)1.学生创作: 选择绘画(水彩、彩铅)或泥塑形式, 创作“耕牛”或“战马”作品,突出动物特点与动态2.教师指导:绘画学生注重 “色彩搭配与细节刻画(如牛的皮毛纹理、马的鬃毛)”;泥塑学生注重“造型牢固与动态表现(如马的腿部弯曲表现奔跑)”第8课身边的陶(一)1.陶艺 文化导入:讲述中国陶艺的历史(如景德镇陶瓷、宜兴紫砂),展示不同类型 的陶艺作品(如杯子、花瓶、摆件)2.陶材质体验:学生触摸不同质地的陶泥 (湿泥、半干泥),感受其可塑性 | 2 | 重点:耕牛/战马创作、陶艺 文化与材质体验难点:动物动态的生动表现、陶泥的质感感受活动:完成耕牛/战马创作,展示作品;触摸陶 泥,尝试用手捏制简单的形状(如球、方块),感受可 塑性 |
14 | 12.1- 12.5 | 第8课身边的陶(二)1.陶艺技法教 学:揉泥(去除气泡)、捏塑(基本造 型)、刻画(添加纹样)的基本方法2. 教师演示:演示“小杯子”的制作过程 (揉泥→捏制杯身→捏制杯柄→连接→刻画纹样)第8课身边的陶(三)1.学 生创作:用陶泥制作简单的陶艺作品 | 2 | 重点:陶艺技法、陶艺作品 创作难点:陶艺造型的牢固 与细节刻画活动:学生制作陶艺作品,教师巡回指导;小组之间互相帮助,解决造型问题 |
(如小杯子、小动物摆件),可添加个性化纹样(如自己的名字、简单图案) 2.教师指导:纠正“造型不牢固(如杯 壁过薄)”“连接不紧密(如杯柄与杯身分离)”的问题 | ||||
15 | 12.8- 12.12 | 第8课身边的陶(四)1.作品修整与烧 制:学生对陶艺作品进行细节修整(如抚平表面、修补裂缝);教师收集作 品,用烤箱低温烧制(或自然晾干)第 9课好朋友,动起来(一)1.动物动态 导入:播放动物行走、奔跑、跳跃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关键动态”(如兔子跳跃时后腿伸展、小狗奔跑时身体前 倾)2.动态动物作品欣赏:展示剪纸、 泥塑中的动态动物作品(如剪纸青蛙跳 跃、泥塑小猫玩耍),分析“如何表现动态(如夸张关键动作、简化次要细节)” | 2 | 重点:陶艺作品修整、动物 动态观察与欣赏难点:识别 动物的关键动态活动:学生 修整陶艺作品;分组讨论“兔子跳跃时最关键的动作是什 么”,用简单的线条画出来 |
16 | 12.15 12.19 | 第9课好朋友,动起来(二)1.动态表 现技法教学:-剪纸:剪出动物的动态轮廓(如跳跃的兔子:身体弯曲、后腿伸展)-泥塑:塑造动物的动态形态 (如奔跑的小狗:身体前倾、尾巴上扬)2.学生创作:选择剪纸或泥塑形 式,创作“动态动物”作品第9课好朋友,动起来(三)1.作品完成与展示: 学生完成动态动物作品,摆放或张贴在展示区2.作品点评:学生介绍“自己表现的动物动态”,教师与同学点评“动态是否生动”第三单元复习与总结1.单元知识梳理:动物欣赏→陶艺→动态创作2.学生分享:分享“与动物相关的艺术创作感受” | 2 | 重点:动态动物创作与展 示、单元总结难点:动物动 态的生动表现活动:完成动 态动物创作,举办“人类的朋友艺术展”(展示耕牛/战马 作品、陶艺作品、动态动物作品);分享创作感受 |
17 | 12.22 12.26 | 第四单元营造之美第10课一米景观 (一)1.微型景观导入:展示优秀的微型景观作品(如微型花园、微型森林、 | 2 | 重点:微型景观欣赏、创作 构思与素材准备难点:微型 景观的构图构思活动:分组 |
微型城市),激发学生兴趣2.微型景观 欣赏与分析:从“构图(高低错落、疏密有致)”“材质(自然素材与手工素材结合)”“主题(如童话风、自然风)”三个维度分析作品第10课一米景观(二) 1.创作构思:学生确定微型景观的主题 (如“我的秘密花园”“迷你森林探险”),思考“需要的素材(如石子、树叶、卡纸制作的小房子)”“布局(如哪里放树木、哪里放小路)"2.素材准备:学生收集或 领取所需素材(自然素材、手工素材) | 欣赏微型景观作品,分析构图技巧;学生绘制微型景观布局草图,教师指导调整 | |||
18 | 12.29 -1.2 | 第10课一米景观(三)1.学生创作: 根据布局草图,制作微型景观(如用卡 纸制作小房子、用树枝制作树木、用石子铺设小路)2.教师指导:指导学生 “材质搭配(如颜色协调)”“空间布局(如主次分明)”第11课变迁中的家园 (一)1.家园变迁导入:学生分享“自 己家过去与现在的样子”(如过去的平 房、现在的楼房;过去的菜园、现在的小区绿化)2.家园景观欣赏:展示不同 时代的家园绘画作品,分析“过去与现在家园的建筑、景观差异” | 2 | 重点:微型景观创作、家园 变迁分享与欣赏难点:微型 景观的材质搭配与空间布局 活动:学生制作微型景观, 教师巡回指导;分享“家园变迁故事”,感受时代变化 |
19 | 1.5- 1.11 | 第11课变迁中的家园(二)1.创作构 思:学生确定“家园变迁”的表现角度 (如建筑变化、景观变化、生活场景变 化),思考“如何用绘画对比过去与现在 (如左右分栏、前后叠加)”2.学生创 作:用水彩或彩铅创作“变迁中的家园”绘画作品,突出对比效果第11课变迁 中的家园(三)1.作品完成与展示:学 生完成绘画作品,张贴在展示区2.第四单元复习与总结:梳理“一米景观→家园变迁”的单元知识;学生分享“空间营造类创作的收获”第五单元校园的光影 (一)1.校园光影导入:展示不同时段 | 2 | 重点:家园变迁绘画、校园 光影导入难点:家园变迁的 对比表现、光影氛围的感受 活动:完成家园变迁绘画, 展示作品;分组讨论“不同时段的校园光影给你什么感受” (如清晨宁静、午后活力) |
的校园光影照片(清晨、午后、傍 晚),引导学生感受“光影对校园氛围的影响” | ||||
20 | 1.12- 1.20 | 第11课校园的光影(二)1.光影观察 与记录:学生到校园中观察并记录“某一时段的校园光影”(可用素描或手机拍 照)2.第11课校园的光影(三)1.拼 贴创作:学生用校园光影照片、彩纸等素材,制作“校园流动美景”拼贴画2.全册综合复习与展示1.全册知识梳理:中国字中国印→文明印记→人类的朋友→营造之美→校园的光影2.期末艺术展: 举办“七年级上册美术期末展”,展示学生全学期的优秀作品(书法、印章、绘 画、陶艺、微型景观、拼贴画)3.期末 考试:以“我的校园审美发现”为主题,撰写短文并附一幅校园光影或空间作 品,综合评价学生的美术素养 | 2 | 重点:校园光影拼贴、期末 展与考试难点:校园光影拼 贴的创意与整体性活动:完成校园光影拼贴画;举办期末艺术展,邀请其他班级或家长参观;完成期末考试, 提交短文与作品备注:1月20日前完成期末展、期末考试与成绩反馈,总结全学期教学效果,提出寒假美术学习建议(如“观察春节的艺术元素,用美术形式记录”)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