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经典的十首诗(优推10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山水相映,孤舟远行,月下清影,意境悠远;田园静谧,白云苍狗,诗情画意,心随景动。何为真谛?以下是阿拉题库的小编为大家分享的王维经典的十首诗文章,欢迎您借鉴参考。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篇1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少年胆识 篇2

王维很小的时候便很有胆识。相传,有一年,知县看到书上有记载说,当地大山里有一种石胆,吃了可以长命百岁。于是,他便下令让老百姓去找。可大山里根本没有这种东西,所以百姓们找不到。知县很生气,硬说是老百姓把石胆私藏了起来,很多人因此被抓进监狱。幼小的王维不忍心看见乡亲们受苦,就捡了几块石头交给知县说:“石头有的是,可没有石胆。”知县大怒,呵斥他说:“书上有记载,怎么可能没有呢?”小王维不慌不忙地说:“龙和凤凰书上也都有记载,可您能找到么?”知县无话可说,只好收回了寻找石胆的命令,并把因此入狱的人们都放了出来。

文人应作天地之良心,其最重要的使命就是说真话。没有胆量说出真话的人,注定成就不了什么大事业。很多人知道这个道理,却没有足够的勇气,幼小的王维能够做到,实在是很难得。

王维的诗欣赏 篇3

王维在形式上严格遵守了声律的规则,在意态上则较为唯美,通过绘画式的描写,转达美妙的神韵和意境,可谓是“诗中有画、诗中有禅”。整体风格清新淡泊、自然出尘,在诗坛掀起了独特的山水田园风,也展现了王维对淡泊休闲生活的喜爱。

王维的诗美如画卷,身为卓越的画家,他将绘画的核心部分融入到了诗中,用精美的词句和自然的情感描绘了各种恬适、宁静、浪漫、玄妙的情景。王维的山水诗顺势着色,如《辋川别业》中的“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画面具有层次感,动静适宜,富有灵动的乐美;意蕴深远,引人入胜。

王维的诗将景与情自然结合,借景抒情,情感饱满。《田园乐七首》、《渭川田家》等诗中描绘了乡村生活,表达了悠闲、平静的心情;《淇上别赵仙舟》、《送杨长史赴果州》等离别诗中表达了友人离别时的伤心和不舍。

此外,王维还将禅融入到诗句中,富有空灵、玄妙的感觉,意境清冷幽深,超凡脱尘,善意将诗的境界提升到了更高的层次,具有淡泊的自然美。

王维是唐朝比较知名的诗人,有超过四百首的诗被流传到了现在,代表作有《相思》、《鸟鸣涧》等。王维擅长写山水画,其诗作的山水田园派的典型,诗中融合了绘画艺术的美感,画面感强烈,还结合了禅意,用“诗中有画”和“诗中有禅”来形容他的诗再恰当不过了。

诗人王维的简介资料 篇4

唐朝著名诗人王维生平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jié),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原籍祁(今山西 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崇信佛教,人称诗佛,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汉族。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著有《王右丞集》,存诗400首。善画人物、丛竹、山水。唐人记载其山水面貌有二:其一类似李氏父子,另一类则以破墨法画成,其名作《辋川图》即为后者。但是传为他的《雪溪图》及《济南伏生像》都非真迹。王维在唐诗的范畴显然有更高的成就,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开元进士科第一(即状元)。任过太乐(yuè)丞、右拾遗等官,安禄山叛乱时,曾被迫出任伪职,后两京收复,降职为太子中允,复累迁至给事中,终尚书右承……

王维在青少年时期即富于文学才华。开元九年(721年) 中进士第,为大乐丞。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后归至长安。开元二十二年张九龄为中书令。王维被擢为右拾遗。其时作有《献始兴公》诗,称颂张九龄反对植党营私和滥施爵赏的政治主张,体现了他当时要求有所作为的心情。二十四年 (736)张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李林甫任中书令,这是玄宗时期政治由较为清明而日趋黑暗的转折点。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但他并未就此退出官场。开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天宝中,王维的官职逐渐升迁。安史乱前,官至给事中,他一方面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但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是边塞、山水诗,无论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王维又是一位著名的绘画大师。苏轼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著有《王右丞集》二十八卷。

王维的生平经历:

早熟,与其小一岁的弟弟缙幼年均聪明过人。十五岁的时候便去京城应试,由于他能写一手好诗,工于书画,而且还有音乐天赋,所以少年王维一至京城便立即成为京城王公贵族的宠儿。有关他在音乐上的天赋,曾有这样一段故事:一次,一个人弄到一幅奏乐图,但不知为何题名。王维见后回答说:“这是《霓裳羽衣曲》的第三叠第一拍。”请来乐师演奏,果然分毫不差。

在诗歌方面,有他十五、十七、十八岁时写成的有文字记载的资料。可见,他在十几岁时已经是位有名的诗人了。这在诗人中是罕见的。当时,在那贵族世袭的社会中,像王维这样多才多艺的资质,自然会深受赞赏。因此,二十一岁时就考中了进士。

出仕后,王维利用官僚生活的空余时间,在京城的南蓝田山麓修建了一所别墅,以修养身心。该别墅原为初唐诗人宋之问所有,那是一座很宽阔的去处,有山有湖,有林子也有溪谷,其间散布着若干馆舍。王维在这时和他的知心好友度着悠闲自在的生活。这就是他的半官半隐的生活情况。

一直过着舒服的生活的王维,到了晚年却被卷入意外的波澜当中。玄宗天宝十四年(755)爆发了安史之乱。在战乱中他被贼军捕获,被迫当了伪官。而这在战乱平息后却成了严重问题,他因此被交付有司审讯。幸在乱中他曾写过思慕天子的诗,加上当时任刑部侍郎的弟弟的求情,才得免于难,仅受贬官处分。其后,又升至尚书右丞之职。

王维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业,后值政局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念佛。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的蓝田县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这首诗是他隐居生活中的一个篇章,主要内容是“言志”,写诗人远离尘俗,继续隐居的愿望。诗中写景并不刻意铺陈,自然清新,如同信手拈来,而淡远之境自见,大有渊明遗风。

王维的经典古诗大全阅读 篇5

洛阳女儿行

朝代:唐朝|作者:王维

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颜容十五余。

良人玉勒乘骢马,侍女金盘鲙鲤鱼。

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

罗帷送上七香车,宝扇迎归九华帐。

狂夫富贵在青春,意气骄奢剧季伦。

自怜碧玉亲教舞,不惜珊瑚持与人。

春窗曙灭九微火,九微片片飞花琐。

戏罢曾无理曲时,妆成祗是熏香坐。

城中相识尽繁华,日夜经过赵李家。

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

古诗简介

唐代王维的七言古诗《洛阳女儿行》描写洛阳贵妇生活的富丽豪贵,夫婿行为的骄奢放荡,揭示了高层社会的骄奢*逸。诗开头八句是叙洛阳女出身骄贵和衣食住行的豪富奢侈。“狂夫”八句是叙洛阳女丈夫行为之骄奢放荡和作为玩物的贵妇的娇媚无聊。“城中”四句是写她们的交住尽是贵戚。并以西施出身寒微作为反衬,发抒作者的感慨。

翻译/译文

洛阳城里有个少女,和我对门而居;

颜容十分俏丽,年纪正是十五有余。

迎亲时,夫婿乘骑的是玉勒青骢马;

侍女端来的金盘,盛着脍好的鲤鱼。

画阁朱楼庭院台榭,座座相对相望;

桃红柳绿垂向屋檐,随风摆动飘扬。

她打扮好了,被送上丝绸香木车子;

精美宝扇遮日,迎归鲜艳的九华帐。

丈夫年纪青青有权有势,富贵轻狂;

意气骄奢,大大超过了富豪石季伦。

自己怜爱娇妻,亲自教她练习歌舞;

把稀世罕有的珊瑚送人,毫不可惜。

彻夜欢娱,春窗拂晓才灭九微灯火;

灯花片片飘落,掉在雕花环形窗格。

嬉戏之后,她从无温习曲子的功夫;

梳妆好了,只坐在香炉边熏透衣裳。

洛阳城中认识的人,尽是富贵豪华;

日夜往来的,都是赵李般大户人家。

西施洁净美丽,谁去怜爱这样姑娘;

贫贱的时候,只好在若耶溪头浣纱。

关于王维的古诗 篇6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秋日平原好射雕 篇7

大唐的政治舞台上出现了一个扳道员——李林甫,于是,历史奇妙地转了方向,张九龄败下阵来。从此,开元盛世逐渐走向了天宝危机。旧党人士有的死,有的贬,王维则被赶到了边塞。

不知道王维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但是,他没有沮丧,倒似乎为了能够远离是非而欣慰。单车间边,就这样来到了边塞,看到大漠中直线般的狼烟,还有长河尽头圆圆的太阳,灵感就这样来了,和那个萧关相逢的使者一起来了。

王维到了边塞后,没有马上回去。不知是不能,还是不愿,总之,他留了下来。“回看射雕处”,“秋日平原好射雕”,以射雕、作诗打发时光。这一两年内,他几乎没有发过什么牢骚,倒有种兴致高涨的感觉。或许是在这里看到了军中少年的风神,又温热了他年少时“纵死犹闻侠骨香”的一腔热血吧。然而,他总还是要回去的。

回到长安的王维接着又南下出了一趟差,“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出差归来后的王维可以彻底“独善其身”了,他买了宋之问的别墅——辋川。于是,后面的口子,他多与裴迪一起在这里赏景赋诗,优哉游哉。辋川真是个好地方:明月竹林,白石清滩,空山青苔,古木衰柳,飞鸟夕岚相伴,文友相与,欹湖箫声飞扬。

中国的士大夫与喜欢罢工抗争的外国人不同,他们更喜欢用消极怠工的招数。王维正是在消极怠工,但他的正义感没有被辋川风月消磨。他如同一汩清泉,无声无息地流淌在阴暗的黑林里,纵使阳光被遮挡,依然清洌……

王维的经典古诗大全阅读 篇8

鸟鸣涧

朝代:唐朝|作者: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古诗简介

该诗是王维题友人皇甫岳所居的云溪别墅所写的组诗《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首。五首诗每一首写一处风景,接近于风景写生,而不同于一般的写意画,或许是一处景点。《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鸟鸣涧》中,不仅可以看到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那样一种迷人的环境,而且还能感受到盛唐时代和平安定的社会气氛。

翻译/译文

寂静的山谷中,人迹罕至,只有春桂在无声地飘落,

夜半更深,万籁具寂,似空无一物,

皎洁的月亮从山谷中升起来惊动了山中的鸟,

时而在山涧处发出轻轻的鸣叫声。

王维的作品——《留别王维》 -作品鉴赏 篇9

这首诗是孟浩然回襄阳临行前留给王维的。诗人抒发出由于没人引荐,缺少知音而失意的哀怨情怀。这首诗表达直率,语言浅显,怨怼之中,又带有辛酸意味,感情真挚动人,耐人寻味。

第一联写落第后的景象:门前冷落,车马稀疏。“寂寂”两字,既是写实,又是写虚,既表现了门庭的景象,又表现了作者的心情。1个落第士子,没有人来理睬,更没有人来陪伴。只有孤单单地“空自归”了。在这种情形下,长安虽好,也没有什么可留恋的。。他考虑到返回故乡了,“竟何待”正是他考试不中必然的想法。

第二联写惜别之情。“芳草”一词,来自《离骚》,王逸认为用以比喻忠贞,而孟浩然则用以代表自己归隐的理想。“欲寻芳草去”,表明他又考虑归隐了。“惜与故人违”,表明了他同王维友情的深厚。1个“欲”字,1个“惜”字,充分地显示出作者思想上的矛盾与斗争,从这个思想活动里,却深刻地反映出作者的惜别之情。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两句,说明归去的原因。语气沉痛,充满了怨怼之情,辛酸之泪。1个“谁”字,反诘得颇为有力,表明他切身体会到世态炎凉、人情如水的滋味。能了解自己心事,赏识自己才能的人,只有王维,这的确是太少了!1个“稀”字,准确地表达出知音难遇的社会现实。这在封建社会里是具有典型意义的。

这一联是全诗的重点,就是由于这两句,使得全诗才具有1种强烈的怨怼、愤懑的气氛。真挚的感情,深刻的体验,是颇能感动读者的,特别是对于那些有类似遭遇的人,更容易引起共鸣。如果再从结构上考虑,这一联正是全诗的枢纽。由落第而思归,由思归而惜别,从而在感情上产生了矛盾,这都是顺理成章的。只是由于体验到“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这一冷酷的现实,自知功名无望,才下定决心再回襄阳隐居。这一联正是第四联的依据。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表明了归隐的坚决。“只应”二字,是耐人寻味的,它表明了在作者看来归隐是唯一应该走的道路。也就是说,赴都应举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场误会,所以决然地“还掩故园扉”了。

这首诗是作者科举落第离开长安时赠别友人王维的作品。首联直接说出“自归”,颔联则写题意“惜别”,颈联说明“自归”之故——乃是知音既少,当道不用,此时不走,更待何时。尾联叙写决心隐居不仕,归隐田园。诗以失意后的牢骚贯穿全诗。语言平淡朴实,近于口语,不讲究对偶,顺其自然。

在京求仕不成,诗中便充溢着对“当路谁相假”的愤懑,并用“独寻芳草去”自我解嘲。

综观全诗,既没有优美的画面,又没有华丽辞藻,语句平淡,平淡得近乎口语。对偶也不求工整,却极其自然,毫无斧凿痕迹。然而却把落第后的心境,表现得颇为深刻。言浅意深,颇有余味,耐人咀嚼。

唐代诗人王维轶事典故 篇10

王维的出生日期存在争议,有人说是699年,也有人说是701年,而他的离世时间是761年。所以,王维所处的朝代是可以确定的,他是唐朝的人。

699年是圣历二年,而701年是武则天大足元年或长安元年,所以无论他的出生日期是其中的哪一年,他都出生于武则天执政时期。而武则天是李治的皇后,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女皇帝。

761年是唐肃宗李亨执政时期,而唐肃宗是唐朝的皇帝,唐玄宗的继位者。所以,从王维出生,到王维死亡,他所处的年代都是唐朝时期。

王维经历了开元盛世的景象,也经历了安史之乱后唐朝的元气大伤。安史之乱后,唐朝逐渐开始衰落,政局不稳。也正是政局的动荡,使原本壮志凌云的王维渐渐变得心灰意冷了。消沉以后的王维,开始过着半隐的生活,他将名利看得很淡,悠闲自然地过着自己的生活。在隐居期间,他写下了不少的诗作,其中不少诗句都体现了他淡薄的心态。

王维出生于武则天执政时期,卒于李亨执政时期。所以,王维是唐代的人,而他的诗在唐代的诗坛中有着十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力。

65 42944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