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段教学设计【优推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片段教学设计【优推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片段教学设计【第一篇】

案例:《天火之谜》第二部分(即2——5自然段)教学片段

师:仔细默读课文第二部分,说说你觉得富兰克林是个怎样的人?你又是从那里知道的?

(生默读后发言)

生(1):我觉得富兰克林是个观察力极强的科学家。因为他在别人对雷暴恐慌不已的时候,却已经注意到雷暴和静电放电现象有相似之处。

生(2):我觉得富兰克林是个不迷信的人,别人都以为雷暴是神灵的火焰,神圣不可侵犯,可他却大胆的根据自己的推测进行实验。

生(3):我觉得富兰克林是个勇于探索科学奥秘的人。因为雷暴是一种十分可怕的东西,人们躲,还来不及,而他却感于冒着被触电的危险,用风筝实验揭开雷暴的秘密,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

生(4):我觉得富兰克林是个很聪明的科学家,他精心设计了一个风筝实验,成功地捉住了“天电”。

……………

师:交流到这里,同学们肯定会被富兰克林身上具有的优秀品质所感动,肯定会对风筝实验十分感兴趣,那么,我们一起跟着这位勇于探索科学奥秘的科学家来研究一下这个实验吧!

(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很浓)

师:既然这是个实验,那么所需什么材料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在书上圈圈画画,找出实验需要的材料。

(生读课文,一会儿有同学交流)

生:做这个实验需要一只风筝、一根细铁丝、麻绳、一段丝带和一把铜钥匙。

(学生边说,教师边绘制示意图)

师:说得很完整,那么完成这个实验还需要怎样的天气情况呢?

生:除了这些材料,还需要在天气十分恶劣的情况下才能完成这个实验。

师:能联系课文说具体吗?

生:要求天空乌云密布,雷电交加,并且过一会儿会下起滂沱大雨。

师:你读书很仔细。那么富兰克林是如何用上述材料,在那么恶劣的天气中完成实验的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联系文中插图,练说实验原理。

(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有的同学脸上露出一副疑惑不解的样子。)

师:同学们,对于风筝实验的原理,哪些地方你已经弄明白了,哪些地方你还没有弄明白,我们一起来讨论讨论。

生(1):我明白了铁丝、麻绳和丝带的作用。铁丝是用来吸收云中天电的。麻绳被雨淋湿后能成为使电流通过的导体。丝带能使富兰克林放风筝时用手攥住。可是我不明白为什么要在麻绳和丝带的接头处系上铜钥匙?

生(2):我还不明白,麻绳被雨淋湿后会成为导体,丝带淋湿后就不会成为导体吗?

师:刚才两个同学提出的问题很好,书上确实没有作解释,你们能否试着推想一下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呢?

(教室里格外安静,同学们都在苦思冥想,不一会儿,有个同学举手回答)

生:我从课文中“富兰克林用手指靠近铜钥匙,‘啪’的一声,骤然闪现一道蓝色的火花,他的手臂一阵发麻”,我可以推想出铜钥匙的导电能力是很强的,他可以大量吸收天空中的“天电”,从而证实他的推论。刚才第二个同学提出的问题,我觉得麻绳被雨淋湿后会成为导体,丝带淋湿后也会成为导体的,因为我从课外书中学到:雨水是一种可以导电的物质。所以我想凡是被雨淋湿的物体都可以导电,只是导电能力大小不同,可能丝带的导电能力差些。

(生刚说完,教室里立即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

师:刚才这位同学说得多有道理呀!从中我们不得不佩服富兰克林那种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精神。下面,谁能对照老师的示意图,完整地说说这个实验的原理呢?给大家一些时间,做准备。

生:交流。

师:风筝实验顺利完成,人们已经不相信类似“上帝的怒火”这种说法,那么对于曾经讥笑、讽刺富兰克林的人们,特别是那些自称是有学问的人们,他们又会想些什么呢?

生(1):他们肯定会十分惭愧,觉得自己很无知。

生(2):他们肯定会十分震惊,因为他们很难相信富兰克林会用这么危险的实验去证实他的推论,而且最终推论被证实。

生(3):我觉得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会通过这个实验明白,其实有些自然现象并不可怕,它们是可以被人们所认识并被利用的。

反思:

(1) 倡导学生个性化阅读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我们在课堂上要允许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例如当学生自读完第二部分后,让他们说说富兰克林是个怎样的人,学生答案不一:有的认为他是一个有敏锐观察力的人;有的认为他是一个不迷信的人;有的认为他是一个勇于探索科学奥秘的人等等。再如,学完风筝实验的过程,谈谈别人对此的想法,学生们也能说出各自不同的感受。在以上教学中,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与文本对话,畅所欲言,个性飞扬,使阅读教学具有了无穷的魅力。

(2) 重视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个新的阅读要求,即学会推想课文中的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在这一案例中,我让学生根据实验的原理和过程推想铜钥匙的作用和丝带的带电情况。学生通过一翻思考,终于得到了答案。可见,推想能力是一种很重要的阅读能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推想得到解决。

(3) 引导学生具有良好的态度、价值观

语文教学应该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在这一案例教学中,我自始至终都让学生感受到富兰克林身上所具有的那种不迷信、敢于实验的崇高精神。

《林海》教学片段设计【第二篇】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正确地找到阅读中的读写结合点。

2、学会阅读中的写作方法,准确地运用到写作中。

3、培养学生读写结合的良好习惯。

4、增强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教学重难点:

学习阅读中准确地运用联想描写事物的方法,并能把这种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教学过程:

一、深入课例,体会写法

1、出示《月光曲》这篇课文第八、九自然段的内容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2、课文既写了皮鞋匠看到真实景物,又写了他联想到的景物。请同学读课文分辨事物与联想。

3、让学生齐读第八自然段前两句,问:茅屋里真的披上了银纱吗?

生答:不是,是把月光比作银纱。

于是老师就顺水推舟说:对,这是由眼前看到的月光而引起的联想。

4、学生默读第九自然段,把描写皮鞋匠听着钢琴曲时面前出现的景象的句子划下来,通过“好像”一词让学生知道这景象并不是事实,而是皮鞋匠的联想,并引导学生从“静静地听着”了解到这个联想是由贝多芬弹的曲子而引发的。

5、听乐曲,有感情地朗读

6、比较读,明白联想的好处

师生一起有感情地朗读八、九自然段。师:听了刚才的音乐,听了同学们刚才声情并茂的朗读,那真是一种享受,但是,如果去掉这些联想的句子,只要实实在在的事物,这段文字就失去了一大半的美。请同学们比较读读看,去掉联想后的文字美不美?学生在比较读后得出:去掉联想部分的文字不美。

7、类似的写法还有:他微笑着接了过去,那种笑容是遍布满脸的,里面还有折纹,还有皱纹,还有螺旋纹,就像你往池塘里抛了一块砖那个样子;当他向那张钞票瞟了一眼的时候,这个笑容就马上牢牢地凝结起来了,变得毫无光彩,恰像你所看到的维苏威火山边上那些小块平地上凝固起来的波状的、满是蛆虫似的一片一片的熔岩一般。

8、总结:写文章的时候,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得具体,并能恰当地加上自己的联想,文章的内容就会更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深刻!

二、运用联想,练习写作

1、出示一幅春天美景图。今天让我们来当一回大作家,把自己看到的写具体的同时,恰当地加上自己的联想,使文章的内容更充实。

2、学生观察,动笔描写

3、学生展示自己的习作片段,师生体会其联想的妙处。

4、出示片段,你能在这句话里加上你的联想,使它更生动吗?

5、出示片段,加上你的联想。

6、请同学分享自己的作品,师生共评。

三、总结

人的内心总是有丰富的想法,正是这些想象使我们的生活充满美丽。联想也是一种能力,习作中联想的运用,使文章内容更加生动充实,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习作中能经常用到这种方法,使自己的习作更加出彩。

四、布置作业

修改第一单元习作,在恰当的地方用上联想。

《林海》教学片段设计【第三篇】

白鹅片段教学设计

一、入课

1、老师说话:大家准备好了吗?现在我们准备做学习之事。不过,课前我想先检测一下大家的听记能力。好,到现在为止,老师共说了几句话?

2、帮学生梳理,回顾所说的话(包括标点符号),同时告诉学生:如果把这三个句子(板书)组合在一起,则就可以组成一个段落(板书)但是这些句子的组合是有秘密的。(板书组合之秘)

3、入课:有什么秘密?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学生独学

1、出示独学学习指南

(1)学习题的给定:

A题(5分):鹅的叫声(第3自然段)

B题(5分):鹅的步态(第4自然段)

C题(10分):鹅的吃饭(5、6、7自然段)

(2)学习指南(要求学生自行咬读)

①在以上三题中,请自选一题独自学习。

②找到对应的段落后,边读书边做学习卡上的作业题。

2、学习独自学习

三、小组学习

1、出示学习指南,并请学生自己阅读

①请就近找到同类(如:A类找A类)选题的人,组成学习小组(人数:2-4人)

②在学习小组内轮流修补他人做的题。

③做完后,推举1人。并请小组选定人后,集体给他出主意,帮他修补。(可要认真啰:若推举的人能得奖分,小组人员同得。)

2、小组学习

四、班级交流会

1、交流指南:

①小组自愿展示。

②请展示人按“报幕”-“讲述”-“道谢”程序做。

2、班级交流会。请学生及时评分,老师可及时鼓励。

五、课堂小结

老师说话:段落句子组合之秘:同类归框。并画图演示。

附:学习卡

A题(5分):鹅的叫声高傲(第3自然段)

一、逐句搜索信息(可填文中的关键词,也可自己概括):

1、第一句:提示语是:( )提示鹅叫声的特点是:( )

2、第二句:说鹅常做的事是:( )

3、第三句:作者看到的事实是:生客来时,鹅( ),篱笆外有人时,鹅( )

二、信息整理:

把上搜索的信息填入下图(括号里填提示语句中的内容,方框里填2、3句中的内容。注意:所填的力争简洁)

三、我的发现(像什么可多填)

1、看了以上的图,我想到:“提示语”句有点像( )第2、3句有点像( )

2、哦,我终于发现了:写提示语的句子,在段落中的作用是( )而其它句子的作用是( )

B题(5分):鹅的步态高傲(第4自然段)

一、逐句搜索信息(可填文中的关键词,也可自己概括):

1、第一句:提示语是:( )提示鹅步态的特点是:( )

2、第二句先写鸭的步态是:( )再写鹅的步态是:( )这是将鹅与鸭进行( )说明鹅的步态( )

3、第三句说鹅高傲得见了人也

二、信息整理:

把上搜索的信息填入下图(括号里填提示语句中的内容,方框里填2、3句中的内容。注意:所填的力争简洁)

三、我的发现(像什么可多填)

1、看了以上的图,我想到:提示语句有点像( )第2、3句有点像( )

2、哦,我终于发现了:写提示语的句子,在段落中的作用是()而其它的。句子的作用是( )

C题(10分):鹅的吃饭高傲(5、6、7自然段)

一、搜索信息(可填文中的关键词,也可自己概括):

1、在第五自然段中,提示语是:( )说鹅的吃饭( )

2、在这一段中,还写到了鹅吃饭有讲求:( )

①一日三餐,且需要三样东西:( )

②吃法是:先( )再( )后( )

③鹅在吃饭、吃水、吃草时,需要来回走动,但来去间鹅总是( )

3、在第六自然段中,说了鹅吃饭必须( )原因是( )。鹅见狗偷吃,发现后( )。尽管如此,鹅依然( )。若是饭罐空了,鹅似乎还( )。

4、在第七自然段中,交待虽然伺候人想办法把饭罐和水盒放在一起,但鹅还是( )。因此,在作者眼里鹅真是( )

二、信息整理:

把以上搜索的信息填入下图(括号里填提示语句中的内容,方框里填5、6、7段落中的内容。注意:所填的力争简洁)

三、我的发现(像什么可多填)

1、看了以上的图,我想到:提示语句有点像( )第5段中其它语句,以及第6、7段的一些句子有点像( )

2、哦,我终于发现了:写提示语的句子,在这几个段落中的作用是( )而其它句子或段落的作用是( )

优秀小学数学片段教学教案【第四篇】

[背景分析]

数学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数学的结构、图形、布局和形式无不体现数学中美的因素。我们有些学生不能把数学与美联系在一起,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们数学美育教学的欠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很多地方体现了数学的美,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数学教学的美育功能,不仅可以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还可以获取知识,开发智力。

认识平面图形这一内容是从现实生活中引出的数学内容,都是来自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物体,学生已有了一些经验,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绘画图形,能够使学生在愉悦的学习、直观地认识、辨认、区分这些图形的同时获得对简单图形的美的体验,并在合作交流中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和观察、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

2、在找一找、拼一拼、画一画各种图形,直观而充分感知各种图形的特征,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索与创新意识,以及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进行交流的能力。

4、 在愉悦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1、初步感知体与面的关系,对立体图形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2、找出平面图形的共性,区分不同的形状。

[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境,感受美。

(上课一开始,播放优美、轻快的音乐)

师:小朋友们,今天早上的空气多新鲜呀。可爱的小鸡们也跟小朋友们一样早早地起床,在绿油油的草地上寻找食物,瞧!他们找得多高兴啊!(多媒体动态演示)你们看,这幅图漂亮吗?

生:漂亮。

师:漂亮在哪里呢?为什么觉得它漂亮啊?

生:因为它有很多种颜色:有绿色、红色……

生:因为它画了大树、房子、太阳……

生:它有很多种形状,有圆圈、有三角形……

师:小朋友们很会欣赏画,老师也觉得漂亮,这些图画里头有我们的数学朋友,你们想知道它们的样子和名字吗?

生:想。

二、动手操作,诱导美。

师:其实,小朋友的手也可以创造出这些美的图形,先请大家从学具袋里任意拿出一个正方体,把它按在纸上沿着底面画一个图形,看看在你的笔下可以变什么样的图形?(边示范边说明)

(生独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小朋友们,现在你能不能告诉大家,从长方体的底面画出来的图形是什么样子的呢?

生:四四方方的正方形。

师:哦!你知道它叫正方形,那你能不能告诉我们,什么样子的图形是正方形呢?

生:四四方方的。

师:没错,正方形是四四方方的,但是还有一点这个小朋友没有说,正方形的四条边也都相等。我们就把四四方方的,四条边都相等的图形我们就叫正方形。老师手上是正方形的照片,我们来认一认吧!

生:(根据教师拿出不同大小的长方形说出名称,加强记忆)

师:大家再拿出任意一个长方体和圆柱,也沿着底面画画看。

生:(第二次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先来说圆柱底面画出了图形?

生:圆柱可以画出一个圆圈。

师:圆柱画出了一个圆圈,你们同意吗?(同意)在数学课堂上我们不把这种图形叫做圆圈,我们有更好听的叫法,有谁知道吗?

生:圆形。

师:对了,像这样子很圆滑,没有角的图形我们叫它圆形,你们记住了吗?(全班齐读:圆形)那长方体又画出了什么图形呢?

生1:我画出了一个长长的,方方的图形。

生2:我画出了正方形。

师:我们请这两位小朋友上来展示一下他们画出来的图形好吗?(好)你们看,他们画出的图形一样吗?

生:不一样,一个是长长方方的,一个是四四方方的。

师:为什么同样是长方体,他们画出的图形不一样呢?我们来看看他们是用什么样的长方体画出来的好吗?(请学生把运用的长方体拿上讲台展示)哦,小朋友们都看一下,原来这个长方体是一个特殊的长方体,它的两头都是正方形的。。这位小朋友真棒,找得太好了。那另外这个我们把它取名叫“长方形”,这就是它的照片,我们一起来认一认吧。

生:(根据教师拿出不同大小的圆形和正方形说出名称,加强记忆)

师:接下来轮到球了,它能画出什么图形呢,小朋友们想试试看吗?(想)

(第三次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画得时候,你们发现什么困难没有?

生:球很难画,我画不出来。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小朋友们用球来画图形很难画出来,所以现在暂时球没有办法画出什么样的图形,但是等到高年级的时候,相信有小朋友能想出好办法画出来。接下来我们来玩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好吗?

生:(根据教师指定的名称找对应的图形)

师:小朋友们表现都很棒,用掌声给自己鼓鼓掌。(拿出三棱镜),沿着它的底面也可画出一个新的图形。(教师画)它就是你们熟悉的朋友——三角形。

师总结:我们今天认识了四个新朋友,他们是谁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这四个好朋友和我们昨天认识的立体图形不一样,他们住在平面图形的王国里,都是平面的。

三、合作交流,寻找美。

师:认识了这四个朋友,它们还委托老师另外两个任务,第一个任务是要把这些智慧星送给认真动笔表现出色的孩子,你们商量商量要奖给谁?

生(兴奋地讨论着,给课堂气氛掀起一个高潮)

师:在大家的配合之下,老师的第一个任务已完成了,第二个任务就是帮它们找找生活中的朋友——哪些物体的面是这些图形,把你想到的找到的先告诉你身边的同学。(教师巡视指导)

谁来帮老师来完成这个任务?

生:(争着抢着说,教师指导补充)课本的封面是长方形,饮料罐的上面和下面教师圆形、三角板的面是三角形,桌子的面是正方形……

师:我们重新再来看这幅图。(电脑逐一显示各种图形,学生说它们各自的名称。)

四、游戏巩固,创造美。

(1)找一找,练习一第3题。

(2)拼一拼,练习五第4题。

(3)引导学生用这四种图形拼出自己喜欢的动物或其他的,拼好的进行全班展示,并给矛奖励。

(4)画一画,用学过的这些图形设计一幅自己喜欢的图案,画得漂亮得,老师给他签名,并送给一朵小红花。

五、课堂小结,表达美。

师:今天,你觉得我们的课堂美吗?美在哪里?

生:美,因为我们可以拼很多画也可以画出很多画。

师:今天小朋友拼出的画,画出的画很漂亮,很有创意,回家的作业就把你们的作品带给爸爸妈妈看,说给他们听,美在哪里。

[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以美激趣。

鲜艳美观的图案,简洁大方的板书,亲切生动的语言,活泼有趣的故事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妙方”,因此,本节课教学,我就创设了如下情境:以“阳光明媚的早晨”画面导入,通过学生边观察边欣赏,“说说漂亮在哪里”,把冷冰冰的知识与美结合起来,触动学生的心灵,接着让学生通过动手描一描,拼一拼,画一画等一系列活动来获得知识并从中受到美的陶冶。

二、回归生活——以美促智。

“平面图形”这部分知识源于现实生活,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具有一定的感性积累。所以在教学中我安排了让学生合作、寻找交流生活中物体的图形这一活动,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生活积累,让学生能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

三、积极评价——以美育德。

教师的每一次动情的评价对学生来说,学生记忆犹新,激情高潮。为了迎合低年级学生的好表扬心理,我承读了幼儿教育的评价方式:如掌声、小红花、智慧星等,以无声、有声的方式对学生及时评价,营造舒心、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情感和持久的学习兴趣。

片段教学设计【第五篇】

案例:

学生顺利学完了《荔枝》这篇课文后,我问他们:你们还有不懂的地方吗?起初,教室里没有反映,沉默了一会儿,有同学举手,犹豫地说:老师,我觉得我懂了,可是我不理解肖复兴的母亲为什么明知儿子在安慰她而已,却依然很高兴。这个问题,学生们刚才已经讨论过,现在她再次提出来,是为什么呢?我问其他学生:你们明白吗?他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原来,从语言文字的角度来说,他们懂了,但是从精神层面来说,他们是不理解作者母亲的心理的。于是,我结合课后的一个选做题,提出这样一个要求:回家给妈妈洗一次脚。注意观察妈妈的动作、神态、语言。

习作课上,我问他们:你们为妈妈洗脚,妈妈有什么反映?教室里热闹起来,他们兴奋地说起了自己为妈妈洗脚的事。

我给妈妈洗脚,我妈妈特别高兴,说我长大了。

我妈妈高兴得合不拢嘴,她一直夸我懂事了!。

我给妈妈洗脚,觉得她皮肤是那么的苍老,我感觉妈妈太累了!。

我妈妈昨天干活累了,我给她洗脚,妈妈问我怎么想到的,我说是老师布置的任务。有同学说。

我一听,有趣,就问他:你妈妈很失望吗?

他说:我以为妈妈会不高兴的,可没想到我妈妈还是很高兴。

这时我瞅住时机,继续对他发问道:既然母亲知道这个是你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做的,那她为什么还这么高兴呀!

是这样的。别的同学插嘴说,我妈妈也是这样的。我还问妈妈为什么明知儿子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才那样做的,她却依然很高兴,我妈妈说,做母亲的都是这样的,这就是母爱。

教室里又沉默了下来。我很欣慰,孩子们终于真切地理解了母爱,我说:是的,母爱就是这样无私,你们高兴母亲就高兴,你们的孝心,哪怕是被动的孝心都会让母亲很高兴。母亲的爱天天如此,只是我们以前没有用心去感受。

然后,我请他们把自己为妈妈洗脚的事写下来,并把自己的感受以日记的形式写下来。学生埋头写起来,1篇篇优秀的日记便交到了我的'手里。

反思:

著名教育家于永正老师说:语文学科要让学生学会依凭语言领悟语者的思想感情,依凭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这一学习过程本质上是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的过程。忽视精神搞语言训练,丢开语言抓精神培养,都不可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我的这个教学案例,就是努力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去感受思想,在实践中获得真知的。回顾学生的认识和情感发展,可分为这样几个层次。

一、阅读文本,认识母爱。原定的教学过程是让学生从语言文字的角度去认识母爱,他们通过对课文的阅读,以及教师的讲解,模模糊糊地感受母爱是这样的。然而由于他们的年龄和阅历,让他们无法从情感上去理解。我们的教学活动就此结束,似乎也不能算没有完成教学任务,然而这是多么遗憾!

二、创设情景,感受母爱。我根据学生的困惑让他们为自己的妈妈洗脚,孩子们很懂事,都认认真真地去做了,他们无一例外地得到了母亲的赞许,感受到了自己的母亲同文中的母亲一样会为了孩子的孝心而高兴。其实这样的事,每天都在孩子们的身边发生,可是孩子们往往忽视,这个作业让学生认真地感受了母亲对自己的爱。同时许多学生也理解了做母亲的辛苦,当学生看到母亲赞许的眼神、幸福的表情,他们对母爱的感受深了一层。

三、实践中获得真知,理解母爱。学生亲身感受了母爱,再回到文本,他们发现原来母爱就是这样的,天下的母亲都是这样的。原来的困惑消失了,他们终于理解了文本,理解了天下的母亲。这样的理解就不再仅仅是对语言文字的表面解释,而是透过语言文字,联系生活实际,认同了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发了孩子们心中深出的共鸣。

四、凭借语言,赞美母爱。如果在学生理解了母爱后,就此打住,那么,这将是不伦不类的课,学生在语文素养上的进益会很小。我提供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上说,让学生依凭口头语言表达思想情感,进一步让学生写下来,让学生依凭书面语言表达思想情感,从而实现教学的真正目的。因为作文来自生活实际,大多数学生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他们幸福地赞美着自己的母亲。

22 29468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