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钢铁集团公司2025年述职报告

云海 分享 时间:

该钢铁集团公司在2025年实现产量增长、技术创新和环保目标,持续提升市场竞争力,推动可持续发展。以下是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某钢铁集团公司2025年述职报告”相关范文,供您参考!


某钢铁集团公司2024年述职报告

一、科改示范工程:打造"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平台

(一)构建协同创新生态体系

2024年,公司以"创新驱动、开放共享"为原则,与〔...〕大学、〔...〕研究院等高校院所共建3个联合实验室,形成"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应用"全链条创新机制。其中,与〔...〕大学共建的"绿色冶金联合实验室",聚焦低碳炼钢技术研发,累计投入研发资金亿元,发表SCI论文8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5项。

(二)研发投入强度稳步提升

全年研发费用总额达亿元,同比增幅21%,研发投入强度(研发费用/营业收入)提升至%,超额完成集团下达的5%目标。通过"揭榜挂帅"机制,实施"氢基竖炉炼铁工艺优化"等6项重点攻关项目,推动短流程炼钢占比提升至35%,吨钢能耗同比下降%,年节约能源成本9800万元。某新型合金钢材料研发成功,填补国内高端工程机械用钢空白,实现批量供货,年度创收亿元。

(三)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

建立"成果评估-中试孵化-产业化"三级转化体系,全年推动28项科技成果落地应用。其中,"高精度连铸坯表面缺陷检测系统"投入生产后,产品合格率从%提升至%,减少废品损失1300万元;"基于AI的炼钢过程优化模型"的应用,使转炉冶炼周期缩短3分钟/炉,年增效2500万元。公司获评"广西壮族自治区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

二、业互联网平台赋能生产效率提升

(一)数字化转型基础设施建设

投资亿元建设"柳钢智云"工业互联网平台,集成MES、ERP、设备远程监控等12个子系统,实现生产数据实时采集覆盖率从60%提升至95%。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构建"5G+工业互联网"智慧钢厂,重点打造炼铁、轧钢、物流3大智能车间,生产效率同比提升300%。某智能轧钢车间采用"AGV无人搬运+AI板形控制"技术,板坯轧制精度达±,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二)智能制造标杆培育成果

围绕"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目标,建成4个智能制造标杆车间:一是炼铁智慧车间:应用智能配料系统,原料配比误差率由%降至%,年节约焦炭用量万吨;

二是冷轧智能车间:引入全自动卷取机,轧制速度提升至1200m/min,产能同比提高40%;

三是物流智能园区:搭建无人化仓储系统,库存周转率提升倍,车辆调度效率提高50%;

四是环保智能管控中心:通过物联网实时监测污染物排放,实现超低排放达标率100%,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

公司凭借智能工厂建设成果,入选"2024年广西智能制造示范企业TOP10"。

(三)数据驱动的生产管理模式变革

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构建"数字驾驶舱",实现生产、能耗、质量等18类关键指标实时监控。通过AI算法优化生产排程,日均减少生产等待时间小时,年增加产量万吨;建立设备健康管理系统,故障预警准确率达92%,设备综合效率(OEE)同比提升28%,维修成本下降19%。某案例显示,通过大数据分析优化高炉操作参数,单吨铁水成本降低75元,年节约成本超5000万元。

三、突破高端装备国产化替代"卡脖子"技术9项

(一)组建专业化技术攻关团队

成立由公司总工程师挂帅的"高端装备国产化替代攻坚指挥部",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及产业链企业,组建6个专项攻关组,投入研发资金亿元。实施"揭榜挂帅"机制,发布12项技术难题榜单,吸引42家单位参与竞标,形成"政产学研用"联合攻关新模式。

(二)关键技术突破与产业化应用

一是高端连铸装备国产化。自主研发的"全自动结晶器振动控制系统"打破国外垄断,替代进口设备金额达亿元,应用于〔...〕高端汽车板生产线,产品表面质量达到奔驰、宝马认证标准;

二是冶金机器人关键技术。研制出"高温炉膛巡检机器人",可在1300℃环境下连续工作8小时,故障率低于%,年减少人工巡检成本300万元;

三是智能检测系统。开发的"基于深度学习的钢坯内部缺陷检测系统",检测准确率%,替代进口探伤设备3台,节约投资800万元。

其中,"高精度激光测温仪研发"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相关技术已形成行业标准2项。

(三)国产化替代带来的综合效益

通过技术攻关实现进口设备替代金额亿元,较采购预算节约18%,同时带动国内配套企业技术升级。某高端轧辊国产化项目投产后,使用寿命从1200轧次提升至2500轧次,年节约维修费用1500万元;自主研发的"智能化脱硫脱硝控制系统"使烟气排放浓度低于10mg/m3,年减少环保处罚风险2000万元。公司作为主要参编单位,参与制定国家标准3项,提升在钢铁产业链的话语权。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2024年,公司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智能工厂建设、高端装备国产化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研发投入强度、生产效率提升幅度、科技成果转化率等关键指标均位居集团前列。下一步将重点推进以下工作:

一是2025年计划新建2家联合实验室,研发投入强度提升至6%,争创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二是在烧结、炼焦等环节实施智能化改造,力争生产效率再提升200%,打造"灯塔工厂";

三是布局前沿技术领域:围绕氢冶金、碳捕捉技术开展预研,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3项。

35 43976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