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通用10篇)

圆圆 分享 时间:

教育是心灵的启迪,是知识的传承,塑造人格与智慧,何以成就未来的栋梁?以下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的教育随笔相关范文,供您学习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教育随笔

教育心得随笔 篇1

小鱼哥哥最喜欢带小朋友们画画,而且最喜欢的画画课是让小朋友们画给自己的爸爸妈妈。这个时候,小朋友细微处的爱心,特感动小鱼哥哥。

今天,因为雾霾天气,小鱼哥哥不能带孩子们外出户外活动,就在室内安排小朋友画画,小鱼哥哥给他们说,希望他们能给爸爸妈妈画一幅画,下午回家送给他们当礼物。小朋友们一听可高兴了。

贝贝画了一件五颜六色的衣服,我问贝贝,为什么画衣服,画的衣服准备送给谁?贝贝说,她画的这件漂亮衣服要送给妈妈。我说为什么要送给妈妈?孩子回答,因为妈妈特爱漂亮,我希望妈妈穿上这件衣服,会变得更漂亮。

乐乐画了一台不知道名字的机器,我问乐乐,画的是什么,孩子回答说是一台能做出好多菜的机器。我一听乐了,这到底能做什么呢?孩子说,只要在家里一按这个机器,就能出来好多好吃的,奶奶和妈妈再也不用做饭了。哦,好嘛,乐乐是看奶奶和妈妈做饭辛苦,才画这样的礼物送她们。

勋勋见我来到他身边,他害羞地把画藏了起来,非不给我看。我就说,那老师不看,你告诉老师,你画了什么,准备送给谁?勋勋告诉我,他画了一架飞机。我奇怪了,为什么要画飞机呢?孩子说,他希望今年过年回家可以和爸爸一起坐飞机回老家。原来如此,我问勋勋,你们之前是坐什么车回家的,孩子说坐火车。哦,我明白了,原来孩子是不想看爸爸坐火车那么辛苦了,才画了飞机送爸爸。

还有好多好多小朋友画的东东,小鱼哥哥就不在这里一一说了。实际上,孩子们可能平时调皮捣蛋,可是一旦提到自己的父母,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和行为上就能表现出来许多细微的爱心,令每一个成年人感动。

教育随笔 篇2

高中新课改已经进行到了第六个年头了,在21世纪的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的课� 所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课堂当中,已成为目前各个教师的共识。我们在教学中发现,那些在课堂中积极参与的学生,其参与的积极性会越来越高,参与的水平也越来越高,学习的效果也就越来越高。

然而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年级越高,学生在课堂上会越来越沉默,大家都不回答问题,都不主动发言,造成课堂的气氛沉闷,没有生气。要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要创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通过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表明,和谐民主的气氛能促进人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课堂教学过程实际就是是师生之间人际交往的过程。关系的融洽,气氛的宽松、和谐,对整个教学过程都有直接的影响。教师不应该再抱有居高临下的心态,而要怀着一颗真诚的心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爱好、特点、个性和兴趣,并从中做出指导和帮助,与他们交朋友。而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将会使学生从情感上认同老师,进而把这种认同迁移到学习中来,从而爱上老师,爱上这位老师所教授的科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营造民主、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打破沉默,提出问题,表达自己的看法,和学生进行平等地讨论、交谈,应该允许学生在课堂当中出错,从而激励学生多发表意见,而且对于好的观点,勤问的学生提出表扬。而对与教师来说,还要勇于承认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所犯的错误与不妥之处,使师生能共同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学习。经实验证实,如果教师与学生打成一片,课堂气氛就会轻松、活跃,教学效果很好。如果学生对老师有抵触情绪,上课时师生则很难交流,教学效果则可想而知了。另外,我们应该一视同仁,如果我们教师偏爱优生、嫌弃差生,就只能使差生更差。我们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个学生,不管是优生,还是差生,都要同等对待,给予平等的参与机会。燕国材先生曾经提醒教师牢记三个“一切”,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中间一个“一切”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只有做到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二、要在课堂当中创造主动参与的情境

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学生参与性越高,积极性越高,那么他们的主体性就能得到更高的体现。学生在课堂上是否敢于参与到教学当中,取决于教师的如何引导。“施教之巧,贵在引导,妙在开窍”。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改掉过去那种“填鸭式”的旧式教学方法。当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后,教师应大胆放手,引导学生去参与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发挥学生在课堂当中的主体作用。

1、让学生主动参与制订教学目标

过去教师只是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来安排整堂课程,而要使学生真正的自主把握学习方向,学生必须首先要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学生只有理解了教学目标,才能够集中自己的有效的时间和精力,针对自己有问题的知识,不断的改进自己的学习,获得最大可能的发展。教学目标不仅仅是教师在备课时设计好就行了,更要发挥学生在课堂当中的主动性,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我要从课堂中学会什么”。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参与学习目标设计,更能使学生认真读书,明确重点难点,是一种提高学习效率的读书方法。如在教学Unit 5 Music时,在引入课题后,老师问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想解决哪些问题?这时候学生就会争着说:Who is the Monkees? Why were they famous? How to use this phrase—attach…to ? 这样,学生就自行制订出课文学习目标,就更有兴趣去阅读解决这些问题了。显然,解决了这些问题,对课文也就理解了,对知识点也会运用了。当然,有时学生订出的目标不一定很好,但老师可以在学生回答后作出归纳指引,将老师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有效。

二、培养学生自主的质疑释疑的能力

世界上不是所有的既定的知识是没有疑问的,都是绝对争取的。而“质疑”是学生学习的需要,是思维的开端。学生只有敢于提出疑问,质疑难题,这就证明学生已经投入到学习,具有创造性思维。在美国哈佛大学的师生中就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在教学中,怎么让学生主体作用得以发挥,就是让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这也是教师教学成功的标志。教师每节课都应给学生质疑的机会,并且创造机会让学生质疑。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和单元内容要求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养成质疑的习惯。在教授新课时,引导学生对课题质疑;在理解词句时,引导学生对作者的遣词造句质疑;在理解内容,分析课文时,引导学生对内容和文章的布局质疑……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引导学生读课文,动脑筋思考,再由学生来回答。在学习The band that wasn't时,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对标题的意思提出疑问:为什么叫做不是乐队的乐队。学生明显地只理解了文字表面的意思,并没有体会到句子的内在含义。这时老师因势利导,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再读一读句子所在的这段话,体会句子到底是什么意思。这时学生才明白:越来门基乐队的队员只有一个会唱歌,所以刚开始这个乐队并不是真正的乐队。当遇到比较难的问题,就通过小组讨论来解答。围绕难点问题,每个同学都来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不附和他人意见,共同合作研究,找出最佳答案。这样不仅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也给每个学生发言的机会,学生的天性没有压抑,才会产生问题意识,产生强烈的表现欲望,敢于参与,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强烈地感到做学习的主人的必要性。通过长期的这种小组学习讨论训练,学生从敢于质疑到学会质疑解疑,大大提高学生在课堂当中学习的主动性。

三、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新课改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懂得参与到课堂学习,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学生精神。有种古语说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能帮助学生独立迅速地获取更多自己学需要掌握的知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学习中积累学法,总结学法,创造学法。如在中高年段,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联系上下文解词的方法,读懂一段话的方法,联想记忆语法和短语的方法,读书做笔记的方法等。在教学中,我会根据教材的难易程度、学生的年龄差异和基础的不同来选择记忆单词和知识的方法。例如,在讲解rise 和raise 的区别是,我会让他们用背诗来记忆:日月云雾烟蒸汽,物价河水温度计,起床起立和起义,皆用rise升上去。这样学生对于英语知识点的记忆加入了趣味性,对学生产生了兴趣,学生的主动性大大增强。

四、让学生品尝自主学习的“甜头”

学生热爱学习,大多数是因为学习能够给他们带来成就感。如果学生能在课堂学习参与中尝到“甜头”得到成就感,自然会对这门学科学习产生更浓厚的兴趣,而兴趣又是学习的最好动力,这样课堂效果才是高效的。而且一步一步的成功,学生的参与课堂的意识就会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参与行为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而这种自主学习的意识会把学生的这种能力牵引出来,从而更好的学习。因此教师应该在课堂当中更多的抓住机会,让学生尝“甜头”,让他们对学习更感兴趣。如老师可采用外在的激励措施,用赞许、表扬和物质的奖励来肯定学生对学习的主动参与,特别是对于那些成绩不好,平常不爱发言的学生。这样他们就会把写学习当成一种乐趣,而不是传统的被迫学习。

总而言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利用学生的个性和爱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打破课堂沉默更加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达到高效学习,乐趣学习。

教育的随笔 篇3

刚刚读了1篇文章《母亲是一种岁月》,感慨万千。我要说的是母亲是一面镜子,是一面旗帜,一面活的标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而母亲给予孩子的影响是不一样的。我的母亲给予我的是穷尽一生也用不完的巨大财富,那就是生命的教育。

我四十多年的人生经历有过许多坎坷,即使最难熬的日子,对生命的。敬畏使我从来也没有想过放弃生命,或者是蹉跎岁月,而是愈危难就愈加努力,愈加热爱生命。我的母亲给予我的还远不止于这些,她面对困难的那种坚强,面对生命的那种无畏以及对生命的礼赞都使我由衷的自豪与敬爱。母亲的一生是忙碌的一生,操劳的一生,奉献的一生。母亲生命的最后历程我永远也无法忘记——母亲为我们一家包了包子,吃完午饭我想洗碗,母亲硬是让我去午休,所有的家务她一人包揽下。我幸福的睡觉了。不知道过了多久,屋门突然开了,我猛地坐起来,看到脸色异常的母亲坐在椅子上,鬼使神差般我快步走到母亲跟前,询问究竟。我出去请大夫,当我再回家时,母亲已经不能再跟我说最后一句话了。十几个小时以后,母亲撒手人寰。在母亲的葬礼上,一个帮忙的街坊吃着母亲为我们包的包子,眼含热泪说:这是最后一次吃嫂子做的包子了,眼里满含不舍。这就是我的母亲——她给予我们的不单单是一顿饭,不单单是对儿女的关爱,那是一种精神,一种难以言表的最深切的爱!母亲就这样走了,她什么也没有带去,在她临走前我看到她眼角有两滴清泪,我知道那是母亲对儿女的牵挂,对人世的留恋。母亲把最后的爱给予了我,而我能报答母亲的只有把爱一代一代传下去,用自己的言行践行着母亲的精神。

岁月无情,爱可以不朽!母亲这面镜子永远可以照出我身上的污垢,让我及时清洗,从而永远洁净,永远美丽!

教育随笔 篇4

孩子们,在古老的英格兰流传着“一颗钉子毁灭一个帝国”的故事,为了告诫后人从这个故事中汲取教训,人们还编了一首歌谣:

丢了一个钉子,坏了一只马蹄;坏了一只马蹄,折了一匹战马。

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

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这首歌谣,代代相传了数百年。它歌咏的是一段真实却又无情的王室争权杖的历史。

两军对垒,旌旗猎猎:战马萧萧,锣鼓铿锵。查理三世气宇轩昂,手挥长剑,一马当先,主动出击,千军万马是紧随其后,而对方是节节败退,不远处是一片辽阔泛着寒光的沼泽地。

胜利女神的微笑已经偏向了查理三世,突然,战马一个趔趄,查理三世跌翻在地,众官兵误以为统帅中箭身亡,顿时军心大乱,慌作一团。处于败势的亨利伯爵乘势大举反攻,在阵前生取查理首级,不仅化险为夷转败为胜,而且从此将英格兰置于都铎王朝的统治之下。

原来,决战前夕,马夫在给查理三世的战马替换铁掌时,发现少了一枚铁钉,一时寻觅不得,马夫便草率地将就过去了。谁能料到,那只少了一枚铁钉的马掌偏偏松了、掉了;马失前蹄,查理三世怎能不摔倒在地呢?历史无情,缺失了一枚铁钉,丢失了一个国家。

我曾对大家说过:绊倒千里马的不是崇山峻岭,而是柔软的青草结成的环。伏尔泰也说过:使人疲惫不堪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里的沙子。古人不是也说过“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吗?可是,你们在学习中却常常在自己的“千里之堤”上挖掘一个又一个“蚁穴”,比如:在老师讲课时,你发发呆,跑跑神,画个小人,传个小纸条,或者给别人做个鬼脸等等,却忘了老师告诉过大家,“课堂是根”的道理,正因这些小动作使本应优秀的� 有错题不及时订正,不写错因,敷衍了事,得过且过。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做“作业是魂!”如此下来,不难推断出你们的“千里之堤”最终 但是对于中班刚开始如何更好地推动这种方法,也确实值得我们来思考。以下就是我碰到的问题:一天又到了图书阅读时间,幼儿正在自主阅读。突然,仔仔(一个幼儿的小名)急冲冲地跑过来说:“戴老师,拉拉抢我的书本。”当时的我马上就过去看拉拉,只见他还笑眯眯地拿着小书准备要看,问他为什么要抢书?自己不是有本小书吗?他一见我就说:“这本书不好看,这本好。”于是我又说道:“好看的书要大家一起看,但是这本小书本来是仔仔的,你不能去抢,这个行为不好看,还给仔仔。”边说边把拉拉手里的小书拿过来给了仔仔。这件事就这样结束了,当时的我并不在意。直至在类似的自主阅读时,这种情况时而发生,也有许多幼儿来我地方告状,谁抢了我的书。让我想到为什么他们会这样,而且有些幼儿是教育过之后还是存在这种问题,我知道也许是我的“教育”出现了问题。后来在网上无意间看到1篇有关幼儿抢玩具的案例及原因,想到也许在阅读时幼儿抢书也是类似的原因:

1、自我中心化。从幼儿心理发展特点来说,1岁半到3岁的孩子都是从自己的感受与需要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世界,也就是说他

2、具体化的思维,他们在抢玩具时只关注到自己要的书本,就是直接采取行动,就是抢。

3、语言能力的有限性,对于中班的年龄,幼儿的语言发展有限,不会适当的表达,而是直接的行动。

4、交往策略的缺失,对于中班的幼儿更多的是模仿,且缺少相应的社会交往技能。也许他们的抢书只是他们想交新朋友的一种方式。对于查找到的原因,让我回忆那些例子,确实符合他们的行为与想法。

但是这个案例又如何解决,也许才是有价值的探讨点。翻阅《指南》,看到社会领域里目标2能与同伴友好相处里的教育建议中有一句说到:“当幼儿与同伴发生矛盾或冲突时,指导他尝试用协商、交换、轮流玩、合作等方式解决冲突。”这给了我一些灵感,也许今后碰到相关的问题可以用以下的方法来教育也许会更适合。

1、轮流看。在以上案例中,对于拉拉,教师要协助他先理解这个行为的不正确,接着在教他方法去仔仔地方拿书。可以建议拉拉观察仔仔,看他什么时候看完,露出不想看的痕迹或可以耐心的等待几分钟,在去拿书,也许成功率高。

2、交换,让拉拉学会适当的等价交换,拿仔仔比较感兴趣的东西去换他手里的小书,成功率也高。

3、协商,让拉拉会礼貌性的去表达自己的意愿,我可以看你手里的书吗或我们一起看好吗?这个办法一般的幼儿都会接受(尝试过几次)。或者可以说下次我带来好玩的玩具给你玩,今天你借我下这本书。让幼儿通过这些方法来解决阅读中的冲突,也许会好些。

总之,教师要学会思考什么知识和技巧给了幼儿之后,他们可以在做“平行相关”的同时又能做“垂直相关”,这样的方法才是更好得给幼儿带来益处。

2022教师教育随笔 篇5

本学期本人继续任初二的思想品德课。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思想上能端正认识,有辨别,有选择地向学生传导相关的实事知识,使学生通过学习能擦亮眼睛,认清形势,坚定立场。

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不忽视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并着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使学生不但对国内的形势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而且对国际形势也有了更清楚的了解,通过教育,为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教学中,认真贯彻并深刻领会新的教学大纲精神,积极参加教改活动,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学中,认真备好每一节课,不但备教材,更注重备学生,尤其是问题生。

教学中坚持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的发展战略,在侧重所教班级的及格率的同时,力争提升班级的优秀率,并努力消灭干座率。并在实际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以上是本人对本学期教育教学工作的初步总结。

2022教师教育随笔 篇6

匆匆忙忙又一学期结束了,为使下一阶段的工作更顺利地开展,现对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遵纪守法方面

本人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处处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不迟到、不早退、有事主动请假。在工作中,尊敬领导、团结同事,能正确处理好与领导同事之间的关系。平时,勤俭节约、任劳任怨、对人真诚、热爱学生、人际关系和谐融洽,要求学生做到的我首先带头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我自己坚决不做。在工作中服从领导的安排,毫无怨言。

二、教育教学方面

在工作上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马虎,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堂课,批好每一份作业,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努力去做一个深受学生尊重和信赖的老师。同时不忘班级管理工作,能够配合班主任做好班级的各项管理工作,能配合班主任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成绩只属于过去,今后我将一如既往,再接再励,把工作做得更好。

教育笔记随笔 篇7

“户外活动喽”我一声令下,孩子们自主的两两组合冲到我面前排起队来。“两个,两个拉好手,我们要出发喽!”速度快的孩子早已找好了自己的伙伴,在一旁开始等待。“凯凯,你怎么一个人,怎么不和小朋友拉手啊?来,你跟子慧一起拉。”说着我就指定一个小朋友和他拉手。“我不喜欢她,我不要跟她拉手。”“小朋友都要团结友爱,大家都是好朋友,凯凯你不能这样的哦!快,你跟子慧拉好。”听着我的话,凯凯低着头,无奈地拉起了子慧的手。

正当我们的队伍开始向前迈进时,小印突然哭起来,她哭着向我告状:“老师,诗杰本来是和我拉手的,可是他现在又不让我和他拉,他要和斌斌拉了。”于是我询问诗杰,诗杰却说:“我喜欢斌斌,我要跟他拉,是小印先拉我的。”“不是的,我以后不理你啦!”小印哭喊着说道。“好了,小印,你不要哭了,你先跟老师拉吧。”说着我拉起了小印的手继续前进。一路上孩子们嘻嘻哈哈,打打闹闹,途中还整理了好几次的队伍。

中班的孩子现在自主性越来越强,孩子往往都会选择自己玩得好的朋友拉手,让他们随意地找朋友拉手排队就会出现上述情况。也由于是选择自己要好的朋友所以也导致排队的秩序有些混乱。为了让孩子们有一个良好的排队秩序,针对我班拉手,排队这个问题我们班内几个老师也开展了研讨活动。

经过我们地研讨我 所以,我们决定以后取消排队拉手的习惯,就引导孩子两两并排行走。为了提高孩子的排队速度和减少孩子打闹玩耍事件,我们决定固定孩子的排队队形。如按一定形式排列队伍,例如按小组或学号排列队伍,其中将一些调皮、好动的孩子排至头排或者后排,这样老师可以随时注意到他们的`一举一动,他们也 还有就是将爱说话和不要说话的孩子穿插开来这样就可以减少避免孩子在排队途中不停的说笑。我们力争做到合理搭配。

以后我们班内老师将统一方法坚持落实,将我班的排队情况改善过来,也希望其他老师多多指导,使得我班形成良好的常规。

教育笔记随笔 篇8

我们班调皮的小朋友有很多,顽皮是幼儿的天性,每个幼儿都有顽皮的一面昊子是我们班有个全班公认的“捣蛋分子”,可是我很喜欢他。

说他捣蛋主要是因为他上课老是动来动去,而且从来都管不住自己。后来通过慢慢地了解,我发现这个孩子虽然调皮捣蛋,但他的头脑很灵活,学什么都会,我有的时候如果找小朋友回答问题会说“看哪位小朋友表现得最好?老师就叫他来把答案告诉其他小朋友”,然后我会发现他做的特别棒,小腰板挺得可直了,小手在腿上放好,眼睛瞪的大大的看着我,如果我点到他回答问题,他就会特别开心,而且声音特别洪亮,给我们的答案也会和其他小朋友的不一样,会有我们想不到的东西。虽然他有很多的不足之处,但是他也有可爱的一面,在我眼里,他和别的小朋友没有什么区别,只是缺少一些沟通而已,我经常会和他交流,经常抱抱他,握握他的小手,只要是外出活动我就会牵着他的小手,时间一长他就养成了习惯,一到外出活动他就会自己跑过来牵着我的手,有时还故意坐在我身上,有时还会突然间跑过来抱着我。这让我感觉到这个孩子虽然特别,特别到有点讨厌,但是他的一些行为又会你感到特别的亲热可爱。

想想我们平常总是安排孩子做什么,要求孩子怎么做,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即使他们听从了我们的话,认真坐好了,但他们的心里是怎么想的,这是他们想要的`吗?结果我们谁都猜不到,如果我们一味的以我们的标准衡量他们的行为,那我认为我们限制的不仅是孩子的行为,更可能的限制了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因为在他们心中,他们就认为老师的话永远是对的,要好好听老师的话,老师说什么是什么,慢慢的就淡忘了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有什么问题第一个想到的永远是问老师怎么解决,而不是自己想办法。可问题是把这个机会留给孩子们,是在一种什么状态下比较好呢?这个是我反思的最主要的问题,还需要好好学习研究。

不管是调皮的孩子还是懂事的孩子,都很可爱,他们有着童真的话语,所以我们老师不能只看到调皮的孩子身上的缺点,也应该去发现他们可爱的一面,虽然有的孩子调皮的有点讨厌,但是仔细回想,他们还是可爱的。

教育笔记随笔 篇9

语言是我们与外界沟通的最直接的方式,作为家长,当您的孩子咿呀学语时,父母是最开心的,每天都会逗孩子,希望孩子能早一天叫“爸爸妈妈”,而当孩子逐渐掌握了语言,喜欢、愿意与您沟通和交流的时候,您会不 而其实,的确是在幼儿园孩子们也非常的好问,经常会抓住机会来向老师提问,那我们应该怎么与孩子们好好沟通、交流呢?

在孩子们看来,外界的一切事物对于他们都是十分有吸引力的,都是很好奇的。我们班的孩子也不例外,在他们的眼中、心中,时常有奇奇怪怪的问题来问我。但是我发现我们班的孩子都比较不善于在人多的时候,或者说在全班小朋友面前来大声的说出自己想说的话。

在刚开始的时候,我会请孩子们到前面来,“逼”着他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想问的问题,从而来锻炼他的胆量。可是在前一段时间的实践中,发现这个方法似乎并不是很可行。因为我在请孩子上来以后,有很多孩子上前来了以后,站着并不会像我想象的那样和其他坐着的。孩子说出自己的问题、想法等,而是一言不发,而这时坐在下面的孩子开始笑他。在之后的几次发生类似的情况后,我觉得不能再用这种方法来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于是我开始寻找新的方法。

在一次孩子们结束了教育活动后,我请孩子们在座位上休息一下。这个时候,孩子们开始蠢蠢欲动左顾右盼。我开始有点生气了,这些孩子怎么叫他们上前来讲给大家听,在座位上让他们休息就开始讲话了呢?当我想要提醒他们休息的时候不要讲话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了一个办法:我可以请孩子们互相讲讲悄悄话,也可以和我来讲讲悄悄话。而我可以将孩子想说的话大声的将给其他孩子听,间接的将孩子的话传递出去,通过中间平台,缓冲孩子们内心的紧张,从而逐渐改变孩子们心中的那份胆怯,大声说出来。实践发现孩子们愿意来趴在我的耳边向我诉说属于他心中的那份悄悄话,当我把他的话重复给大家听的时候,他会的脸上有一种自豪感,像说告诉其他小伙伴在老师在说我说的话呢。所以,现在我每天都会利用一点时间来进行悄悄话这一活动,让孩子慢慢能表达自己的想法,用语言表达出来。

所以说,大声说出来是孩子们语言表达的第一步,语言和言语是我们班孩子现在最需要提高的方面,完整的话语是我最想听到的,当然,这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孩子们的内心的渴望,渴望知道外界世界的一切,就需要用语言来获取信息,所以我们需要耐心的与孩子们一起来探索、一起提高。

老师教育随笔 篇10

从老家来的路上,和教了十几年学的嫂嫂谈论教学上的种种困惑。我告诉她,班里的学生有时候不管怎么批评好像斗没有用,常常依旧是三分钟不到,就又开始调皮捣乱。嫂嫂对我说了许多。听了她的话,甚至有种想要赶紧去学校在班里带着孩子试试的冲动。

她对我说,一年级学生好动且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上课时总有跟同学跟老师不配合的现象。出现这种情况时,不要总是急于批评谁谁,而是可以换种方式。比如看到谁睡坐直了就立马表扬他。的确,以前在班里出现有人说话的情况时我总会说“xx同学,请认真听讲”,“xx同学,请坐好”从而提醒他们注意,可效果总不理想。近段时间我无意尝试多用了一些表扬和一些平易近人的语言,如“你真乖”,“你真聪明”,“xx小朋友讲得真好”等语言,班里近来也确实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以前有段时间一直怀疑正面管教的可行性,因为总觉得现在的孩子和以前的`孩子又都大不一样了。以前的孩子父母打,教师严厉。于是,过火了,便有了“多鼓励,少批评”之说。可现在的孩子,得到了太多的鼓励,有时候就好像自信心膨胀了一样,常常会不自觉得飘起来。这种现象就像天平的两端,之前往“过于严厉”倾斜,有时又往“过于宽容”倾斜。“严师出高徒”、“多鼓励、多赞扬”。究竟如何才能让天平处于平衡的状态呢?That is a question.

严慈相济,还需继续努力!

23 46362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