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的“一体四面”与教学实践 ——读王荣生《文言文教学教什么》有感
文言文教学应融汇一体四面,注重语言、文化、思维、情感四维发展,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与实践能力。以下是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文言文教学的“一体四面”与教学实践”相关范文,供您参考!
文言文教学的"一体四面"与教学实践--读王荣生《文言文教学教什么》有感
作为一名长期耕耘在中学语文教育一线的教师,文言文教学始终是我专业发展道路上的一座"高山"--既仰慕其承载的中华文化精髓,又时常困惑于如何让学生真正领略文言文的魅力。王荣生教授的《文言文教学教》如一场及时雨,系统性地解构了文言文教学的核心理念与实践路径。通过反复研读,我对文言文教学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也逐渐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尝试运用这些理论。本文将围绕"一体四面"的理论框架、文言文阅读教学的要领、教学设计步骤以及文化渗透方法四个方面,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详细阐述我的阅读感悟与思考。
一、"一体四面":文言文教学的立体框架
王荣生教授提出的"文言文一体四面"理论,如同一把打开文言文教学之门的金钥匙,让我豁然开朗。这一理论将文言文分解为文言、文章、文学、文化四个相互关联的维度,构建了一个立体化的教学框架。
"文言"维度是基础,也是我过去教学中投入精力最多的部分。王教授指出,文言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词汇和语法上,这让我反思自己以往过于侧重字词解释的偏颇。王教授强调,文言学习不是简单的字词积累,而是要通过语言形式把握作者的情志。这启示我在教学中应当将文言字词置于具体语境中,让学生体会其情感色彩与表达效果。
"文章"维度关注文言文的功能性,这一视角让我重新审视文本的选择与解读。有些文章有明确的实用功能,如《陈情表》《出师表》等;有些文章有"载道"功能,如《劝学》《师说》等;有些文章有"言志"功能,如《陋室铭》《爱莲说》等。"文学"维度强调文言文的艺术表现形式,这对我的审美教学启发尤深。王教授提出的"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成为我指导学生品鉴文言的重要切入点。文学性的细读,使学生感受到文言文"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
"文化"维度是指文言文的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语言的锤炼和文章的考究两个方面。文言文是文章与文学的统一。文言文教学的最终落点,也是我过去相对薄弱的环节。王教授指出,文言文体现传统思维方式、记载历史文化、传达贤士思想。这种文化层面的探讨,使文言文教学超越了语言训练,成为文化传承与反思的过程。
"一体四面"理论让我明白,文言文教学不能偏执一端,而应在四个维度的动态平衡中寻求最佳切入点。这一框架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更提升了教学格局。
二、文言文阅读教学的要领:从"怎么教"到"教什么"
王荣生教授关于文言文阅读教学要领的阐述,解决了我长期以来的教学困惑--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实现文言文教学效益的最大化。他提出的"放过、突出、深入、分离"四原则,为字词教学提供了清晰的操作指南。
"放过"原则颠覆了我"字字落实"的传统做法。王教授指出,古今一致的词句(如"孔子曰")和生僻但注释清楚的词句(如"形貌昳丽"的"昳")可以放过。在教授《桃花源记》时,我不再逐个讲解"黄发垂髫"中"髫"的详细字源,而是让学生借助注释理解即可,节省出更多时间用于文本深层解读。这一原则使我认识到,教学内容的取舍本身就是一种专业判断。
"突出"原则强调对"同中有异"常用字的重点讲解。如《活板》中"为""就""若"等字词,古今意义差异显著,我通过对比现代汉语中的用法,帮助学生建立文言词汇系统。
"深入"原则指导我对关键语句进行深度挖掘。王教授以"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为例,说明如何通过想象动作神态理解文本。在教授《陋室铭》时,我引导学生品味"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中"陋"与"馨"形成的对比,深入分析使学生感受到文言文的细腻表现力。
"分离"原则解决了应试与素养培养的矛盾。王教授建议将高频考点词句放在课前或课后强化记忆。我在《马说》教学中,将"也""不"等虚词用法整理成表格作为课后作业,课堂时间则用于探讨"不平则鸣",实现了应试需求与人文教育的平衡。
王教授对翻译方法的见解也令我深思。他反对"逐句翻译",强调翻译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在《岳阳楼记》教学中,我只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等哲理句进行精确翻译,而对"衔远山,吞长江"等描写性语句则通过朗读和想象直接感悟,保留了文本的诗意与气势。
诵读教学的建议同样发人深省。王教授区分了诵读与背诵,强调"玩味"的过程。我在《陋室铭》教学中设计了三步诵读法:一读把握节奏,二读体会情感,三读领悟哲理,学生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感受到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这种诵读不是机械重复,而是螺旋上升的理解过程。
三、教学实践中的困境与突破
在实际教学中应用王荣生教授的理论时,我也遭遇了一些典型问题,这些问题恰恰反映了文言文教学改革的深水区。
(一)课时分配的现实矛盾
统编版教材中文言文篇幅普遍较长,如九年级《送东阳马生序》全文600余字,按照传统逐句串讲模式至少需要3课时。而王荣生教授主张的"文化渗透"需要更多师生对话时间。我的解决策略是:
前置学习:利用早读完成基础诵读(落实教材"预习提示"要求);
重点突破:仅对"同舍生皆被绮绣"等关键句进行语法分析;
课后延伸:将"持汤沃灌"等生活词汇比较布置为家庭作业。
(二)学生认知的梯度差异
七年级学生在学习《论语》时普遍存在历史隔膜。我借鉴王教授的"因学定教"原则,采取如下措施:
时空桥梁:使用教材中的"孔子周游列国图"建立直观认知;
现代转化:将"三省吾身"与班级日志制度相联系;
分层任务:基础组完成教材注释填空,提高组进行"最受益的一则"演讲。
(三)考试评价的导向调整
如何平衡文化熏陶与应试需求?我在八年级尝试了以下改革:
创新题型:命制"如果发朋友圈,《记承天寺夜游》配什么图"等情境题;
过程评价:将教材"思考探究"题转化为课堂表现观测点;
命题溯源:统计近三年中考题与教材"积累拓展"的关联度。
王荣生教授的《文言文怎么教》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统编版教材背景下文言文教学改革的路径。作为教师,我们既要扎根教材,又要超越教材;既要尊重传统,又要面向未来--这正是王荣生教授给予我们的最宝贵启示。文言文教学改革任重道远,但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方向,不断探索实践,就一定能够开创文言文教学的新局面,在守正创新中探寻母语教育的真谛。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