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关于2025年至2025年移风易俗工作情况的报告

浩渺 分享 时间:

镇移风易俗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积极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增强了群众的文明意识和道德水平,促进了社会和谐与进步。下面由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镇2025年至2025年移风易俗工作情况的报告”相关资料,供您参考学习。


镇关于2024年至2025年移风易俗工作情况的报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县关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移风易俗的系列决策部署,我镇自2024年以来,始终将移风易俗作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升乡风文明水平的关键抓手,通过系统谋划、精准施策与广泛动员,着力破除陈规陋习,培育文明新风,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背景与政策依据

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任务,也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内在要求。近年来,高价彩礼、大操大办、薄养厚葬、封建迷信等陈规陋习在部分农村地区仍有存在,不仅加重了群众的经济负担,也侵蚀了淳朴的乡风民风,成为影响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

本项工作的开展,严格遵循了上级部门的政策导向。根据《XX省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中关于“深入实施‘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专项行动”的要求以及2024年省委一号文件中“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强化村规民约激励约束功能,持续开展滥办酒席、大操大办、低俗婚闹、高额彩礼、散埋乱葬等突出问题综合治理”的精神我镇结合实际,将治理工作重点聚焦于殡葬改革与滥办酒席两大领域,旨在通过标本兼治,引导广大村民树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相关工作部署强调发

挥村民自治作用,健全红白理事会等群众性自治组织,并要求党员干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为我镇具体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和根本遵循。

二、主要工作举措与实践探索

面对移风易俗工作的复杂性和长期性,我镇坚持疏堵结合、标本兼治的原则,在2024年至2025年期间,重点围绕宣传引导、制度建设、示范引领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工作。

(一)强化组织领导,构建齐抓共管工作格局

健全的组织体系是推动工作落实的根本保障。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移风易俗工作,成立了由党委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全镇工作的规划、部署与督导。

近期,为确保政策宣传的广度与深度,镇党委、政府统筹调配全镇150余名镇、村两级干部,组建了26个专项宣传工作组。每个工作组均由包村领导亲自带队,并指定业务骨干担任组长,确保力量下沉、责任到人。在宣传活动启动前,各工作组均召开了专题动员部署会,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明确任务分工,将责任压实到每个环节、每个人员,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强大工作合力。这种网格化、全覆盖的组织模式,为后续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二)创新宣传载体,提升群众知晓率与参与度

宣传教育是引导群众转变观念、凝聚思想共识的先导性工作。为避免宣传工作流于形式、浮于表面,我镇积极探索贴近群众、

 

—2—

务实有效的宣传方式。

我镇充分利用农村地区人际关系紧密、群众夜间闲暇时间集中的特点,将“院坝会”作为移风易俗宣传的主阵地。各宣传组深入全镇8个行政村(社区)的26个村(组),利用通俗易懂的“地方话”“百姓话”,围绕殡葬改革的意义、滥办酒席的危害、文明节俭的新风尚等核心内容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使政策精神和文明理念入耳入心。

为增强宣传的互动性和实效性,宣讲结束后特别设置了现场问答环节。村民代表可就移风易俗工作中的疑点、难点和个人顾虑自由提问,宣传组现场予以解答。对于部分无法当场明确回复的复杂问题,则由专人详细记录问题内容与提问人联系方式,承诺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后,于一个工作日内给予正式反馈。这种即时互动、限时反馈的模式,极大提升了群众的信任感和参与感。

此外,为扩大活动影响力,各工作组在活动前期进行了细致的摸排动员,并特别邀请了村中德高望重的族老、乡贤共同参与,发挥其在村民中的号召力和说服力。据统计,近期的系列宣传活动共吸引超过两千名村民主动参与,现场气氛热烈,群众发言踊跃,“要我改”向“我要改”的思想转变初见端倪。

(三)聚焦关键领域,破除陈规陋习精准发力

移风易俗工作面广线长,必须抓住主要矛盾,实施精准治理。我镇现阶段将工作重点锁定在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影响较大的殡葬改革和滥办酒席两个方面。

在殡葬改革方面,宣传工作重点阐释了厚养薄葬的孝道观念、节地生态安葬的环保意义以及文明低碳祭扫的现代风尚,旨在引导群众逐步破除看风水、修大墓、丧事大操大办等传统陋习,树立“生前尽孝、身后简办”的文明理念。

在治理滥办酒席方面,工作组通过算“经济账”“人情账”“时间账”的方式,向村民清晰展示了滥办酒席带来的沉重负担,并就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非必要酒席一律不办的具体标准进行了详细说明,倡导将节省下来的资金用于家庭发展、子女教育等方面,引导群众自觉抵制人情攀比、铺张浪费的不良风气。

三、工作成效、存在问题与挑战

经过一段时间的持续努力,我镇移风易俗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依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深层次的挑战。

(一)初步成效

1.群众思想观念初步转变。通过近期大规模、高强度的宣传引导活动,特别是“院坝会”这种面对面的交流形式,移风易俗的核心理念在全镇范围内得到了有效传播。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多数村民对婚事新办、丧事简办、节俭养德的理念表示认同和支持,为后续深化治理工作营造了有利的舆论氛围和群众基础。

2.社会风气呈现积极变化。随着宣传工作的深入,部分村(组)已出现自觉简化婚丧事宜、主动抵制滥办酒席的个案,党员干部

 

 

—4—

在其中的示范带头作用开始显现。这表明文明新风的种子已经播下,乡风文明建设正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3.基层治理能力得到检验。本次大规模的下沉宣传活动,不仅是对政策的宣讲,更是对全镇镇、村两级干部组织能力、动员能力和群众工作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和提升,密切了干群关系,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筑牢了精神根基。

(二)存在问题与深层挑战

1.传统习俗惯性依然强大。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部分群众,特别是中老年群体,受传统观念影响较深,“重面子、讲排场”的思想依然根深蒂固,对殡葬改革、酒席治理等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和观望态度。要实现思想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仍需付出长期而艰苦的努力。

2.长效机制建设尚在途中。尽管宣传工作声势浩大,但要巩固成效,防止不良风气反弹,关键在于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目前,我镇部分村(社区)的《村规民约》虽已修订,但具体约束条款尚需细化;红白理事会等自治组织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其规范、引导、监督职能有待进一步强化。

3.工作保障体系有待加强。移风易俗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持续的资源投入。从我镇2024年度部门预算信息公开情况看,虽有总体预算安排,但尚未设立明确的移风易俗专项工作经费。后续的宣传物料制作、文明典型奖励、公益性殡葬设施建设与维护等,均需要稳定的经费保障。

4.成效评估体系存在空白。当前的工作成效主要通过活动参与人数、现场反馈等进行定性评估,缺乏科学、量化的评价体系。例如,针对殡葬改革和酒席治理的村民满意度调查尚未系统开展这使得我们难以精准掌握群众的真实想法和核心关切,不利于后续工作的精准调整和优化。

四、下一步工作规划与建议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为推动我镇移风易俗工作常态化、制度化、长效化,下一步将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持续发力。

(一)持续深化宣传教育,巩固思想根基

在巩固“院坝会”宣传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宣传形式和载体。一是利用新媒体平台,制作发布群众喜闻乐见的短视频、图文帖,扩大线上宣传覆盖面。二是深入挖掘和选树本镇范围内的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老爱亲等先进典型,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发挥榜样示范的引领作用。三是结合“我们的节日”等主题活动,将移风易俗内容融入文艺汇演、文化下乡等活动中,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二)加快完善制度体系,强化刚性约束

制度建设是实现长效治理的根本。一是指导各村(社区)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村规民约》,将婚丧事宜的规模、标准、流程等以清晰、具体、可操作的条款予以明确,并经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后严格执行。二是全面激活红白理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的功能,明确其在婚丧事宜中的事前报备、事中监督、事后评议等

 

 

—6—

职责,使其真正成为规范村民行为的“第一道关口”。三是严格执行党员干部操办婚丧喜庆事宜报告制度,要求党员干部、公职人员率先垂范,为广大群众作出表率。

(三)探索建立正向激励与评估机制

为提升群众的参与感和获得感,计划探索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可借鉴部分地区的“积分制”管理经验,对自觉遵守移风易俗规定的家庭给予精神或物质奖励,如评选“文明家庭”、在享受村集体福利时予以倾斜等。同时,尽快建立一套科学的移风易俗工作成效评估体系,定期开展针对殡葬改革、酒席治理等重点工作的村民满意度问卷调查,将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核心指标,并根据调查结果及时调整工作策略,形成“实践-评估-改进”的良性循环。

(四)加强资源统筹与资金保障

积极向上级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同时在本级财政预算中,考虑设立移风易俗专项工作经费,为宣传活动、典型奖励、人员培训、基础设施建设等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加强与民政、农业农村、文化等部门的沟通协作,整合各类资源,形成推动移风易俗工作的强大合力,确保各项工作有人抓、有钱办、能办好,为营造淳朴和谐、文明有序的乡风民风,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保障。

35 51963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