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草原》教学实录

冠军 分享 时间:

老舍《草原》教学实录 1

一、导入新课

师:(出示图画)请同学们看这幅画: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什么地方才有这样的景色?

生:草原!

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是第十二课小学课文《草原》(板书课题)

请问你们的家有在内蒙古草原的吗?

生:(相互看)没有!

师:想了解草原吗?

生:想!(高兴地说)

师:在学习课文以前,请听蒙古族歌手给我们带来的嘹亮的草原牧歌,请大家结合图画欣赏。

(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师:听着这优美的歌声,看到这一碧千里、牛羊成群的大草原,我的心和你们一样已飞到那辽阔无垠、风景如画的境界中。如此迷人的草原风光,课文哪一部分作了详细描绘?

生:第一部分。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部分。

(出示小黑板上的教学内容)

二、研究学习

师:请听第一部分的课文录音,在听的时候,请大家闭上眼睛,在脑海中勾勒画面,听完后,告诉同学们你好像看到了什么?(播放录音)

(学生微闭双眼)

生1:我好像看到了草原的天空,天空是那么明朗,又是那么可爱。(板书:天空、明朗、可爱)

生2:我好像看到了天底下的草原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板书:地、一碧千里)

生3:我好像看到了小丘。(板书:小丘)

生4:我好像看到了羊群、大牛和骏马。(板书:马、牛、羊)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在听的时候展开了想像的翅膀。翻开书,认真读这一部分,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

(学生自读,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生1:“勾勒”和“渲染”这两个词语我不理解?

(先让学生自己解决)

生2:“勾勒”就是用线勾边,“渲染”就是用颜色直接涂抹。

师:上黑板演示一下。

生2:到黑板上用粉笔演示:“勾勒”就是……“渲染”就是……

生3:“一碧千里”什么意思?

生4:一望无际都是碧绿的颜色。

生5:“翠流”是什么意思?

生6:翠绿的颜色很浓,像是快要流下来。

师:同学们读得都非常认真,发现了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并通过查找工具书相互作了解答,扫清了阅读中的“拦路虎”,这种学习方法很好。

现在同学们比赛读,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情感。

(学生富有激情地朗读课文)

师: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学生比赛,个个力争声情并茂。)

师:同学们读得非常有感情,看来,每位同学都被草原的美景陶醉了。现在,再默读一下课文,想一想,草原上的什么最使你留恋?

(学生默读课文,小声议论。)

生1:我最留恋的是草原的天空。

生2:我最留恋的是草原的小丘。

生3:我最留恋的是草原的羊群。

生4、生5、生6……

(同学们争着说自己最留恋的景色)

师:同学们都想把自己感受到的美好景象告诉别人,现在老师给每个同学提供一次机会,自由结合,相互讨论,把你们喜欢的部分设计成一种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汇报方式。

(学生非常高兴,讨论热烈,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小组汇报:

1组:游览后,我们觉得草原景色太美了,天空那么明朗,空气那么清新,让人心情舒畅,我们小组想给大家高歌一曲《蓝蓝的天空》(接着)唱起了歌曲。

2组:我们知道了作者把草原比作绿毯,把羊群比作大花,把小丘比作中国画。

3组:我们知道了天底下的草原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我们找出了与“碧”有关的词语: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绿毯,绿色渲染,翠流。

4组:我们知道了那只有草原才具有的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绿,我们就画了一幅“只有绿色渲染而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看,那都是绿的,这些深浅起伏的就是柔美的小丘,洁白的羊群不正像无边绿毯上的白色大花吗?(展示图画)

5组:草原的景色让我们看也看不够,我们像作者那样既惊叹,又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6组:如果要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我们觉得《敕勒歌》最恰当了。

(接着深情背诵)

师: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好一幅美妙的草原风景图。看来,同学们都陶醉于这雄奇壮丽的草原风光了,这完全得益于作者优美的语言和传神的描绘。(看板书,连线),作者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先写了草原的天:天空明朗、可爱、空气清鲜,使人心情舒畅;然后写天底下的草原一碧千里,翠滴,小丘柔美,羊群似花,这样的迷人境界(板书:景色迷人)让人留恋,令人陶醉。

师:让我们把这优美的语言,这令人陶醉的景色永远留在记忆中吧!(大声背诵这一段,看谁背得快。)

(学生放声背诵)

三、拓展

师:同学们背得非常好,我们欣赏了草原上如此美好的风光,你们能不能仿照这种写法,向内蒙古的小朋友介绍自己家乡的美丽景色呢?

(学生动笔写片断)

师:现在进行课堂交流,有勇气的`同学请到讲台上来读。

生1:我的家乡在山东菏泽,这里是“牡丹之乡”,也是“武术之乡”。每年春天,牡丹花开五颜六色,美丽极了。牡丹是花中之王,有人说,牡丹象征着富贵,所以,我们这里每年都要举行牡丹花会,象征着菏泽逐步走向富裕。每年都有五洲四海的朋友来看牡丹,观看花会上的表演。我们曹州武术学校的节目还上了中央电视台呢,朋友,欢迎你们来我们家乡做客。

生2:大家肯定对大蒜有所了解。你知道“大蒜之乡”在哪儿吗?大家肯定有过耳闻──山东金乡。进入金乡境内,一块“中华蒜都”的牌子便映入眼帘。等大蒜丰收时,一辆辆农用三轮车忙了起来,到处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大蒜是一种价值很高的食物,它的好处说也说不尽。“大蒜之乡”金乡随时欢迎你们来参观。

生3:我的家乡在哈尔滨,那里的景色可美了。春天,柳树刚发芽,为春天添了一份新绿;夏天,小草长得很茂盛,为夏天添加了浓浓的绿;秋天,树木的叶子大都黄了,松柏还穿着绿衣裳;冬天大雪纷飞,树枝变成了银条,天地之间形成了一个粉妆玉砌的世界。请到我们家乡冰城来,我们热烈地欢迎您!

四、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表现得非常好,不但领略了优美的内蒙古风光,而且能把自己家乡的美好景色告诉内蒙古的小朋友。当你们走进蒙古包的时候,你们会觉得,内蒙古草原不但景美,人的心灵更美,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

老舍《草原》教学实录 2

课前教师在黑板上方挂好一幅彩色手绘的草原风光图,长可达墙壁两端。学生进入教室,马上被彩图吸引,犹如置身于辽阔美丽的草原美景之中。

师:今天我们学习第1课《草原》。

板书课题:

草原

放录音。

师:草原这课书的作者是谁?写的是什么地方的草原?

生:作者是老舍先生。写的草原是内蒙古陈巴尔虎旗。

师:对。陈巴尔虎旗是个天然牧场,方圆几百里。土壤肥沃,牧草茂密,野花芳香,空气新鲜,湖泊晶莹,像蓝宝石镶嵌在辽阔的大草原上。蒙族同胞就生活在这风景如画的草原上。草原风光美,草原上的蒙族人民美,两相比较,谁更美呢?它们二者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这课书。

师:请同学朗读课文第一段。读后讲讲自己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体会?

生:(读课文第一段)“这次,我看到了草原”。从“这次”这个词我看出作者是第一次看到草原。他看到这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清鲜,天空明朗。天底下一碧千里并不茫茫。

师:回答得好,是认真读书了。用自己的话讲讲是怎样理解“这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与天空有关系吗?为什么?

生:我从彩图上看到草原的天空碧蓝碧蓝的,像一块蓝宝石,天空明朗纯净。这里没有林立的工厂、密集的楼群,因而少污染,空气清鲜。正因为空气清洁新鲜天空才明朗碧澄。

师学生边答教师边板书。

师:对。是草原上的青草净化了空气,泛着青草的芳香。老舍先生远离喧闹的城市,初入草原,顿觉神清气爽。请看课文中在“清鲜”和“明朗”前面老舍先生都用上了“那么”,这是为什么?

生:“那么”是表示程度的。表明“很”、“非常”的意思。说明这里空气的'清鲜,天空的明朗不是一般的。

生:老师,我再补充一点,两个“那么”连用,是写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师:对。密切相关的、性质相近的两种事物也可以用“那么……那么”连接。课文中空气和天空就是紧密相连的两种事物。在这样美丽辽阔的境界里,老舍先生的切身感受是什么?

生:犹如置身于仙境。因此想高歌一曲,表示自己的愉快。

老师板书:

高歌一曲 愉快

师;老舍先生放眼看天底下,又是什么情景?请同学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生:(齐读)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师:请同学按词素解释一下“一碧千里”。

生:“碧”是形容青草的绿。“千里”指草原的范围辽阔无边。“一”字是“全”和“都”的意思。总起来是说整个草原全是碧绿碧绿望不到边的青草。

师:那满眼无边的青草,为什么又不给人以茫茫也就是空旷的感觉呢?哪位同学到前面指着彩图来讲。

生:(用教杆指图)平地是绿的,草也是绿的。雪白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而小丘的线条又是那么柔美,像中国画那样,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轻轻流入云际。

师:书上怎样写小丘的绿色和线条的柔美?请齐读。

生:(齐读)只有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

师:这句话,不用语言讲解,谁能用国画的画法表示出来?

(老师在黑板上贴一张宣纸。)

生:(边蘸绿色颜料作画边讲解)在国画中用颜色来润湿出事物的形象轮廓,用色彩的浓淡表示阴阳面,不具体勾出事物的轮廓。

老师板书:

柔美、渲染

师:回答得很正确。小丘线条柔美是因为坡度小,高低相差不大。羊群在小丘上“上上下下”,真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大花。老舍先生用了比喻句,描绘出羊群的静态美与动态美。使宁静的草原显现出了勃勃生机。你们看着彩图,向老舍先生学习,想象一下羊群在草原上的美,用比喻句来描述。

生: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在无边的绿毯上撒上了一把把白色的珍珠。

生: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在蔚蓝的大海上扬起了点点白帆。

生: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在蔚蓝的天空上飘着几朵盛开的白莲花。

师:啊!你们比喻得都很恰当。是真的理解了课文。这美景怎不令人心旷神怡,此时此刻老舍先生又有什么感受?他是怎样表达的?

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老师又让齐读。

师:这一小节老舍先生用了几种方法来抒情?

生:两种修辞方法。一种是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作者初入草原时,对一切感到新奇,产生兴奋、喜悦之情。因而直抒其情“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另一种是借物抒情,借草原上静立不动的骏马、大牛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写出“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生:骏马和大牛望着这小草丰美的草原像是被迷住了,静立不动,忘了周围的一切。

师:说得好。这一段写草原风光的美好,老舍先生都是在借景抒情,抒发自己对草原的热爱之情。同学们读得认真,会通过语言文字去理解,并能用语言来表达、学得不错。这一节就上到这里。

老舍《草原》教学实录 3

一、出示课题,想象美丽的草原

1、出示课题:草原。介绍作者老舍。回忆曾经学过的老舍先生的作品。

2、说说你印象中的草原。

学生可以有个各种不同的描述,语言表述要流畅,还可以说说怎么会获得这样的印象。比如:

(1)草原是辽阔的,一望无际……

(2)草原是美丽的,绿绿的草地,五颜六色的野花……

(3)草原是充满生机的……

二、初读课文,走进文中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同时划出生字新词,读准生字字音。

2、说说老舍笔下的草原是怎么样的?从哪里看出来的?同时朗读相关的句段。

学生可以自由表达初读课文后的感受,学生的感受可能会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让学生主要的和次要的,引导学生达成这样的共识:

(1)课文中的草原是美丽的。

(2)课文中的草原是热情的。

朗读相关的句段时,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感受和课文的语言的一致性,另一方面要重点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三、再读课文,感受美丽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美丽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流,轻轻流入云际。”

①理解草原的“绿”。

说说“一碧千里”“翠色流”的意思。

闭上眼睛想象“一碧千里”的草原,想象“到处翠色流,轻轻流入云际”,说说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出示草原风光图片,看看一碧千里、翠色流的草原。

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②想象草原上羊群奔跑的样子,理解“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这种境界,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①“这种境界”是指什么?

②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为什么要惊叹,为什么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草原的美丽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

作者沉醉在草原的美景里了。

作者也许是第一次看到草原,感到很新奇。

③如果你当时也在这美丽的草原上,你会低音一首怎样的小诗?试着写一首小诗。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四、作业

1、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抄写第一自然段中优美的句子。

老舍《草原》教学实录 4

一、再读课文,感受热情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热情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①这段话描写了一个什么场景?(迎接客人)

②哪些词句特别能表现草原人民的热情?

“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来的真快,表现了草原人民迎接远方的客人急切心情。

“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为什么用“彩虹”来比喻?(一是因为穿着各色的衣服,而是比喻一种热情。)

“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想象当时车与马相遇的情景,说说如果你在场,你会有什么感受?(热闹、热烈、热情)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①读句子,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不停地握手。

听到了不停的欢笑。

②通过朗读把当时的热情表现出来。

(3)“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在回敬。”

①反复朗读这句话,体会其中洋溢的热情。

②想想大家在敬酒的时候会说些什么?

(4)“这时候,鄂温克姑娘戴着尖尖的帽子……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①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②理解“会心”,“会心的微笑”里包含着什么?

3、播放草原民歌及舞蹈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

二、品读课文,感受深情的草原

1、香醇的奶酒、激跃的赛马、嘹亮的牧歌、狂欢的舞蹈,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场面呀!可是夕阳西下,主客要分别了。如果这时你也在场,心情将是如何呢?

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①逐句逐字地理解:

“何忍别”是指不忍别离;

“天涯”是指蒙古族所住的地区,那已经是我国北部的边陲了,所以叫它天涯;“碧草”指一片绿色的大草原;“话斜阳”是指在夕阳中,在那天涯碧草之上,我们互相高兴地、亲切地交谈着

②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蒙族和汉族两族人民情深似海,哪里忍心离别呢?

所以到了夕阳已经西落了,仍然谈兴正浓。

③如果当时你就在现场,你的心情是如何的?你想说什么?试着写一写自己的心情和想对草原人民说的话。

三、回顾课文,感受热爱之情

1、讨论: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却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文章前面写了草原的景色美,后面写了人情美,从风光美,从人情美,表现了他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因此整体都是围绕着“草原”来展开的。)

2、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课文内容。

四、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老舍《草原》教学实录 5

一、初读课文,结合预习印象,对课文进行整体认知。

学生各自朗读课文后讨论:

1.草原在你的印象中是什么样子?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在阅读和影视中得到的知识漫谈。

2.本篇课文作者写了草原哪些方面的情况?(写了两方面的情况,一是风景很美,一是草原人民的热情。)教师引导归纳,学生发言板书:风光美、人情美。

3.课文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草原和草原人民的热爱,歌颂了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情。)

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课文;

2.请学生分析本段内部结构;

3.抓住两个抒情句的理解,以情感的体会带动对全段的理解;

4.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有情感地朗读,使学生进一步入情入境。

(教师的导读应根据教材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处理。第一段,作者意在写景抒情,教师就特别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情景交融”的情感体会;第二段作者是写事抒情,教师则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情节中的重要部分——表达蒙族人民热情豪爽和特殊风俗的语句——来体会“蒙汉情深”的中心。)

三、整体认识课文第二部分的内容和层次。

1.提问:从这一部分内容的整体上看,它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这一段主要写的是草原上蒙族人们的热情豪放和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2.默读这一部分课文,分析作者按什么顺序写了几层意思,给每层意思概括出一个小瓣题。(这一部分课文,作者按参观访问活动的顺序写了四个自然段,各是一层意思,它们分别是:迎客、相见、款待和联欢。)

四、学习第二部分课文的各层意思。

1.指导学习第一层意思(迎客)。

(1)指名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勾画:

①作者的哪些描述表现了蒙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②哪些描写表现了蒙族人民特有民族风情和民族性格?

(2)学生进一步默读课文,继续思考上述问题,然后讨论发言,发言运”读说式“,就是在发言中把朗读与发表个人见解结合起来,一边引读课文有关语句章节,一边评述分析。

(3)最后归纳本层的中心内容,概括成小标题的形式。

在这一层中,蒙族人民的热情豪爽和独特风俗,主要表现在他们迎客的方式上。学生可围绕此进行读说。作者在这里用一连串短语短句,生动地描述了蒙族朋友几十里外驰马带路的情景。(板书:几十里外,驰马带路)

2.总结学习这一层课文的过程:读思——勾——读说——概括。

3.依次学习第二部分课文的其他三层意思,运用在学习第一层时归纳的“读思——勾画——读说——概括”的方法,让学生独立学习,然后逐段发表意见。(教师在讨论过程中同步板书:语言不通,心意相通;敬酒唱歌,会心微笑;夕阳西照,谈兴正浓。)

在“相见”一段中,需要注意的“也不知道是谁的手……”和“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这些句子;在“款待”一段中,要注意“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不管喝的.是什么……”这些句子;在“联欢”一段中,要注意最后两句诗。对这些重点表达作者内心感受的语句,教师可视学生“读说”的情况,设计辅助性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体会。最后一句诗“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各家理解略有分歧,有些理解是:“我们在这边疆的草原上倾心交谈,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偏西了,蒙汉两族人民情谊浓厚真不忍心就这样分别啊!”认为是作者一行恋恋不舍地告别了草原。我认为这句诗只是一种情感的表达,这里的“别”不是离开草原的“告别”“分别”,而是大家住宿休息的“暂别”。因为天色既已向晚,怎么可能驱车远行离开呢?因此可能是留宿一夜。但双方谈兴正浓,即使是今晚的暂时分别,明日还要相聚,双方也不忍离去,可见情谊之深。

(第二大段是采用默读、思考、表达的方法,教师在这里运用了一种“读说式”,让学生把读和说结合起来,既培养学生“引经据典”阐述个人见解的能力,又是一种特殊的口头表达训练。学生要把“引证地读”“引证地说”结合得很好,确实需要在组织语言上下一番功夫。下了功夫就得到了锤炼。根据教材不同,写法不同,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普遍应该遵循的规律,也是本课例教师教学设计的一个特色。在本教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朗读、默读、勾画、思维、表达等各方面的基本功训练,这对促进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五、总结课文。

1.依据板书,讲清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借景、借事抒发情感的写作手法。(板书:写景——抒情,写事——抒情)

2.归纳课文整体内容,并指出本课第一大段,写了草原的风光美,第二大段写了草原的人情美,把这两部分联系起来,作者实际上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浓笔重彩、有声有色的草原风情画。(板书:草原风情画,并用箭头连接有关内容)

(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完整的“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思路,不论对全篇课文的认识还是对每一个大段、段中的每层,都是引导学生先从整体上形成一定的认识,然后再进行具体的学习,最后再从整体上进行更高层次的概括。这在各个教学步骤的实施过程中可以明显地看出来。)

老舍《草原》教学实录 6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将学生带入草原高原辽阔的境界。

2、同学们在电视中见过草原,可能也收集了不少有关草原的资料少自己了解的草原。下面,我们随著名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大草原,去领略、感受那美丽的自然风光。

二、自独自悟

1、学生自读课文,练习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以轮读的形式检查学生读课文的情况,教师随时注意正因及把长句子读通顺。

3、请学生自由结成学习伙伴,去游览美丽的草原,注意不要走马光滑,在美景中要仔细观赏。游览后向大家汇

(1)你们觉得草原那些景物最美?为什么?

(2)选一种恰当的汇报方式介绍自己的感受,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朗读、画画、唱歌、吟诗等)

三、汇报交流

1、激情把映入你眼中的美景汇报给大家吧。

2、组织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会。

重点引导

(1)“在天底下,一笔千里,而并不茫茫。”(可联系《敕勒歌》)

(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崔色预留,轻轻流入云际。”(可厨师草原风光图画两幅,一幅为大写意画,一幅为工笔画。请学生辩别那幅画是“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

四、品味语言

1、看得出,同学们已被草原美景深深陶醉,请同学们再来读读第1段,并把你喜欢的语句画出来,仔细品味品味。一会儿我们一起来赏读。

2、学生自由读,说自己喜欢的语句,教师注意知道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3、多么优美的`景色,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把这优美的景色、生动的语言永远印记在脑海之中吧!请同学们练习背诵第1段。(指名背——齐背)

4、抄写第1自然段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

老舍《草原》教学实录 7

一、导入

放腾格尔以草原为主题的歌曲,将学生引入草原高远辽阔的境界。

同学们,我们曾随着课文,一块儿登上安徽黄山,欣赏黄山奇石;走进北国,感受小兴安岭的美丽;来到四川松潘,看到了神奇的五彩池;飞向宝岛,见到了阿里山和日月潭……大自然真是一位了不起的大画家,它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美丽壮观、神奇的画卷。

今天我们将跟随老舍先生去领略一碧千里的大草原的美丽风光和那里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初读课文

关于草原,你了解多少,能将你分享的“老舍《草原》教学实录”,有些同学告诉老师说:我以读过好多遍课文了,还用再读吗?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看看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学生读书──提问题。(根据所提问题来决定回答方式)。

三、精读课文

1.读完课文,草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觉?(美)既然是美景,那就让我们与老舍先生一起去参观这美丽的大草原吧,你可以找自己的学习伙伴,自由组成参观团,参观完了再汇报,听好参观任务:

你们发现了哪些景物?

2.你们觉得哪些景物美?为什么?3.你想怎样汇报你的参观结果?教师引导:要完成参观任务,先怎么办?

(自己读,自己划,有了意见、想法再和同学交流。)当完成参观任务后,你打算用怎样的方式向所有的参观队员汇报你们的所得?

(可以朗读,展示图片、画画,编成诗歌、儿歌的方法。)明白任务后,请同学们带

着自己的任务进入到你最喜欢的草原参观吧。

1.学生边读边用各种方式表达对课文的理解,谈体会,汇报感受到的美。

可重点引导以下几处地方:

“羊群……大花”写出了草原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变化之美!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流入云际”,一个“流”字将草原那具有鲜活生命力,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而“流入云际”则写出了草原无边无际的壮观之美,这种境界给人的感觉是什么样的?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自己读──指名读。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一个“吹”字则写出了速度之快、动作之轻盈飘逸。

“群马疾驰,襟飘带舞……”远望去,就像一条彩虹在向我们飞。

“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则又使静静的草原在我们的心中动起来了。

此时此刻,我们参观者有怎样的心情?高兴、欢快。你能将这份喜悦读出来吗?

四、布置作业

陈巴尔旗草原美,同学们的描述也美,可更美的是我们蒙汉一家的情谊。课下请同学们通过各种途径查阅有关民族团结互助的资料。

老舍《草原》教学实录 8

一、导入

通过上一节课的参观,我们知道蒙古草原上清新的空气,有明朗的天空,有翠绿的小丘,有迂回明如玻璃的小河,那里形美、色美,而更美的是那里的人。

二、你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出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的“、敬酒──回敬──再回敬”、“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只有心相同,才会“握手再握手”,才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主客人都舞的'舞、唱的唱,以至于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是啊,“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你能将这段xx满含深情地读出来吗?

三、课外延伸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民族团结互助的事情又何止这些呢?你还知道哪些?

学生汇报分享的“老舍《草原》教学实录”,理解课文内容。

2、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 目标完成过程。

1、 揭题:

我国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有宽广无边的草原,景色优美,牛羊成群。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2、 检查自学、质疑问难。

3、 引读课文,学生自悟。

(1) 板书课题

(2) 自由读课文,思考:

作者初到草原和快到目的地时,看到草原景象是怎样的?

4、 理清脉胳,讨论分段:

5、 默读思考:本文是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所经历事情的顺序来叙述的。可分成几段?段意是什么?

6、 复习检查。请同学们根据课后习题1的提示,说说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课文写了初到草原看到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快到目的地时看到草原人民从几十里外来迎接客人。)

7、 默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问难。

8、 7、教师点拨,突破重、难点。

(1) 学习第一段。

听师范读 边听边在脑海申勾勒画面。

自由读、思考。

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哪一句话可以概括这一特点?

(这一段写作者初次见到的草原景色:"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投影出示:

在天底下 一碧千里

小组讨论,老师点拨:

一碧千里:一望无际全是碧绿的草原。

茫茫:檬陇的样子。尽管一望无际,但远处仍是那样清清楚楚,没有模糊的感觉。

"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概括了草原的特点,那么作者是怎样写具体的呢?看图,默读这一段,画出有关语句,小组交流细细体会。

教师适时点拨:

a、 在这一段申作者运用非常贴切的打比方的句子来写具体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作者用 "无边的绿毯绣上白色的大花"比喻羊群在草原上的情景。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演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作者用 "『用绿色喧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比喻草原上小丘线条的柔美。

b、 作者用词准确,语句生动、形象、优美。比较句子,读一读,说说哪一句写得好,好在哪里?

再读第一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具体描述的.。

(2) 学习第二段。

A、 自由读第二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这一段主要写了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从 "洒脱"一词体会到草原的"一碧千里"。"河"字后面加了感叹号,说明河在草原上的重要,有了河,才能有牲口,才会有人家……)

B、 初人草原和接近公社时景色有什么不同?画出有关语句,集申交流 (初人草原,看出草原辽阔、寂静。从 "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都……"和"初入草原,听不见……也看不见……"接近公社时:看到了小河、牛羊、马群听见了鞭响。

C、 出示投影片:看图,读句子,说说从哪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什么? 分组讨论,教师点拨。

(从 "远处"一词看出,草原人民从很远的地方来迎接客人,体会到牧区人民情深谊长。"群马疾驰","襟飘带舞"看出主人们穿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挥动马鞭,马跑得飞快,体会到主人迎客心切;小丘的顶部成半圆形,因为马队是从小丘上过来的,所以远看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热闹的场面打破了草原的寂静。)

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

8、布置作业: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老舍《草原》教学实录 10

(一) 明确目标。

1、 学习三、四、五段。

2、 总结全文,归纳中心。

(二) 目标完成过程。

1、 复习检查。(指名背诵第一段)

2、 学习第三段。

(1) 默读第三段。

说说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主客见面时那真挚的感情。用"--"线标出、交流。

(如:"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中的两个 "再"。"总是热乎乎地握着"中的"总是",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中的"很多……都是……"体会到主客双方的感情热烈、深厚。)

(2) 指导朗读这一段。

(注意:重音读画线的词语,表达主客双方激动的心情。)

3、 学习第四段:

a、 自由读思考,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把你体会最深的一点讲给同学们听。(如b、进了蒙古包,好客的主人倒上了好茶,摆上了好豆腐,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他们用自己民族特有的风味食品来款待我们。这充分表现了蒙汉两族人民亲如一家。

b、主客互相敬酒,齐声歌唱,体现了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C、 找学生朗读,同学们边听边想象画面。

4、 学习第五段:齐读最后一段,谈谈你的感想。

(三) 总结、扩展。

1、 总结全文,归纳中心。本文通过写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表现了民族团结的精神。

2、 围绕重点;学习表述。

(1) 找出描写草原美景的`部分和叙述蒙古族同胞热情待窑的部分读一读。

思考:作者是怎样写草原上的景美,人更亲的?

(2) 小结:这篇课文既有草原静态美景的描写又有热情迎客的动人场面,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3) 片断练习:《校园一角》。

(要求:运用《草原》的写法,突出描写校园一角的特点。)

老舍《草原》教学实录 11

(一)复习上课时的内容

师: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生:课文主要写了草原的美丽和蒙古人的热情。

师:草原有多美呢?谁来读读书上有关的句子好客。

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师:草原的景色是如此之美,那儿的蒙族人民又是怎样对待远道而来的汉族同胞呢?请用两个词概括出来。

生:热情好客

师:这节课让我们走入草原感受感受蒙古人的热情好客。齐读课题。

生读题目。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师: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找找哪些句子写出了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用笔勾画出来,再读读,要读出你的理解。

生默读、思考、勾画、朗读。

师:哪些句子写出了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谁来说一说?

生读课文中的句子: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师:你怎么理解的?

生:因为蒙古人民来到几十里外的地方欢迎远客。

师:谁能把蒙古人民的热情读出来?

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师:你读出了蒙古人民的热情。还有吗?

生读句子: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响成一片。这句话写出了来欢迎我们的.人很多,很兴奋。

师:真会读书。你还找到了什么句子?

生读句子: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蒙族人民见到我们,就像见到自己的亲人似的,热情地和我们握手,说呀,笑呀,就像一家人。

师:真是蒙汉一家人啊!你能再读读这句话吗?

生有感情地朗读该句。

师:请大家看课文中的插图,看图画展现的是哪个自然段的内容?

学生看图、读文、思考。

师:谁来说说你的发现?

生:图上画的是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内容。

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太阳落山了,夕阳斜照着草地,草地变成金黄的了。最后一句话说到了斜阳。

师:观察真仔细。

生:我们要走了,想留个纪念,正和蒙古人民一起照相了。

生:蒙古人民舍不得我们走,拉着我们的手说着分别的话。

师:我们也不想离开他们呀!

生:他们舍不得分开,正一起拥抱呢。

师:课文中的哪句话集中表现了这幅图画的内容?

生(有感情地朗读):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师:曾瑞说这句话像诗一样。谁来说说诗一样美的句子是什么意思?

生:蒙古人民和汉族人民情谊很深,他们不忍心分别,太阳落山了,他们的话都还没有说完。

师:说得太好了,一起读读这句话。

全班学生充满感情地朗读: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老舍《草原》教学实录 12

1、导入,创设教学情境

(1)、出示图片,看,他是谁?(刘千)师:他是做什么的?(变魔术)老师跟他学了变魔术,你们信吗?现在开始变,变出一只鸟。

(2)、听听优美动听的声音猜是什么鸟?(百灵鸟)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百灵灵鸟。

2、了解分析的百灵鸟特点及认识更多百灵鸟

(1)、师:你们见过百灵鸟吗?那老师考考你,那只是百灵鸟?(课件)

(2)、现在让我们认识更多的百灵鸟(课件)

A沙百灵:是国内观赏笼鸟之一,草原名贵鸟,生活在河北省北部,青海东。

B云雀:全世界大约75种,羽毛颜色像泥土。

C角百灵:颊部白色并有黑色宽阔胸带,尾暗褐色,后爪长而弯曲。

D斑百灵:一般腿粗壮而尾短,嘴厚。

E歌百灵:体步的红褐色百灵,顶冠棕色而多具黑色斑纹。

F蒙古百灵:头顶周围粟色成环,有长而显著白色眉纹。

3、分析百灵鸟的形态

(1)我们对百灵鸟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你们猜猜百灵鸟会在做什么呢?

(2)让我们一起玩一个“对号入座”游戏(从形态上分析这分别是那只百灵鸟的影子)

4、分析百灵鸟的花纹图案线条师:百灵鸟不仅有特点的外形和优美的歌声,再看看百灵鸟身上有哪些图案、花纹、线条?

5、师:根据百灵鸟的特点,老师现在也想用多种图案和线条画一只漂亮的百灵鸟,你们想看吗?(师范画)

6、今天的森林舞会要开始了,现在小朋友们送来一些参加舞会的百灵鸟,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学生作品)

7、学生作业你们能运用多种线条、图案、色彩为今天的森林舞会送上漂亮的.百灵鸟吗?(出示作业要求)

8、展评:请评出今天你认为最漂亮的百灵鸟去参加今天的森林舞会。

9、拓展:老师刚收到森林舞会为今天的小朋友送来的一封信,你们想看吗?

老舍《草原》教学实录 13

一、歌曲导入 ,激发学习兴趣。

(一)播放歌曲,引导想象。(出示视频)

(二)教师用赞美的语气描绘草原美景的歌词,并让学生说体会。

(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老舍先生的散文《草原》。

(四)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导入:四十多年前,老舍先生到草原参观访问,记下了沿途的所见所闻所感。今天,就让我们与老舍先生一起走进草原。(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在优美动听的歌曲声中欣赏那一望无际的辽阔大草原,学生会立刻被眼前的景象所打动。教师饱含深情的朗诵会进一步激起学生对草原的向往之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一)自读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二)自己轻声朗读课文。

(三)同桌互读。

(四)检查朗读。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

(一)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写了哪些内容?分别告诉我们什么?

(二)引导交流,理清条理。课文主要写草原的景和草原的事,写草原的景,突出草原景色的美;写草原的事,突出了蒙汉情谊的'深。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针对这篇略读文章,所以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沉下心来读书,让学生对文章有整体的感悟,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

四、精读细品,感受草原之美。

(一)自读想象,还原形象。

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读了课文,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看到这画面你有什么想说?作者又有怎样的感受?

(设计意图: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并进入情境去感受,进而借助朗读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朗读想象,再现情景。

再次自由朗读,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借助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细读品味,加深感悟。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一自然段。你认为哪句话最美?在相关的句子旁写出自己的感受。

2.读后交流,相机点拨。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课件出示)

“茫茫”什么意思?同是写草原,为什么有的说“天苍苍,野茫茫”,老舍先生却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设计意图:联系“天苍苍,野茫茫”对比理解,激疑促思,强化学生对草原总的特征“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理解。)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课件出示)

这句话作者采用什么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想象羊群在草原上的情景。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课件出示)

翠色流,为什么后面又说“轻轻流入云际”,这不是矛盾吗?

轻轻读这句话,看看这“翠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在你眼前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四)配乐朗读,熟读成诵。(课件出示音乐)

(设计意图:借助课件展示草原图,并配以轻音乐,让学生边看、边听、边读,最后熟读成诵,促进积累。)

四、细细品味,感受草原人民之情。

导入:

草原的景色让人心驰神往,流连忘返,给初到草原的作者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也给我们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那么草原人民给作者又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一)自由朗读课文2-6自然段,边读边想:读了课文,在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从这些画面你感受到了什么?

(二)交流眼前出现的画面:“迎客——会见——款待——联欢”,并谈感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说画面,谈感受,并借助朗读,再现情境;抓住重点,拓展情境;准确理解,深入感悟。)

(三)自读第二、三自然段,画出最能表现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的句子,朗读、感悟,加深体会。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抓住静态和动态描写,体会“蒙汉情深”。

1.课件出示蒙古族同胞款待汉族同胞的画面。

2.设置情境,激发读书兴趣。蒙古包里摆上了热乎乎的奶茶、香喷喷的手抓羊肉……你们想去做客吗?熟读课文,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

3.分角色表演本段内容。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感受蒙汉两族人民狂欢的欢乐气氛。

1.看画面“联欢”。(课件出示)

2.出示诗句,再次体会含义,加深理解。

3.多媒体出示“碧草斜阳”图,想象“话别”的场面,两人一组进行对话练习。

五、拓展延伸,升华内心感受。

假如你是个导游,在前往草原的车上,你怎样向游客介绍草原的美好景色和风土人情,让游客对草原产生向往之情。请结合课文和自己了解到的有关情况,写一份解说词。

22 52001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