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应急管理局关于2025年防汛减灾工作的情况报告

云海 分享 时间:

市应急管理局积极推进防汛减灾工作,强化预警机制,完善应急响应,提高抗洪能力,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以下是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市应急管理局2025年防汛减灾工作的情况报告”相关范文,供您参考!


〔...〕市应急管理局关于2025年防汛减灾工作的情况报告

2025年汛期以来,我市面临严峻复杂的防汛形势。根据气象部门监测,本年度降水呈现"点多面少,北多南少"的非典型分布特征,局部地区短时强降雨频发,防汛减灾工作任务艰巨。为贯彻落实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工作总要求,我市应急管理部门立足于防大汛、抢大险、救大灾,坚持早谋划、早部署、早落实,统筹推进各项防汛减灾工作,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健全责任体系,构筑坚实防线

防汛减灾工作的核心在于责任落实。我市严格执行防汛抗旱行政首长负责制,构建并深化了"市包县、县包乡、乡包村、村包户"的四级包联责任体系。该体系将防汛责任明确到具体单位和个人,确保压力能够有效传导至基层的"神经末梢"。在组织架构上,明确了乡镇主要负责人、水库"三个责任人"以及山洪灾害防御责任人等关键岗位必须在汛期全程在岗履职。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包括水利、自然资源、气象、应急管理等部门,均明确了自身职责边界和协同任务,通过制度化的流程形成了环环相扣、无缝衔接的责任闭环,确保了每一项防汛工作有人抓、每一个关键环节有人管,从根本上杜绝了责任悬空和推诿扯皮现象的发生。

二、深化监测预警,把握防汛主动权

精准的监测预警是赢得防汛工作主动权的关键。我市依托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持续完善"叫应"与"反馈"相结合的闭环工作机制。预警信息的发布不拘泥于单一渠道,而是综合运用《提示函》、手机短信、乡村大喇叭、应急广播以及微信工作群等多种现代化与传统相结合的手段,力求将预警信息直达村、户,有效贯通"最后一公里"。

在实践中,预警阈值得到了严格执行。对于日均降雨量超过50毫米或小时降雨量超过20毫米的重点区域,市、县两级防指会第一时间启动"叫应"程序,"叫醒"相关责任人,确保其对潜在风险保持高度警觉。例如,根据气象监测,2025年8月7日07时至8日07时,我市〔...〕县〔...〕乡录得24小时内毫米的降水量,5时至6时的最大小时降水量达到毫米虽未触及最高预警阈值,但相关机制已确保基层责任人处于待命状态。此外,年初的数据也显示了降雨的异常性,2025年1月1日至3月19日,全市平均降水量为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7成,这为我们提前研判全年防汛形势的严峻性提供了数据支持。

在预警发布后,各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会立即组织联合会商,依据预案及时启动相应等级的应急响应。基层单位则同步细化人员转移方案,明确"转移谁、谁组织转移、何时转移、转移至何处以及如何进行安置管理"等关键环节,确保在险情来临前,能够果断、提前、彻底地将危险区域群众转移至安全地带,做到应转尽转、应转早转。

三、强化会商研判,提升决策科学性

科学决策是高效指挥调度的前提。我市已建立并固化了由气象、水利、自然资源、应急管理等多部门参与的联合会商研判机制。在汛期,该机制实行"每日会商、每周复盘"的常态化运作模式。当预报有极端天气过程或进入关键防汛时段时,会商频次会相应加密。通过多部门的专业分析,能够对雨情、水情、汛情的发展趋势进行全面、立体的综合研判,为防汛指挥决策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一旦发生险情或灾情,严格按照应急预案启动响应,并遵循第一时间上报、第一时间决策、第一时间发布、第一时间处置的原则,确保应急反应迅速、应对措施精准有效。

四、严抓隐患排查,筑牢安全堤坝

防汛工作重在"防",隐患排查是防范风险的第一道关口。我市坚持"汛期不过、检查不止"的原则,由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牵头,组建了多个综合督查组,并联合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持续开展拉网式、全覆盖的专项督查。督查工作聚焦于河道行洪区、各类水库大坝、城市低洼易涝点、地质灾害隐患点等重点区域和关键设施。 ◆文章来?源观山文库创作

对于排查出的各类安全隐患,一律建立问题台账,明确整改责任单位、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实行严格的销号管理制度。同时,为防止问题反弹,定期组织"回头看"检查,确保所有隐患问题实现动态清零。在道路交通安全方面,加强了对汛期道路安全的监管,重点排查临水临崖、急弯陡坡等危险路段,强化对客运、货运及危险品运输车辆的源头监管。在遭遇极端天气时,公安、交通部门会根据会商研判结果,果断采取临时性的道路交通管制措施,坚决限制或禁止车辆通行,最大限度避免因灾害引发的次生事故。

五、优化应急储备,夯实物资保障基础

充足的应急储备是有效处置突发险情的物质基础。我市秉持"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时无备"以及"不怕兴师动众、不怕十防九空"的理念,全面加强了应急队伍、物资和装备的准备工作。

在力量统筹方面,已建立了覆盖全市的应急力量调度体系,统筹对接了消防救援队伍、行业专业抢险队伍、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以及经过认证的社会应急力量。为检验和提升协同作战能力,已组织开展了市、县、乡(街道)、村"四级"联动的应急演练。虽未查询到全市统一调度的具体人员与装备数量,但应急准备的范围和深度已有明确规划。

在物资装备方面,市、县两级均按照标准足额备齐了防汛块石、编织袋、土工布等常规物资,并对冲锋舟、橡皮艇、大功率水泵、应急通信车、发电车等关键装备进行了定期的维护保养。参考其他地区2025年的应急物资采购实践,储备的物资类型日益精细化和专业化,包括高筒雨鞋、水域救援头盔、水域救援服、救生抛投器、个人护具套装以及快速部署救援指挥帐篷等。同时,机动船、救生圈等水上救援设备也是采购重点。我市在优化储备布局上,采取了"集中储备与前置预置相结合"的策略,在重点防洪区域和高风险点位提前部署队伍和物资,确保在险情发生时,应急资源能够调得出、用得上、运得快。

在经费保障方面,虽然〔...〕市2025年防汛减灾专项预算总额未有公开数据可查,但防汛经费的保障是各级财政的重点。参考相关地区和单位的预算实践,防汛专项经费的支出项目通常涵盖防汛值班补贴、应急抢险、防汛物资的维护与更新、仓库租赁与管理、应急预案编制、防汛机械运行维护等多个方面。例如,有单位为防汛工作经费编列了万元的预算,也有单位为防汛砂石仓的维修养护安排了万元的专项经费。这些实践表明,保障防汛减灾工作的资金投入是刚性需求,我市同样将此项工作列为财政保障的优先领域。

六、落实值班值守,确保指令畅通高效

汛期即战时。我市各级防汛责任单位始终保持高度的应急状态,严格执行24小时防汛值班和领导干部带班制度。为确保信息上传下达的及时性,实行"零报告"制度,即无论有无汛情、险情,值班单位均需在规定时段内向上级报告情况。针对夏季降雨多发于夜间的特点,特别加强了夜间值班力量的配备,并提前将应急队伍和物资部署到待命状态,确保一旦夜间发生险情,能够实现"秒级响应"和高效处置。

在信息报送环节,我市严格执行《洪涝突发险情灾情报告暂行规定》。凡是遇到短时强降雨、洪峰过境、堤防出险等重要紧急情况,相关单位必须在第一时间向市防指及上级主管部门报告。信息报告工作遵循"首报要快、续报要准、终报要全"的原则,坚决杜绝迟报、漏报、瞒报等行为,为指挥决策和资源调配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支持。

七、加强宣传教育,营造群防群治氛围

提升全社会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是减轻灾害损失的有效途径。我市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和网站、新媒体客户端、短视频平台等新兴媒体,构建了全方位的宣传矩阵。通过该矩阵,常态化地向公众宣传暴雨、山洪、泥石流、城市内涝等灾害的防范知识以及应急避险技能。

此外,还组织专业人员编印了内容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防灾减灾宣传手册,免费向市民发放。深入学校、社区、企业和农村,通过举办科普讲座、组织应急疏散演练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普及防灾知识,使广大群众真正知晓身边的风险点、掌握基本的避险方法。在汛期,及时通过各类平台发布权威的防汛动态和预警信息,主动回应社会关切,有效引导舆论,为防汛工作营造了"全民参与、群防群治"的良好社会氛围,显著提升了全社会的综合防灾能力。

综上所述,面对2025年严峻的防汛形势,我市通过压实责任、精准预警、科学决策、彻查隐患、充实储备、严明纪律和广泛宣传等一系列组合措施,构建了较为完善的防汛减灾工作体系。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密切关注汛情发展,毫不松懈地抓好各项工作落实,确保全市安全度汛。

35 51247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