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档案史志馆改文风转作风专题研讨会上的研讨材料公文抄袭问题专项整治

云海 分享 时间:

针对市档案史志馆改文风转作风专题研讨会,开展公文抄袭问题专项整治,确保文风严谨,提升工作质量。以下是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在市档案史志馆改文风转作风专题研讨会上的研讨材料公文抄袭问题专项整治”相关范文,供您参考!


在市档案史志馆改文风转作风专题研讨会上的研讨材料

尊敬的主任、各位同事:

大家好。

今天,我们根据《关于开展公文抄袭问题专项整治的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召开这次专题研讨会,正当其时,十分必要。刚才,我们共同学习了相关制度规定,相信大家都有了新的思考和感悟。下面,根据会议安排,我结合自己近期的学习和思考,围绕"改文风、转作风"这个主题,从个人角度谈三点不成熟的认识,主要是抛砖引玉,请主任和同志们批评指正。

一、深化思想认识,从政治高度把握改文风转作风的极端重要性

文风连着党风,折射作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改进文风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文风不是小事"。对于我们档案史志部门而言,文字工作贯穿于档案征集、管理、编研、宣传等各项业务的始终,"文"既是我们的工作载体,更是我们的最终产品。一份文件、1篇史稿、一段展陈文字,不仅是现实工作的指导,更是存留后世的历史凭证。因此,端正文风,对我们来说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首先,改进文风是践行"两个维护"的直接体现。文风背后是思想。无论是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重大事项请示报告条例》,还是执行《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都要求我们在文字表达上做到精准、规范、严谨。公文的起草、审核、印发,每一个环节都是政治把关的过程。行文的清晰度、材料的准确度、逻辑的严密度,直接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否不折不扣地得到贯彻执行。一份含糊其辞、照搬照抄的公文,不仅会造成工作上的延误和偏差,从根子上说,更是政治站位不高、责任心不强的表现。

其次,改进文风是力戒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内在要求。中央印发的《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明确指向了文山会海等突出问题。而"假大空长"的不良文风,正是文山会海的重要推手。1篇几千字的工作总结,有效信息可能只有几百字;一份层层转发的通知,除了文头和落款,内容几乎原封不动。这种以形式主义应对形式主义的做法,耗费了大量行政资源,增加了基层不必要的负担,更损害了机关的公信力和执行力。正如〔...〕县司法局在近期的研讨会上所强调的,"文风问题不仅仅是文字表达问题,更是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的体现"。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不良文风是作风问题的"显性基因",是必须下大力气根除的顽瘴痼疾。

最后,改进文风是提升档案史志工作质量的根本保证。《规范地方党委政策性文件制定工作规定》要求文件内容要"务实管用"。对我们而言,无论是编纂地方志、撰写党史,还是开发档案文化产品,其最终目的都是"存史、育人、资政"。如果我们的研究成果充斥着空洞的理论、缺乏鲜活的史料,或者展览的文字说明晦涩难懂、缺乏吸引力,那么我们的工作价值就无从谈起。好的文风,应当是朴实、清新、生动的,能够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讲好〔...〕的档案故事、历史故事,这才是我们档案史志工作者应有的文化自信和专业追求。

二、坚持问题导向,深刻检视自身在文风作风方面存在的差距与不足

对照上级要求和先进单位的做法,结合我们馆的实际情况,我认为成绩是主要的,但问题同样不容忽视。虽然根据内部工作统计,我们馆在过去一年中并未发现并正式处理过因"公文抄袭"而引发的案件或责任事件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高枕无忧。事实上,在全国范围内,公文抄袭、材料照搬等问题时有发生,一些单位甚至因此受到严肃处理。这种现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促使我们必须以"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的态度,深入查找自身可能存在的"亚健康"状态。我个人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倾向性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

第一,存在"思想懒惰、照搬照套"的现象。在撰写一些常规性、程序性的文件,如年度计划、工作总结、学习心得时,少数同志满足于当"二传手"和"文印员"。习惯于从网上下载模板,从上级文件中断章取义,从兄弟单位的材料中"借鉴"思路,甚至直接复制粘贴往年的内容,仅仅替换一下年份和个别数据。这种"拿来主义"看似提高了效率,实则回避了深入思考的责任。这样的文件,往往与我馆的年度重点工作、人员思想动态、业务发展瓶颈等实际情况相脱节,看似四平八稳,实则言之无物,缺乏针对性和指导性,也埋下了公文抄袭的巨大风险。

第二,存在"贪大求全、穿靴戴帽"的现象。部分文稿起草中,存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开篇必定是长篇大论的意义阐述,中间是面面俱到的工作罗列,结尾是空洞无力的口号表态。标题层级繁复,动辄"一、二、三""(一)(二)(三)""1、2、3",看似结构完整,实则逻辑松散。在史志编研工作中,有时也存在类似问题,比如,过于追求篇幅的"厚重感",将大量未经深度提炼的原始资料堆砌其中,而真正有价值的分析、考证和独到见解却"淹没"在文字的汪洋大海之中,降低了史志成果的可读性和资政价值。

第三,存在"浮于表面、研究不深"的现象。作为档案史志部门,研究是我们的立身之本。但有时,我们的研究工作存在"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的问题。满足于对馆藏档案的简单梳理和数字化呈现,而缺乏"把冷板凳坐热"的钻研精神。比如,在策划一个历史主题展览时,可能更多地是围绕已有定论进行图文展示,而对于挖掘新史料、提出新观点、运用新视角进行深度解读方面下的功夫不够。这导致我们的研究成果原创性不强,学术分量不足,写出来的文章、报告自然也就缺乏厚度和锐度。

第四,存在"畏难避事、含糊其辞"的现象。在处理一些需要明确表态、协调解决问题的请示或报告时,个别文稿中存在使用"原则上同意""建议酌情处理""请有关科室研究"等模糊性语言的倾向。这种写法看似严谨周全,实则是责任心不强、担当精神不足的表现,把皮球又踢了回去,导致问题悬而不决,降低了行政效率。公文是用来解决问题的,不是用来回避问题的。这种"打太极"式的文风,最终会侵蚀我们的工作作风。

这些问题的根源,表面看是文字能力问题,深层次看是思想认识问题、工作作风问题和政绩观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非一日之功,必须常抓不懈、久久为功。

三、聚焦整改提升,以务实举措推动文风作风实现根本性转变

知不足而奋进,望山远而力行。改进文风作风,关键在于行动。作为分管部分业务的副职,我将坚决拥护和执行主任及馆党组的决策部署,全力配合抓好专项整治工作。在此,我提出三点初步打算,也是向大家作出的承诺。

第一,带头强化学习研究,争做"提笔能写"的表率。打铁必须自身硬。我将带头并督促分管科室的同志们,把《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等四项制度规定作为案头卷、工具书,反复学、对照学、结合案例学。可以考虑建立"每月一文"赏析制度,定期选取正反两方面典型公文案例进行内部研讨,分析优劣得失,提升大家的鉴别力和写作力。同时,鼓励大家沉下心来,多读史、多钻研,围绕我市历史沿革、红色记忆、工业遗产等特色馆藏,开展小切口、深挖掘的专题研究,努力从"资料员"向"研究员"转变,用深厚的学养涵养优良的文风。

第二,带头优化工作流程,织密"失责必问"的制度笼子。好制度是好文风的保障。我建议,以此次专项整治为契机,进一步完善我馆的公文处理和文稿审核流程。严格落实"三审三校"制度,明确初审、复审、核稿三个环节的审查重点。初审重点校核格式、文字、数据;复审重点审查内容是否符合实际、是否与现行政策抵触;核稿则由科室负责人和馆领导从政治性、思想性、可行性上进行最终把关。对重要的史志文稿,可以探索建立内部同行预审和外部专家评审相结合的机制。同时,要强化制度的刚性约束,建立文稿质量与个人年度考核、评优评先挂钩的机制,对反复出现问题、尤其是出现抄袭等严重问题的,要进行谈话提醒、通报批评,形成有效震慑确保责任落实到人、压力传导到位。

第三,带头深入调查研究,践行"脚底沾泥"的务实作风。好文风源于对实际情况的深入了解。"闭门造车"永远写不出接地气的好文章。我将带头并推动分管科室的同志们,更多地走出办公室,深入档案库房"寻宝",与档案的"前世今生"对话;更多地走进基层单位、走访老同志,开展口述史料的抢救性采访;更多地深入我市的工厂、农村、社区,了解市情民情,捕捉时代脉搏。只有掌握了大量鲜活的一手资料,我们的笔下才能有血有肉、有情有感,写出来的文字才能真正服务于党委政府的决策,服务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各位同事,改进文风、转变作风是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任务艰巨,但意义重大。我相信,在主任的坚强领导下,只要我们每个人都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每一份文件、每1篇文稿做起,以"工匠精神"雕琢文字,以务实作风推动工作,就一定能开创我馆各项事业发展的新局面,为〔...〕市的文化建设作出我们档案史志人应有的贡献。

以上是我的一些思考,不一定全面、准确,请大家批评。

谢谢大家!

48 52162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