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区管理委员会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2025年“质量月”活动总结

云海 分享 时间:

活动围绕提升工程质量安全意识,开展培训、检查和评比,促进各方协作,确保建设工程质量安全。以下是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工业区管理委员会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2025年“质量月”活动总结”相关范文,供您参考!


〔...〕工业区管理委员会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2025年"质量月"活动总结

2025年9月是全国第48个"质量月"。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质量强国建设的决策部署,我站紧密围绕"加强全面质量管理促进质量强国建设"的活动主题,结合〔...〕工业区在建项目规模大、风险高、业态复杂的实际情况,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开展了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质量月活动,有效提升了园区工程建设的质量安全管理水平,为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现将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我站目前共监督在建工程项目22个,合计70个标段。其中,房屋建筑工程17个标段,化工综合类工程34个标段,市政基础设施工程15个标段,场平强夯工程4个标段。全覆盖编制了21份施工阶段安全评估报告,仅年产万吨新型矿用化学品项目作为新增项目暂未编制。面对艰巨的监管任务,我站以"质量月"活动为契机,全面夯实质量安全基础,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周密部署,多措并举,营造浓厚质量氛围

我站坚持将宣传教育作为"质量月"活动的首要环节,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宣传与培训,有效引导各参建单位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价值导向,将质量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强化宣传引导,树立质量意识

为营造"人人关心质量、人人重视质量"的浓厚氛围,我站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一是线上线下联动宣传。充分利用我站官方工作群、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推送"质量月"主题文章、宣传口号和质量法律法规知识超过30余篇;在各项目施工现场、办公区及生活区的显著位置,通过悬挂横幅、张贴海报、设置宣传展板、利用电子屏滚动播放等方式,张贴和播放了超过200条宣传标语和海报。二是组织主题文化活动。围绕活动主题,面向园区所有参建单位组织了"我的质量故事"主题征文和"质量安全随手拍"微视频评选活动,共征集到60余份作品,激发了全体建设者参与质量改进、分享质量经验的热情,凝聚了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共识。据统计,本次宣传活动覆盖了全部70个在建标段,直接参与人数超过5000人次,有效推动了质量文化深入人心。

(二)深化专题培训,提升专业能力

针对园区化工项目多、新工艺新技术应用广泛的特点,我站将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作为主攻方向,组织了一系列高质量的培训活动。一是开展"总监论质量"系列讲座。邀请了4位行业内资深总监理工程师,围绕大型化工装置安装、特殊设备吊装、深基坑支护等高风险环节的质量控制要点进行专题授课,各项目负责人、技术负责人及专业工程师共计300余人参加。二是组织精益建造与智慧工地专题培训。针对管理中的薄弱环节,联合技术服务机构举办了"精益六西格玛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和"BIM技术与智慧工地建设"线上专题培训,旨在通过科学方法论和数字化工具提升项目管理的系统化、科学化水平。三是推动岗位技能大练兵。鼓励各施工单位开展"岗位大练兵、技术大比武"活动,尤其是在焊接、电气、仪表等关键工序,通过技能竞赛培养了一批岗位多面手和技术能手,夯实了一线作业的质量基础。整个"质量月"期间,我站共组织或指导开展各类培训14场次,培训各类管理和技术人员超过1200人次。

二、聚焦风险,精准监督,夯实工程安全根基

我站清醒认识到,〔...〕工业区项目体量大、风险等级高,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必须突出重点、精准发力。我站坚持风险导向,对在建项目实施分类分级动态监管,将有限的监督资源优先配置到风险最高的领域。

(一)实施分类监管,突出监督重点

我站对在管的22个项目进行了系统的风险评估与划分。

一是针对5个规模大、风险高的项目,包括〔...〕化学二期项目、〔...〕高端化学品新材料项目、〔...〕三聚氰胺项目、〔...〕综合能源供应岛项目和〔...〕循环经济产业园项目,实施"重点监控"。我站为这批项目建立了"一项一档、一策一册"的专项监管档案,由站领导班子成员分工包抓,监督频次加密一倍,并引入第三方专家团队进行定期巡检和风险评估。特别是对于〔...〕化学二期项目,其14个标段已办理监督手续,另有20个标段提前介入,我站创新性地建立了"介入式"监督管理模式,从设计审查、施工方案论证阶段即开始介入,前置风险识别与管控关口。

二是针对8个规模不大但风险点多的项目,包括〔...〕压力容器及非标设备制造项目、〔...〕生产管理用房项目、〔...〕甲醇钠项目等,实施"精准监管"。我站重点关注其在特种设备安装、高大模板支撑体系、有限空间作业等方面的特定风险,通过组织专项方案论证会、开展"飞行检查"等方式,确保关键风险点受控。

三是针对8个处于收尾、完工或未大面积开工的低风险项目,实施"常规监管",在保证基本监督覆盖的同时,优化监督资源配置。

(二)构建风险闭环管理机制

在"质量月"期间,我站全面推动高风险项目建立并运行"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制定措施-检查整改-效果评价"的闭环管理机制。我们指导13个高、中风险项目系统梳理并形成了各自的《重大危险源清单》和《质量风险点列表》,共识别出重大质量安全风险点186个。针对每一个风险点,都明确了监控层级、责任人员、预防措施和应急预案。监督人员在日常巡查中,将核查风险点管控措施的落实情况作为首要任务,确保风险管理不停留在纸面。通过数字化监控平台,对深基坑位移、高支模变形等关键指标进行24小时实时监控和动态预警,实现了从"人防"到"人防+技防"的转变。

三、严格排查,狠抓整改,全面提升质量水平

"质量月"期间,我站集中力量,以"全覆盖、零容忍、重实效"的原则,在全园区范围内组织开展了拉网式、起底式的质量安全大检查,以铁的手腕狠抓问题整改,推动工程质量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一)开展拉网式质量安全大检查

我站抽调全部监督力量,并联合第三方检测机构及行业专家,组建了4个检查组,历时三周,对全部70个在建标段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质量安全"体检"。检查内容不仅包括实体质量,如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焊缝质量等,也涵盖了质量行为,如施工方案执行情况、原材料进场检验、工序交接检记录、监理履职情况等。此次检查以21份已编制的安全评估报告为指引,重点核查了报告中指出的风险点和薄弱环节的管控情况,确保检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狠抓问题整改与闭环销号

坚持"检查不是目的,整改才是关键"的原则,对检查发现的问题建立台账,实施销号管理。本次大检查共计开展检查58次,发现各类质量安全问题及隐患235项,下发《工程质量安全整改通知书》42份,签发《工程局部暂停施工指令》7份。

针对发现的问题,我站明确了整改责任单位、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并指派专人跟踪督办。对一般性问题,要求立行立改;对较严重问题,要求限期整改并报告;对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坚决要求局部停工整改。截至10月10日,已完成整改的问题共226项,整改完成率达到%。对于剩余9项涉及设计变更或需要较长工艺验证周期的问题,已制定了专项整改方案和临时监控措施,并纳入下一阶段重点督办事项,确保所有问题最终都能得到闭环处理。此次检查整改,有效消除了一批质量安全顽疾,在建工程整体质量安全状况得到显著提升。

(三)推动质量管理对标提升

为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我站以"质量月"为平台,积极组织开展对标学习活动。一是组织现场观摩交流会。选取在标准化施工、绿色施工和智慧工地建设方面表现突出的〔...〕化学二期项目一阶段倒班宿舍楼项目和〔...〕高性能碳纤维生产基地项目作为标杆,组织园区内其他项目的建设、施工、监理单位负责人进行现场观摩,面对面交流管理经验。二是召开经验分享会。在"质量月"活动末期,组织召开了"质量月"总结暨经验分享大会,邀请优秀项目代表分享他们在质量创优、技术创新方面的成功案例和心得体会,并对在"质量月"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树立了标杆,激励了先进。

四、总结经验,正视不足,谋划长效管理机制

通过"质量月"活动的深入开展,我站圆满完成了各项预定目标,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也清醒地认识到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常抓不懈。

(一)主要成效与经验

一是全员质量意识普遍增强。通过广泛宣传和深入培训,参建各方"质量就是生命,安全就是效益"的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二是风险管控能力显著提升。分类分级监管模式的实施和风险闭环管理机制的建立,使我站的监督工作更具前瞻性和针对性,重大风险得到有效遏制。三是工程实体质量稳步提高。通过严格的监督检查和问题整改,现场施工不规范行为得到有力纠正,工程质量常见病、多发病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四是监督管理效能得到检验。本次活动锻炼了监督队伍,创新了监管方法,为我站应对复杂局面、驾驭高风险项目的监管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存在的问题:一是部分分包单位和一线作业人员的质量意识仍有待加强,标准化作业习惯尚未完全养成。二是各项目间质量管理水平不均衡,部分项目的精细化管理能力仍然偏弱。三是智慧工地、BIM等新技术的应用广度和深度不足,科技兴安、科技强质的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四是质量管理的常态化、长效化机制仍需进一步巩固和完善。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质量提升永远在路上。"质量月"活动虽已结束,但质量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下一步,我站将认真总结本次活动的成功经验,针对存在的问题,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固化活动成果,实现常态管理。将"质量月"期间行之有效的宣传方式、检查模式、培训机制固化下来,融入日常监督管理工作中,推动质量管理由"集中整治"向"常态长效"转变。

二是,深化科技赋能,推进智慧监管。大力推广BIM技术、物联网、大数据等在工程质量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探索建立园区级的智慧监管平台,提升监督工作的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实现对风险的精准预测和智慧预警。

三是,强化信用联动,完善市场清出机制。研究建立园区参建企业质量安全信用评价体系,将企业的质量安全业绩与评优评先、市场准入等挂钩,形成"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鲜明导向,倒逼企业落实主体责任。

四是,持续精准发力,完善风险防控体系。继续深化基于风险的分类分级监管模式,动态更新项目风险等级和危险源清单,将监督力量始终聚焦于最关键的环节和最突出的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重特大质量安全事故的底线,为〔...〕工业区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35 5185864
");