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10篇

好学 分享 时间:

通过实验观察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如何有效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呢?以下是阿拉网友分享的“科学教案”,供您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给大家吧!

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过程:

1、幼儿尝试匹配瓶盖。

(1)引导幼儿向客人老师问好。(客人老师好)师:今天瓶宝宝来和我们做游戏了,咦,瓶宝宝的帽子到哪儿去了?我们来帮它们找一找,找到以后给它戴上去。

(2)幼儿尝试盖瓶盖,教师巡回观察指导(你这个帽子合适吗?你觉得怎样?再换一个试试)请两位幼儿上来。

师:他们俩的瓶宝宝有什么不一样啊?(大小不一样,一个大、一个小)大瓶宝宝应该戴什么帽子?(大帽子)小瓶宝宝应该戴什么帽子?(小帽子)师:瓶宝宝都找到帽子了,瓶宝宝说谢谢你们,让我们来抱抱瓶宝宝,亲亲它,让它们躺在你的腿上睡会儿觉。

2、装物品,摇一摇,感知声音。

(1)师:听,我的瓶宝宝开始唱歌了,你们的会唱吗?(教师摇装有豆子的瓶子)我的瓶宝宝为什么会唱歌呢?

师:让我们来看一看,拧拧,拧开来。

师:哦,你们看,是什么呀?(豆子)原来瓶宝宝吃了豆子呀。

教师喂豆子:“瓶宝宝,吃豆子,一口一口吃豆子。”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请你们也来喂瓶宝宝吃豆子,让瓶宝宝唱歌吧。

师:让我们一边喂一边说:“瓶宝宝,吃豆子,一口一口吃豆子。”

师:你们的瓶宝宝吃饱了吗?让我们把帽子戴上,拧拧,拧拧紧。

3、教师唱《大雨小雨》,引导幼儿感知声音的.大小。

(1)师:我的瓶宝宝吃饱了,它要唱歌了,大声地唱;瓶宝宝累了,它要小声地唱。(再反复一次)请幼儿一起摇。

(2)教师唱《大雨小雨》

师:瓶宝宝还会听着音乐唱呢。教师边唱边摇:下大雨啦,下大雨啦,哗啦哗啦;下小雨啦,下小雨啦,淅沥淅沥。

师: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让瓶宝宝们跟着音乐唱歌,教师唱大雨时(幼儿用力摇);教师唱小雨时(幼儿轻轻摇)。

小结:瓶宝宝谢谢你们,让它们唱出了好听的歌。现在我们都知道了用力地摇,瓶宝宝唱出来的声音就大;轻轻地摇唱出来的声音就小。

师:请把瓶宝宝送回家,让它休息休息。

4、引导幼儿感知放不同的材料发出来的声音是不一样的。

师:有许多瓶宝宝听到我们这里很开心,它们也赶来了,它们肚子也饿了,我们去喂它们吃东西吧!

教师指导幼儿先帮瓶宝宝找到帽子,然后尝试放不一样的物品(豆子、塑料小鱼、木珠、硬币),摇摇听听。教师巡回观察指导,与个别幼儿交谈。

师:刚才你们都试过了,放不同的东西在瓶子里,声音一样吗?(不一样)5、结束活动。

师:贝贝班小朋友今天真棒,让我们带着瓶宝宝去告诉宝宝班的小朋友,让他们也听一听,好吗?教师提醒幼儿和客人老师说再见。

活动反思:

1、这个活动的内容非常生活化、游戏化,很容易调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教师在活动中,能针对托班幼儿喜欢动手摸索的学习特点,考虑到幼儿的小肌肉动作发展的关键,在活动中融合了按大小匹配、动手拧瓶盖、对声音的一个积累,涉及的方面较广,幼儿不仅动脑、动手、听觉上还得到了刺激,收益很多。

2、这次的托班的观摩活动,让我看到:托班游戏化活动组织给孩子带来了不一样的感受和体验。希望这样的活动经常开展,孩子受益、教师更加受益。

科学教案 篇2

学习目标:借助身边熟悉的事物进一步体会大数,并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

学习重点:能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

学习难点:对科学记数法法则的理解

学习过程:

一、生活中有比100万更大的数吗?

生活中有比100万更大的数吗?请试举出几个例子。(学生可能会举出课本上的三个例子,引导创设以下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看下面的问题:

1、我国现在约有14亿人口,每个人每天平均需要的基本粮食(米、面)为千克,算一算每天全国人民需要 吨基本粮食?一个月需要吨?一年需要 吨?

2、中国国家图书馆藏书大约有2亿册,居世界第5位,如果我们班60名同学每人借阅2本书,那么中国图书馆的藏书大约可供个我们这样的班借阅?

3、我国的陆地国土面积为960平方千米,如果把它换算成平方米,则在96后面应添

个零?如果把它换算成平方厘米,则在96后面应添 个零?

从上面的问题中,你发现这些数据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甲:这些数据都比较大,比100万都大;乙:这些数据读和写都比较困难…..)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来表示它们,使我们便于书写和读这些比较大的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科学记数法”,板书课题:科学记数法.通过师生互动,引导学生不断思考,引出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二、探索科学记数法

1、回顾有理数的乘方运算,算一算:

10 =10 = 10 =10 =

讨论:10 表示什么?指数与运算结果中的0的个数有什么关系?与运算结果的数位有什么关系?

一般地,10的n次幂,在1的后面有个0。

(通过这个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对幂的意义进行回忆,弄清指数与其结果中零的个数的关系,经此帮助学生对科学记数的理解)

2、课堂练习:把下列各数写成10的幂的形式:

100000= 10000000= 1000000000=

(通过这个题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用幂的形式表示数的简便性从而导出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

我们可以借助10的幂的形式来表示大数。

比如:1300000000=×10 ,69600000000=×10 ,300000000=

98000000=,10100000000=,61000000= 。

下面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表示我们开始问题中的大数。(可以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3、科学记数法:一个大于10的数可以表示成 的形式,其中1≤a<10,n是正整数,这种记数方法叫做科学记数法(scientific notation)。

(通过前面问题的探讨,要求学生思考、交流,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科学记数法的概念。)

三、应用举例,巩固概念

1、强强从图书馆查了一些资料,请你把其中的数据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出来。

(1)人的大脑约有10,000,000,000个细胞;

(2)全世界人口约为61亿;

(3)光的速度为300,000,000米/秒;

(4)中国森林面积约为128,630,000公顷;

(5) 20xx年赴韩国观看世界杯足球赛的中国球迷超过了万人。

2.二十一世纪,纳米技术将被广泛应用。纳米是长度计量单位。1米=10 纳米,则55米可以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多少纳米呢?

3.《国际新闻》节目中报道了这样一则消息:

联合国劳工组织预计受20xx年“”恐怖事件的影响,全球旅游业可能有9×10 人失业,美国保险公司安邦集团认为此次恐怖事件对全球经济造成的损失将高达1×10 美元,其中仅美国市场的损失预计超过1×10 美元。

这则消息中的`数据是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出来的,请你把它们所代表的原来的数表示出来。

4.把调查北京在所有申奥城市中享有最高程度的民众支持率,支持北京申奥的北京市民有1299万人,小明与小颖打算把这个数据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出来,但他们的想法却不一样。

小明认为结果是:×10 人

小颖认为结果是:×10 人

你有什么想法呢?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回答,目的是通过该组题目的训练,进一步让学生体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的必然性)

四.学习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与感受?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丰富的数学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愿望。生活中有很多比100万还大的数,这些数在书写和读都比较困难,学生往往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索,寻找出一种表示大数的方法。

科学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二、教学重点:

认识水的性质及特点。

三、教学难点

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四、教学准备

给每组准备:7个黑色塑料袋或其他不透明的袋子、4个透明塑料袋(应是可封口的密封袋,用来装四种液体)1块石头、1块木头、1片树叶、水、白醋、牛奶、空气;袋外贴上1到7号标签。

给每个学生准备:网状图记录纸1张。

给全班准备的材料:有关水的课件资料。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过程与方法: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对比实验、严格控制实验、重复实验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教学难点】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教学过程】

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1、我们种下的绿豆种子都发芽了吗?其他小组的绿豆种子呢?

二、整理分析实验信息:

1、教师分发实验信息统计表,由组长负责收集相同实验小组的实验信息。

2、分析实验信息:

(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有什么不同?

(2)从实验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吗?

(3)实验结论和我们实验前的猜测一致吗?

三、交流实验信息:

1、认真听取其他不同实验小组介绍他们的实验方法和获取的信息。

2、和其他的小组交流,了解他们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听听他们怎样用数据来解释实验结果的。

3、汇集全班同学的实验,分析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对大家有异议的内容进行辨析。

4、小结: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是温度、水分和空气。

四、种植绿豆芽:

1、引导:已经发芽的'绿豆芽怎么处理?

2、确定任务:把绿豆芽种植在花盆中,放到适合的地方,让绿豆芽生长一段时间。

3、预测哪些条件会影响绿豆芽的生长。

4、建议对绿豆芽的生长做观察日记或者记录。

参考资料:种子发芽的基本条件是:

一是温度。种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6-7℃,12-14℃能正常发芽,最适温度为20-25℃,最高为35℃。

二是水分。一般需吸收相当于种子自身风干重的120-140%的水分才能萌发。

三是充足的氧气。

科学教案 篇5

一、活动目标:

1、了解玉米的外形特征及用途。

2、知道玉米营养价值高,爱吃玉米。

二、活动准备:玉米3条;玉米生长图片;

三、活动过程:

1、认识新朋友――玉米。

T:小朋友,看看今天老师带来了哪位好朋友?(幼:是玉米)你们吃过玉米吗?喜欢吃玉米吗?(幼:吃过、喜欢)那你们知道玉米它是怎样生长出来的吗?(幼:不知道)那我们一起来看看玉米是怎么生长的?

2、玉米的生长过程、玉米的结构。

T:玉米又叫包谷,是旱地作物。茎高大粗壮,有明显的节,靠近

地面的茎节上能长出不定根,支持茎站立,以防倒伏。玉米的'叶子宽而长,呈深绿色,茎顶开雄花,在茎和也的交际出长玉米棒。玉米棒外面有一层薄薄的包叶,包叶顶端露出玉米须,剥去包叶,可见玉米粒像一粒粒珍珠紧密地排列在一起,有白色的、黄色的,也有紫红色的。最里面的白色的玉米芯。

T:小朋友听完后,觉得玉米怎么样?(幼儿回答)你们记住玉米棒是由哪些结构组成的吗?提问:哪里是包叶?哪里是玉米芯?长长的、一条条的是什么?(幼儿回答、巩固)

3、玉米的用途和营养价值。

T:你们知道玉米吃了对身体有什么好处吗?(幼儿回答)玉米是粮食,营养好,可磨成粉,做成玉米饼、玉米糕等食品,嫩玉米棒煮熟了可当点心吃,味甜可口。玉米芯可窄油,茎叶可做饲料和燃料。

T:吃玉米可以长高、可以长大、可以增强体质、可以把肚子添饱!

老师请大家猜个小谜语:(关于玉米的谜语)

四、活动反思:

大家对玉米都非常熟悉,当我出示一根“玉米棒”时,大家都不确定这是不是玉米。在我的引导下,让幼儿了解了玉米的生长过程。最后,我把这根“玉米棒”的包叶一片一片的撕开,大家终于大声地叫“玉米”。看着玉米,大家讲出了好多“玉米的用途”,能看出小朋友都很喜欢玉米,知道玉米的营养价值!

科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尝试说出人类健康面临的挑战

2、了解癌症的病因和预防措施,了解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几种传染病。

3、了解基因诊断、基因治疗的知识。

4、举例说出生物科学与社会的关系。

5、尝试像科学家一样思考,理解学习生物科学需要正确的方法。

6、学习科学家经典实验,体会实验设计的原则。

7、尝试像科学家一样的实验,了解研究生命科学的程序。

8、学习显微镜的使用,体会数据的采集、分析、处理。

【教学重点】

1、基因治疗。

2、尝试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尝试像科学家一样思考。

3、学习显微镜的使用,体会数据的采集、分析、处理。

【教学难点】

1、基因治疗。

2、尝试像科学家一样思考。

【教学媒体】

PPT课件。

【教学方法】

启发、诱思、讲解和讨论结合。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疑问

(1)人类社会现在面临哪些问题?(学生答后)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人类面临的健康问题。

(2)人类健康面临哪些挑战?

二、结合以往知识回答:

(1)人类面临着粮食、人口、环境、资源和能源、健康等问题

(2)人类健康面临着各种疾病的威胁,有癌症、心血管疾病、传染病、心理疾病。

三、观察讨论、探究新知

一、人类面临的问题之一:健康问题。

1.提供信息资料

(1)20世纪70年代癌症死亡人数每年70万,90年代114万,21世纪初150万每年。

(2)世界卫生组织预测,21世纪全球80多亿人,将有1亿人死于癌症,癌症将成为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

2.首先我们一起来了解癌症对人类的威胁。请结合以下问题,阅读书本P2的内容。

(1)哪些因素会导致癌症的发生?

(2)事实1中发病率上升较快的有哪些?你认为是什么原因?

(3)为什么农村发病率上升比城市的高的多?

(4)事实2归纳的癌症发病率上升原因有哪些?结合事实分析癌症的预防措施。

分析、讨论,表达见解:

(1)生物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都可能导致癌症的发生。

(2)发病率上升较快的是肺癌和肝癌,肺癌的原因是吸烟、环境污染,肝癌的原因是不健康的饮食、压力大、劳累。

(3)可能是农村环境污染加剧、化工厂、健康知识少、防癌意识淡薄……

(4)增长的原因主要是人口老龄化、吸烟、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缺乏体育锻炼。预防措施主要是禁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减少三分之一的发病率,还有三分之一可以通过早期诊断得到有效治疗。21教育网

3.进一步说明知识,与生活联系

(1)生物因素是病毒等,侵入人体导致组织发生肿块等;物理因素主要是各种辐射;化学因素有烟中的烟碱、尼古丁,腌制食品中的亚硝酸,一些化学药品。

(2)讨论题3的原因可能还有农村原来的发病人数少,这两年增长的人数比起原有基数比例就显得大。

二、传染病的危害

1.指导阅读P3第一段,回答:

为什么传染病的发病率也很高?

回忆旧知识,回答:因为传染病具有传染性,传播途径多样,容易被忽视。

2.要求观察表1-1回答:

(1)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传染病分别是什么?

(2)你觉得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学生回答:(1)发病率最高的是病毒性肝炎,死亡率最高的是狂犬病。(2)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多。狂犬病的潜伏期长,易被忽视。

3.进一步提问:

你了解常见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吗?你知道怎样预防传染病吗?

分析、各抒己见

预防抓住三个方面: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三、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

1.指导阅读书本3页,讨论问题:

(1)基因诊断具有什么优点?可用于哪些疾病的诊断?

(2)基因治疗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3)基因治疗有几种途径?

阅读、分析、归纳:

(1)优点是快速、灵敏、简便,可以用于遗传病、肿瘤、传染病诊断。

(2)一是采用转基因技术将目的基因导入患者的受体细胞中,体外培养使其增殖,然后输回患者体内;一是将目的基因通过载体直接送入人体内受体细胞中。

(3)有两种,体外途径和体内途径。

2.结合图1-1,分析基因治疗的两种途径

3.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的前景

学生阅读

结合实际应用反馈

①基因治疗有和途径。

②目的基因具有的作用。

③目的基因通过导入患者的受体细胞。

④基因治疗需要将目的基因送入患者体内。据图比较基因治疗的体内途径和体外途径,指出目的基因送入患者体内的`不同之处是:。

思考回答

①体内途径、体外途径②治疗③受体

④体外途径是在体外培养目的基因和受体细胞形成重组受体细胞并增殖,然后输入患者体内,体内途径是通过载体把目的基因直接导入人体

四、像科学家一样实验:科学实验

1.提供信息资料:

书本第5页“边做边学”

①该实验中可能会用到哪些实验用具?

②实验步骤

③你预测一下,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可能是哪种生物?

④你了解书本介绍的几种生物吗?

(教师简单介绍书本上的四种常见浮游生物)

⑤该实验中,你觉得哪一项要求不容易达到?

阅读,回答问题:

①实验中可能要用到的器具有量筒,温度计,pH试纸,滴管,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烧杯等。

②每组用量筒量取10mL池塘水,并用温度计、pH试纸测量水的温度和酸碱度;用滴管吸取1滴池塘水,制作临时玻片标本;分别用显微镜的低倍镜和高倍镜观察临时玻片标本,描述观察结果;仔细观察并客观记录各种生物的数量及形态结构特征。

③浮游生物

④单细胞生物

⑤“仔细观察并客观记录各种生物的数量及形态结构特征”要求较高,所以教师根据资料补充。

引导探索:

2.池塘中的生命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学生分析、讨论,表达见解:

池塘中的生命会受到温度、酸碱度、有机物含量、阳光等多种因素影响。

反馈练习:练习册相应习题

【教学后记】本课是高一新生入校后的首堂生物课。在进入正式教学内容前,应先简介一下高中生物学科的模块组成及学习要求,勉励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1世

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篇7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当环境条件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设计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的实验,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思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

【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过程】

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1、说说自己种下的绿豆芽生长的怎样了。

2、为什么大家的绿豆芽生长的不一样呢,怎样才能让绿豆芽生长的更好呢?

3、讨论影响绿豆芽生长的因素,教师随机板书。

二、实验一: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

1、讨论: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那么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吗?

2、该怎样来设计对比实验呢?

重点指导:

(1)我们只能改变哪些条件?不改变哪些条件?

(2)两组的绿豆芽需要一样多吗?

(3)改变了条件是不是对绿豆芽生长产生了影响,我们怎样才能知道?

3、学生完成实验方案,交流。

4、提供实验记录表,引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采用图画和文字记录下绿豆芽的高度、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等)

三、实验二: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

1、拿出事前做的绿豆芽对水需求的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教师介绍实验: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几层吸水纸,把5粒刚发芽的绿豆并排放在吸水终上,保持吸水纸一端湿润。

2、讨论:这5粒绿豆种子的生存的环境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环境对绿豆种子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什么我们这样推测?仔细观察还有什么发现?

3、概括: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四、观察更多的植物适应环境的图片(书8面):

1、比较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叶的不同。

2、香蕉、松树、仙人掌分别生长在什么地方?

3、这三种植物的叶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4、说说平时还看见有关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科学教案 篇8

一、 活动背景:

最近,幼儿园开始喝豆浆了,但经常有小朋友不爱喝,针对这种现象,我就设计了这次教学活动。

二、 过程实录:

(一)。活动目标:

1。 知道黄豆可以制作豆浆、豆腐、豆腐干等豆制品。

2。 通过观察比较黄豆的外形特征,提高感知事物的能力。

3。 养成不挑食的好习惯。

(二)。活动准备:

1。 每人一筐干黄豆,一盆湿黄豆,一杯豆浆、一盆豆制品(用牙签插好的黄山豆腐干和卤汁豆腐干),一块毛巾。

2。 电视机、录象机、豆浆机、电火锅、一大玻璃杯水,一只空玻璃杯,一锅事先煮好的豆浆,抹布、录音机、磁带。

3。 黄豆宝宝胸饰一只,豆腐、素鸡、百叶、油豆腐、豆腐干实物各一盆。

4。 小朋友隔天浸泡黄豆。

5。 参观菜场上的豆制品。

(三)。活动过程:

1。 初步了解黄豆的外形特征。

(1) 师:(教师头戴黄豆头饰)小朋友,我是黄豆宝宝,我还把我的好朋友都请来了。今天,大家就来和他们一起玩。让我们先来看看黄豆宝宝长什么样子。小朋友可以看一看,摸一摸,捏一捏自己筐里的黄豆宝宝,等会告诉大家。

(2) 师:“黄豆宝宝是什么颜色的?它是什么形状的?”

(3) 师:小结:黄豆宝宝是一粒粒黄颜色的圆溜溜的小豆豆。

(评析:在组织幼儿玩的过程当中,运用多种感官对黄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幼儿十分感兴趣,有的说,黄豆宝宝是黄色的,有的说我摸上去黄豆宝宝是圆圆的。)

2。 观看豆浆的制作过程,知道黄豆可以做成豆浆。

师:我们的本领可大了,会变许多魔术,小朋友每天喝的豆浆也是我们变出来的。

(1) 通过进一步观察比较干湿不同的黄豆的外形特征,发展幼儿感知事物的能力。

① 师:“做豆浆前首先得把‘我’放在水里泡上一天,所以,小朋友昨天也在自然角把‘我’泡一天,请小朋友每人拿一盒,看看、比比,泡过的‘我’和没泡过的‘我’有什么不一样?你可以把发现告诉旁边的小朋友。

②幼儿观察干湿不同的黄豆。

③师:“泡过的黄豆和没泡过的黄豆有什么不一样?”

(有的幼儿说:“泡过的黄豆大,没泡过的黄豆小。”有的幼儿说:“泡过的黄豆的颜色有点淡,没泡过的黄豆的颜色有点深。”有的幼儿说:“我摸摸泡过的黄豆是软的,没泡过的黄豆是硬的。”)

> ④师:小结 :黄豆宝宝只要在水里泡上一天,就会比原来的大一些,软一些,颜色浅一些。

(2) 观察做豆浆的过程,了解制作豆浆的方法。

①请小朋友睁大眼睛,看看黄豆宝宝是怎么变成豆浆的?(教师操作,幼儿一起说:“变变变。”)

②师:倒出豆浆后提问:“黄豆宝宝呢?它没有了,变成什么了?豆浆是什么颜色的?”

③师:“豆浆是生的,还不能吃,应该怎么?”

④师:煮豆浆。

(评析:引导幼儿运用感官比较、观察,泡过和没泡过的黄豆的不同,发展了幼儿的观察力,提高了幼儿的感知事物的能力。其次,运用变魔术的口吻,请幼儿观看豆浆的.制作过程,幼儿身临其境,具有极大的兴趣,幼儿恨不得马上吃到“变出来”的豆浆,有的幼儿看到老师做出来的豆浆就说:“老师,豆浆能不能吃了呢?”还有的幼儿说:“什么时候能吃豆浆呀?”可见,将幼儿爱吃豆浆的兴致调动起来了。)

3。在煮豆浆的同时让幼儿观看录象,了解黄豆还能做成其他的豆制品。

①师:“我们黄豆宝宝本领可大了,除了能做豆浆,还能做许多东西呢,现在请小朋友看录象,录象里的东西都是用黄豆宝宝做的,到底是什么呢?请大家睁大眼睛看仔细,等会告诉大家。”(看录象)

②师“录象里的东西都是黄豆宝宝做成的,今天它们也来了,哪些东西你是吃过的”

(幼儿边讲,边指。)

③师:小结:豆腐、百叶、素鸡、豆腐干、油豆腐、都是用黄豆宝宝做出来的。

(评析:通过电化手段--看录象,进一步唤起幼儿的回忆,丰富幼儿的认知,知道黄豆还能做出各种豆制品。)

4。知道黄豆营养丰富,培养幼儿爱吃豆制品的情感。

(1) 师:“什么东西这么香?”

(2) 请小朋友一起品尝用黄豆宝宝做出来的东西。并教育幼儿它们不光味道好,而且还很有营养,是我们的好朋友。

(3) 听优美的音乐,幼儿吃豆浆、豆腐干、卤汁豆腐干。并提醒幼儿吃好豆腐干后,牙签放在盆子里,擦干净嘴巴。

(四)。

活动延伸:

去自然角观察黄豆宝宝的又一个魔术(黄豆发芽)。

三、 活动评价:豆浆、豆制品,是幼儿园经常要吃的食品,但也常常有小朋友不爱吃豆制品,老师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注重教学的趣味性,运用拟人化的口吻,用变魔术的方法,来激发孩子的兴趣,教育孩子爱吃豆制品,一点都没有说教的痕迹,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教师能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使幼儿在认知、能力和情感方面都得到发展。如:在了解黄豆的外形特征时,教师运用了观察的方法,接着又比较和观察,使幼儿了解泡过和没泡过的黄豆的不同,发展了幼儿的观察力,提高幼儿感知事物的能力;又运用电教手段丰富了幼儿的认知;最后,通过品尝豆制品,进一步激发了孩子爱吃豆制品的情感

科学教案 篇9

一、课题名称:鱼儿的奥秘

二、课型、课时

1.课型:实验课

2.课时:1课时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研究,知道鱼类的共同特征;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针对猜想制定并实施研究计划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善于发现、乐于提问的科学态度及友好 对待研究对象的人文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小组自行设计研究计划,讨论活动规则,组织探究实验,并 从中归纳鱼类的共同特征;

2.教学难点: 小组自行设计研究计划,商议活动规则,在交流中指出不足, 提出有价值的建议。

五、教学用具

水槽、鲫鱼、金鱼、锦鲤、橡胶手套、食用色素、湿毛巾、盖水槽的布、渔

网、滴瓶、绷带、皮筋、夹板、纱布套、课件

六、教学方法

谈话法、探究法、讨论法、归纳法等

七、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观察鱼。 展示鱼的图片或黑板画。

问题:你认识哪些鱼?这些鱼都有什么共同之处?

(一)交流观察发现,提出问题和选择问题鱼是我们熟悉的动物朋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寻鱼儿的奥秘! 你发现三种鱼有哪些相同之处? 从鱼的外表看,有哪些与其他动物有明显不同的特点? 你在观察中发现了哪些问题?(小组同学间进行交流。)我们来把大家提出的问题梳理一下。(学生总结回答,教师将提出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1.鱼鳍

你们认为鱼鳍是起什么作用的? 怎样才能让鱼鳍不动呢? 怎样证明鱼鳍与鱼的游动有关?

(提示:当有人骨折时,医生希望受伤的部位不要动,以便尽快康复,会怎 么做?)

2.鱼鳃 鱼的嘴和鳃一张一合是在做什么?

如果是呼吸就应该有进有出,就像我们人呼吸一样,那么鱼吸进的水会从哪 里排出来呢?

怎样做才能清楚地看到水是从鳃里排出来的?

3.鱼的颜色 鱼是什么颜色的?全身上下都一样吗? 鱼儿身体颜色不同有什么作用?

你在游泳时向水面望去时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引导学生从观察中生成问题,并合理猜想,渗透“观察到的'现象要通过实验 进行验证”的科学理念,培养学生从观察到的现象中发现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 题的能力。

(二)计划与组织 问题是研究的起点。现在请每个小组确定一个感兴趣的研究问题,并写下你

们对这个问题的猜想。

1.课件出示制订研究计划的步骤:

(1)明确成员分工;

(2)选择研究材料;

(3)商议研究过程;

(4)提出注意事项。

使学生能根据所研究的问题,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制订研究计划。

2.交流各研究主题的设计方案。

现在,请各组成员来介绍一下你们的研究主题。针对这个小组的研究计划,谁来说说你的看法?(在交流研究计划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中发现不足,提出 有建设性的建议。)现在请把研究方案再补充、完善一下,之后请材料员拿着你们的计划到材料 区领取材料。

(三)观察实验,自主探究,搜集事实

1.学生到研究区分组研究,教师适时指导,并关注各组进度;

2.回到研讨区,记录发现与结论。

(四)表达与交流

不同的小组派出代表,介绍一下你们的研究吧。 你们的研究主题是……

你们的猜想是…… 你们使用的方法是…… 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与你们的猜想一致吗?

(师随即板书相关结论)

(五)介绍鱼类的繁殖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了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对鱼儿的生存都至关重要,不过鱼 儿要一代一代地活下去,还需要不断的繁殖。

鱼儿是怎样繁殖的呢?播放多媒体录像,了解鱼的产卵过程。

(六)概括和总结鱼的共同特征

今天我们自己通过观察和研究发现了许多鱼儿的奥秘:身体表面有起保护作用的鳞;鱼儿不断地张嘴是为了配合鳃进行呼吸;鱼用鳍和尾运动。这些特征都 是为了适应什么样的生活环境?因为鱼儿要终生生活在水中。

八、课后反思

生命科学领域的课比较难上,有关动物的课更是如此。许多难以控制的不确定因素使得这一领域的课很少成为公开课的选题。探究中要进行实验,这难免要 打扰鱼儿的正常生活,一不小心就会造成伤害,怎样才能在“探究与保护”找到 一个平衡点呢?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

科学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植物茎在不同生长阶段外部形态不同,不同时期的茎生长速度不同;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运用统计图表整理观察记录的结果;在教师指导下根据统计图分析植物茎生长的规律;有依据地对植物茎的作用进行猜测;设计实验,研究植物茎的作用;用适宜的方式描述实验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研究植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凤仙花植物茎的生长变化和植物茎的作用。

【教学难点】:

凤仙花植物茎的生长变化和植物茎的作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生长四周的凤仙花、植物光合作用的课件。(学生准备)三周前凤仙花生长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整理有关茎的观察记录

1、师:(活动引入)我们已经知道:植物的根能从土壤里吸收水分和矿物质,绿色植物的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那么,植物的茎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有什么作用呢?我们先来看一看,在凤仙花植物生长的过程中,茎发生了哪些变化。

2、师:(活动指导)①带领学生整理幼芽出土以来,有关茎生长变化的观察记录。重点整理幼芽出土以后一周,凤仙花茎的颜色、硬度和高度。②利用凤仙花植株的高度变化的数据,画出凤仙花植株高度变化统计图(学生在教P12页上画)。学生画好后,教师讲述柱状统计图。柱状统计图是科学研究中处理数据常用的方法。③指导学生分析柱状统计图,引领学生根据柱状统计图预测未来几周的时间里凤仙花植株高度将如何变化?

二、植物茎的作用

1、师:(活动因入)植物的茎总是把根和叶连在一起,那么,植物的茎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到底起什么作用呢?茎内是什么样的,能承担这样一些功能呢?将你的想法记录下来。

2、师:(活动指导)①引导学生根据前面学习的'根和叶的作用,思考茎的作用的问题。②引领学生想办法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③引领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茎有什么作用?);对问题的可能答案作出假设(运输水分和养料);设计实验(运输水分的实验);实验验证(通过实验验证收集信息);

得出结论(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3、生:观看植物光合作用的课件。

4、师: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三、提醒学生注意

1、师:提醒学生继续观察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做好观察记录。

2、师:引导学生关注凤仙花开花前的征兆。

【作业布置】:

家庭作业:继续观察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做好观察记录。

【板书设计】:

5.茎越长越高

科学探究: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上一篇:科学活动教案精选5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

20 4885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