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优推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教学设计【优推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教学设计策略【第一篇】

一、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培养学生搜集筛选信息、提炼主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讨论点拨,品味文中生动、含蓄、富有哲理的语句。

3、能结合自己“错过”的经历谈感受,并能产生新的认识。

二、学习重点

学习本文清晰的思路,严谨的结构,学会辩证地对待人生中的“错过”。

三、学习难点

品味文中生动、含蓄、富有哲理的语句。

四、教学过程

(一)审题导入:

“错过”的意思是——对,是“失去时机或对象”之意(投影显示);“过错”的意思呢?对,是过失、错误之意(投影显示)。

区别“错过”与“过错”:

1、从词性上看,“错过”是名词,“过错”是动词。

2、“错过:是一种行为,“过错”是一种结果。

3、如果说“错过”带给人的只是遗憾的话,那么,“过错”就是扎在人心头上的一根刺。

(二)积累一些含有“错”和“过”的成语。

含有错的成语:错落有致纵横交错错综复杂,一错再错错节盘根错落不齐错落高下,大错特错将错就错阴错阳差神经错乱参差错落交错不齐

含有过的成语:得过且过大喜过望过目不望;代人受过;闻过则喜;功过是非;有过之而无不及文过饰非过江之鲫

(三)导语: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会错过很多很多:一颗流星划过天际,我错过了许愿。一个故事只讲一遍,我错过了聆听。因为堵车,错过了送朋友远行的火车;因为羞怯,错过了竞争班委的机会;因为懈怠,错过了优秀的成绩;因为误会,错过了一场美丽的友谊。人生就有许许多多的错过组成,面对错过,我们应抱有怎样的态度呢?

(四)走近作者——刘心武

刘心武(1942—),当代作家。笔名刘浏、赵壮汉等。四川成都人。出版有短篇小说集《班主任》、《母校留念》、《刘心武短篇小说选》,长篇小说《钟鼓楼》、《风过耳》、《四牌楼》等,还出版8卷本《刘心武文集》。刘心武对生活感受敏锐,善于作理性的宏观把握,写出不少具有社会思考特点的小说,作风严谨,意蕴深厚。

(五)字词教学,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

贻误颟顸渊薮,惆怅斑斓

憬悟侥幸滞涩,情愫咀嚼

(六)多角度地阅读,流畅地表述自己的感悟。

(1)错过是人生常态

(2)有的错过,还有机会→感受→会有高度的应变力与把握力有的错过,时不复来→咀嚼→惆怅中升华出憬悟

(3)错过可转化为掌握;错过亦可几近于过错

(4)对待“错过”,一要习惯,二要品味

(5)含笑对“错过”,把握住最关键最美好的作者看待“错过”的观点:一要习惯,二要品味。

全文小结:用一句话概括本文所蕴涵的哲理

校对:本文辨证地论述了“错过”产生的原因及其意义,强调了人要习惯和品味“错过”,不要让“错过”酿成“过错”,我们要把握最关键、最美好的机会,含笑对待“人生终点”。

(六)读课文,理清层次。

1、听读课文——注意层次

2、自读课文——理清层次

3、默读课文——总结层意

(1)介绍文艺性政论文(即杂文)知识:现代散文的一种,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可以议论;可以叙事。本文以议论为主,可作为文艺性政论文学习,文章的结构清晰。全文结构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

(2)教师出示自己所列提纲。

文章结构人生体验

提出问题人生路上充满了错过人生的错过真不少。

分析问题错过是人生常态为什么有许多错过呢?

解决问题正确对待错过追悟错过、习惯、品味错过。

总结全文展望人生

(七)品位错过

过渡语:1篇好的文章犹如一个美人,好的结构则是她的优美身段,那么优美的语言则是她善睐的明眸。好的语言需要品味,本文语言生动含蓄,有着深刻的含义,让我们来仔细品味其所蕴涵的深刻含义。

示例:(1)、人生如奔驰的列车,车窗外不断的闪动着变换不定的景色,错过观览窗外的美景、奇景并不是多么不得了的事,关键是我们不能错过预定的到站。

点拨:朗读句子,找出你读不懂的地方

预测目标:“美景、奇景”、“预定的到站”学生有可能读不懂。

讲解:“美景、奇景”:小的错过

“预定的。到站”:人生最根本的追求

组织语言:人生有一些小的错过不要紧,但不能错过人生最根本的追求。

学法探究:如何来品位语言的深刻含义?

明确归纳:找出文章中所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之处,联系语境加以理解,品味出语句的深刻含义,然后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

学法实践:根据学法完成示例(2)

示例(2)、“错过”便仿佛是碧绿的叶片,把一生中“收获”的七彩鲜花映衬得格外明艳校对:错过在人生道路上有其特定的价值,人生因为错过才使收获更加可贵。

经典劝勉

过渡语:课上大家都谈了自己人生中最难忘的错过及自己对错过的体验,通过对本文的解读,想必大家对人生的错过有了新的感受。那么请仿写或选用文中你认为最精彩的语句来劝慰某个同学或者勉励自己。

各抒己见:

赵刚在上初三以前,一直担任班干部。升入初三以后,班上进行班干部竞选,赵刚听说初三很紧张,当班干部影响学习,于是没有参加报名。事后,他看到班干部们工作得很顺心,学习也没有受到影响,面对这次“错过”,他很后悔。

如果你是赵刚的好朋友,你打算怎样开导他呢?

教学设计策略【第二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将心比心”这一成语的意思。

3、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通过与文本人物的对话交流,受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熏陶。

2、体会作者如何进行人物语言描写,而使表达产生感人的效果。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课文主要讲了哪两件事情?

二、新授

1、板书课题。

2、问:两件事情中哪件是作者耳闻的?哪件事情是作者目睹的?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3、这两件事情给作者一个共同的感受,是什么?用一个词概括。(温暖)

三、为什么会让人感到温暖呢?通过“读、悟、议、再读”,重点体会人物的感情

文章最为感人的是两处人物的语言描写。学习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因此,我设计如下环节:

1、读:

学生自由读两个小故事,找出自己最受感动的语句,反复读,体会阿姨和母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美德。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

2、悟:

读中感悟,说说自己的体会,学生在读书时联系已有生活经历,体会感悟,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3、议:

即教师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讨论交流,让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见解,允许有不同意见,并鼓励创新,围绕“为什么不抱怨护士?”展开,让学生各抒己见,明确了母亲把护士看成女儿,宽容护士的举动。“议”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老师搭设的学习舞台上发挥、表演。

4、再读:

在学生深入体会感受后,把自己体会到的朗读出来。使学生在读中欣赏品味,既激发了学生读书的欲望,提高品味词句的能力,又再一次为文中人物的高尚品质所折服。

5、想:

如果你就是文中的人物,你的心情又如何呢?又会说些什么呢?“想”既利于学生在头脑中再现课文内容,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四、作业设计

提供两个情景让学生进行写话练习并交流。

板书设计

阿姨为奶奶推门——听说温暖

母亲原谅护士——亲历温暖

面教学设计【第三篇】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见一次面就记忆深刻,无法忘记的人呢?如果有,请与大家一起分享(学生自由回答,谈自己的发现与感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作者阿累在见到文章主人公一面以后给他留下的印象而写的,你们知道是谁吗?(学生一起回答:鲁迅)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阿累的《一面》,看看他为什么只见到鲁迅先生一面就有如此深刻的印象。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利用多媒体)

1、作者简介

阿累,真名朱凡,原名朱一苇,1909年1月生,江苏涟水人。在南京金陵大学附中、上海立达学园、同文书院学习过,毕业于上海艺术大学。1931年参加反帝大同盟。1932年参加“左翼剧联”,同年8月考进上海英商公共汽车公司当售票员,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因参加工人罢工被捕判刑,1935年经人保释出狱,旋赴马来西亚,参加马来西亚共产党活动,被官方侦悉,迫令出境。1936年复返上海,从事写作和翻译。1937年,抗战开始,参加新四军。此后一直在部队和地方做文教和行政工作。解放后,历任湖南革命大学副校长、省文教厅厅长、省委宣传部长、湖南大学校长等职。1983年离休。

2、关于鲁迅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才,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后发表第1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正式用笔名——鲁迅。被誉为现代文学的一面旗帜。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华盖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杂文集《坟》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等。

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10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等,已成为家喻户晓的艺术形象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北京、上海、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3、字词积累

地窖(jiào)赫(hè)然窘(jiǒng)相捻(niǎn)摩挲(mósuō)虐(nüè)待憎恶(zēngwù)揩(kāi)油恣(zì)情

4、文章大意

本文以时间为序,回忆了作者1932年秋天在上海内山书店与鲁迅短暂而激动人心的一次会面。作者抓住鲁迅先生的三次外貌描写,突出了鲁迅先生的崇高品质和伟大人格,从而激励作者不断努力,并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怀念之情。

三、阅读课文,合作探究

1、文章已经很自然地给我们分成了两部分,但是第一部分的内容较长,你能给它分层吗?并说说每层的意思。

明确:这一部分可分为三层:第一层(第1、2自然段),写“我”去内山书店的原因。第二层(3——17自然段),写内山老板热情接待“我”。第三层(18——38自然段),写“我”有幸见了鲁迅一面。

2、文章的中心事件是“一面”,作者为什么还要写第一、二层,并介绍了“我”的职业和身份,那么在全文中,这部分起什么作用?

明确:第一层写职业特点,联系下文可以看出鲁迅对“我”的态度,实质上是对普通工人、对人民群众的态度。第二层写内山老板的热情衬托出鲁迅的人民大众立场,这两层起到巧设伏笔、层层铺垫的作用。

3、有人说文章第二部分是多余的,与回忆性文章的写法不合,可以去掉,你认为呢?

提示:(总结发言)课文第二部分写出来“一面”对作者的深远影响个鼓舞,他既是沉痛的悼念,又是冷静的思索。这些情真意切的抒情议论,对深化主题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所以不能去掉。

四、课时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通读了《一面》,并就全文的结构和作者的写作思路作了讨论,同学们想一想,在本文中,鲁迅个作者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学生回答:外貌)好,下一节课我们就作者对先生的外貌描写作些探讨,看作者是如何抓住鲁迅的外貌进行描写的。下去以后同学们要将作者写鲁迅外貌的语段找到。

第2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还记得《一面》的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吗?(学生答)

2、在第一、二层写“我”的职业和内山老板的热情的作用是什么?(学生答,教师补充)

二、研读三次外貌描写(投影显示)

1、请同学们把三处外貌描写的段落找出来,并朗读。

2、这三处外貌描写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的,各有什么不同?

3、三处外貌描写集中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特征,从中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精神?

明确:文章对鲁迅先生的三次外貌描写,不避重复,由远到近,由粗到细,由略到详,由整体到部分,使人物形象随着“我”的观察和感受,逐渐丰富清晰起来。第一次描写,由于“阴天,暗得很”,加上距离较远,只能模糊辨出人物形象:外形,瘦瘦的;年龄,五十上下;衣着,“穿一件牙黄长衫”;嗜好,“嘴里咬着一枝烟嘴”。由于抓住了人物特征,虽只是模糊辨认,却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第二次描写,由于离得近,观察得更细致了,作者对第一次的描写作了补充。刚才看到的是“瘦瘦的”,现在看得更清了:“瘦得叫人担心,好像大病初愈的人”;脸色是“黄里带白”。还增加了对人物精神的感受:“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接着又写了他的头发和胡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作者抓住人物外貌中最主要的特征加以描写,虽疏淡的几笔,却刻画了鲁迅外形瘦弱而精神矍铄、意志顽强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的形象。第三次描写,除了脸色、头发和胡须这些带有特征性的描写以外,作者对其“长衫”和“烟嘴”又进行了更细致的刻画。不仅连长衫、烟嘴的颜色,甚至连长衫质地“羽纱”,烟嘴的一头已经熏黑,也看得十分清晰、明了。三次比较集中的外貌描写,都抓住了鲁迅“瘦”的特点,突出他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和顽强意志。

三、品味语言

1、看一下那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我便像得到了保证似的,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一本。

提示:“赫然”就是很鲜明,很明显,作者眼前为之一亮的感觉,表明了对鲁迅的敬仰和见到鲁迅译著的兴奋心情。因为是鲁迅译的,而鲁迅在当时是革命和光明的象征,所以说“像得了保证似的”。

2、这一来不会错了,正是他!站在前进行列最前面的我们的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憎恶黑暗有如憎恶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我们,越老越顽强的战士!

提示:同志,表示志同道合;朋友,表示亲密无间;父亲,表示崇敬热爱;师傅,表示效仿学习。不同的称谓表示作者不同的感情。“战士”则歌颂了鲁迅为革命而献身的顽强斗志。

3、我摩挲着那本书,舍不得丢开,不说买,也不说不买。

提示:“摩挲”就是反复抚摸,反复摸又“舍不得”,写出了作者渴望得到而又难以得到的那种矛盾心情。

4、他的手多瘦啊!我鼻子里陡然一酸,像要哭出来。我恭敬地鞠了一躬,把书塞进帆布袋,背起便走出书店的门。

提示:既写出了作者为鲁迅的崇高品质和自我牺牲精神所感动,也表达出作者对鲁迅由衷的感谢和崇敬之情。

5、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一定是他!不会错,一定是他!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蹦,我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没有蹦出来。

提示:结结巴巴”显示出作者突然发现自己崇敬、热爱的鲁迅先生就在身边,一种深感激动和幸福的心情,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没有蹦出”,一是当时环境险恶,不能暴露鲁迅;二是作者有意强压自己的感情,竭力保护鲁迅,这表示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敬爱之情。

四、方法探究

1、通过人物的外貌描写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

(1)抓特征;(2)多视角;(3)现个性。

2、以小见大的写法:通过一件小事来突出鲁迅的伟大人格。

3、运用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表达对鲁迅的崇敬之情。

五、课堂小结

这是一次短暂而激动人心的会面,让人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廉价卖书,甚至亲自送书给一个被压在社会最底层的普通工人,这是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关怀;孩子般天真的笑声,使人想到先生性格的爽朗;诚恳地推荐别人的书,先生又是多么谦逊,那“带着奖励似的微笑”“点头”,蕴含了先生对青年一代的信赖和希望;于细微处见精神,鲁迅先生的品格是多么伟大啊!本文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心窗,人生是美好的,一人一事,影响一生。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爱心、善心,提升我们的人生境界。我们现在用鲁迅先生的《自嘲》来结束这一节课。(齐读)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六、课外练笔(投影显示图片)

作者抓住了鲁迅先生的特征描写外貌,并通过外貌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下面请同学们从老师提供的人物肖像中各选一幅或你身边的人,通过你的'仔细观察,抓住人物的特征进行外貌描写,最好能凸显人物的思想性格。

教学设计方案【第四篇】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文章主旨,以获得思想上的启迪。

2、学会区分观点和材料,并辨析二者之间的关系。

3、批判质疑,评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透彻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内涵及其在科学上的重要作用,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2、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学习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3、批判质疑,评读文章,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

教学设想

本文是对人类科学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所写,写作对象明确,意图清晰,针对性强。实为启迪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科学思想的绝好教材。因此,充分读懂原文,挖掘文章蕴涵的深刻的思想意义当为学习之重。同时,文章论述问题深刻,理论性强,运用批判阅读的方法和质疑、评判的态度对文章进行分析,能够逐步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和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本文论点突出,论述严密,事理充分,因此学习其写作手法,也能为学生阅读和写作同类文章奠定良好基础。

教学媒体

PPT

教学方法

发问与质疑式阅读。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美国《中学科学活动设计与示范》的作者乔治。C洛比尔曾在该书序言里说:“科学上的失败只属于不愿再试一试的学生”;又说:“对于学生来说,科学应该是一种从无知到已知的再发现。学生不像海绵──他们不会自动吸收知识。他们是人,他们应该通过第一手的、自己动手操作的经验来学习。”你认为这段话与科学家丁肇中先生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所倡导的观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找学生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并引例证明,从而归结引申到科学探索活动中“实验”精神的重要意义,从而导入课文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和把握课文内容

(研读课文,理清思路,整体把握)

问题:作者谈论的话题是什么?提出了怎样的观点?用什么方法加以证明的?

(学生阅读课文,思考回答)

明确:

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标题)

论证:

1、提出论题:中国学生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第一自然段)。

2、举例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端是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2~5自然段)

3、理例结合,证明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精神。(6~12自然段)

4、强调我们要培养实验的精神极其重要意义。(第13段)

论证方法:讲道理、举事例

三、精读课文,质疑问难;讨论对话,评析文章

准备:课前预习给出下列三个问题:

1、怎样全面准确地理解作者的观点?

2、怎样理解作者在文中所指出的中国传统教育和文化背景下格物致知精神的缺失?

3、怎样理解作者衷心倡导的科学实验精神──即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深远意义?

指导学生仔细透彻地研读课文,自行提出问题,多渠道查找资料,编写短文或发言提纲。可以以同观点小组结合的形式,合作写文。

参考提示:对下列每一个问题,你分别持什么态度?是全部赞成、部分赞成还是完全反对?可以用举事例或讲道理的方法来清楚地阐述见解,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

A、关于作者的论点:对中国学生学习自然科学来说,格物致知的精神非常重要。

B、关于对中国传统教育理念的批判: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王子明“格“竹子的例子就是明证。

C、关于作者的论断:“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课堂实施:

第一步骤:小组交流,选出见解最独到、观点最鲜明、表达最通畅的发言或文稿。

第二步骤:全班交流,相同观点的整合和不同观点的碰撞;鼓励求异思维,倡导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以及批判性的阅读。

(课堂讨论、交流,辨明道理,把握文章命意)

教师介入讨论及小结。

四、延伸拓展

1、再读课文,思考一下:培养格物致知精神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2、课外阅读《发明的故事》中《最重要的是思想》一文,比较两篇文章所强调的科学精神有何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试以《我所追求的科学精神》为题,写1篇600字左右的议论文。

教学教案设计【第五篇】

教材分析

一、解题

本文的题目是《天马》,当一看到这个题目时,自然我们就会产生疑惑,这是一只怎样的马?为什么要称其为天马?顺其疑惑,便开始了对文章的解读。

二、主要内容的了解

《天马》这篇文章是1篇说明文,作者从艺术价值、外形特点、名称由来以及象征意义等四个方面介绍了作为中国旅游图形标记的“天马”。本文虽然是一片知识性较强的说明文,但是在我看来,它还带有淡淡的散文气息,读起来让人觉得兴趣盎然,文中准确、科学、优美的词汇和语句,值得我们细细的品味。

三、理解

一自然段:

1、第一自然段,开篇点明“天马”是我们旅游局1983年确定的中国旅游的图形标记。

2、关键词:确定

本段语言简练,我重点抓住“确定”一词,理解“确定”的意思就是明确而肯定。那么在中国浩瀚的古文化遗址里,为什么对于选择“天马”作为标记,就如此明确而肯定呢?带着疑惑,随文解读。

二自然段:

1、第二自然段先介绍了这个图形标记的来历——根据东汉时期的一件青铜雕刻工艺品描绘的;然后介绍了这件文物珍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成就。

2、关键词:轰动世界、结晶、珍品、杰作

读到“轰动世界”,我们不禁的就会产生疑惑,我国出土那么多的古代艺术品,为什么它的出土会震惊全国甚至轰动世界呢?——细细一读才会发现原来它是“珍品”(1969年,这件文物珍品在甘肃威武出土,立刻震惊全国,轰动世界。)那它为什么能被人们视为“珍品”呢?——那是因为“它是我国古代造型艺术和冶炼铸造技术的结晶,是我国悠久文化历史的代表杰作”。“结晶”是指非常珍贵的成果。“杰作”是指超过一般水平的好作品。“公元25——220年”我国就能设计冶炼出这样的珍贵的、超过一般水平的成果,难道不能“轰动世界”吗?

三自然段:

1、三自然段主要是从整体上介绍了天马,体态轻盈,神形兼备。

2、关键词:神形兼备

(1)“神形兼备”:神是指神态,神气;形是形体、实体。兼备是指同时具备两个或者许多方面。在本文则是指天马无论是从形态上还是神态上都是具备的。

(2)我们经过图文对照不难发现,体现“神”的词语有:自由奔放、体态轻盈、动作协调,体现“形”的词语有:昂首扬尾、四蹄腾空。如此坚硬的一个青铜器作品却能表现出这般的神韵,这正呼应出二自然段提及的它是“造型艺术和冶炼铸造技术的结晶”。

(3)那么本段的最后一句,“使人感受到力量,又激发人们的想象”自然就是看到艺术珍品所产生的结果了。

四自然段:

1、四自然段主要是从局部,细致入微的向我们介绍了天马的底座外形特点,以及它令人叹服叫绝的设计构思。

2、关键词:惊叹、叹服叫绝

3、读到这,我们肯定要想天马的什么让人惊叹呢?

其一:构思,选择龙雀做为底座,美观。“马的一只后退,正踏在一只龙雀的背上。”

其二:龙雀底座不单单是一个底座,不单单是一个支撑天马的支撑点,她更使整个作品融为了一体,是“整个艺术品的一部分”。

其三:龙雀是传说中的神鸟,也叫飞廉,它是风神,飞行疾速,马却踏着它,赛过它,这无疑有具有了独特的象征意义。

4、这样一个“金字塔”似的构思,却出于两千年前我国古老的劳动人民,也许刚才“惊叹”,那么现在就只有“叹服叫绝”了。“叹服叫绝”是指称赞而且佩服,忍不住连连称好。

五自然段:

1、五自然段也是从局部入手,介绍了天马头和尾的艺术处理。

2、关键词:随风飘动、璎珞、中国特色

3、“头上却有一穗迎风飘动的璎珞”,“迎风飘动”简单的一个词,生动的使这个本为静态的艺术品活了起来,无疑对应了三自然段中的“体态轻盈”。

4、璎珞:璎珞一词,通常指佛像上的装饰。《中华佛教百科全书》中音译作吉由罗、枳由罗,又作缨珞、缨络,即由珠玉或花等物编缀而成的装饰物,是印度富贵人家的佩戴物。《,《佛学大词典》说“由珠玉或花等编缀成之饰物,可挂在头、颈、胸或手脚等部位。”它既具有中国特色,既表现出了“天马”刚劲有力的特点,又不失其动态飘溢之感。

六自然段:

1、六自然段笔锋一转,介绍“天马”名称的由来,突出“天马”艺术造型设计构思的高超奇妙,更进一步地让人领悟到“天马”的艺术价值和蕴涵的象征意义。

七自然段:

1、关键词:象征

2、七自然段是在前面对“天马”详细介绍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点明了把“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志的象征意义所在。可谓水到渠成,画龙点睛。

四、

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

(一)文章的结构:当我们对文章的每一自然段做了细致的分析后,起文章的结构也就自然而然的显现出来了:

其一:一段:(一自然段) 其二:一段:(一自然段)

二段:(二自然段) 二段:(二三四五六自然段)

三段:(三、四、五自然段) 三段:(七自然段)

四段(六自然段)

五段(七自然段)

(备注:在第二种分段方式中,第二段可分为三层:1、讲述“天马”的历史以及艺术价值;2、“天马”的造型特点;3、“天马”名称的由来)

(二)文章的'暗线

以上我对文章的整体结构作了大概的分析,这是文章的明线。当然这篇文章还存在着一条暗线:

1、二自然段“震惊”——四自然段开头“惊叹”——四自然段结尾“叹服叫绝”。

三个看似都是表示惊讶的词语,却意思不同,所表达的程度也不同,准确的语言,生动的突现出人们内心的变化。刚出土的文物“震惊”了人们,内心的触动处于第一时间的震撼,当人们“走近”他观赏他时,不由得便发出阵阵地“惊叹”与称赞,观其表不知其意那是不够的,于是人们又“走进”它,了解它的象征意义和独特的构思时,除了了称赞更多是被其折服了。所以我说,作者的这三个词语用的恰如其分。

五、

总结说明文的写作特点

1、说明是一种语言表达方式,用来表述事物的内容和形式,规定、阐发和分析事理的。凡是用说明或主要用说明的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能给人以知识的文章,就是说明文。

2、说明文的主要特点是说明性、知识性和客观性。它原原本本地说明事物“是什么”,写作说明文的目的就是给人以知识。在解说事物的时候,一般不过多地提出作者的看法和主张,极为尊重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尊重科学本身。

3、说明文虽然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但并不排斥议论、描写、叙述、抒情等表达方式。有些科学小品(或称科技说明文),往往用文艺笔调写出,也不可否认带有作者的主观色彩,但就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这一点来看,并没有失去其主要特点。

4、说明文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对实体事物的说明,一类是对抽象事理的说明。前者重在说明事物的外形构造、方向位置、运转过程、生产过程等,后者重在说明事物的特点、本质和规律。在1篇具体的说明文中,两者也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

5、说明文也有自己的结构特点。叶圣陶在《文章例话》一书中说:“说明大体也有一定的方式。开头往往把所要说明的事物下一个诠释,立一个定义……从下诠释、立定义开了头,接下去把诠释和定义里头的语义和内容推阐明白,然后来一个结尾,这样就是1篇有条有理的说明文”。这段话,就讲了说明文结构的基本方式,其要求是言之有序,有条有理。在说明事物时,或由表及里,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合,或由概念到举例,或由此及彼,或由远及近,或由浅入深,或由质量到数量,或由特征到区别,或由因及果……。总之,要分主次、分层次解说事物的各个方面,给人以明晰的印象。

6、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周密、通俗。即在用词、造句方面能准确无误地表述事物,能正确地运用专门术语和概念性语言。语言简洁明晰、干净利落、平实贴切,不拉杂,不堆砌形容词之类的修饰语。说明事物的语言必须恰如其分,恰如其实,没有疏漏,无懈可击。要多用群众中明白晓畅的语言,把抽象的概念说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把专门性知识说得有趣味,让大家都看得懂,喜欢看。只有说明文的语言做到了准确、简洁、周密、通俗,才能达到使人有所知的目的。

本课的写作特点:

《天马》这节课从分类特点来说,是属于对实体事物的说明,重在通过外形构造来说明事物的特点。从结构方面来讲,本文分主次,分层次介绍了“天马”。从主要表达方式来说,文章以说明为主,由于其特殊性,所以在说明说运用了描写、议论、抒情等方式,故给人以淡淡的散文气息,更易于学生接受。从语言特点来说,本文语言准确、简明,用词形象生动。

综上所述,这篇文章很好体现了说明文的特点——说明性于客观性,是1篇极具特色的说明文。

17 7688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